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时间2012年10月11日19时,瑞典文学院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为中国作家莫言,莫言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这对于中国文学确有着里程碑的意义。可据说,那几天里,国内有不少记者蜂拥而至约访莫言,但言谈之下,其实大半都没读过莫言的任何作品,作家只能报以无奈的苦笑。这让我想起在一次中学教师培训会中,一位文学院的教授说:“我真不知道我们的学生在中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中都学了些什么?文学鉴赏课上,学生对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知之甚少,也谈不出自己阅读的感受,更别说进行鉴赏了,有时,我们在课上简直无法对话。”听到这话,我很震惊,但随之,我陷入了沉思,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者,我们当真教了些什么给学生?我开始反思:为了应对考试,我们不断地总结积累应试技巧,于是,一个个语文”公式”出来了,我们美其名曰“答题模式”,可当我看到学生们将一首首诗词、一篇篇文章按答题模式分析出来时,我发现,我看不到诗文的美了,取而代之的是模式化的答案,而学生们关注的也只是出题者的出题意图,而非对文章的欣赏体验,甚至可能很快就忘了这些诗文了,也就更谈不上积累了。这也难怪那位教授发出那样的感叹了。
其实,说到底,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应是思维品质和审美品质的培养,而教会学生阅读、体验、感悟便是实现这些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当然,这三者并不是并驾齐驱,而是循序渐进,逐层提升。
第一,阅读。阅读是积累的前提,积累必须在阅读中完成。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就必须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语言的内部,汲取文本语言的养分,而非对文本语言浅尝辄止、浮光掠影式的阅读。教师要引导学生“虚心涵咏,切己体察”(朱熹语),感受言语生命的活力,用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积累更多的语言素材,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这让我想到蒲松龄的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我第一次读到这句话,是在小学的《寒假生活》中,当时就死记硬背了它。直到后来借助词典查找了出处,了解了典故?及其时间节点等,才得以明白,而后便记得更加牢固。当然,我们不可能在知识的海洋里徜徉就能把这知识的海水吸干,但掌握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方法,尽可能多的加强积累,实为必需。
第二,体验。情感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元素。我们强调学生作文具有真情实感,读文章也要带着感情去读,为什么?这其实就是要让学生用心灵去体验。这就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自己亲身经历的,需要仔细去回味,把真实的情感从自己胸中“揪”出来;二是间接的,或眼观耳闻,或书本猎来,这就需要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甚至遐想,把自己假象进去。要说到这两点很容易,其实真要教会学生真正去做有效体验,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很多时候,学生往往会猜想老师提出问题可能需要的答案来谈自己的体验,而掩饰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这就需要语文老师自己要情感丰富,方可让学生大胆放飞心灵
第三,感悟。感悟是体验的高级阶段,是由情及理的过程,重在悟。学生在有了丰厚的积淀、丰富的情感,且能流利地口头和书面表达之后,如果不能形成较好的思维方式或者正确的思想,我认为语文教学是不完全成功的。这就需要?要我们让学生对事物、事件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谈出自己独到的见解,用以指导自己以后的人生道路,形成适宜自己个性成长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包括认识和处理社会问题的能力。
语文,本身便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所感、所思、所悟的载体,正如一名学生说,项羽和勾践都是我敬佩的人。两个不同的时代背景,两个不同性格的领军人物,在遭遇失败后选择了截然相反的处理?方式和人生道路,也直接导致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命运结局,成全和缔造了两个不同的时代,也成就了两个英雄!我常常在想:如果项羽过了江东,或许不会有汉朝,李清照也不会在细雨残荷中纠结他为何“不肯过江东”了;如果勾践泉下有知,知道后来有个项羽做出那样的壮举,他会不会羞愧地一跃而起找项羽华山论剑?后来经历了一些事情,我明白了:做人,有时需要大无畏精神;有时退一步思考问题,的确能够看见更加清朗的天空。
这就是语文,不仅是让学生读小说、看电影一把鼻涕一把泪,也不仅是让学生在成长中明事理、会沟通,而应该是带有人文色彩的众多学科的综合体,帮助学生形成具有强大力量的人文精神,这,也是语文教学的魂!
其实,说到底,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应是思维品质和审美品质的培养,而教会学生阅读、体验、感悟便是实现这些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当然,这三者并不是并驾齐驱,而是循序渐进,逐层提升。
第一,阅读。阅读是积累的前提,积累必须在阅读中完成。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就必须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语言的内部,汲取文本语言的养分,而非对文本语言浅尝辄止、浮光掠影式的阅读。教师要引导学生“虚心涵咏,切己体察”(朱熹语),感受言语生命的活力,用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积累更多的语言素材,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这让我想到蒲松龄的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我第一次读到这句话,是在小学的《寒假生活》中,当时就死记硬背了它。直到后来借助词典查找了出处,了解了典故?及其时间节点等,才得以明白,而后便记得更加牢固。当然,我们不可能在知识的海洋里徜徉就能把这知识的海水吸干,但掌握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方法,尽可能多的加强积累,实为必需。
第二,体验。情感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元素。我们强调学生作文具有真情实感,读文章也要带着感情去读,为什么?这其实就是要让学生用心灵去体验。这就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自己亲身经历的,需要仔细去回味,把真实的情感从自己胸中“揪”出来;二是间接的,或眼观耳闻,或书本猎来,这就需要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甚至遐想,把自己假象进去。要说到这两点很容易,其实真要教会学生真正去做有效体验,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很多时候,学生往往会猜想老师提出问题可能需要的答案来谈自己的体验,而掩饰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这就需要语文老师自己要情感丰富,方可让学生大胆放飞心灵
第三,感悟。感悟是体验的高级阶段,是由情及理的过程,重在悟。学生在有了丰厚的积淀、丰富的情感,且能流利地口头和书面表达之后,如果不能形成较好的思维方式或者正确的思想,我认为语文教学是不完全成功的。这就需要?要我们让学生对事物、事件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谈出自己独到的见解,用以指导自己以后的人生道路,形成适宜自己个性成长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包括认识和处理社会问题的能力。
语文,本身便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所感、所思、所悟的载体,正如一名学生说,项羽和勾践都是我敬佩的人。两个不同的时代背景,两个不同性格的领军人物,在遭遇失败后选择了截然相反的处理?方式和人生道路,也直接导致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命运结局,成全和缔造了两个不同的时代,也成就了两个英雄!我常常在想:如果项羽过了江东,或许不会有汉朝,李清照也不会在细雨残荷中纠结他为何“不肯过江东”了;如果勾践泉下有知,知道后来有个项羽做出那样的壮举,他会不会羞愧地一跃而起找项羽华山论剑?后来经历了一些事情,我明白了:做人,有时需要大无畏精神;有时退一步思考问题,的确能够看见更加清朗的天空。
这就是语文,不仅是让学生读小说、看电影一把鼻涕一把泪,也不仅是让学生在成长中明事理、会沟通,而应该是带有人文色彩的众多学科的综合体,帮助学生形成具有强大力量的人文精神,这,也是语文教学的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