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教育的一个重点。然而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发现学生有活动,但无激情;有思维,但无智慧;有探索,但无创意;有回答,但无质疑。造成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教师没有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那么,教师怎样做,才能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呢?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一些做法。
一、置情设疑,激发自主探究。
探究总是以问题为对象。学生只有面临问题情境才会有思维,才能思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设法创设种种问题情境,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之中,产生知识冲突,形成悬念,对于引发学生迫不及待地探究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的动机十分重要。可见,问题情境应具有趣味性、障碍性、接受性和探索性,即当学生面临问题情境,遇有困难而又感兴趣,需要努力克服,而经过努力又能够解决的问题。
如在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一开始让学生任意报数考考老师,结果学生无论举出什么数,教师都知道它能否被“2、3、5整除”。学生心想老师“为什么如此神速”?定有奥妙!学生带着渴求的心态去探索其中的规律,也就会把学习看作是发自内心的需要而不是一种负担。
再如,我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出示 右图并创设情境,小黄狗从A A
绕正方形一周,小白狗从A绕圆跑一周。问:谁跑的路线长?猜一猜,圆的周长大约是它直径的几倍?这样,为学生创设一种“猜想”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凭借直觉大胆猜想,把课本中现成的结论转变为学生探究的对象,促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
二、精心设问,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目前,有的教师提问随意性大,问题无思考价值,学生举手如林,对答如流,客观上剥夺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权利和机会。实践证明,一个好的提问必须是能启发思维的,富有探究意味的。一般来说,能用一个问题解决的就不提两个问题;能够直入主旨的就不要绕弯子。
例如:教学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有以下两种不同方式的提问:
提问方式一:①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与原梯形的高有什么关系?②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与原梯形的哪两条线段有关?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原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④平行四边形面积怎样计算?梯形面积又怎样计算?
提问方式二: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拼成的图形与原梯形之间有哪些关系?
比较之下,前者显得“杂”、“乱”、“碎”,并过于“直”和“露”,问得学生心神不宁。这种提问是以知识传授为目标,是指令性的思考,是引着学生沿着一条笔直的路行进。这种把知识嚼得过细,没有探究的意味,就好比过去的“大婆”把食物嚼细后喂孙儿吃一样,造成小孩营养不良。而后者所包括的思考容量较大,是一种探究性的思考,拓宽了学生探究的空间,达到了教师设问精,学生探究深的目的。
三、提供材料,丰富学生表象
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不是凭空设想、放任自流、搞单干,而是建立在教师精心设计,安排之中,即教师的作用完全“潜伏”在学生自主探究的材料准备和教学过程中,既满足学生自主探究需要,但又明顯地表现为让学生自己独立进行,自己探究出数学结论。因此,教师提供“有结构的探究材料”必须是经过精心选择的、有丰富内在联系的材料,通过相互作用、联系,蕴含着某些关系或规律。其内容应包括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观察操作的材料、实验报告单、结构性题目、电脑媒体应用等。否则自主探究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教“角的初步认识”时,教师提供红领巾、钟面、扇子、三角板、吸管、毛线等实物。问:“哪些物体表面上有角?”为学生提供比较完整的材料。既有有角的,又有没有角的;有硬的,也有软的;有单个的,也有复合的;有空心的,也有实心的。这些材料或明或暗,或正或反地隐含着角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
四、设计发展性练习,引导学生自行探究
“自行探究”是指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使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地开展实验、观察、操作等方法,然后研讨、归纳、综合、概括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也就是说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因此,在一节课快结束时,教师除了设计一些巩固本节课知识技能的习题外,还可以设计一些与本节课知识技能相关的发展性练习,来引导学生进行自行探究。
如在教学“时间单位”一课,可设计开放性练习,引导学生自行探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开放题:一只海龟一生共过26个生日,问大海龟去世时多大岁数?
生1:大海龟一生过了26个生日,也就是大海龟去世时26岁。
我既没肯定他的答案,也没有否定他的答案,只是鼓励他们继续去思考、讨论,引导他们进行自行探究,很快又有了新的答案。
生2:大海龟的生日可能是闰年的2月29日,这样它4年才能过一个生日,过了26个生日,大海龟去世时应为:4×26=104(岁)
生3:大海龟的生日可能是闰年的2月29日,但我们已经知道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是闰年,但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因此大海龟的生日的情况可能有以下3种情况:
①大海龟一生经历过一个是400倍数的整百年,则大海龟去世时岁数应为4×26=104岁,如1504年~1608年;
②大海龟一生经历过一个非400倍数的整百年,则这次整百年大海龟不能过上生日,因此大海龟去世时岁数应为4×26+4=108(岁),如1892年~2000年;
③大海龟一生经过过两次非400倍数的整百年,则这两次整百年大海龟都不能过上生日,则大海龟去世时的岁数应为4×26+8=112岁,如1796~1908年。
生4:受前面几位同学的启发,大海龟不是一过完最后一个生日就去世,还有可能再活1~3年,(不能过4年,否则又要过一个生日了),这样大海龟去世时岁数可能为26岁、104岁、105岁、106岁、107岁、108岁、109岁、110岁、111岁、112岁、113岁、114岁、115岁共13种情况。
一道看似简单的题目,经过学生的自行探究,充分地发挥了他们的自主性、实践性、创造性。
一、置情设疑,激发自主探究。
探究总是以问题为对象。学生只有面临问题情境才会有思维,才能思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设法创设种种问题情境,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之中,产生知识冲突,形成悬念,对于引发学生迫不及待地探究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的动机十分重要。可见,问题情境应具有趣味性、障碍性、接受性和探索性,即当学生面临问题情境,遇有困难而又感兴趣,需要努力克服,而经过努力又能够解决的问题。
如在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一开始让学生任意报数考考老师,结果学生无论举出什么数,教师都知道它能否被“2、3、5整除”。学生心想老师“为什么如此神速”?定有奥妙!学生带着渴求的心态去探索其中的规律,也就会把学习看作是发自内心的需要而不是一种负担。
再如,我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出示 右图并创设情境,小黄狗从A A
绕正方形一周,小白狗从A绕圆跑一周。问:谁跑的路线长?猜一猜,圆的周长大约是它直径的几倍?这样,为学生创设一种“猜想”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凭借直觉大胆猜想,把课本中现成的结论转变为学生探究的对象,促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
二、精心设问,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目前,有的教师提问随意性大,问题无思考价值,学生举手如林,对答如流,客观上剥夺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权利和机会。实践证明,一个好的提问必须是能启发思维的,富有探究意味的。一般来说,能用一个问题解决的就不提两个问题;能够直入主旨的就不要绕弯子。
例如:教学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有以下两种不同方式的提问:
提问方式一:①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与原梯形的高有什么关系?②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与原梯形的哪两条线段有关?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原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④平行四边形面积怎样计算?梯形面积又怎样计算?
提问方式二: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拼成的图形与原梯形之间有哪些关系?
比较之下,前者显得“杂”、“乱”、“碎”,并过于“直”和“露”,问得学生心神不宁。这种提问是以知识传授为目标,是指令性的思考,是引着学生沿着一条笔直的路行进。这种把知识嚼得过细,没有探究的意味,就好比过去的“大婆”把食物嚼细后喂孙儿吃一样,造成小孩营养不良。而后者所包括的思考容量较大,是一种探究性的思考,拓宽了学生探究的空间,达到了教师设问精,学生探究深的目的。
三、提供材料,丰富学生表象
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不是凭空设想、放任自流、搞单干,而是建立在教师精心设计,安排之中,即教师的作用完全“潜伏”在学生自主探究的材料准备和教学过程中,既满足学生自主探究需要,但又明顯地表现为让学生自己独立进行,自己探究出数学结论。因此,教师提供“有结构的探究材料”必须是经过精心选择的、有丰富内在联系的材料,通过相互作用、联系,蕴含着某些关系或规律。其内容应包括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观察操作的材料、实验报告单、结构性题目、电脑媒体应用等。否则自主探究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教“角的初步认识”时,教师提供红领巾、钟面、扇子、三角板、吸管、毛线等实物。问:“哪些物体表面上有角?”为学生提供比较完整的材料。既有有角的,又有没有角的;有硬的,也有软的;有单个的,也有复合的;有空心的,也有实心的。这些材料或明或暗,或正或反地隐含着角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
四、设计发展性练习,引导学生自行探究
“自行探究”是指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使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地开展实验、观察、操作等方法,然后研讨、归纳、综合、概括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也就是说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因此,在一节课快结束时,教师除了设计一些巩固本节课知识技能的习题外,还可以设计一些与本节课知识技能相关的发展性练习,来引导学生进行自行探究。
如在教学“时间单位”一课,可设计开放性练习,引导学生自行探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开放题:一只海龟一生共过26个生日,问大海龟去世时多大岁数?
生1:大海龟一生过了26个生日,也就是大海龟去世时26岁。
我既没肯定他的答案,也没有否定他的答案,只是鼓励他们继续去思考、讨论,引导他们进行自行探究,很快又有了新的答案。
生2:大海龟的生日可能是闰年的2月29日,这样它4年才能过一个生日,过了26个生日,大海龟去世时应为:4×26=104(岁)
生3:大海龟的生日可能是闰年的2月29日,但我们已经知道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是闰年,但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因此大海龟的生日的情况可能有以下3种情况:
①大海龟一生经历过一个是400倍数的整百年,则大海龟去世时岁数应为4×26=104岁,如1504年~1608年;
②大海龟一生经历过一个非400倍数的整百年,则这次整百年大海龟不能过上生日,因此大海龟去世时岁数应为4×26+4=108(岁),如1892年~2000年;
③大海龟一生经过过两次非400倍数的整百年,则这两次整百年大海龟都不能过上生日,则大海龟去世时的岁数应为4×26+8=112岁,如1796~1908年。
生4:受前面几位同学的启发,大海龟不是一过完最后一个生日就去世,还有可能再活1~3年,(不能过4年,否则又要过一个生日了),这样大海龟去世时岁数可能为26岁、104岁、105岁、106岁、107岁、108岁、109岁、110岁、111岁、112岁、113岁、114岁、115岁共13种情况。
一道看似简单的题目,经过学生的自行探究,充分地发挥了他们的自主性、实践性、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