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防汛宣传教育和传播预警信息,最终都是要将信息及时传递给群众,从而能够提前避险,这个过程不仅仅是信息宣传,更是一种说服。要想提升宣传教育及信息传播的说服力,就要从心理学角度去研究群众的心理应激响应过程。本文围绕防汛宣传教育和预警信息传播的心理学原理展开了论述。
关键词: 防汛宣传教育;预警信息传播;心理学原理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20-312
引言
我国从2010年开始就建立起了山洪灾害的监测预警系统,可提前广播和发送预警信息,提醒群众撤离避灾。但是,部分群众由于存在侥幸心理,在收到预警信息后不及时采取避险行动,仍然会在自然灾害中造成不必要的人员伤亡。为了更好的发挥防汛宣教教育及预警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增强群众重视,有必要从心理学原理的角度展开研究,优化信息传播的各大要素。
1.防汛宣教教育及预警信息转化为避险行动的路径
信息转化为行动需要经历五个步骤,分别是注意信息、理解信息、相信信息、记住信息和产生行动,将这五个环节中的障碍因素清除,才能增強信息的说服力及受众的接受力[1]。在“注意信息”的阶段,需要利用多个渠道传播信息,以充分引起注意。目前可利用的渠道,包括短信、微信、电视、广播、微博、电话等等,在网络和电力供应中断的情况下,可采取报警器报警等被备用手段来引起群众的注意。为了确保群众能够理解防汛及预警信息表达的意思,在各个渠道中发布的信息都需要简洁易懂,不使用过于专业的词汇和模棱两可的词汇,少数民族地区可发布多语言信息。在网络时代中,虚假信息增多,人们对于信息的质疑度更高。为了使群众能够相信防汛预警信息,必须由权威部门来发布信息,文字性的信息有部门落款,语音类的信息要保持严肃,多次重复,必要情况下获得当地村委会等组织的支持,确认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增加可信度。让群众记住重要信息,必须经过多次的信息重复,还要使信息尽可能简洁,突出重点。重点信息包括灾害发生的大概时间,转移的路径,转移方式等,从而正确的自救。只有达到上述几点要求,消除障碍性因素,防汛宣传和预警信息传播才能最终的转化为群众的行动,但是在行动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障碍性因素,如抱有侥幸心理,担心房屋受损和牲畜死亡,害怕房屋会趁机遭受洗劫,一些高龄人群不具备转移能力等[2]。这种情况下需要采取一定的动员和帮助手段。
2.心理学背景下的防汛宣传教育及预警信息传播策略
2.1制定明确目标
防汛宣传教育以及预警信息传播的目的都是引导和纠正人的行为。许多真实的案例提醒我们,不听从劝阻、不及时避灾的行为只会酿成惨剧,在进行宣传教育时,一定要帮助群众牢固树立起积极自救,生命第一的意识,适当舍弃物质财产,以维护生命安全为核心。坚决不允许存在侥幸心理,特别是对于一些已经发生过大型自然灾害的地区,要提前对灾害的危害程度进行预估,在宣传教育和预警中加入一些更精确的数据信息,提高信息的可信度。
2.2优化宣传教育及信息预警的手段
由于防汛宣传教育和预警信息教育的对象都是基层群众,且许多都处于农村之中,文化水平及理解能力有限,需要尽可能体现出宣传教育手段的现实性、科学性、艺术性、通俗性、警示性和正面性,抓住基层群众的特点和心理特征,对宣传教育手段进行优化。第一,可以邀请一些专业技术人员,将当地的戏剧文化、动画等元素融入到防汛宣传教育信息中,使人们在喜闻乐见的同时,理解和接受信息,体现艺术性。第二,可以以活动方式进行宣传,展开防汛信息和安全常识的教育讲座,结合典型案例进行深刻的思想教育,扭转群众的错误思想观念。第三,可以通过走入学校、社区、村庄进行宣传教育来增强警示性;第四,可以利用一些特殊的时期提升宣传教育的有效性。比如在汶川地震纪念日、防灾减灾日来临之际展开防汛宣传教育活动,向群众说明在收到预警信息时如何做出有效反应,正确自救[3]。
2.3遵循群众心理行为规律传播预警信息
洪涝灾害往往来势迅猛,留给群众的反应时间较少,因此预警信息传播需要具备时效性。要将关注点放在信息是否送达的方面,而非信息是否发出。根据受众群体的心理特征、行为特征来扩展信息传播的渠道,附加具体的行动指南。
3.结语
总之,群众对防汛宣传及预警信息的心理应激响应决定了信息传播是否能最终引导群众作出避险的行动,这也是教育宣传有效性的基本体现。要牢牢把握住宣传及预警信息传播的要素,基于说服心理学原理等制定出科学的宣传教育策略,提高群众的关注度、理解力、信任度及响应度,积极避险,发挥出防汛宣传教育及预警信息传播的根本作用。
参考文献
[1]凌永玉,何秉顺.防汛宣传教育和预警信息传播的心理学原理[J].中国防汛抗旱,2020,v.30;No.169(05):37-42.
[2]沈惠章,李建新.论心理学原理在人防保安培训中的应用[J].中国保安,2017:132.
[3]施碧雄,苏畅,揭林俊,等.基层防汛预报预警体系信息化的研究与实践[J].江苏通信,2019,035(004):61-63,74.
关键词: 防汛宣传教育;预警信息传播;心理学原理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20-312
引言
我国从2010年开始就建立起了山洪灾害的监测预警系统,可提前广播和发送预警信息,提醒群众撤离避灾。但是,部分群众由于存在侥幸心理,在收到预警信息后不及时采取避险行动,仍然会在自然灾害中造成不必要的人员伤亡。为了更好的发挥防汛宣教教育及预警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增强群众重视,有必要从心理学原理的角度展开研究,优化信息传播的各大要素。
1.防汛宣教教育及预警信息转化为避险行动的路径
信息转化为行动需要经历五个步骤,分别是注意信息、理解信息、相信信息、记住信息和产生行动,将这五个环节中的障碍因素清除,才能增強信息的说服力及受众的接受力[1]。在“注意信息”的阶段,需要利用多个渠道传播信息,以充分引起注意。目前可利用的渠道,包括短信、微信、电视、广播、微博、电话等等,在网络和电力供应中断的情况下,可采取报警器报警等被备用手段来引起群众的注意。为了确保群众能够理解防汛及预警信息表达的意思,在各个渠道中发布的信息都需要简洁易懂,不使用过于专业的词汇和模棱两可的词汇,少数民族地区可发布多语言信息。在网络时代中,虚假信息增多,人们对于信息的质疑度更高。为了使群众能够相信防汛预警信息,必须由权威部门来发布信息,文字性的信息有部门落款,语音类的信息要保持严肃,多次重复,必要情况下获得当地村委会等组织的支持,确认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增加可信度。让群众记住重要信息,必须经过多次的信息重复,还要使信息尽可能简洁,突出重点。重点信息包括灾害发生的大概时间,转移的路径,转移方式等,从而正确的自救。只有达到上述几点要求,消除障碍性因素,防汛宣传和预警信息传播才能最终的转化为群众的行动,但是在行动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障碍性因素,如抱有侥幸心理,担心房屋受损和牲畜死亡,害怕房屋会趁机遭受洗劫,一些高龄人群不具备转移能力等[2]。这种情况下需要采取一定的动员和帮助手段。
2.心理学背景下的防汛宣传教育及预警信息传播策略
2.1制定明确目标
防汛宣传教育以及预警信息传播的目的都是引导和纠正人的行为。许多真实的案例提醒我们,不听从劝阻、不及时避灾的行为只会酿成惨剧,在进行宣传教育时,一定要帮助群众牢固树立起积极自救,生命第一的意识,适当舍弃物质财产,以维护生命安全为核心。坚决不允许存在侥幸心理,特别是对于一些已经发生过大型自然灾害的地区,要提前对灾害的危害程度进行预估,在宣传教育和预警中加入一些更精确的数据信息,提高信息的可信度。
2.2优化宣传教育及信息预警的手段
由于防汛宣传教育和预警信息教育的对象都是基层群众,且许多都处于农村之中,文化水平及理解能力有限,需要尽可能体现出宣传教育手段的现实性、科学性、艺术性、通俗性、警示性和正面性,抓住基层群众的特点和心理特征,对宣传教育手段进行优化。第一,可以邀请一些专业技术人员,将当地的戏剧文化、动画等元素融入到防汛宣传教育信息中,使人们在喜闻乐见的同时,理解和接受信息,体现艺术性。第二,可以以活动方式进行宣传,展开防汛信息和安全常识的教育讲座,结合典型案例进行深刻的思想教育,扭转群众的错误思想观念。第三,可以通过走入学校、社区、村庄进行宣传教育来增强警示性;第四,可以利用一些特殊的时期提升宣传教育的有效性。比如在汶川地震纪念日、防灾减灾日来临之际展开防汛宣传教育活动,向群众说明在收到预警信息时如何做出有效反应,正确自救[3]。
2.3遵循群众心理行为规律传播预警信息
洪涝灾害往往来势迅猛,留给群众的反应时间较少,因此预警信息传播需要具备时效性。要将关注点放在信息是否送达的方面,而非信息是否发出。根据受众群体的心理特征、行为特征来扩展信息传播的渠道,附加具体的行动指南。
3.结语
总之,群众对防汛宣传及预警信息的心理应激响应决定了信息传播是否能最终引导群众作出避险的行动,这也是教育宣传有效性的基本体现。要牢牢把握住宣传及预警信息传播的要素,基于说服心理学原理等制定出科学的宣传教育策略,提高群众的关注度、理解力、信任度及响应度,积极避险,发挥出防汛宣传教育及预警信息传播的根本作用。
参考文献
[1]凌永玉,何秉顺.防汛宣传教育和预警信息传播的心理学原理[J].中国防汛抗旱,2020,v.30;No.169(05):37-42.
[2]沈惠章,李建新.论心理学原理在人防保安培训中的应用[J].中国保安,2017:132.
[3]施碧雄,苏畅,揭林俊,等.基层防汛预报预警体系信息化的研究与实践[J].江苏通信,2019,035(004):61-6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