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以来,武汉市江汉区一直坚持以区域性教育变革为根本战略,确立了以“行政牵头——定向研究——整体推进”的方式着手构建“以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为核心目标,全面完整且具有实操性的养成教育体系”,经过三年多的探索,走出了一条区域自主探索和专业研究人员(高校或教研单位)参与的区域推进幼儿园养成教育的实践之路。实践探索已初见成效:印发了《江汉区幼儿园“一日活动我真棒”宝宝争章实施方案》,出版了《幼儿园养成教育指导手册》(简称《指导手册》),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幼儿养成教育目标体系,为幼儿园把握幼儿养成教育的范畴和标高提供了系统参考。
2018年,江汉区采取课题研究的方式,着力探索区域推进幼儿园养成教育的策略,力图通过整合“行政、教研、园所、家庭”四方之力,实现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为全面了解江汉区各幼儿园推进养成教育的情况,江汉区教育局对全区幼儿园的园长(管理者)、教师、家长就区域推进养成教育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期完善和调整。
问卷调查显示:家长、教师、园长(管理者)都充分认识到养成教育的重要性,教育意识不断增强,且对区域推进幼儿园养成教育表示满意,认为区域在养成教育的推广上推进范围广、力度大、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形成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在家长层面,一是对养成教育的认识不足。52%的家长将特长发展和知识的学习放在重要位置,片面追求孩子在知识技能上的发展;对养成教育的重要性仅停留在认识层面,部分家长较为重视文化知识和兴趣特色的培养,缺乏合理的成才观和儿童观。二是家長参与程度不高,家园合力不足。调查发现,超过86.06%的家长一学期只参与了一次养成教育活动,侧面反映家长参与幼儿园养成教育的频率不高,对区域养成教育资源的了解和运用程度不足,彼此之间很难就孩子的养成教育问题形成合力。
在教师层面,一是教师实施养成教育的能力有待提高。新手教师与较为有经验的教师相比,在宝宝行为养成强化巩固、行为习惯评价方法掌握两个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有经验的教师比新手教师更加注重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对幼儿行为养成进行强化巩固,行为习惯评价方法也比新手教师掌握得好。二是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存在供需错位的情况。调查发现,教师认为家长了解养成教育的主要途径与家长认知存在差异,教师仍需要不断整合多种家园联系方式,综合考量各种途径的利弊,畅通家园连线,让家园携手实施养成教育更加有效。
在园长(管理者)层面,一是师资培养机制不完善。与养成教育相关的培训尚未成体系,因而年轻教师由于缺乏带班经验,对养成教育理解不够透彻,仍需要系统培训来提升专业水平。二是养成教育课程架构、管理和执行力不足。大部分园长(管理者)认为养成教育实施的首要途径是通过课程来实现,但养成教育整体架构能力亟待提高,且课程执行力存在差异,部分园所未真正将养成教育落实到“一日活动中”。三是缺乏持续的监督和引导机制。部分幼儿园缺乏对养成教育落实的持续性监督和指导,致使教师仅将养成教育当成应付,并没有专业发展的支持和动力。限于家长、社会等因素影响,有些幼儿园养成教育实施目标不够清晰,实施策略和手段缺乏操作性,评价方式单一,未成体系。
通过对区域推进幼儿园养成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剖析,发现导致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来自于区域推进、幼儿园及家长三个方面,结合统计分析的结果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我们提出了改进策略。
教育行政部门的推进机制。一是制定培育激励与保障机制。形成区域推进养成教育的一系列相关文件,配套出台《江汉区幼儿园实施养成教育指导意见》,支持幼儿园遵循指导意见开展养成教育;完善修订《江汉区幼儿园教育教学绩效考核目标》中关于养成教育实施的指标细则;研发“宝宝争章”文化创意系列产品,支持幼儿园开展养成教育。二是创建共享平台、建立共享机制。创建“童行童梦”幼儿好习惯网络资源平台,开设“区域推进”窗口,建立养成教育资源库,分享区域研究工作和成果;开设“园所实施”窗口,定期推送幼儿园养成教育特色活动和成果,推进养成教育均衡发展;开设“家园共育”窗口,家园共同记录幼儿好习惯养成过程,充分挖掘幼儿园在家庭养成教育指导方面的特色,形成互动、研究机制。三是建立养成教育师资培训机制。汇集区域力量,引入专家团队,组建较为稳定的养成教育师资培训队伍和培训基地,强化区域管理协调与资源统配,不断提升养成教育的指导质量。四是构建督导评估机制。打造“好习惯宣传月”活动,结合好习惯之星评比来评估(评价);聘请专家团队,定期为区域推进养成教育评估;利用常规视导、绩效评估开展专项督导,为幼儿园实施养成教育提供专业支持。
专业引领的指导策略。一是建立区—片—园三级联动教研机制。沿用“大教研”制度,组织共享养成教育成果的教研团队,借助跨片区、跨园的教研联合体开展养成教育实施的研讨和分享一体化研修活动。二是指导幼儿园建立养成教育园本研修机制。指导幼儿园将养成教育科学适宜进课程,开发幼儿园一套四类好习惯清单;指导幼儿园开展养成教育,系统总结实施养成教育的经验。
幼儿园作为养成教育的实施者,需要整体推进养成教育课程的设计、实施与评价工作,统筹各类资源为养成教育服务。
建立养成教育实施激励机制。建立教师持续开展养成教育行动研究机制。养成教育必须借助教师的研究不断走向完善,幼儿园在建立养成教育专题研究的制度上,保障教师通过“学习—实施—反思—再实施”的循环过程,不断提升养成教育的质量。构建家—园—社区养成教育一体化运行机制。广泛吸收社区和家庭资源,在开展养成教育的过程中争取社区和家长的支持,落实“规定动作 自选动作”的养成教育落实策略,协同多方力量巩固与提升养成教育的实施质量,共同推进养成教育的落实。
形成家园合作的联动式评价机制。充分运用《养成教育指导手册》,编制《家园习惯培养互动手册》并指导幼儿园与家庭同步进行运用;家园同步进行好习惯养成记录,充分运用“童行童梦”网站和微信公众号进行双向评价。
完善对家长的宣传和指导机制。借助“童行童梦”网站及微信公众号,丰富家长关于幼儿习惯养成方面的知识,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养成教育观念,加深父母对区域养成教育活动的了解,科学培养幼儿好习惯。幼儿园充分利用家长学校、亲子活动等契机丰富家长教养经验。
2018年,江汉区采取课题研究的方式,着力探索区域推进幼儿园养成教育的策略,力图通过整合“行政、教研、园所、家庭”四方之力,实现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为全面了解江汉区各幼儿园推进养成教育的情况,江汉区教育局对全区幼儿园的园长(管理者)、教师、家长就区域推进养成教育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期完善和调整。
问卷调查反馈的养成教育现状和问题
问卷调查显示:家长、教师、园长(管理者)都充分认识到养成教育的重要性,教育意识不断增强,且对区域推进幼儿园养成教育表示满意,认为区域在养成教育的推广上推进范围广、力度大、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形成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在家长层面,一是对养成教育的认识不足。52%的家长将特长发展和知识的学习放在重要位置,片面追求孩子在知识技能上的发展;对养成教育的重要性仅停留在认识层面,部分家长较为重视文化知识和兴趣特色的培养,缺乏合理的成才观和儿童观。二是家長参与程度不高,家园合力不足。调查发现,超过86.06%的家长一学期只参与了一次养成教育活动,侧面反映家长参与幼儿园养成教育的频率不高,对区域养成教育资源的了解和运用程度不足,彼此之间很难就孩子的养成教育问题形成合力。
在教师层面,一是教师实施养成教育的能力有待提高。新手教师与较为有经验的教师相比,在宝宝行为养成强化巩固、行为习惯评价方法掌握两个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有经验的教师比新手教师更加注重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对幼儿行为养成进行强化巩固,行为习惯评价方法也比新手教师掌握得好。二是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存在供需错位的情况。调查发现,教师认为家长了解养成教育的主要途径与家长认知存在差异,教师仍需要不断整合多种家园联系方式,综合考量各种途径的利弊,畅通家园连线,让家园携手实施养成教育更加有效。
在园长(管理者)层面,一是师资培养机制不完善。与养成教育相关的培训尚未成体系,因而年轻教师由于缺乏带班经验,对养成教育理解不够透彻,仍需要系统培训来提升专业水平。二是养成教育课程架构、管理和执行力不足。大部分园长(管理者)认为养成教育实施的首要途径是通过课程来实现,但养成教育整体架构能力亟待提高,且课程执行力存在差异,部分园所未真正将养成教育落实到“一日活动中”。三是缺乏持续的监督和引导机制。部分幼儿园缺乏对养成教育落实的持续性监督和指导,致使教师仅将养成教育当成应付,并没有专业发展的支持和动力。限于家长、社会等因素影响,有些幼儿园养成教育实施目标不够清晰,实施策略和手段缺乏操作性,评价方式单一,未成体系。
基于问题的不同层面策略研究
通过对区域推进幼儿园养成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剖析,发现导致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来自于区域推进、幼儿园及家长三个方面,结合统计分析的结果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我们提出了改进策略。
(一)区域推进层面:行政驱动的管理策略
教育行政部门的推进机制。一是制定培育激励与保障机制。形成区域推进养成教育的一系列相关文件,配套出台《江汉区幼儿园实施养成教育指导意见》,支持幼儿园遵循指导意见开展养成教育;完善修订《江汉区幼儿园教育教学绩效考核目标》中关于养成教育实施的指标细则;研发“宝宝争章”文化创意系列产品,支持幼儿园开展养成教育。二是创建共享平台、建立共享机制。创建“童行童梦”幼儿好习惯网络资源平台,开设“区域推进”窗口,建立养成教育资源库,分享区域研究工作和成果;开设“园所实施”窗口,定期推送幼儿园养成教育特色活动和成果,推进养成教育均衡发展;开设“家园共育”窗口,家园共同记录幼儿好习惯养成过程,充分挖掘幼儿园在家庭养成教育指导方面的特色,形成互动、研究机制。三是建立养成教育师资培训机制。汇集区域力量,引入专家团队,组建较为稳定的养成教育师资培训队伍和培训基地,强化区域管理协调与资源统配,不断提升养成教育的指导质量。四是构建督导评估机制。打造“好习惯宣传月”活动,结合好习惯之星评比来评估(评价);聘请专家团队,定期为区域推进养成教育评估;利用常规视导、绩效评估开展专项督导,为幼儿园实施养成教育提供专业支持。
专业引领的指导策略。一是建立区—片—园三级联动教研机制。沿用“大教研”制度,组织共享养成教育成果的教研团队,借助跨片区、跨园的教研联合体开展养成教育实施的研讨和分享一体化研修活动。二是指导幼儿园建立养成教育园本研修机制。指导幼儿园将养成教育科学适宜进课程,开发幼儿园一套四类好习惯清单;指导幼儿园开展养成教育,系统总结实施养成教育的经验。
(二)园所实施层面:资源统筹的开发策略
幼儿园作为养成教育的实施者,需要整体推进养成教育课程的设计、实施与评价工作,统筹各类资源为养成教育服务。
建立养成教育实施激励机制。建立教师持续开展养成教育行动研究机制。养成教育必须借助教师的研究不断走向完善,幼儿园在建立养成教育专题研究的制度上,保障教师通过“学习—实施—反思—再实施”的循环过程,不断提升养成教育的质量。构建家—园—社区养成教育一体化运行机制。广泛吸收社区和家庭资源,在开展养成教育的过程中争取社区和家长的支持,落实“规定动作 自选动作”的养成教育落实策略,协同多方力量巩固与提升养成教育的实施质量,共同推进养成教育的落实。
(三)家园共育层面:家园共育的合作策略
形成家园合作的联动式评价机制。充分运用《养成教育指导手册》,编制《家园习惯培养互动手册》并指导幼儿园与家庭同步进行运用;家园同步进行好习惯养成记录,充分运用“童行童梦”网站和微信公众号进行双向评价。
完善对家长的宣传和指导机制。借助“童行童梦”网站及微信公众号,丰富家长关于幼儿习惯养成方面的知识,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养成教育观念,加深父母对区域养成教育活动的了解,科学培养幼儿好习惯。幼儿园充分利用家长学校、亲子活动等契机丰富家长教养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