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噩耗、战役、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的意思及课文重点句子的含义。
2.能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3.知道反问句又加强语气的作用,能改写成陈述句。
4.感受大娘和志愿军之间的感情。
学习重点、难点:
感悟老大娘与志愿军之间的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在60多年前,美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并把战火烧到了中国边境。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抵抗美帝国主义者的侵略。在漫长的八年中,在血与火的战场上,志愿军与朝鲜人们并肩作战,生死与共。我国先后出兵130余万人。14万英烈的忠骨永远留在了朝鲜的土地上。这其中有:邱少云、黄继光、杨根思、毛岸英(让学生观看ppt)……当志愿军打败了侵略者,当志愿军完成了历史使命,他们分批撤出朝鲜回国。当志愿军与朝鲜人民离别的时候,他们挥着手,含着泪,深情地呼唤—再见了,亲人!(教师板书课题)
师:这是志愿军随军记者魏巍所写的一篇文章。有谁知道“亲人”指什么?(生答)那文中是谁和谁道别?(板书:中朝两国人民)我们都知道亲人是指有血缘关系的人,可是他们并没有血缘关系,是亲人吗?(板书:不是亲人)那为什么称他们为亲人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写到了哪些“亲人”?从哪些事情中可以感受他们是“亲人”?
在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之后,师检查学生对本课生字和词语的掌握情况,并讲解“嫂”和“噩”的笔顺。
1.学生汇报写了哪些亲人。
(师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
2.学生简单汇报从哪些事情中感受到他们是“亲人”
师板书:
大娘 几夜没合眼地洗补衣服
冒着炮火送打糕
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
小金花 失去了妈妈
大嫂 失去了双腿
师:请大家再读课文,并且把你觉得最感动的句子划下来。
生:自由发挥地讲他们觉得最感动的句子。
师随机点几个学生进行分享。
三、再读悟情,以情品读
师:同学都找的很好,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先看到作者提到的第一位人物—大娘,请大家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并回答一下问题。
(一)出示导读问题
1.为什么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位朝鲜大娘?
2.哪些事情说明大娘像慈母一样为我们花心血,给我们送温暖?
3.为什么说大娘给我们送打糕是“雪中送炭”?
4.大娘为什么要“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
(二)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解
1.为什么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位朝鲜大娘?(启发学生通过读书,找出课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并出示这句话。)
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
联系上下文理解“多少”和“慈母般”的意思。师朗读这句话,在朗读中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并强调“多少”读重音,体会连用两个“多少”对表达感情和加强语气的作用。
2.哪些事情说明大娘像慈母般为我们花心血,给我们送温暖?
板书:洗补衣,几夜不眠;
送打糕,昏倒路旁;
救伤员,失去孙孙。
3.为什么说大娘给我们送打糕是“雪中送炭”?
理解“雪中送炭”:本义――比喻义――在课文中的意思:在我们空着肚子,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处于困境,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朝鲜亲人给我们送来了打糕,送来了关心、帮助、支持,送来了慈母般的温暖、战胜敌人的力量和胜利的希望。
4.大娘为什么要“丢下自己的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
通过理解“唯一”,来理解大娘对志愿军的爱实际上是对自己祖国的崇高的爱,具体感受伟大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大娘失去了唯一的親人,然而,她还有更多的亲人。谁说我们不是大娘的亲人呢?谁又能忘记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呢?比较反问和陈述的语气,体会反问句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指导朗读反问句的语调,采取不同形式反复有感情地朗读这个反问句。
师:大娘和志愿军战士们本来不是亲人,却为志愿军战士一次次牺牲,真正的把志愿军战士们当成自己的亲人。所以当志愿军战士们和大娘分别的时候,他们依依不舍,千言万语只好化作“诵别”的深情(出示课件:诵亲人)。你们怎么理解这个“诵”?
生1:我觉得诵是赞扬的意思。 生2:我觉得是用心灵赞颂。
师:那就把刚才你们讲的感情融入到朗读中,用你们的心去歌颂他們(播放课件:大娘的照片)。看,这就是当年《中国青年报》上登载的75岁的李大娘和战士张喜武挥泪告别的情景。回首往事,情更深,意更浓。谁想和大娘诵别?
生:(深情地)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
师:你的诵别含着深情,可是年迈的大娘怎么忍心就此和亲人志愿军分手呢?我们只好请求她停步。谁来请求大娘?
(生“请求”大娘停步,读得很动情。)
师:就是这样请求,大娘也没有停下送别的脚步,送了一程又一程,我们只好恳求大娘——
(生“恳求”大娘,尤其是“大娘”一词由慢到快的语气处理,很有味道。)
师:可是,大娘的脚步仍然没有停住。为了让大娘回家休息,万般无奈,我们的战士只好哀求她—— (生“哀求”大娘,有个学生连续强调了两次:大娘!大娘……)
师:你不断地哀求大娘,可大娘还是不回去。没有办法,我们只好以军人的口气命令她。谁来命令大娘——
(生“命令”大娘,比如读“大娘”时语气很坚定。)
师:这命令中也有不忍,命令中也含着深情——是一种复杂的情感啊。谁再来试试?
(生读出的感情很复杂。台下响起了掌声。)
师:现在你想怎样对大娘诵别,就怎样对大娘诵别,开始!
(全体学生带着各自的体验诵别,有的还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
师:我们由衷地感到这“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谁说他们不是亲人?他们不但是亲人,而且胜过亲人!所以,分别的时候,他们才这样难舍难分地倾诉(教师用眼神提示画面中的“再见了,亲人”)。
生:(感情热烈)再见了,亲人!
师:登上了火车,他们仍然恋恋不舍地送别——
生:(感情难舍)再见了,亲人!
师:火车远去了,那声音仍在天空回荡——
生(齐):(感情深厚,声音由近及远)再——见——了,親——人——
师:(出示课件“别亲人”)再见了,亲人——他们就这样依依分别(教师语气很慢,很动情,完全进入情境)。列车就要离开了,志愿軍们只好发出了最后的呼喊——
生: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四、拓展延伸,开拓思路
师:朝鲜人民为志愿军战士做了这么多可歌可泣的事情,那么志愿军战士又为朝鲜人民做了什么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
课后作业:
1.读一读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依依惜别的真情》。
2.查看有关抗美援朝的影视资料,如《上甘岭》《英雄儿女》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并把使自己感动的词句抄下来。
板书设计:
再见了,亲人
不是亲人 ——— 胜似亲人
洗补衣服 几夜不眠
大娘 送打糕 昏倒路旁
救伤员 失去孙孙
伟大友谊
鲜血凝成
小金花 救老王 妈妈牺牲
大嫂 挖野菜 身受重伤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噩耗、战役、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的意思及课文重点句子的含义。
2.能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3.知道反问句又加强语气的作用,能改写成陈述句。
4.感受大娘和志愿军之间的感情。
学习重点、难点:
感悟老大娘与志愿军之间的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在60多年前,美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并把战火烧到了中国边境。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抵抗美帝国主义者的侵略。在漫长的八年中,在血与火的战场上,志愿军与朝鲜人们并肩作战,生死与共。我国先后出兵130余万人。14万英烈的忠骨永远留在了朝鲜的土地上。这其中有:邱少云、黄继光、杨根思、毛岸英(让学生观看ppt)……当志愿军打败了侵略者,当志愿军完成了历史使命,他们分批撤出朝鲜回国。当志愿军与朝鲜人民离别的时候,他们挥着手,含着泪,深情地呼唤—再见了,亲人!(教师板书课题)
师:这是志愿军随军记者魏巍所写的一篇文章。有谁知道“亲人”指什么?(生答)那文中是谁和谁道别?(板书:中朝两国人民)我们都知道亲人是指有血缘关系的人,可是他们并没有血缘关系,是亲人吗?(板书:不是亲人)那为什么称他们为亲人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写到了哪些“亲人”?从哪些事情中可以感受他们是“亲人”?
在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之后,师检查学生对本课生字和词语的掌握情况,并讲解“嫂”和“噩”的笔顺。
1.学生汇报写了哪些亲人。
(师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
2.学生简单汇报从哪些事情中感受到他们是“亲人”
师板书:
大娘 几夜没合眼地洗补衣服
冒着炮火送打糕
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
小金花 失去了妈妈
大嫂 失去了双腿
师:请大家再读课文,并且把你觉得最感动的句子划下来。
生:自由发挥地讲他们觉得最感动的句子。
师随机点几个学生进行分享。
三、再读悟情,以情品读
师:同学都找的很好,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先看到作者提到的第一位人物—大娘,请大家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并回答一下问题。
(一)出示导读问题
1.为什么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位朝鲜大娘?
2.哪些事情说明大娘像慈母一样为我们花心血,给我们送温暖?
3.为什么说大娘给我们送打糕是“雪中送炭”?
4.大娘为什么要“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
(二)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解
1.为什么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位朝鲜大娘?(启发学生通过读书,找出课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并出示这句话。)
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
联系上下文理解“多少”和“慈母般”的意思。师朗读这句话,在朗读中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并强调“多少”读重音,体会连用两个“多少”对表达感情和加强语气的作用。
2.哪些事情说明大娘像慈母般为我们花心血,给我们送温暖?
板书:洗补衣,几夜不眠;
送打糕,昏倒路旁;
救伤员,失去孙孙。
3.为什么说大娘给我们送打糕是“雪中送炭”?
理解“雪中送炭”:本义――比喻义――在课文中的意思:在我们空着肚子,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处于困境,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朝鲜亲人给我们送来了打糕,送来了关心、帮助、支持,送来了慈母般的温暖、战胜敌人的力量和胜利的希望。
4.大娘为什么要“丢下自己的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
通过理解“唯一”,来理解大娘对志愿军的爱实际上是对自己祖国的崇高的爱,具体感受伟大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大娘失去了唯一的親人,然而,她还有更多的亲人。谁说我们不是大娘的亲人呢?谁又能忘记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呢?比较反问和陈述的语气,体会反问句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指导朗读反问句的语调,采取不同形式反复有感情地朗读这个反问句。
师:大娘和志愿军战士们本来不是亲人,却为志愿军战士一次次牺牲,真正的把志愿军战士们当成自己的亲人。所以当志愿军战士们和大娘分别的时候,他们依依不舍,千言万语只好化作“诵别”的深情(出示课件:诵亲人)。你们怎么理解这个“诵”?
生1:我觉得诵是赞扬的意思。 生2:我觉得是用心灵赞颂。
师:那就把刚才你们讲的感情融入到朗读中,用你们的心去歌颂他們(播放课件:大娘的照片)。看,这就是当年《中国青年报》上登载的75岁的李大娘和战士张喜武挥泪告别的情景。回首往事,情更深,意更浓。谁想和大娘诵别?
生:(深情地)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
师:你的诵别含着深情,可是年迈的大娘怎么忍心就此和亲人志愿军分手呢?我们只好请求她停步。谁来请求大娘?
(生“请求”大娘停步,读得很动情。)
师:就是这样请求,大娘也没有停下送别的脚步,送了一程又一程,我们只好恳求大娘——
(生“恳求”大娘,尤其是“大娘”一词由慢到快的语气处理,很有味道。)
师:可是,大娘的脚步仍然没有停住。为了让大娘回家休息,万般无奈,我们的战士只好哀求她—— (生“哀求”大娘,有个学生连续强调了两次:大娘!大娘……)
师:你不断地哀求大娘,可大娘还是不回去。没有办法,我们只好以军人的口气命令她。谁来命令大娘——
(生“命令”大娘,比如读“大娘”时语气很坚定。)
师:这命令中也有不忍,命令中也含着深情——是一种复杂的情感啊。谁再来试试?
(生读出的感情很复杂。台下响起了掌声。)
师:现在你想怎样对大娘诵别,就怎样对大娘诵别,开始!
(全体学生带着各自的体验诵别,有的还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
师:我们由衷地感到这“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谁说他们不是亲人?他们不但是亲人,而且胜过亲人!所以,分别的时候,他们才这样难舍难分地倾诉(教师用眼神提示画面中的“再见了,亲人”)。
生:(感情热烈)再见了,亲人!
师:登上了火车,他们仍然恋恋不舍地送别——
生:(感情难舍)再见了,亲人!
师:火车远去了,那声音仍在天空回荡——
生(齐):(感情深厚,声音由近及远)再——见——了,親——人——
师:(出示课件“别亲人”)再见了,亲人——他们就这样依依分别(教师语气很慢,很动情,完全进入情境)。列车就要离开了,志愿軍们只好发出了最后的呼喊——
生: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四、拓展延伸,开拓思路
师:朝鲜人民为志愿军战士做了这么多可歌可泣的事情,那么志愿军战士又为朝鲜人民做了什么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
课后作业:
1.读一读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依依惜别的真情》。
2.查看有关抗美援朝的影视资料,如《上甘岭》《英雄儿女》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并把使自己感动的词句抄下来。
板书设计:
再见了,亲人
不是亲人 ——— 胜似亲人
洗补衣服 几夜不眠
大娘 送打糕 昏倒路旁
救伤员 失去孙孙
伟大友谊
鲜血凝成
小金花 救老王 妈妈牺牲
大嫂 挖野菜 身受重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