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有效的课堂提问,往往能把学生带入一个奇妙的问题世界,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答案,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那么,怎样设计一堂课的提问,使所设疑问合理、适当、有意义,并起到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作用呢?我就语文课堂提问的设计谈几点粗略的看法。
一、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是一种苦役,很难想象,当学生对学习毫无兴趣时,会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语文教材中文字的呈现原来是抽象的、静态的,甚至是枯燥的,学生学起来会吃力。因此有效的课堂提问要善于创设情境,将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对低年级的学生富有艺术的提问,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例如,一堂看图写话课,课一开始,我出示了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学生购物图,问道:“你猜他们要去干什么?”“你会买东西吗?”“买东西需要什么?”这一连串的提问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使学生的求知欲达到亢奋状态,也为接下来的教学过程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因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提问,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起到启示、诱导的作用。
二、提问要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如果把学生的大脑比作一泓平静的池水,那么教师富有创造性和启发性的课堂提问就会像投入池水中的一粒石子,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使他们处于思维的最佳状态。
1.“问”出学生的思维
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还能促使其知识内化,培养其思维的积极性,提高提问的有效性。如果“一语道破天机”,定会让学生感觉索然无味,思维能力培养更无从谈起。例如,我在教学《称赞》一课时,发现学生仅仅通过文本所得到的感悟是有限的,只是模糊地知道称赞别人是好的,不能与生活很好地结合起来。于是我组织了一次辩论赛:“我们需要称赞吗?”我并没有从称赞好不好入手,而是让学生自己辩论,从而体验到我们的生活是需要称赞的。常言道:真理越辩越明。争论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问”出学生的激情
恰当的提问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能让学生沉浸在思考的涟漪之中,成为“好知者”;能够开启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发智慧的碰撞,激活生命的体验;又如柳暗花明又一村,让学生在探索、顿悟中感受思考的乐趣。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重视问题的深入性、拓展性,能够一石激起千层浪,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开启学生的思维闸门,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
3.“问”出学生的创造
在教学中,设计一些多思维指向,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问题,引导学生纵横联系所学知识,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有利于学生准确地掌握和灵活运用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能力。如在执教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假如》一课时,在课即将结束时,我提出一个问题:“小朋友们,假如你有一支神笔,你准备用它来干什么?”这问题一出,马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打开了他们的思维之门,同时又把课内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了。其实,小学课文中每一篇课文后面都有一些扩展问题的设计,这些问题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不断地充实自己。
三、捕捉提问的时机,找准提问切入点
1.在课题处提问
课题是课文的眼睛,它往往有揭示中心,概括课文内容的作用。例如,在教学《“红领巾”真好》时,教师可从课题入手提出问题:课文写了“谁”?“红领巾”是指什么?“小鸟为什么说‘红领巾’真好?”层层深入挖掘、体会和感悟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2.在内容的关键处提问
所谓的关键处,是指对全篇课文的理解有重要作用的地方或学生不易理解的词、句、段,抓住这些地方提问,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对理解课文、体会感情有重要作用。如在教学《清澈的湖水》时,为了让学生感受湖水的美,可以从“她觉得自己在天上飞,又好像在水里游。”这个句子入手提出问题:小洁为什么觉得自己在天上飞,又好像在水里游?进而层层深入,感悟课文,感受湖水的美。
3.在内容的空白处提问
作者写作时为了行文简洁,文章的节奏有起伏变化,或者因审美感受的需要,会将文章的某一部分写得比较简洁,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例如,教学《从现在开始》一文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想象:如果轮到大象、螃蟹、百灵鸟争当“万兽之王”它们会发布什么命令呢?学生就会从各个角度去展开想象。
语文课堂的精彩不是教师表演得精彩,而是教师能够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激活学生的思维,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的提问才是有效的提问,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精彩的课堂。
(责编 张亚莎)
一、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是一种苦役,很难想象,当学生对学习毫无兴趣时,会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语文教材中文字的呈现原来是抽象的、静态的,甚至是枯燥的,学生学起来会吃力。因此有效的课堂提问要善于创设情境,将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对低年级的学生富有艺术的提问,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例如,一堂看图写话课,课一开始,我出示了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学生购物图,问道:“你猜他们要去干什么?”“你会买东西吗?”“买东西需要什么?”这一连串的提问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使学生的求知欲达到亢奋状态,也为接下来的教学过程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因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提问,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起到启示、诱导的作用。
二、提问要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如果把学生的大脑比作一泓平静的池水,那么教师富有创造性和启发性的课堂提问就会像投入池水中的一粒石子,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使他们处于思维的最佳状态。
1.“问”出学生的思维
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还能促使其知识内化,培养其思维的积极性,提高提问的有效性。如果“一语道破天机”,定会让学生感觉索然无味,思维能力培养更无从谈起。例如,我在教学《称赞》一课时,发现学生仅仅通过文本所得到的感悟是有限的,只是模糊地知道称赞别人是好的,不能与生活很好地结合起来。于是我组织了一次辩论赛:“我们需要称赞吗?”我并没有从称赞好不好入手,而是让学生自己辩论,从而体验到我们的生活是需要称赞的。常言道:真理越辩越明。争论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问”出学生的激情
恰当的提问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能让学生沉浸在思考的涟漪之中,成为“好知者”;能够开启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发智慧的碰撞,激活生命的体验;又如柳暗花明又一村,让学生在探索、顿悟中感受思考的乐趣。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重视问题的深入性、拓展性,能够一石激起千层浪,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开启学生的思维闸门,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
3.“问”出学生的创造
在教学中,设计一些多思维指向,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问题,引导学生纵横联系所学知识,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有利于学生准确地掌握和灵活运用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能力。如在执教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假如》一课时,在课即将结束时,我提出一个问题:“小朋友们,假如你有一支神笔,你准备用它来干什么?”这问题一出,马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打开了他们的思维之门,同时又把课内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了。其实,小学课文中每一篇课文后面都有一些扩展问题的设计,这些问题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不断地充实自己。
三、捕捉提问的时机,找准提问切入点
1.在课题处提问
课题是课文的眼睛,它往往有揭示中心,概括课文内容的作用。例如,在教学《“红领巾”真好》时,教师可从课题入手提出问题:课文写了“谁”?“红领巾”是指什么?“小鸟为什么说‘红领巾’真好?”层层深入挖掘、体会和感悟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2.在内容的关键处提问
所谓的关键处,是指对全篇课文的理解有重要作用的地方或学生不易理解的词、句、段,抓住这些地方提问,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对理解课文、体会感情有重要作用。如在教学《清澈的湖水》时,为了让学生感受湖水的美,可以从“她觉得自己在天上飞,又好像在水里游。”这个句子入手提出问题:小洁为什么觉得自己在天上飞,又好像在水里游?进而层层深入,感悟课文,感受湖水的美。
3.在内容的空白处提问
作者写作时为了行文简洁,文章的节奏有起伏变化,或者因审美感受的需要,会将文章的某一部分写得比较简洁,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例如,教学《从现在开始》一文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想象:如果轮到大象、螃蟹、百灵鸟争当“万兽之王”它们会发布什么命令呢?学生就会从各个角度去展开想象。
语文课堂的精彩不是教师表演得精彩,而是教师能够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激活学生的思维,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的提问才是有效的提问,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精彩的课堂。
(责编 张亚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