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校体育文化理论研究进行梳理和整合,重新审视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构成、特征和功能等理论知识。分析高校体育文化现状的定量研究,认识高校体育文化在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建设水平,发现其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培养具有体育素质的人和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提出一些的建议。
关键词:体育文化;特征;功能;研究评述
高校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体育呈现出的一种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在一定程度上校园体育文化也是社会文化的缩影,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由高校师生都会参与的、接触最为广泛,最富创意性的一种文化形式。高校校园文化具有激励价值、竞争价值、人文价值、健康价值、审美价值,是学校进步的灵魂,增强师生的凝聚力。通过体育锻炼和体育竞赛的形式,培养学生克服困难、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良好品质;通过体育锻炼也可以调协学生心理健康,减轻学习压力,释放不良情绪,满足师生精神文明生活的需求。通过高校体育文化现状研究,掌握共性和特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民健身为契机,构建重庆高校体育文化发展体系,培养积极健康的体育心态,塑造爱国、敬业、诚信和友善的体育文化,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体育事业、体育文化和体育产业的互动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为高校体育文化发展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创新提供决策依据,以体育文化的繁荣推动“全民健身”、“体育梦”和“中国梦”的全面实现。
一、国外高校体育文化的研究
1918年,德国学者费特《体育史》的著作中最早提出“体育文化”一词。如今,“体育文化”这一概念已经被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学者接受和使用。但是迄今为止,学者对“体育文化”进行深入分析时,在很多方面仍未达成共识。同时,学者对体育文化的内涵运用也不清晰,各执一词。
费特最初提出的身体文化是指沐浴、按摩等保健养生活动;阿莫罗斯则认为身体文化是锻炼身体的规律。顾拜旦,现代奥运会创始人,认为“体育文化是与自然的运动形式相对应的人为的体育形式”;尼克·阿莱克塞在《体育运动词汇》对体育文化的解释是“竞技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综合那些在竞赛范围内通过发挥人的生物学和精神能力,追求标或记录而进行强化身体练习的范畴, 规律、制度和物质设施”。1974年,尼克·阿莱克塞定义,体育文化是“广义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综合各种利用身体锻炼来提高人的生物学和精神潜力的范畴、规律、制度和物质设施”。
国外对于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主要集中于体育目标、体育教学大纲、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学评价等内容。由于各国的文化思想、哲学背景、教育制度、物质条件、体育基础设施等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体育文化的目标必然有所不同。各国的体育目标都是立足于本国国情,各有千秋。日本的高校体育注重娱乐价值,德国的体育文化在于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和竞技能力,韩国的体育目标是培养基础技能与体力和合作的精神。
国外高校的体育教学大纲,体现出西方国家已经完成了由重视国家对同学的要求,到重视发展同学的个性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仅适应了社会和政治改革的需要,还增加了学校对体育教学的自主权和灵活性。1995年,美国推出全国体育标准;1999年,英国的体育课程设置由多元化的转向了全国性教学大纲。各国的体育教学大纲内容具有一定的统一性,也具有一定的选择性。由可变部分和不可变部分共同组成,其中不可变部分是按国家教育标准统一制定的,可变部分是根据当地教育目标和文化特点制定的体育教材。
国外高校的体育文化是以形成终身体育习惯为目的,不在于运动水平和成绩。各国体育文化注重体育锻炼和健康知识的统一,使学生能够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健康的重要性,以及提高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的理性认识,最终有助于学生积极体育态度的形成。随着社会的进步,各国的体育教学评价也由单一性的终结评价向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强调过程性评价和个体评价,淡化一般标准评价。过程性评价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遵循相对评定和绝对评定相结合的原则,突出其努力程度、进步幅度等因素,包括认知、技术技能和情感三方面内容, 而不是单一的技能考评或健康测试。
二、国内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掀起的“文化热”,而“体育文化”这一概念在我国体育领域中出现。但是,国内学者对“体育文化”的认识还没有完全统一,对于体育文化内涵的使用范围仍有争议。张国力认为:“体育文化是一种以人的体育行为为特征的社会现象,是由人对体育的需要、思想、理论、方法等观念形态的内容和外化在现实世界中的各种体育活动以及活动的组织形式、活动的规范和设施构成的,包括各种精神和物质因素的复杂整体”。席焕久(2001)从体育人类学的角度提出体育文化是介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之间或者说是介于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之间的中义文化。
(一)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与构成
高效体育文化的概念得从两个层面来说:一是广义层面而言,在高校现存环境里,师生在体育教育、学习和活动等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与精神的所有内容。二是狭义层面而言,在高校教学环境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各种体育活动中相互作用创造出的高校文化形态(黄衍存,2004)。高校体育文化是高等院校这一特殊社区的体育群体意识,它的内涵与构成十分丰富。但是,不同的学者却对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提出了不同的观点。黄衍存(2004)认为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包括体育精神、体育价值观念、体育道德、体育行为和体育能力等。在此基础之上,柏慧敏、谢军(2004)则认为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还包括体育精神、制度、历史传统、环境及体育竞赛成绩等。
高校体育文化是高校文化形态和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成分,具有广泛的内涵和开放系统的文化形式。高校体育文化的构成说法比较一致,都是根据文化分层说将高校体育文化的构成分层。第一层是物质层面,主要包括校园内的体育建筑、体育用品、器材、场地、环境和师资队伍;第二层是制度层面,主要包括体育教学大纲、体育科研、体育竞赛、课外体育活动、体育协会和体育交流等制度的确立;第三层是精神层面,精神层面的主要内容是体育健康价值观,这也是高校体育文化的核心和本质(王斌,2006)。陈建华(2005)对这三个层面的内容进行了更为全面的扩充,物质层面的内容还包括雕塑、报栏、橱窗等;制度层面的内容加入了体育活动的政策、体制、组织、规划等;精神层面的内容补充了思维方式、审美观、意识形态等。 (二)高校体育文化的特征与功能
高校体育文化是体育文化在高校这一特殊的社区环境下衍生出来的文化产物,既具有一般体育文化的健身性、娱乐性和竞争性等特点,又有其独特的特点。高校体育文化的特点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认识不同。从教育的角度出发,高校体育文化具有知识广泛性、渗透性、创造性、多元化全面性的特征,使得能够充分发挥教育、导向、育人的基本功能;从健身娱乐的角度出发,高校体育文化具有普遍性、差异性、身体的表征性、高品位性、共享性、实践性、多样性等特征,能够帮助学生调节生活、调适心情、锻炼身体;除此之外,高校体育文化还拥有时代性、动态性、客观性、封闭性、特大群体性、先进性、纯洁性、年轻性等的特点,具有创造与超越、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修正、窗口的功能(黄衍存,2004;张健、冯坚,2009;彭雪涵,2004;陈建华,2005;柏慧敏,2004)。
(三)高校体育文化的现状及建设
高校体育文化是具有广泛的内涵和丰富的外延的独特现象,是高校学生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成分,也是培养师生体育健康价值观和实施体育教学大纲的重要条件。高校的体育文化建设现状在一定程度上能反应出高校的体育软实力、体育科研水平和师生的技能水平。我国目前关于高校体育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内涵、特征和功能等方面,对于高校体育文化现状的研究相对偏少。高校体育文化的现状基本上也是根据其构成的内容开展的,主要围绕着物质(包括体育场地和设施、课余项目、体育协会、授课形式与内容等)、精神(包括体育观念、参与动机、参与频率、知识了解度等)、制度(主要是体育规范、赛程规则、体育保险等)三个方面。通过对高校体育文化现状的总结与分析,发现高校体育文化存在着以下方面的不足:一、学生对体育规范、比赛规则的认识不足;二、学生的体育知识缺乏,运动参与意识较低;三、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工作量大,待遇绩效不科学;四、学校室内体育设施欠缺,且发展缓慢,影响正常教学进程;五、高校的体育文化宣传力度较小,方式单一;六、高校的体育科研水平过低。
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首先学校的认识必须到位,健全体育文化规章制度制度,建立具有体育文化素质和体育观念的师资队伍;其次,加大室内体育设施的投入,开展体育理论教育,联办或共建多形式、多层次、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加强舆论宣传的导向作用,为校园体育文化打下基础,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最后,采取有效途径增强学生体育兴趣,养成经常体育锻炼习惯,倡导“自我健康投资”,建立积极的余暇体育消费观。
三、总结
综上所述,体育文化概念得内涵非常丰富,其构成的外延也十分的广泛。但是,国内外学者对体育文化概念的界定,大多是从本身的研究领域角度出发的,因此,对体育文化的认识仅停留在表面,至今也没有具体的定论。高校体育文化在体育文化中的地位已经得到多数学者的认可,对高校体育文化的涵义、特征、功能等进行了理论研究,并得出了一些合理的结论,但对其特征和功能并未形成统一的观点,没有上升到哲学的层面,更没有揭示高校体育文化的本质即人的自然化,以及高校体育文化的哲学意义和哲学功能,只是简单的停留在其表现形式上,理论基础不够雄厚。尽管许多学者在高校体育文化研究中进行了定量或定性研究,但是却很少在高校体育文化分类的基础上使用正逐渐受重视的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1]黄衍存.论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特征与功能[J].福建体育建设.2004(2):51.
[2]白莉.高校体育文化内涵与构成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6):162.
[3]柏慧敏,谢军.论高校体育文化的结构、功能及转型[J].上海体育学院报.2004(4):79.
[4]彭雪涵.论高校体育文化[J].福州大学学报.2004(4):106.
[5]张健,冯坚.试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J].体育文化导刊.2009(6):79.
[6]赵军.国内外体育文化研究述评[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3):67.
[7]王斌.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与素质教育[J].体育文化导刊.2006(1):71.
[8]方舒君.新形势下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思路与实践[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6(1):115.
[9]吴健.重庆高校体育文化现状及对策研究[J].理论研讨.2008(1):116.
[10]孙梅芳.浅谈郑州市高校体育文化现状[J].河南教育.2011(12):62.
基金项目:2014年重庆工商大学研究生创新型项目“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以重庆工商大学为例(编号:yjscxx2014-052-47)”。
作者简介:
唐明梅(1987—),女,汉族,籍贯:重庆合川,单位:重庆工商大学研究生院,研究方向:体育社会学;
陈宜梅(1989—),女,汉族,籍贯:重庆永川,单位:重庆工商大学研究生院,研究方向:人口学;
张燕(1989—),女,汉族,籍贯:四川南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研究生院,研究方向:人口学。
关键词:体育文化;特征;功能;研究评述
高校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体育呈现出的一种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在一定程度上校园体育文化也是社会文化的缩影,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由高校师生都会参与的、接触最为广泛,最富创意性的一种文化形式。高校校园文化具有激励价值、竞争价值、人文价值、健康价值、审美价值,是学校进步的灵魂,增强师生的凝聚力。通过体育锻炼和体育竞赛的形式,培养学生克服困难、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良好品质;通过体育锻炼也可以调协学生心理健康,减轻学习压力,释放不良情绪,满足师生精神文明生活的需求。通过高校体育文化现状研究,掌握共性和特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民健身为契机,构建重庆高校体育文化发展体系,培养积极健康的体育心态,塑造爱国、敬业、诚信和友善的体育文化,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体育事业、体育文化和体育产业的互动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为高校体育文化发展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创新提供决策依据,以体育文化的繁荣推动“全民健身”、“体育梦”和“中国梦”的全面实现。
一、国外高校体育文化的研究
1918年,德国学者费特《体育史》的著作中最早提出“体育文化”一词。如今,“体育文化”这一概念已经被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学者接受和使用。但是迄今为止,学者对“体育文化”进行深入分析时,在很多方面仍未达成共识。同时,学者对体育文化的内涵运用也不清晰,各执一词。
费特最初提出的身体文化是指沐浴、按摩等保健养生活动;阿莫罗斯则认为身体文化是锻炼身体的规律。顾拜旦,现代奥运会创始人,认为“体育文化是与自然的运动形式相对应的人为的体育形式”;尼克·阿莱克塞在《体育运动词汇》对体育文化的解释是“竞技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综合那些在竞赛范围内通过发挥人的生物学和精神能力,追求标或记录而进行强化身体练习的范畴, 规律、制度和物质设施”。1974年,尼克·阿莱克塞定义,体育文化是“广义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综合各种利用身体锻炼来提高人的生物学和精神潜力的范畴、规律、制度和物质设施”。
国外对于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主要集中于体育目标、体育教学大纲、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学评价等内容。由于各国的文化思想、哲学背景、教育制度、物质条件、体育基础设施等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体育文化的目标必然有所不同。各国的体育目标都是立足于本国国情,各有千秋。日本的高校体育注重娱乐价值,德国的体育文化在于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和竞技能力,韩国的体育目标是培养基础技能与体力和合作的精神。
国外高校的体育教学大纲,体现出西方国家已经完成了由重视国家对同学的要求,到重视发展同学的个性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仅适应了社会和政治改革的需要,还增加了学校对体育教学的自主权和灵活性。1995年,美国推出全国体育标准;1999年,英国的体育课程设置由多元化的转向了全国性教学大纲。各国的体育教学大纲内容具有一定的统一性,也具有一定的选择性。由可变部分和不可变部分共同组成,其中不可变部分是按国家教育标准统一制定的,可变部分是根据当地教育目标和文化特点制定的体育教材。
国外高校的体育文化是以形成终身体育习惯为目的,不在于运动水平和成绩。各国体育文化注重体育锻炼和健康知识的统一,使学生能够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健康的重要性,以及提高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的理性认识,最终有助于学生积极体育态度的形成。随着社会的进步,各国的体育教学评价也由单一性的终结评价向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强调过程性评价和个体评价,淡化一般标准评价。过程性评价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遵循相对评定和绝对评定相结合的原则,突出其努力程度、进步幅度等因素,包括认知、技术技能和情感三方面内容, 而不是单一的技能考评或健康测试。
二、国内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掀起的“文化热”,而“体育文化”这一概念在我国体育领域中出现。但是,国内学者对“体育文化”的认识还没有完全统一,对于体育文化内涵的使用范围仍有争议。张国力认为:“体育文化是一种以人的体育行为为特征的社会现象,是由人对体育的需要、思想、理论、方法等观念形态的内容和外化在现实世界中的各种体育活动以及活动的组织形式、活动的规范和设施构成的,包括各种精神和物质因素的复杂整体”。席焕久(2001)从体育人类学的角度提出体育文化是介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之间或者说是介于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之间的中义文化。
(一)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与构成
高效体育文化的概念得从两个层面来说:一是广义层面而言,在高校现存环境里,师生在体育教育、学习和活动等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与精神的所有内容。二是狭义层面而言,在高校教学环境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各种体育活动中相互作用创造出的高校文化形态(黄衍存,2004)。高校体育文化是高等院校这一特殊社区的体育群体意识,它的内涵与构成十分丰富。但是,不同的学者却对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提出了不同的观点。黄衍存(2004)认为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包括体育精神、体育价值观念、体育道德、体育行为和体育能力等。在此基础之上,柏慧敏、谢军(2004)则认为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还包括体育精神、制度、历史传统、环境及体育竞赛成绩等。
高校体育文化是高校文化形态和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成分,具有广泛的内涵和开放系统的文化形式。高校体育文化的构成说法比较一致,都是根据文化分层说将高校体育文化的构成分层。第一层是物质层面,主要包括校园内的体育建筑、体育用品、器材、场地、环境和师资队伍;第二层是制度层面,主要包括体育教学大纲、体育科研、体育竞赛、课外体育活动、体育协会和体育交流等制度的确立;第三层是精神层面,精神层面的主要内容是体育健康价值观,这也是高校体育文化的核心和本质(王斌,2006)。陈建华(2005)对这三个层面的内容进行了更为全面的扩充,物质层面的内容还包括雕塑、报栏、橱窗等;制度层面的内容加入了体育活动的政策、体制、组织、规划等;精神层面的内容补充了思维方式、审美观、意识形态等。 (二)高校体育文化的特征与功能
高校体育文化是体育文化在高校这一特殊的社区环境下衍生出来的文化产物,既具有一般体育文化的健身性、娱乐性和竞争性等特点,又有其独特的特点。高校体育文化的特点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认识不同。从教育的角度出发,高校体育文化具有知识广泛性、渗透性、创造性、多元化全面性的特征,使得能够充分发挥教育、导向、育人的基本功能;从健身娱乐的角度出发,高校体育文化具有普遍性、差异性、身体的表征性、高品位性、共享性、实践性、多样性等特征,能够帮助学生调节生活、调适心情、锻炼身体;除此之外,高校体育文化还拥有时代性、动态性、客观性、封闭性、特大群体性、先进性、纯洁性、年轻性等的特点,具有创造与超越、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修正、窗口的功能(黄衍存,2004;张健、冯坚,2009;彭雪涵,2004;陈建华,2005;柏慧敏,2004)。
(三)高校体育文化的现状及建设
高校体育文化是具有广泛的内涵和丰富的外延的独特现象,是高校学生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成分,也是培养师生体育健康价值观和实施体育教学大纲的重要条件。高校的体育文化建设现状在一定程度上能反应出高校的体育软实力、体育科研水平和师生的技能水平。我国目前关于高校体育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内涵、特征和功能等方面,对于高校体育文化现状的研究相对偏少。高校体育文化的现状基本上也是根据其构成的内容开展的,主要围绕着物质(包括体育场地和设施、课余项目、体育协会、授课形式与内容等)、精神(包括体育观念、参与动机、参与频率、知识了解度等)、制度(主要是体育规范、赛程规则、体育保险等)三个方面。通过对高校体育文化现状的总结与分析,发现高校体育文化存在着以下方面的不足:一、学生对体育规范、比赛规则的认识不足;二、学生的体育知识缺乏,运动参与意识较低;三、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工作量大,待遇绩效不科学;四、学校室内体育设施欠缺,且发展缓慢,影响正常教学进程;五、高校的体育文化宣传力度较小,方式单一;六、高校的体育科研水平过低。
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首先学校的认识必须到位,健全体育文化规章制度制度,建立具有体育文化素质和体育观念的师资队伍;其次,加大室内体育设施的投入,开展体育理论教育,联办或共建多形式、多层次、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加强舆论宣传的导向作用,为校园体育文化打下基础,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最后,采取有效途径增强学生体育兴趣,养成经常体育锻炼习惯,倡导“自我健康投资”,建立积极的余暇体育消费观。
三、总结
综上所述,体育文化概念得内涵非常丰富,其构成的外延也十分的广泛。但是,国内外学者对体育文化概念的界定,大多是从本身的研究领域角度出发的,因此,对体育文化的认识仅停留在表面,至今也没有具体的定论。高校体育文化在体育文化中的地位已经得到多数学者的认可,对高校体育文化的涵义、特征、功能等进行了理论研究,并得出了一些合理的结论,但对其特征和功能并未形成统一的观点,没有上升到哲学的层面,更没有揭示高校体育文化的本质即人的自然化,以及高校体育文化的哲学意义和哲学功能,只是简单的停留在其表现形式上,理论基础不够雄厚。尽管许多学者在高校体育文化研究中进行了定量或定性研究,但是却很少在高校体育文化分类的基础上使用正逐渐受重视的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1]黄衍存.论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特征与功能[J].福建体育建设.2004(2):51.
[2]白莉.高校体育文化内涵与构成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6):162.
[3]柏慧敏,谢军.论高校体育文化的结构、功能及转型[J].上海体育学院报.2004(4):79.
[4]彭雪涵.论高校体育文化[J].福州大学学报.2004(4):106.
[5]张健,冯坚.试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J].体育文化导刊.2009(6):79.
[6]赵军.国内外体育文化研究述评[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3):67.
[7]王斌.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与素质教育[J].体育文化导刊.2006(1):71.
[8]方舒君.新形势下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思路与实践[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6(1):115.
[9]吴健.重庆高校体育文化现状及对策研究[J].理论研讨.2008(1):116.
[10]孙梅芳.浅谈郑州市高校体育文化现状[J].河南教育.2011(12):62.
基金项目:2014年重庆工商大学研究生创新型项目“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以重庆工商大学为例(编号:yjscxx2014-052-47)”。
作者简介:
唐明梅(1987—),女,汉族,籍贯:重庆合川,单位:重庆工商大学研究生院,研究方向:体育社会学;
陈宜梅(1989—),女,汉族,籍贯:重庆永川,单位:重庆工商大学研究生院,研究方向:人口学;
张燕(1989—),女,汉族,籍贯:四川南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研究生院,研究方向:人口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