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教学改革以来,我们的教育观念也随之在变,“学为主体、教为主导、议为主轴、动为主线”的教学观念如何落实到日常的教学中。笔者认为可以在课前、课中、课后借助学习单,巧用学习单,把学生带入精彩的境界,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更“给力”。
【关键词】学习单;有效课堂;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6-0184-02
近年来,“学为主体、教为主导、议为主轴、动为主线”的观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认同。然而,怎样才能具体落实到教师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似乎还并不成熟。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怪现象:教学课时少,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却不减;课堂探究时间长,归纳小结巩固却不够;学生参与人多,有效讨论却很少;……针对这样的课堂现状,笔者就如何以“学习单”为载体,探讨对策。
一、课前学习单:导航有效课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因此,教师不仅要读懂教材、弄清知识内容的本质,更要善于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认知基础和学习需要。所以要从课前入手,精心设计探究性作业,调动每一个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
1.依托差异资源,预学情况充分暴露
不同的学生在看书预习之后,认识的程度也会各不相同,这就形成教学中的差异资源。教师要尊重这种差异,并将其外化。设计合适的课前学习单就显得尤为重要。
课前学习单既能指导学生如何进行看书学习,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的时间去探究、体验和感悟。也是检测学生预习质量的材料,教师可以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学前学情,更是课堂教学的资源。
2.定位重难点,知识本质水落石出
由于在学习新知前充分地让学生进行了看书和操作,因此一些简单易懂的内容学生已经初步掌握。比如“分数与除法”学习单中的第一问和第二问,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反馈,直接评析。至于第三问,预习时出现了多种答案,反映了学生的不同认识水平,这时要利用好这些资源,组织学生进行辨析,化解这节课的重点,更是难点。
整理摘录“如果把3个月饼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得多少个?”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时,出现了下面9种不同的答案。
① ② ③ ④
教师在出示以上答案后问:仔细观察这9种不同的分法,在你的小组里交流讨论他们是怎么分的?分的对吗?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不管采用哪种分法,不同的表达方式实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将一张饼平均分成4份,每人得到一张饼的,或者3个也就是 ,学生自然而然沟通了分数和除法之间的关系。
3.聚焦学习力,仿编习题小组共学
《乘法分配律》一课是人教版四年级的教学内容。学生对于学习乘法分配律已经有很好的基础。比如,在二年级学习表内乘法时,学生就会做“8×3+8”、“7×8-8”等习题,实际上是在渗透3个8加1个8是4个8,7个8减去1个8是6个8。
因此,可以設计以下学习单:
试一试:(23+7)×8= 23×8+7×8=
它们是得数相等的两个算式,可以用等号连起来:( + )× = × + ×
你能再写出几个这样的算式吗?
( + )× = × + ×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有困难请看书。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仿编习题,再通过小组交流共同学习:发现加法和乘法之间是有联系的,23个8加7个8就等于30个8。老师把乘法分配律归结为“乘法运算的意义”,确实通俗易懂,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有利于促进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和运用。
二、课中学习单:监控有效课堂
学习单的设计,其根本目的是能最大程度帮助学生构建习得、领会的一个高效学习平台。着手课中,一张有效的学习单,就应该是教学重难点的准确捕捉,是引领学生真正理解知识,也是教师把握学生的学中学情,随时可以修改完善教学进程的好工具。
1.有的放矢——任务驱动学习
为了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课中的任务驱动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合理组织素材,提出关键问题启动学生思考,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对小学数学“路程、时间与速度”一课,根据本课的知识点,设计如下学习单。
路程、时间与速度 学习单(一)
大客车3小时行了210千米,卡车2小时行了120千米,哪辆车跑得快?
方法1: 方法2: 方法3: 方法4:
思考:(1)这几种方法有什么联系?
(2)你能用上面的例子说说什么是速度吗?它和路程、时间的关系是什么?
学生根据“谁跑得快?”这个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方法精彩纷呈。优秀的学生用了4、5种方法,最少的学生也用了1种方法。利用好课中的学习单,让每个学生有的放矢,照顾到各个层面的学生,让静态的知识显示了动态的过程。
2.有话可说——发展表达能力
课堂上,往往会出现这样两种现象,会举手发言表达自己看法的总是那么几个人,那些默默无闻的学生慢慢也养成了得过且过,不发表看法甚至一听而过,久而久之就成了班级中的“无声配角”。对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3的倍数特征”一课,根据本课的知识点,我设计了如下的学习单。
3的倍数特征 学习单
观察百数表中所有3的倍数,你发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其我们费那么大劲想方设法让学生去理解,不如换个角度,去看孩子是怎么理解的,让学生自己尝试着去理解。利用好学习单,让学生有话可讲,有据可依,有板可模,生生间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化解了难点。这样的课堂学生是愉悦的,学生是主动地,学生的学习是有效的。
3.有迹可循——发展归纳意识
数学教学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把学生个体认知的小溪汇聚成全班意义理解的奔流,也就是要发展学生的归纳意识。有些课堂探究时间长,归纳小结巩固却不够。而雷子东老师执教的《分数的意义》一课,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如何在关键之处帮学生提炼归纳对知识的理解。
三、课后学习单:延展有限课堂
课堂是有限的,课后自主学习是无限的。课后学习就是巩固课堂所学的新知识,还能把所学的知识进行拓展,还可以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
在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后,设计这样的课后学习单。学生采用分割求和、补全求差的方法得到五六种方法,综合运用了长方形、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是对这些知识的巩固和提升。学习单链接课后,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来实现学习目标,让学生感到数学学习之宽广。
总之,“学为主体、教为主导、议为主轴、动为主线”观念的操作化方面要落实到教师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学习单就是最好的载体,我们要巧用学习单,让它在课前、课中、课后都能把学生带入精彩的境界,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更“给力”。古人云:知耻近乎勇,我们既已有观念上的转变,那就让我们行动起来,携手在教学研究的路上且行且歌,不断实践,让数学课堂成为孩子们学习的乐园吧!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游琼英,《问题 探究 分享》,小学数学教师,2014(3):33-34.
【关键词】学习单;有效课堂;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6-0184-02
近年来,“学为主体、教为主导、议为主轴、动为主线”的观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认同。然而,怎样才能具体落实到教师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似乎还并不成熟。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怪现象:教学课时少,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却不减;课堂探究时间长,归纳小结巩固却不够;学生参与人多,有效讨论却很少;……针对这样的课堂现状,笔者就如何以“学习单”为载体,探讨对策。
一、课前学习单:导航有效课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因此,教师不仅要读懂教材、弄清知识内容的本质,更要善于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认知基础和学习需要。所以要从课前入手,精心设计探究性作业,调动每一个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
1.依托差异资源,预学情况充分暴露
不同的学生在看书预习之后,认识的程度也会各不相同,这就形成教学中的差异资源。教师要尊重这种差异,并将其外化。设计合适的课前学习单就显得尤为重要。
课前学习单既能指导学生如何进行看书学习,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的时间去探究、体验和感悟。也是检测学生预习质量的材料,教师可以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学前学情,更是课堂教学的资源。
2.定位重难点,知识本质水落石出
由于在学习新知前充分地让学生进行了看书和操作,因此一些简单易懂的内容学生已经初步掌握。比如“分数与除法”学习单中的第一问和第二问,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反馈,直接评析。至于第三问,预习时出现了多种答案,反映了学生的不同认识水平,这时要利用好这些资源,组织学生进行辨析,化解这节课的重点,更是难点。
整理摘录“如果把3个月饼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得多少个?”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时,出现了下面9种不同的答案。
① ② ③ ④
教师在出示以上答案后问:仔细观察这9种不同的分法,在你的小组里交流讨论他们是怎么分的?分的对吗?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不管采用哪种分法,不同的表达方式实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将一张饼平均分成4份,每人得到一张饼的,或者3个也就是 ,学生自然而然沟通了分数和除法之间的关系。
3.聚焦学习力,仿编习题小组共学
《乘法分配律》一课是人教版四年级的教学内容。学生对于学习乘法分配律已经有很好的基础。比如,在二年级学习表内乘法时,学生就会做“8×3+8”、“7×8-8”等习题,实际上是在渗透3个8加1个8是4个8,7个8减去1个8是6个8。
因此,可以設计以下学习单:
试一试:(23+7)×8= 23×8+7×8=
它们是得数相等的两个算式,可以用等号连起来:( + )× = × + ×
你能再写出几个这样的算式吗?
( + )× = × + ×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有困难请看书。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仿编习题,再通过小组交流共同学习:发现加法和乘法之间是有联系的,23个8加7个8就等于30个8。老师把乘法分配律归结为“乘法运算的意义”,确实通俗易懂,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有利于促进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和运用。
二、课中学习单:监控有效课堂
学习单的设计,其根本目的是能最大程度帮助学生构建习得、领会的一个高效学习平台。着手课中,一张有效的学习单,就应该是教学重难点的准确捕捉,是引领学生真正理解知识,也是教师把握学生的学中学情,随时可以修改完善教学进程的好工具。
1.有的放矢——任务驱动学习
为了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课中的任务驱动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合理组织素材,提出关键问题启动学生思考,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对小学数学“路程、时间与速度”一课,根据本课的知识点,设计如下学习单。
路程、时间与速度 学习单(一)
大客车3小时行了210千米,卡车2小时行了120千米,哪辆车跑得快?
方法1: 方法2: 方法3: 方法4:
思考:(1)这几种方法有什么联系?
(2)你能用上面的例子说说什么是速度吗?它和路程、时间的关系是什么?
学生根据“谁跑得快?”这个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方法精彩纷呈。优秀的学生用了4、5种方法,最少的学生也用了1种方法。利用好课中的学习单,让每个学生有的放矢,照顾到各个层面的学生,让静态的知识显示了动态的过程。
2.有话可说——发展表达能力
课堂上,往往会出现这样两种现象,会举手发言表达自己看法的总是那么几个人,那些默默无闻的学生慢慢也养成了得过且过,不发表看法甚至一听而过,久而久之就成了班级中的“无声配角”。对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3的倍数特征”一课,根据本课的知识点,我设计了如下的学习单。
3的倍数特征 学习单
观察百数表中所有3的倍数,你发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其我们费那么大劲想方设法让学生去理解,不如换个角度,去看孩子是怎么理解的,让学生自己尝试着去理解。利用好学习单,让学生有话可讲,有据可依,有板可模,生生间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化解了难点。这样的课堂学生是愉悦的,学生是主动地,学生的学习是有效的。
3.有迹可循——发展归纳意识
数学教学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把学生个体认知的小溪汇聚成全班意义理解的奔流,也就是要发展学生的归纳意识。有些课堂探究时间长,归纳小结巩固却不够。而雷子东老师执教的《分数的意义》一课,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如何在关键之处帮学生提炼归纳对知识的理解。
三、课后学习单:延展有限课堂
课堂是有限的,课后自主学习是无限的。课后学习就是巩固课堂所学的新知识,还能把所学的知识进行拓展,还可以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
在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后,设计这样的课后学习单。学生采用分割求和、补全求差的方法得到五六种方法,综合运用了长方形、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是对这些知识的巩固和提升。学习单链接课后,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来实现学习目标,让学生感到数学学习之宽广。
总之,“学为主体、教为主导、议为主轴、动为主线”观念的操作化方面要落实到教师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学习单就是最好的载体,我们要巧用学习单,让它在课前、课中、课后都能把学生带入精彩的境界,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更“给力”。古人云:知耻近乎勇,我们既已有观念上的转变,那就让我们行动起来,携手在教学研究的路上且行且歌,不断实践,让数学课堂成为孩子们学习的乐园吧!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游琼英,《问题 探究 分享》,小学数学教师,2014(3):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