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标要求数学教师必须要重视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的培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转变教学观念;2、更新教学方法;3、培养创新兴趣;4、保护好奇心;5、联系实际生活.
关键词:创新能力 培养 教学 兴趣 好奇心 实际生活
二十一世纪的青年要有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源泉。创新要靠人才,而人才来源于良好的教育。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引起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数学蕴含着丰富的创新教育素材,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尤为重要。下面我就“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一、 转变教育观念
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创新。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是关键。教师要敢于冲破传统的教学观念的束缚,从应试教育的圈子中跳出来。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把学生转变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并具有获取新知识能力的学习主人,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到包括探究、发现在内的获得知识的全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现代科技高速发展,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已成为不可扭转的新趋势。它不仅为教师提供了更直观、更形象、效率更高的教学手段,更重要的是它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大脑开发、智力培养、素质提高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天地和有效途径,从而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假如我们做教师的今天仍沉醉于以前那种“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的、手工业式的教学方式,连什么是powerpoint都茫然不知,怎能适应这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呢/所以我们必须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随时随地自我“充电”,以提高自身的素质。
此外,作为素质教育核心的创新教育,不仅要求教师随时拓展自己的知识库,同时还要求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标准。评价学生的首要标准应看这个学生是否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而不应把其获得基础知识的多少放在首位。由于天赋、爱好等各种原因,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是十分自然的事。我们应该承认,正视学生身上的各个方面的差别,努力发现,发展每一个学生身上的天赋特长。凡是有一技之长,离开学校后能凭一技之长在社会上立身处世的,都是好学生,都优等生。
二、 更新教学方法
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教师总是希望学校增加课时,延长教学时间,或者搞“题海战术”、“大运动量”的练习来提高教学质量,但事与愿违,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并不能有效促进学生进步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数学教学不应只是一种模式:“复习引入——讲授新课——练习巩固——小结作业。”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问题,教师在每节课都要进行各种总结,也必须有意识的让学生总结,总结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培养学生总结能力,即锻炼学生集中思维的能力,这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相辅相成的,集中思维使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各种知识,将它们概括、提取为自己的观点,作为求异思维的基础,保障了求异思维的广度、新颖程度和科学性。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正是通过批判性质疑开始。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
三、 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興趣。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的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高低适度,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有兴趣而学,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
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
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像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既可以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四、 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好奇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困为好奇,学生有了创新的愿望,努力去揭开事物的神秘面纱,这种欲望就是求知行为在孩子心灵中点燃的思维的火花,是最可贵的创新性心理品质之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奇程度呈现递减趋势,而创造性人才的特点却是永驻的,用好奇的眼光和心理去审视整个世界,每一个成才的人,必须保持这颗好奇的童心,老师对教学中学生好奇的表现应给予肯定。比如:对于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精神,应加以爱护和培养。
五、 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新教材中有很多内容已非常贴近生活。如果教师在备课时,有意识地把知识与相关联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从同学们喜闻乐见的生活现象入手,介绍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就会使学生产生深厚的兴趣,而且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如在讲黄金分割时,问学生“怎样的身材最优美匀称”,“舞台上的报幕员的最佳位置在哪儿?”。这样就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利用学生急于想揭开生活之谜的渴望,带着学生走进数学知识的海洋,长期进行这方面的熏陶,还可以培养学生将知识与生活相联系的思维习惯。
加强知识与实际的联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经之一,因而如何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结合起来,是新世纪每一位数学老师要思考的问题。长期以来,我们的数学教育侧重于知识本身的学习,而轻视实践应用,导致学生只会读死书,把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分离开来。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世纪对教育工作者的要求,我们应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加强自身的创新与研究能力,才能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学生。
关键词:创新能力 培养 教学 兴趣 好奇心 实际生活
二十一世纪的青年要有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源泉。创新要靠人才,而人才来源于良好的教育。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引起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数学蕴含着丰富的创新教育素材,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尤为重要。下面我就“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一、 转变教育观念
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创新。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是关键。教师要敢于冲破传统的教学观念的束缚,从应试教育的圈子中跳出来。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把学生转变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并具有获取新知识能力的学习主人,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到包括探究、发现在内的获得知识的全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现代科技高速发展,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已成为不可扭转的新趋势。它不仅为教师提供了更直观、更形象、效率更高的教学手段,更重要的是它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大脑开发、智力培养、素质提高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天地和有效途径,从而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假如我们做教师的今天仍沉醉于以前那种“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的、手工业式的教学方式,连什么是powerpoint都茫然不知,怎能适应这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呢/所以我们必须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随时随地自我“充电”,以提高自身的素质。
此外,作为素质教育核心的创新教育,不仅要求教师随时拓展自己的知识库,同时还要求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标准。评价学生的首要标准应看这个学生是否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而不应把其获得基础知识的多少放在首位。由于天赋、爱好等各种原因,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是十分自然的事。我们应该承认,正视学生身上的各个方面的差别,努力发现,发展每一个学生身上的天赋特长。凡是有一技之长,离开学校后能凭一技之长在社会上立身处世的,都是好学生,都优等生。
二、 更新教学方法
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教师总是希望学校增加课时,延长教学时间,或者搞“题海战术”、“大运动量”的练习来提高教学质量,但事与愿违,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并不能有效促进学生进步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数学教学不应只是一种模式:“复习引入——讲授新课——练习巩固——小结作业。”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问题,教师在每节课都要进行各种总结,也必须有意识的让学生总结,总结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培养学生总结能力,即锻炼学生集中思维的能力,这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相辅相成的,集中思维使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各种知识,将它们概括、提取为自己的观点,作为求异思维的基础,保障了求异思维的广度、新颖程度和科学性。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正是通过批判性质疑开始。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
三、 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興趣。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的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高低适度,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有兴趣而学,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
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
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像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既可以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四、 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好奇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困为好奇,学生有了创新的愿望,努力去揭开事物的神秘面纱,这种欲望就是求知行为在孩子心灵中点燃的思维的火花,是最可贵的创新性心理品质之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奇程度呈现递减趋势,而创造性人才的特点却是永驻的,用好奇的眼光和心理去审视整个世界,每一个成才的人,必须保持这颗好奇的童心,老师对教学中学生好奇的表现应给予肯定。比如:对于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精神,应加以爱护和培养。
五、 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新教材中有很多内容已非常贴近生活。如果教师在备课时,有意识地把知识与相关联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从同学们喜闻乐见的生活现象入手,介绍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就会使学生产生深厚的兴趣,而且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如在讲黄金分割时,问学生“怎样的身材最优美匀称”,“舞台上的报幕员的最佳位置在哪儿?”。这样就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利用学生急于想揭开生活之谜的渴望,带着学生走进数学知识的海洋,长期进行这方面的熏陶,还可以培养学生将知识与生活相联系的思维习惯。
加强知识与实际的联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经之一,因而如何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结合起来,是新世纪每一位数学老师要思考的问题。长期以来,我们的数学教育侧重于知识本身的学习,而轻视实践应用,导致学生只会读死书,把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分离开来。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世纪对教育工作者的要求,我们应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加强自身的创新与研究能力,才能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