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环境追随儿奄的成长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lzqren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环境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资源,对儿童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儿童为本”的班级环境创设,要求教师基于儿童立场,珍视环境独特的价值,追随儿童的个性、兴趣和发展,捕捉幼儿经验,结合课程建设,鼓励家长参与,创设开放式、动态化、互动性的环境,让儿童在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中与环境产生互动,最大限度地发挥环境的教育价值。
  关键词:儿童为本;班级环境;幼儿教育
  中图分类号:0.6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 -9094(2020)05B-006 8-04
  《3 -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的实施途径之一,就是“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由此可见,环境作为一个可以支持社会互动、探索与学习的“容器”,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教育内涵,在儿童的学习与生活中,发挥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在以往的班级环境创设中,教师习惯于将幼儿作为环境创设的客体,更多地从成人视角去思考和创设,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做环境,忽视了儿童本身的需要和喜好。班级环境创设中存在这样一些现象:成人包办多,幼儿参与少;个别操作多,合作探究少;限制约束多,互动交流少。这与《3 -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的“从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充分发掘和利用环境对幼儿的综合影响,重视环境所蕴含的教育价值”的精神相违背。为了更好地满足幼儿主体学习与发展的需要,体现“环境是孩子的,孩子是环境的主人”的理念,我们开展了“儿童为本”的幼儿园班级环境的创设,遵循从“在那里”到“在说话”、从“在说话”到“在感知”、从“在感知”到“在创造”的创设原则,从三个方面人手,让班级环境追随儿童的成长,最大限度发挥环境的教育价值。
  一、追随幼儿发展,捕捉幼儿经验,创设有准备的开放式环境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在孩子成长初期,教师要顺应他们爱探索、爱研究的发展天性,支持鼓励幼儿去发现、创设自由思考探索的空间,让幼儿成为主动的学习者。教师要有“儿童本位”的思想,能够从儿童角度出发,创设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生活经验和学习发展规律的有准备的开放式环境。
  开放式环境包含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物质环境具有丰富性、启发性、平衡性、多元和层次性、能否引发幼儿认知冲突等特征,创设的点子不是教师绞尽脑汁的设计,而是源于幼儿结合已有经验的设想与决策。我们倡导室内游戏区域动静结合,开放与封闭结合,让环境布置立体、灵动而有挑战性。以往空间区域规划都是教师事前设置,规划好告知幼儿,幼儿对班级区域环境划分性、关联性、功能性与相关规则总是弄不清楚,需要教师反复提示。现在,教师把“话语权”交给孩子,让幼儿讨论决定,发表想法,规划班级空间区域环境的布置。在参与规划中,有幼儿建议:“我们可以把科学区与窗边的自然角靠在一起,这样在自然角中能观察到动、植物生长,能在科学游戏中玩一玩,试一试。”有幼儿提议:“我们可将拐角处娃娃家和门口的生活区集中摆放,玩的时候,大家可以商量合作游戏。”还有幼儿建议:“我们还可以把图书角、美工区联合,先在图书角里选择有趣的故事,然后在美工区画出来,最后根据绘画故事,再编成一本书讲给同伴听,一定非常有趣。”……在相互的讨论交流中,孩子们成为班级环境的主人,对区域环境的空间设置、功能作用、玩法规则有了明确的感知和了解,为他们在后续区域环境中的自主探究创设了良好的条件。
  精神环境具有宽松、民主、包容性,充满安全和信任感,能获得教师支持和同伴合作,产生良好的师幼、幼幼互动,例如:秩序感是帮助幼儿与环境建立互动的基础条件,以往我们会在班级墙面贴上由老师事前画好的规则图片,用隐形的环境来规范孩子游戏和日常生活中的行為。现在,我们的做法是:商讨规则,达成共识;用简笔绘制标记,外显识别;张贴墙面及游戏区域,自主管理。师幼通过民主研讨,自主制定了“班级公约…‘一日生活图示”“游戏规则标记”,将规则意识外化于行,内化于心,人人遵守,个个执行(包括老师),形成了时间观念、任务意识和秩序感。在参与班级环境创设的过程中,幼儿的归属感和责任感都得到了增强,心理需要得到了满足。
  有准备的开放性环境,贴近儿童的生活,丰富儿童的经验,让儿童与环境产生互动,追随儿童的发展,激发儿童的创想,引发儿童的思考,真正体现儿童的立场。
  二、追随幼儿兴趣,结合课程建设,创设参与性的动态化环境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环境是“潜课程”,班级环境的创设不是一种背景、一种支持,而是一种活的课程。教师要追随孩子的兴趣和行为,在环境中还原与展示他们的学习过程与痕迹,创设出幼儿积极参与的动态化环境。
  动态化环境是幼儿进行课程学习和自主游戏的载体。在创设中,教师一方面要研究幼儿.对幼儿的兴趣和阶段性需求进行分析判断,以此作为环境创设的依据;另一方面,要研究环境创设中的材料,对材料的玩法、价值、难度有充分的思考,操作中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兴趣,实现幼儿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展现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过程,最大限度发挥环境的教育价值。我们尝试了以下两种方式:
  1.适度留白,幼儿变被动为主动
  我园地处江边,孩子们都有乘轮渡过江的体验。我们乘的是客船吗?江边有装沙的货船吗?渔民打鱼乘的是小篷船吗?……班级里不少孩子对长江边的“船”发生了兴趣,我们聚焦幼儿的问题,运用调查表、问题树、思维导图等形式,创设了“多种多样的船”“宝船公园”“认识辽宁舰”等课程环境,让幼儿对“船”有了更新的认识。我们在班级墙面预留一个区域,让幼儿自主参与布置。孩子们带来了中山码头乘船、公园划船的照片,各种画报、杂志上收集的不同种类船的图片,经过自主商议、设计、制作,一面“多姿多彩的船”展示栏呈现眼前。因为是亲手搜集制作,孩子们格外珍惜,交流异常热烈,探索的欲望不断加深。不久,幼儿对古代的“船”又发生了兴趣,教师及时组织孩子参观宝船公园,鼓励幼儿用记录表、拍照、绘画等形式记录场景。回到园后,孩子们结合图、文、记录表、照片,分为小组,以网络图的方式梳理出古代“船”的演变,在预留区域再次展示古代“船”发展的脉络。课程不断深入、丰富,幼儿的兴趣也与日俱增。孩子们利用矿泉水瓶、小木片、泡沫板等材料,动手制作出造型各异的“未来船”,并将30个手工“船”摆放成大船的外形轮廓,自主创作“多种多样的船”墙面主题环境……让有关“船”的课程衍生出了一系列的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通过墙面留白,让孩子变被动为主动,引领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教师追随幼儿的学习轨迹,及时捕捉、生成幼儿兴趣点,发挥班级环境的“第三位教师”的作用。   2.提供材料,教师变幕前为幕后
  我们依据幼儿当下的状态,根据材料的内容特征,灵活多样投放材料,促使幼儿以自己的兴趣、爱好、方法与材料有效互动,支持孩子的发展。2019年下学期,我们尊重孩子的需求,延续中班“蛋”的课程活动,新设区域游戏“彩蛋博物馆”。博物馆内容来自孩子们的兴趣点,将益智、美工、生活等融合在一个学习周期,全方位开展。我们投放了低结构材料,设立了“材料超市”“百宝箱”等,让幼儿主动地按照自己的意愿操作活动材料,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自主尝试、探索、引发更多的创造性活动,如:用稻草搭建鸟巢、用kt板建造鸟基地、用薯片盒建造孵化器等等。孩子们从自发生成的玩法中,不断地将自己的兴趣引向深入,在与材料的互动中有了更多的思考空间和实践机会,原有的经验不断地受到挑战,对材料特性的理解、对整体经验的建构更加深入,在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中获取了多元的发展。
  参与性的动态化环境,对幼儿的发展是一种由量到质的推动,班级环境创设不再是单纯的美化,而是呈现儿童课程学习的需要、课程探索的轨迹,让幼儿的学习、探究过程更加深入、生动、有趣、有效。
  三、追随幼儿个性,鼓励家长参与,创设合作的互动性环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班级环境的创设不仅要有孩子的自主参与,而且应向家长开放,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帮助,让不同个性的幼儿获得更多学习与发展的可能,进而创设家园合作的互动性环境。
  合作的互动性环境,是指幼儿园邀请家长参与班级环境的创设,如材料的收集、调查表填写、主题课程的前期准备等,及时向家长介绍班级主题活动的目标和一些主要活动,请家长在班级课程活动开展过程中承担一定的任务,让家长由“旁观者”变为“陪伴者”,由“陪伴者”变为“参与者”,让家长在环境创设中和孩子一起观察、学习、生活、体验,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和谐发展。实践中,我们探索了三种家长参与环境创设的方法:
  1.网络互动法
  幼儿家长中蕴涵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每次在环境创设之前,我们会通过班级QQ群、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等渠道,让家长了解我们下阶段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需求。家长对于这种信息网络公开的方式给予肯定,主动配合我们工作,收集了各种与主题活动相关的信息资料,大家借助网络平台分享互动。如:主题活动“我的家乡南京”,为了增加幼儿对家乡南京的感性认识,很多家长在网上为孩子找了许多南京风景名胜图片,在班级QQ群或微信平台上发布;有的家长利用VUE、剪影、美摄等App制作网络小视频,发在群中给幼儿观看;还有一位在旅行社工作的家长视频连线,进行网络直播,孩子们现场提问,“云”端游金陵。家长的支持,让孩子们打开了眼界,满足了幼儿的个性化需求,也丰富了教师的认知。此时,家长不仅是材料的提供者,也成为教学过程积极的参与者、合作者,家园携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义工参与法
  我们挑选热心支持幼儿园各项工作的家长作为代表,采用义工的方式,让他们参与班级管理。家长们依据自己的工作性质、特点和专长,走入园内,配合教师共同进行环境创设。如:成成的爸爸是室内装潢设计师,在班级布置环境时,成爸爸运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帮忙进行区域设计、空间布局,使得班级区域布局更加合理、优化;菲菲的爸爸是大学教师,在端午节来临之时,他给孩子们讲解端午节的传说和屈原的故事,并且准备了粽叶和绳子,带领孩子们动手包粽子,让幼儿寓玩于学,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增长知识。在班级的一些大型活动中,我们也会和家长义工就环境创设、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沟通,家长义工也能依据孩子们的个性需求和工作职能,做出积极有效的支持和帮助,确保活动的成效。
  3.亲子评议法
  “儿童为本”的环境创设,让班级内的墙面和区域都成为幼儿独立思考、积极参与、自主创造的场所。我们发现,因为是自己不同个性的“杰作”,孩子们介绍起来都是滔滔不绝,喜形于色,于是我们鼓励幼儿把作品介绍给家人,让他们利用父母来园接送的环节,与父母一同分享自己创作的喜悦。我们在墙面预留版面,让家长在孩子作品旁边留下感言,提出建议,增加亲子和家园之间的互动。家长们也非常高兴,发现自己收集的物品、调查问卷、亲子手工及时地得到呈现,不仅得到了老师的重视,还有利于孩子个性化的创作与表达。他们纷纷参与互动,留下自己的真知灼见,在亲子评议中激发了参与感、认同感,拉近了家园距离。
  “润物细无声”,环境所释放出来的教育能量,有时比教师的直接引导更具影响力。“儿童为本”的环境创设,让班级环境发生了整体的优化,孩子们在与环境的互动探索中更加积极主动,表达的方式也更趋个性化、多元化,儿童的发展更显张力和活力。作为教师,在探索班级环境创设中,更新了儿童观、教育观、课程观,学会了从包办代替转为放手支持。从开放性环境氛围的创设,到动态化环境课程的构建、互动性环境资源的联动,教师一直在追随幼儿的发展,引导幼儿主动参与环境创设,留下孩子学习的痕迹,与家长共同收获孩子成長的快乐!
  在今后的实践中,我们将一如既往,坚持“儿童为本”的班级环境创设理念,坚定儿童立场,用爱和智慧去营造属于孩子的环境,使班级环境散发浓浓的儿童意味,成就孩子童年的幸福与快乐。
  责任编辑:丁伟红
  作者简介:王娜,南京市江北新区浦东幼儿园(江苏南京,210031)副园长,幼儿园高级教师。
其他文献
【项目简介】   苏州市吴中区吴中实验小学是苏州市首批研学旅行试点学校。从2013年起,学校立足乡情,不断挖掘乡土资源,开展了一系列研学旅行活动,致力于构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游中学、行中研”的研学旅行模式。2017年6月,学校成功申报江苏省首批品格提升工程项目——“行走课程:研学旅行中的品格提升”。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学校根植吴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发挥各联盟校的德育优势,依托中小学综合实
摘要:苏州的劳动教育以朴素、低调、坚韧的样态在基础教育中发挥着独特的育人功能。长期以来,苏州的劳动教育坚持在德育活动中培养劳动观念,激发劳动情感;在基地活动中开展劳动实践,获得职业体验;在课堂教学中强化操作技能,提升劳动能力;在特色建设中涵育劳动素养,优化劳动品质,逐步走向新常态。  关键词:劳动教育;教育样态;文化积淀  中图分类号:C40-0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
摘要:如何向教育智库转型是目前教育研究机构面临的重大问题。在共建“南京教育智库”暨“新時代基础教育科研的使命”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主要围绕新时代基础教育科研的内涵与使命以及现代教育智库的定位与特点、研究内容与工作重点、发展与期待等议题展开讨论,对南京教育智库建设与新时代教科研品质提升有很大的助益。  关键词:南京教育智库;基础教育科研;教育科研转型  中图分类号:G4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10-0027-03  沈柏平,中国盆景艺术大师、苏派盆景造型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现任WBFF世界盆景友好联盟中国区执委、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赏石分会理事、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花卉盆景培训中心技术总监、江苏省收藏家协会副秘书长、苏州市盆景协会副会长等。创办现代盆景俱乐部,任董事兼技术总监。受聘于苏州旅游与财经高
摘要:通过概述国内外有关就业能力内涵和结构相关研究成果,对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内涵和结构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提出了相关研究存在的不足,并为后续研究提供建议。  关键词: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内涵;结构;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2C-00102-03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的《2014年教育蓝皮书》显示,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初次就业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这一学习工具,可以引导学生在习得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培养带得走的学习能力。以《黄鹤楼送别》教学为例,课前运用思维导图预学,可以呈现已知与未知;课中运用思维导图研学,可以丰富学习内容;课后运用思维导图延学,可以建构整体知识框架。  关键词:思维导图;学习力;小学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9B-0
摘要: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背景下的校企深度融合实践研究,从培养形式、课程建构、基地建设、师资培养和教学实施等方面不断拓展校企沟通渠道,共建基地,提升质量,打造令学生终身受益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7C-0063-03  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
摘要:文化是一种精神,一种信念,更是一种力量。学校文化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深层原动力,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内在凝聚力,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学校通过聚焦“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助推“三段五步式”课堂教学改革,引领“涵养大气”的教师队伍建设等举措,有效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践行“给孩子一辈子有用的东西”的学校文化理念。  关键词:学校文化;文化观;内涵发展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
摘要:赋能,赋予“能量”与“能力”之谓也。学校秉持“人”“暖”“林”三字管理秘诀,从生态、生机、生长三方面着力,通过文化愿景培塑、机制平台优化、课题项目卷入等路径,实施“赋能型”管理,将为学校教育、师生发展赢来更多生机。  关键词:文化赋能;愿景赋能;自我赋能;赋能他人;项目赋能;科研赋能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9A-0037-03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采用诵读经典、研读经典、品读经典、赏读经典等策略,增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培育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审美兴趣,提升学生基于中华民族共同审美理想的审美素养,增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关键词:学习任务群;民族审美情趣;中学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