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古筝是古老的汉民族弦乐,属弹拨乐器。在汉族传统乐器中,古筝音色优美,音域宽广、演奏技巧丰富,具有相当的表现力,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本文以现代作品筝曲《山的遐想》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这部作品的音乐本体分析以及演奏技术研究,已达到笔者对这部作品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用以了解筝曲《山的遐想》的艺术内涵。
关键词:山的遐想;庄曜;作品分析;演奏技术
作者简介:李萍萍(1991-),女,汉族,江西赣州人,江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方向:古筝演奏与教学。
[中图分类号]:J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0--01
一、作品的音乐本体分析
(一)曲式结构
这是一部带再现的三部曲式结构,曲式结构图为:
从图示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较为规范的三部曲式结构。第1-7小节为乐曲的引子,第93小节是较为华彩的结尾部分。全曲主要以两个基本的音乐主题对比为主,分别是图示中标注的a、b主题,以及主题a在A’中的回归。音乐主题通过三个段落(A、B、A’),主要采用变奏的手法来推动音乐的展开。乐曲中引子的部分由散板开始,表现一种自由的音乐情绪。进入A段后,8-12小节以慢板的速度进行,是音乐情绪抒情的、行云流水般的进行。22-28小节以激动地情绪将速度渐快。通过29-36小节的过渡段落将音乐引入B段。B段的音乐情绪笔者认为是神秘的,给人以想象空间的,其总体的速度是慢起渐快型,力度也在由弱及强。在59-76小节乐曲展开,由此进入A’段。重复主题在A’段中出现,音乐在77-84小节以宽广的速度进行,给人以壮阔的感觉。通过85-87小节的过渡段,主题a在88-92小节重复,一直到93小节的华彩结尾处,音乐以一种充满回忆的想象的情绪结束。
(二)调式调性
20世纪90年代以后作曲技术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较之以前有了更大的发展。“中国现代音乐中的人工合成音阶,往往体现为自然调式音阶的综合,而这些自然调式音阶大多数就是五声性音阶"这就是说,作曲家们正是以五声音阶为主要因素构成了这种人工合成音阶的,从而造成中国传统音阶对现代人工合成音阶的渗透”而作品《山的遐想》全曲音乐材料的鲜明特点,就体现在综合调式的运用上。这种综合调式,就是两种不同调式的五声音阶的交替重复。作曲家庄曜针对这部作品,首先改变了对于传统古筝定弦的方法将21弦筝涵盖的四个八度音域,自低向高将琴弦定为F(d)一D—F(d)一D调域的五声音阶,图示如下:
虽然这种综合调式与欧洲古典音乐中常用的同名大小调关系一致,但是《山的遐想》的曲调是同主音羽、宫两种五声调式两次不同音区的巧妙结合。这两种音阶都是传统五声调式构成的,所以代表中国传统音乐的韵味的古筝作品,当双手在不同音区拨弦的时候,音乐效果会有奇特的效果,充满华夏音乐的韵味所在。
(三)旋律特征
筝曲《山的遐想》,以“山”为主要描写对象,那么乐曲中自然有很多突出描写“山”的旋律特征。现代音乐的旋律比起古老的旋律规则来,比较倾向于建立在悬而不决的感觉之上“由于这种紧张性,这样的乐句可以用不太绝对的手段来解决”这种解决上的满足感虽然是比较受束缚的,并且是在比较有限的界限以内,但还是很富有效果的,因为紧张的,积累的程度一般是比较高的。这段旋律是以描绘高山流水般的音乐情绪而出现的,4/4拍的自由性节奏,以及三十二分音符无间歇的演奏,正式表现泉水从高山上流下的舒畅之情。
二、演奏技巧
在《山的遐想》中,运用了许多新的技法穿插于音乐的表现中。例如,在主部主题出现,就出现了复旋律即左手一个旋律右手一个一个旋律,你繁我简,你静我动,旋律优美,非常美妙。左手用到了琶音的技法,显示出高山的唯美,琶音的弹奏时要连贯不能断,右手是快速的十六分音符的弹奏,体现出流水般的孱孱流动。复旋律象征着山与水的交融,让人格外新颖。快进入高潮的前奏是左右手一起刮奏,显得气势磅礴,刮奏要富有力量,让人为山的巍峨感到震撼,为山的威武感到敬佩。高潮在表现一段模拟山民们载歌载舞,表达幸福之情的节奏中,左手右手运用了捂弦刮奏的技法。谱例如下:
《山的遐想》这部作品的音乐情绪起伏较大,这样的音乐情绪也留给演奏者更多的创作空间。例如在慢板的主题旋律中,演奏者可以加入适量的颤音,增添幻想般的意境。
参考文献:
[1]李诗原.《本土与西方的对话—西方现代音乐对中国大陆音乐创作的影响》[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P177.
[2]郁茜茜.论古筝乐之创新[J].艺术百家,2008,8.
[3]郎娟娟.试论古筝演奏的三个要素[J].艺术教育,2006,10.
[4]姚恒璐.《现代音乐分析与方法教程》[M].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P49.
[5]齐易,张文川.音乐艺术教育[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5-17.
[6]王朝刚.器乐表演技能教学新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第80页.
关键词:山的遐想;庄曜;作品分析;演奏技术
作者简介:李萍萍(1991-),女,汉族,江西赣州人,江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方向:古筝演奏与教学。
[中图分类号]:J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0--01
一、作品的音乐本体分析
(一)曲式结构
这是一部带再现的三部曲式结构,曲式结构图为:
从图示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较为规范的三部曲式结构。第1-7小节为乐曲的引子,第93小节是较为华彩的结尾部分。全曲主要以两个基本的音乐主题对比为主,分别是图示中标注的a、b主题,以及主题a在A’中的回归。音乐主题通过三个段落(A、B、A’),主要采用变奏的手法来推动音乐的展开。乐曲中引子的部分由散板开始,表现一种自由的音乐情绪。进入A段后,8-12小节以慢板的速度进行,是音乐情绪抒情的、行云流水般的进行。22-28小节以激动地情绪将速度渐快。通过29-36小节的过渡段落将音乐引入B段。B段的音乐情绪笔者认为是神秘的,给人以想象空间的,其总体的速度是慢起渐快型,力度也在由弱及强。在59-76小节乐曲展开,由此进入A’段。重复主题在A’段中出现,音乐在77-84小节以宽广的速度进行,给人以壮阔的感觉。通过85-87小节的过渡段,主题a在88-92小节重复,一直到93小节的华彩结尾处,音乐以一种充满回忆的想象的情绪结束。
(二)调式调性
20世纪90年代以后作曲技术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较之以前有了更大的发展。“中国现代音乐中的人工合成音阶,往往体现为自然调式音阶的综合,而这些自然调式音阶大多数就是五声性音阶"这就是说,作曲家们正是以五声音阶为主要因素构成了这种人工合成音阶的,从而造成中国传统音阶对现代人工合成音阶的渗透”而作品《山的遐想》全曲音乐材料的鲜明特点,就体现在综合调式的运用上。这种综合调式,就是两种不同调式的五声音阶的交替重复。作曲家庄曜针对这部作品,首先改变了对于传统古筝定弦的方法将21弦筝涵盖的四个八度音域,自低向高将琴弦定为F(d)一D—F(d)一D调域的五声音阶,图示如下:
虽然这种综合调式与欧洲古典音乐中常用的同名大小调关系一致,但是《山的遐想》的曲调是同主音羽、宫两种五声调式两次不同音区的巧妙结合。这两种音阶都是传统五声调式构成的,所以代表中国传统音乐的韵味的古筝作品,当双手在不同音区拨弦的时候,音乐效果会有奇特的效果,充满华夏音乐的韵味所在。
(三)旋律特征
筝曲《山的遐想》,以“山”为主要描写对象,那么乐曲中自然有很多突出描写“山”的旋律特征。现代音乐的旋律比起古老的旋律规则来,比较倾向于建立在悬而不决的感觉之上“由于这种紧张性,这样的乐句可以用不太绝对的手段来解决”这种解决上的满足感虽然是比较受束缚的,并且是在比较有限的界限以内,但还是很富有效果的,因为紧张的,积累的程度一般是比较高的。这段旋律是以描绘高山流水般的音乐情绪而出现的,4/4拍的自由性节奏,以及三十二分音符无间歇的演奏,正式表现泉水从高山上流下的舒畅之情。
二、演奏技巧
在《山的遐想》中,运用了许多新的技法穿插于音乐的表现中。例如,在主部主题出现,就出现了复旋律即左手一个旋律右手一个一个旋律,你繁我简,你静我动,旋律优美,非常美妙。左手用到了琶音的技法,显示出高山的唯美,琶音的弹奏时要连贯不能断,右手是快速的十六分音符的弹奏,体现出流水般的孱孱流动。复旋律象征着山与水的交融,让人格外新颖。快进入高潮的前奏是左右手一起刮奏,显得气势磅礴,刮奏要富有力量,让人为山的巍峨感到震撼,为山的威武感到敬佩。高潮在表现一段模拟山民们载歌载舞,表达幸福之情的节奏中,左手右手运用了捂弦刮奏的技法。谱例如下:
《山的遐想》这部作品的音乐情绪起伏较大,这样的音乐情绪也留给演奏者更多的创作空间。例如在慢板的主题旋律中,演奏者可以加入适量的颤音,增添幻想般的意境。
参考文献:
[1]李诗原.《本土与西方的对话—西方现代音乐对中国大陆音乐创作的影响》[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P177.
[2]郁茜茜.论古筝乐之创新[J].艺术百家,2008,8.
[3]郎娟娟.试论古筝演奏的三个要素[J].艺术教育,2006,10.
[4]姚恒璐.《现代音乐分析与方法教程》[M].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P49.
[5]齐易,张文川.音乐艺术教育[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5-17.
[6]王朝刚.器乐表演技能教学新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第8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