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在情境创设下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互动式教学,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決问题。它可以有效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弥补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没有铺垫、问题没有吸引力的不足。此外在具体运用中也应该避免过于形式化、简单化等误区。
[关键词]历史任务设置; 任务驱动教学法;自主学习
俗话说“有兴趣才有动力”,强烈的学习兴趣会产生巨大的行动力,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可以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在这种理论上诞生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将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会获得巨大的成就感,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任务驱动教学法最早运用于信息技术的教学,但它要求利用真实的、学生感兴趣的任务带动学生探索的方法同样适用于其他学科。
一、历史教学任务设置趣味性和真实性不足
在新课改后历史教学要求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需要引导学生根据问题进行课前预习或课上自主学习,保证 10分钟左右带着问题的自学环节。而在实践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设置任务没有铺垫。自学环节有限制时间,所以通常都是直接给出若干个问题,很少有情景创设作为铺垫,学生历史知识储备少,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机械的阅读课文从中找到似懂非懂的答案,这种自主学习的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2.任务形式单一,主要是问题的方式展现。一下展示出几个甚至十多个问题然后要求学生在10分钟内完成自主学习,时间紧任务重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何谈兴趣。
3.问题设置专业性太强。历史是很严谨的学科,主张规范的提问,然而太过专业太过严谨也就丧失了问题的吸引力导致学生失去了发自内心对知识探索的行动力。例如在上到八下《伟大的历史转折》时都会问到“为什么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伟大的历史转折”之类的问题。很有历史特点,学生也能通过书本找到答案,可是他们真的了解吗?为什么?因为这个问题没有吸引力,学生没有从内心理解和认同,自然没有效果。
而任务驱动教学法,它有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效果评价四个基本环节,它和学生自主学习模式有许多相似之处,而任务驱动教学法提倡的创设情境更是很好的弥补了历史教学中存在的提问没有铺垫和问题没有吸引力的不足。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历史任务设置中的运用实例
任务驱动教学法需要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生动的学习情境,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习更加直观和形象化,生动直观的形象能有效地吸引学生,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从而使学生从内心去“同化”所学的新知识,发展能力。但原来设置的问题没有趣味性和真实性。比如提到《汉和匈奴的和战时》一课时可以直接给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学习:
1.谁在何时首次统一了蒙古草原?他为什么能统一蒙古草原?
2.统一对匈奴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有什么表现?
3.面对匈奴的进犯,西汉初期的统治者采取什么政策?
4.什么是和亲政策?为什么要和亲?和亲政策的效果如何?
5.汉武帝为什么能够大规模反击匈奴并取得胜利呢?
6.汉武帝派谁去抗击匈奴的?他们把匈奴打败的一次决定性战役是什么?说出他的时间和作用。
问题非常枯燥,换个方式可以一开始就说明民族关系有 “战”和“和” 两种,然后假设学生是汉武帝底下的谋臣,分别支持 “战”、“和”不同观点,需要说服皇帝。之后布置以下任务并给出任务要求:
主战派:
1.了解敌人的历史,以过去的实例支撑你的观点。
2.讲明与匈奴开战有把握取胜的原因?
3.准备理由驳斥主和派的观点。
主和派:
1.了解匈奴的生活方式,从汉匈双方的亲密关系出发阐述你的观点。
2.讲清与匈奴开战可能带来的风险。
3.准备理由驳斥主战派的观点。
通过引导他们身临其境的考虑对匈奴的态度问题,学生自然而然的就会很感兴趣的主动收集匈奴的信息作为自己观点的依据,知识点在这个过程中同样得到了消化。这中的方法好处在于可以有效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产生巨大的行动力,帮助学生真正的同化相关知识点,一节课上下来自主学习有了、学习效果有了、笑脸也有了,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育理念。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历史任务设置中的注意事项
任务驱动教学法主要是为了弥补历史教学存在的吸引力不足的问题,是让学生带着有趣的真实的任务去学习,所以任务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应该在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时注意以下事项:
1.设计的是任务不是简单的问题。所以设计问题时不能简单的问“是什么”“为什么”“有什么影响”,而是应该加强主语“你”的色彩。比如问道“隋炀帝为什么开通大运河?”在情境创设下可以改成“你作为隋炀帝为什么需要开通大运河,阐述你的理由?”看起来没有区别,实际在拉近学生距离方面这种改变很有必要。
2.不能忽视协作学习。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效果评价四个基本环节,协作学习也是其中的重点,任务设置时应考虑独立完成和合作完成的不同区别,巧妙设置。
3.选择性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只是教学方法的一种,它的任务驱动建立在学生有一定的原有知识包括生活常识、想象力、简单的推理和归纳能力的基础上,可以说需要学生的共鸣。然而有些课学生是很难理解的,比如八年级下册涉及到的中共几次会议,这时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难免流于形式。所以它的选用应该考虑整个教学目标,不能盲目运用。
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在方法的选用上不能拘泥于形式,更要大胆尝试。现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仍存在许多不足,对于它在信息技术学科以外的运用还有很多盲区需要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历史任务设置; 任务驱动教学法;自主学习
俗话说“有兴趣才有动力”,强烈的学习兴趣会产生巨大的行动力,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可以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在这种理论上诞生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将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会获得巨大的成就感,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任务驱动教学法最早运用于信息技术的教学,但它要求利用真实的、学生感兴趣的任务带动学生探索的方法同样适用于其他学科。
一、历史教学任务设置趣味性和真实性不足
在新课改后历史教学要求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需要引导学生根据问题进行课前预习或课上自主学习,保证 10分钟左右带着问题的自学环节。而在实践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设置任务没有铺垫。自学环节有限制时间,所以通常都是直接给出若干个问题,很少有情景创设作为铺垫,学生历史知识储备少,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机械的阅读课文从中找到似懂非懂的答案,这种自主学习的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2.任务形式单一,主要是问题的方式展现。一下展示出几个甚至十多个问题然后要求学生在10分钟内完成自主学习,时间紧任务重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何谈兴趣。
3.问题设置专业性太强。历史是很严谨的学科,主张规范的提问,然而太过专业太过严谨也就丧失了问题的吸引力导致学生失去了发自内心对知识探索的行动力。例如在上到八下《伟大的历史转折》时都会问到“为什么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伟大的历史转折”之类的问题。很有历史特点,学生也能通过书本找到答案,可是他们真的了解吗?为什么?因为这个问题没有吸引力,学生没有从内心理解和认同,自然没有效果。
而任务驱动教学法,它有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效果评价四个基本环节,它和学生自主学习模式有许多相似之处,而任务驱动教学法提倡的创设情境更是很好的弥补了历史教学中存在的提问没有铺垫和问题没有吸引力的不足。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历史任务设置中的运用实例
任务驱动教学法需要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生动的学习情境,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习更加直观和形象化,生动直观的形象能有效地吸引学生,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从而使学生从内心去“同化”所学的新知识,发展能力。但原来设置的问题没有趣味性和真实性。比如提到《汉和匈奴的和战时》一课时可以直接给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学习:
1.谁在何时首次统一了蒙古草原?他为什么能统一蒙古草原?
2.统一对匈奴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有什么表现?
3.面对匈奴的进犯,西汉初期的统治者采取什么政策?
4.什么是和亲政策?为什么要和亲?和亲政策的效果如何?
5.汉武帝为什么能够大规模反击匈奴并取得胜利呢?
6.汉武帝派谁去抗击匈奴的?他们把匈奴打败的一次决定性战役是什么?说出他的时间和作用。
问题非常枯燥,换个方式可以一开始就说明民族关系有 “战”和“和” 两种,然后假设学生是汉武帝底下的谋臣,分别支持 “战”、“和”不同观点,需要说服皇帝。之后布置以下任务并给出任务要求:
主战派:
1.了解敌人的历史,以过去的实例支撑你的观点。
2.讲明与匈奴开战有把握取胜的原因?
3.准备理由驳斥主和派的观点。
主和派:
1.了解匈奴的生活方式,从汉匈双方的亲密关系出发阐述你的观点。
2.讲清与匈奴开战可能带来的风险。
3.准备理由驳斥主战派的观点。
通过引导他们身临其境的考虑对匈奴的态度问题,学生自然而然的就会很感兴趣的主动收集匈奴的信息作为自己观点的依据,知识点在这个过程中同样得到了消化。这中的方法好处在于可以有效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产生巨大的行动力,帮助学生真正的同化相关知识点,一节课上下来自主学习有了、学习效果有了、笑脸也有了,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育理念。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历史任务设置中的注意事项
任务驱动教学法主要是为了弥补历史教学存在的吸引力不足的问题,是让学生带着有趣的真实的任务去学习,所以任务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应该在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时注意以下事项:
1.设计的是任务不是简单的问题。所以设计问题时不能简单的问“是什么”“为什么”“有什么影响”,而是应该加强主语“你”的色彩。比如问道“隋炀帝为什么开通大运河?”在情境创设下可以改成“你作为隋炀帝为什么需要开通大运河,阐述你的理由?”看起来没有区别,实际在拉近学生距离方面这种改变很有必要。
2.不能忽视协作学习。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效果评价四个基本环节,协作学习也是其中的重点,任务设置时应考虑独立完成和合作完成的不同区别,巧妙设置。
3.选择性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只是教学方法的一种,它的任务驱动建立在学生有一定的原有知识包括生活常识、想象力、简单的推理和归纳能力的基础上,可以说需要学生的共鸣。然而有些课学生是很难理解的,比如八年级下册涉及到的中共几次会议,这时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难免流于形式。所以它的选用应该考虑整个教学目标,不能盲目运用。
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在方法的选用上不能拘泥于形式,更要大胆尝试。现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仍存在许多不足,对于它在信息技术学科以外的运用还有很多盲区需要探索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