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阅读,只有通过各种形式去触摸那些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文本细读”法,以“评点批注”的形式作为“文本细读”的载体,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字里行间蕴含的深味与情致。
关键词:阅读教学;文本细读;评点批注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02-0138-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02.086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几乎篇篇都是大家手笔,蕴藏着文学精华,意味深远,需要教师引领学生 “细细地读、慢慢地品”,浸润其中,才能达到心灵共振的境界。
一、静而思之:寻找行之有效的阅读法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即教师先对文本进行全方位的细读,得出自己的细读体验,然后结合各层面对文本的理解感知来启发学生从更多层次或角度接近文本、切入文本,引导学生通过“评点批注”的形式对字、词、句、篇深入玩味,感受作品深层的审美韵味,激起内心的情感体验。
评点即批注,是用来记录读者在文本细读过程中对作品的体悟、质疑、理解和评价的一种方法,也是中国传统的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阅读者在细读文本过程中兴之所至,随感而发。阅读者不是站在一个固定的点去体会去抒发,而是寻着文本构思的脉络而改变触发点,把林林总总的阅读所疑、所思、所感以及所得都书写(评点批注)下来。通过这种“意(批注)随文(文本)生”的“评点批注”法,以这种深含中国文化意蕴的阅读方式,来实现“文本细读”的目标。
二、推理进文:以其昏昏怎能使其昭昭
没有高屋建瓴谈何引领指导?教师对文本解读的境界、对学生阅读的学情介入程度和方式总体上决定了学生阅读的方向、深度和阅读效果。所以,“文本细读”教学要求教师先行,构建起其“细读理念”。
(一)“观千剑而后识器”——教师的先行“细读”
当“集体备课”成为教学工作的常态,教辅资料、网络信息成为教师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辅助品,这种缺乏教师个人解读行为的备课必然导致教师懒于思考、难出窠臼,长此以往,迷失了教师的主体精神。因此,在复苏细读意识这一思考过程中,教师要有“活在文本”的意识。这就意味着教师需要丢开教参、教材分析、他人言说,先独立进行对文本的分析、理解、思考,获取个人解读经验,再加上整理评判他人对文本的种种见解和观点,才有可能更充分地汲取外部媒介的“营养”,使之内化为自己的教学素质和教学资源。这就是“文本细读”的前提。
(二)“浮云伴月两相悦”——“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的辩证统一
感性体验,要求教师首先要沉入文本,在细节上探查入微,做到“入乎其内”。在细读的过程中,寻着文本情感的脉络去深入理解文本,深入挖掘情感体验的触发点,去把握文本的关键,透视文本的深层意蕴。理性思辨,则要求教师在进行深沉的审美体验的细读过程中,跳出文本,即“出乎其外”,大胆质疑,发现矛盾,做出清晰的理性判断,以平视的姿态对文本纰漏错误或者矛盾之处有反思质疑的勇气和精神,并鼓励学生学会质疑,表达自己独立的见解。
三、步履寻幽:以“评点批注”为载体引领学生“文本细读”
在课堂阅读教学中,通过何种途径来实现文本细读的服务对象从文学批评转至阅读教学,从教师的细读转为学生的细读?教师主要探讨以“评点批注”为载体来引领学生“文本细读”,指导学生从玩味字、词、句、篇入手,在构思、内容、技巧、效果等角度上有触发感想、有疑问,或在有矛盾处细细体味、慢慢品鉴,或圈点,或读写,写下所思所感,将新颖、有价值的个人见解付诸笔端,让学生感受到“细读”是一种愉悦的享受。
学习必修一“月是故乡明”这一板块前,教师要求学生预习整个板块,以编者的评点为例,在学生的总结、教师的补充下,总结概括以“评点批注”为载体进行“文本细读”的具体操作方式。
(一)细读的时机
1.课前自助细读:学生预习会有疑惑、思考、体验,结合课后练习,写下自己的初步阅读体验,有利于课堂细读的展开。
2.课堂专项细读:课堂上师生之间会有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学生将理解、感悟倾泻于笔端。课堂对话后的细读,定是学生对文本有深度的解读。
3.课后拓展细读:可以通过写课后评论的形式,对课前细读和课堂细读进行整理、总结、反思,也可以对其他文本进行拓展阅读,学以致用。
(二)细读的切入点
有细读的地方就有点评,可以从文本的主要内容、行文思路、人物形象、主旨要义、表达技巧、写作风格等入手。简言之,一个词、一句话、一个念头、一些想法都可以是精彩的细读切入点。
文本细读可以“情随文生”,但只有找准“细读”的关键点,才能发现“一粒沙里的世界”。教师以为文本细读的切入点应有助于梳理文本结构、理解文本内容、分析人物形象、鑒赏文本语言、评价文本主旨。可以是:①从文本语言的出彩点切入;②从文本细节的重彩点切入;③从文本意蕴的丰富点切入;④从文本理解的疑惑点切入;⑤从文本思路的矛盾点切入;⑥从文本构思的留白点切入;⑦从文本行文的精妙点切入。
教师先行一步,细读文本,抓住文本内里各种行之有效的切入点,并通过适当的方法,引导学生对这些关键点进行品味、感悟和体验,足以帮助学生徜徉于文本的丛林。
(三)细读的类型
1.体悟式细读。细读应成为学生与文本进行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学生进入作品世界,积极地参与体验文本内容,可以推测故事的发展,可以设身处地体验所发生的故事等。唯有如此,才能倾注一腔真情,读出自己最真切的感受。
例如,祥林嫂的命运紧紧地牵动着学生的心。“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祥林嫂有着怎样的经历,让她提出这样有哲学性的问题?);祥林嫂被婆婆抢回家(封建闭塞的农村,童养媳毫无人权、自由可言!);祥林嫂捐门槛(可怜的祥林嫂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这里,可就连这也被无情地打破了。生存的价值于祥林嫂还有什么呢?)——括号内为学生的细读批注。 2.质疑式细读。细读也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体验过程。在“细读”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在细读的过程中标注出自己的困惑,通过进—步阅读理解或与别人讨论交流解决疑问。质疑性的细读评点在学生预习中出现较多。学生带着问题上课,能使课堂更高效,而这些问题也往往是教师实现教学目的的切入口。
对文本的质疑是学生与作者的交流,学生不迷信权威,敢于挑战权威,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这样的细读体验更加难能可贵。
3.理解式细读。在细读的教学过程中,不应以教师的分析讲解去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而应组织学生积极自主地细读,力求引导学生获得对文本真切的、个性化的理解,让学生体会到通过自己的思考能做到个性化地解读课文,并获得参与学习的积极体验而带来的成就感。
例如,《我与地坛》一文饱蘸着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对母亲的热爱和愧疚,需要学生深入文本,潜心体味。“蜂儿如一朵小雾……”这段景物描写,留下了学生这样的细读批注:“无论是有生命的蜜蜂蚂蚁,还是无生命的露珠,都自得其乐地发出生长的响声,这让作者意识到不管生命多么微弱,它都有存在的价值,都可以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这激励着作者不放弃生命,不放弃自我,坚强地活下去。”经过学生思考的结论显然比单纯的教师的讲解要深刻得多,更为可贵的是,学生经过思考后得出的结论也更易为其他学生所理解、认同。
四、结语
“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不忽视每一处字、词、句,细致反复阅读,尊重文本,发掘文本所蕴涵的意蕴和味道,可以实现个体阅读能力的创造和提升。潘新和先生言:“读多少书,读出了什么,读出了多少自己的发现和创造,永远是衡量一个语文教师智慧水准和教学效果的潜规则。”所以,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应努力寻找更加切实有效的提高学生“文本细读”能力的方法,这是一个值得每一位教师去研究的话题。它能够让学生独自遨游文学的海洋,自由地享尽文本之美。
参考文献:
[1] 易三德.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策略[J].中学语文,2012(10).
[2] 宋亮.文本细读:阅读教学的新视野[D].福建师范大学,2008.
[3] 王尚文.走进语文教学之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4] 陈丽琴.文本細读的言语教学策略[D].福建师范大学,2012.
关键词:阅读教学;文本细读;评点批注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02-0138-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02.086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几乎篇篇都是大家手笔,蕴藏着文学精华,意味深远,需要教师引领学生 “细细地读、慢慢地品”,浸润其中,才能达到心灵共振的境界。
一、静而思之:寻找行之有效的阅读法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即教师先对文本进行全方位的细读,得出自己的细读体验,然后结合各层面对文本的理解感知来启发学生从更多层次或角度接近文本、切入文本,引导学生通过“评点批注”的形式对字、词、句、篇深入玩味,感受作品深层的审美韵味,激起内心的情感体验。
评点即批注,是用来记录读者在文本细读过程中对作品的体悟、质疑、理解和评价的一种方法,也是中国传统的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阅读者在细读文本过程中兴之所至,随感而发。阅读者不是站在一个固定的点去体会去抒发,而是寻着文本构思的脉络而改变触发点,把林林总总的阅读所疑、所思、所感以及所得都书写(评点批注)下来。通过这种“意(批注)随文(文本)生”的“评点批注”法,以这种深含中国文化意蕴的阅读方式,来实现“文本细读”的目标。
二、推理进文:以其昏昏怎能使其昭昭
没有高屋建瓴谈何引领指导?教师对文本解读的境界、对学生阅读的学情介入程度和方式总体上决定了学生阅读的方向、深度和阅读效果。所以,“文本细读”教学要求教师先行,构建起其“细读理念”。
(一)“观千剑而后识器”——教师的先行“细读”
当“集体备课”成为教学工作的常态,教辅资料、网络信息成为教师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辅助品,这种缺乏教师个人解读行为的备课必然导致教师懒于思考、难出窠臼,长此以往,迷失了教师的主体精神。因此,在复苏细读意识这一思考过程中,教师要有“活在文本”的意识。这就意味着教师需要丢开教参、教材分析、他人言说,先独立进行对文本的分析、理解、思考,获取个人解读经验,再加上整理评判他人对文本的种种见解和观点,才有可能更充分地汲取外部媒介的“营养”,使之内化为自己的教学素质和教学资源。这就是“文本细读”的前提。
(二)“浮云伴月两相悦”——“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的辩证统一
感性体验,要求教师首先要沉入文本,在细节上探查入微,做到“入乎其内”。在细读的过程中,寻着文本情感的脉络去深入理解文本,深入挖掘情感体验的触发点,去把握文本的关键,透视文本的深层意蕴。理性思辨,则要求教师在进行深沉的审美体验的细读过程中,跳出文本,即“出乎其外”,大胆质疑,发现矛盾,做出清晰的理性判断,以平视的姿态对文本纰漏错误或者矛盾之处有反思质疑的勇气和精神,并鼓励学生学会质疑,表达自己独立的见解。
三、步履寻幽:以“评点批注”为载体引领学生“文本细读”
在课堂阅读教学中,通过何种途径来实现文本细读的服务对象从文学批评转至阅读教学,从教师的细读转为学生的细读?教师主要探讨以“评点批注”为载体来引领学生“文本细读”,指导学生从玩味字、词、句、篇入手,在构思、内容、技巧、效果等角度上有触发感想、有疑问,或在有矛盾处细细体味、慢慢品鉴,或圈点,或读写,写下所思所感,将新颖、有价值的个人见解付诸笔端,让学生感受到“细读”是一种愉悦的享受。
学习必修一“月是故乡明”这一板块前,教师要求学生预习整个板块,以编者的评点为例,在学生的总结、教师的补充下,总结概括以“评点批注”为载体进行“文本细读”的具体操作方式。
(一)细读的时机
1.课前自助细读:学生预习会有疑惑、思考、体验,结合课后练习,写下自己的初步阅读体验,有利于课堂细读的展开。
2.课堂专项细读:课堂上师生之间会有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学生将理解、感悟倾泻于笔端。课堂对话后的细读,定是学生对文本有深度的解读。
3.课后拓展细读:可以通过写课后评论的形式,对课前细读和课堂细读进行整理、总结、反思,也可以对其他文本进行拓展阅读,学以致用。
(二)细读的切入点
有细读的地方就有点评,可以从文本的主要内容、行文思路、人物形象、主旨要义、表达技巧、写作风格等入手。简言之,一个词、一句话、一个念头、一些想法都可以是精彩的细读切入点。
文本细读可以“情随文生”,但只有找准“细读”的关键点,才能发现“一粒沙里的世界”。教师以为文本细读的切入点应有助于梳理文本结构、理解文本内容、分析人物形象、鑒赏文本语言、评价文本主旨。可以是:①从文本语言的出彩点切入;②从文本细节的重彩点切入;③从文本意蕴的丰富点切入;④从文本理解的疑惑点切入;⑤从文本思路的矛盾点切入;⑥从文本构思的留白点切入;⑦从文本行文的精妙点切入。
教师先行一步,细读文本,抓住文本内里各种行之有效的切入点,并通过适当的方法,引导学生对这些关键点进行品味、感悟和体验,足以帮助学生徜徉于文本的丛林。
(三)细读的类型
1.体悟式细读。细读应成为学生与文本进行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学生进入作品世界,积极地参与体验文本内容,可以推测故事的发展,可以设身处地体验所发生的故事等。唯有如此,才能倾注一腔真情,读出自己最真切的感受。
例如,祥林嫂的命运紧紧地牵动着学生的心。“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祥林嫂有着怎样的经历,让她提出这样有哲学性的问题?);祥林嫂被婆婆抢回家(封建闭塞的农村,童养媳毫无人权、自由可言!);祥林嫂捐门槛(可怜的祥林嫂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这里,可就连这也被无情地打破了。生存的价值于祥林嫂还有什么呢?)——括号内为学生的细读批注。 2.质疑式细读。细读也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体验过程。在“细读”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在细读的过程中标注出自己的困惑,通过进—步阅读理解或与别人讨论交流解决疑问。质疑性的细读评点在学生预习中出现较多。学生带着问题上课,能使课堂更高效,而这些问题也往往是教师实现教学目的的切入口。
对文本的质疑是学生与作者的交流,学生不迷信权威,敢于挑战权威,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这样的细读体验更加难能可贵。
3.理解式细读。在细读的教学过程中,不应以教师的分析讲解去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而应组织学生积极自主地细读,力求引导学生获得对文本真切的、个性化的理解,让学生体会到通过自己的思考能做到个性化地解读课文,并获得参与学习的积极体验而带来的成就感。
例如,《我与地坛》一文饱蘸着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对母亲的热爱和愧疚,需要学生深入文本,潜心体味。“蜂儿如一朵小雾……”这段景物描写,留下了学生这样的细读批注:“无论是有生命的蜜蜂蚂蚁,还是无生命的露珠,都自得其乐地发出生长的响声,这让作者意识到不管生命多么微弱,它都有存在的价值,都可以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这激励着作者不放弃生命,不放弃自我,坚强地活下去。”经过学生思考的结论显然比单纯的教师的讲解要深刻得多,更为可贵的是,学生经过思考后得出的结论也更易为其他学生所理解、认同。
四、结语
“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不忽视每一处字、词、句,细致反复阅读,尊重文本,发掘文本所蕴涵的意蕴和味道,可以实现个体阅读能力的创造和提升。潘新和先生言:“读多少书,读出了什么,读出了多少自己的发现和创造,永远是衡量一个语文教师智慧水准和教学效果的潜规则。”所以,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应努力寻找更加切实有效的提高学生“文本细读”能力的方法,这是一个值得每一位教师去研究的话题。它能够让学生独自遨游文学的海洋,自由地享尽文本之美。
参考文献:
[1] 易三德.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策略[J].中学语文,2012(10).
[2] 宋亮.文本细读:阅读教学的新视野[D].福建师范大学,2008.
[3] 王尚文.走进语文教学之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4] 陈丽琴.文本細读的言语教学策略[D].福建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