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职院校基于现代学徒制培養学生工匠精神是中职生提升竞争力的需要,是市场及职业教育的需要,更是打造“制造强国”的需要。然而,中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企业、社会参与不足,学校课程设置不合理,校园文化建设粗糙,工匠型教师不足,中职生职业素质薄弱等。基于此,现代学徒制视野下中职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应重点从政府、中职院校着手,将工匠人才的培育落到实处。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中职;工匠精神;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32.034
2016年李克强总理指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作为国家意志首次出现在政府报告中,显示了我国对加快制造业转型,打造制造业强国的迫切诉求。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中国工匠,现代学徒制是其行之有效的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了制度基础。中职院校作为进行职业教育的主要基地,要把握好工匠精神核心理念,基于现代学徒制培育工匠型人才。
1 现代学徒制与工匠精神的内涵
1.1 现代学徒制的内涵
我国古代学徒制是“师傅带徒弟”的言传身教模式,师父不仅需要承担传授技艺的职责,同时还要培养学徒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完成传统工匠精神的传承。现代学徒制是一种传统学徒制与现代的学校教育相结合的新型职业人才培养模式。它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技能培养为核心,以工学结合为主要内容,改变了理实脱节、工学场景不符的局面。强调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实现学习与工作的零距离对接。
1.2 工匠精神的内涵及价值追求
随着时代发展,工匠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所谓工匠精神是一种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认真执着,追求创新的精神理念,体现了个体的工作价值观,反映了个体内心的工作目标。这种精神理念包括以下两方面的价值追求:一方面是注重个人技艺技能的提升、潜能的不断激发以及对产品精心细致的打造。另一方面是追求高度认同的工作态度和专业精神,敬业乐业,享受工作的满足感、充实感,不追名逐利。中职院校在培育学生工匠精神时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职业观,注意将这种价值追求内化为学生的内在准则。
2 现代学徒制与工匠精神的联系
工匠精神为深化现代学徒制改革提供思想武器,中职院校采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时必须包含工匠精神的教育,才能实现工匠人才培养目标,充分落实中职教育的根本任务。另外,现代学徒制是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径,是中职院校在办学模式上的一个重大突破,两者相互依存,共同实现工匠人才的培养目标,共同促进中职院校的突破性发展。现代学徒制为工匠精神的培养提供了可实施的环境,它通过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教师与资深员工的双主体指导,构建了一个真正的“工作与学习情境”。在这种情境中,通过校企结合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师与资深员工双向引导等途径来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
3 现代学徒制视野下中等教育贯彻工匠精神的意义
3.1 “制造强国”需要培养工匠人才
上世纪20世纪以来科技迅猛发展,国际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产业发展不断趋向科技创新的现代化模式,谁能在科学技术方面领先,谁就能获得多的话语权,赢得更高的国际地位。其他国家企图通过“工业4.0兴国战略”“再兴战略”企图保持其在制造业中的优势地位。这一时期我国工匠精神顺应时代的需求,强势回归。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及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分别于2016年、2017年指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重视技能人才培养”,由此说明现代学徒制下工匠精神的重建是新时代的要求,是我国转型“制造强国”的要求。
3.2 市场需要输入工匠人才,职业教育需要输出工匠人才
科技的迅速发展使得社会劳动分工急剧变化,新兴产业的崛起需要大量新型专业人才,然而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并未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设置新型产业所需的专业、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导致市场劳动力结构严重失衡,出现大量企业用工荒,大批毕业生就业难,市场需要输入技术型人才与职业教育输出传统人才严重不匹配的现象。这一现象影响了中国制造业价值链的上移,若不能满足市场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将影响中国制造业相关企业由“生产数量”到“生产质量”的转变。面对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的不良对接,要求校企双方深化合作,基于现代学徒制深入贯彻工匠精神,完成高科技人才的输入与输出。
3.3 中职学生提升自身竞争力需要培养工匠精神
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工匠精神意味着“德艺双修”。社会的不断发展改变了以往仅靠一技之长便可以顺利就业的方式。如今,企业开始寻求新型高科技人才,重视员工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这就要求中职院校在现代学徒制的基础上深入贯彻工匠精神,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精益求精、追求创新等职业精神,使学生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增强自己的市场竞争力,顺利适应社会的要求并不断进步。
4 现代学徒制视野下工匠精神培养的现实状况
4.1 企业与社会参与不足,校企合作难实现
工匠精神需要在现代学徒制下通过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才能有效落实,然而许多校企间的合作不容乐观。其原因如下:第一,学校与企业的目的不同。学校以培养工匠型人才,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为目的,积极寻求合作。然而企业多数以盈利为目的,当这种利益很难得到满足或尊重时企业便降低了参与合作的积极性。第二,社会参与及政府投入不足。社会缺少对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充分重视,利于工匠精神培养的保障机制尚未形成。政府未充分利用财政、法律手段协调学校与企业两者的分歧,解除企业的诸多顾虑。
4.2 学校课程设置不合理,校园文化建设粗糙 目前中职教育并未深入落实工匠精神,首先中職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仍以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为主,导致企业很难深入参与其中。其中一些实践专业课程缺乏对精益求精、追求创新、严谨认真等职业精神的塑造,难以培养真正的工匠人才。中职院校多数课程内容并未及时更新,导致学生仍不断接收陈旧过时的知识,难以应用到实际当中,出现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教师对学生的考核仍以分数作为判断的依据,终结性评价难以考查学生技能的掌握,工匠精神的养成。另外,中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简单粗糙、缺乏规划,忽视了校园文化对塑造学生人格、丰富学生生活的独特作用,使得学生缺乏工匠精神的熏陶。
4.3 学校“工匠型”教师不足,中职生职业素质薄弱
“工匠大师”是中职院校培育工匠人才的关键,但是中职院校的教师多数都是毕业即就业,缺乏实践经历,导致中职缺乏理实一体,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其教学内容以书本理论知识为主,缺乏实践操作,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动手能力不强。一些中职院校从企业单位引进资深员工到学校任教,但是其引进标准并不统一,缺乏对员工任教资格的考察与评价,不利于学生工匠精神的传承,不利于中职院校的长足发展。再者,中职生年龄较小缺乏社会经历及自我规划的能力,自我认知不够全面。此外,中职生意志比较薄弱,对于职业理念没有足够的认识,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逐渐渗透工匠人才的职业理念,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规划职业生涯。
5 现代学徒制视野下工匠精神的培养路径
5.1 政府:加大政府支持,加强法律保障,给予财政支持
(1)基于现代学徒制培育中职生工匠精神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统筹推进。首先政府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校企双方在合作中各自的责任,为现代学徒制的推进提供法律保障,深化校企合作,使工匠人才的培育落到实处。
(2)政府给予学校和企业一定的财政支持,为现代学徒制的推进提供物质保障,使积极参与学徒制的企业和院校获得一定的资助或补贴,为企业减免企业所得税等,使企业的利益得到满足和尊重。另外,为保障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和有效性,政府要参照企业实际培养学生人数以及其学习状况确定补贴金额,将学生的培养与员工的绩效挂钩,保证学生在企业中的学习成效。
(3)重视中职教育,强调职业平等,转变家长及学生对中职教育的偏见,提高其社会认同感。修订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及标准,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纳入教育体系。鼓励企业办校,培养真正具有工匠精神的新型高科技人才。采用企业的奖励制度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鼓励举办职业技能、职业素养等技能大赛,以赛促学。
5.2 学校:重构课程体系,打造“工匠型”师资团队,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1)要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人才,就要基于现代学徒制对中职课程体系进行革新,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强化专业技能训练,树立正确职业理念,在课程设置、教学设计中融入工匠精神,确保学生在教学的每一环节都能将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融为一体。从授课形式上,要调整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方式,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比如,观看慕课、纪录片、工匠大师寄语、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中实地考察,全方位渗透工匠精神。在评价体系上,突破成绩决定论,加强职业理念、道德品质的评价。基于现代学徒制,鼓励企业资深员工参与对学生的评价,重视评价机制的多元性、动态性。鼓励企业资深员工参与教材编制,将职业精神包含其中。
(2)教师在学生的学习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是学生获取间接经验的主要来源,因此中职院校打造一支“工匠型”师资团队势在必行。基于学徒制下校企双方要共建教育平台,首先,鼓励中职院校的教师到企业中挂职锻炼,并以此作为职称评定、效绩考核的依据之一。其次,鼓励企业资深员工到学校授课,不过分注重来校员工的“头衔”,制定任教员工的考核标准及流程,确保到校授课员工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较强的职业技能,能够培养出理实并存,知行统一的工匠人才。
(3)基于现代学徒制下要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校园文化建设至关重要,文化作为教育的有效载体,可以营造良好氛围使工匠精神在校园文化中得以渗透。首先,中职院校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举办“工匠巨人”的讲座活动,邀请优秀校友回母校分享经验,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等主题活动。其次,要将职业精神融入校园物质环境中,充分利用学校景观、标语、道路、墙壁、雕塑等推进职业教育的特色,弘扬精益求精的职业理念。通过设计校歌、校徽、校训等提高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使学生的职业理念发生潜移默化的转变,自觉养成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自觉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立志成为一名新型工匠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源波.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J].教育与职业,2019,(05):49-54.
[2]杨红荃,苏维.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当代“工匠精神”培育研究[J].职教论坛,2016,(16):27-32.
[3]严世成.“现代学徒制+工匠精神”提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J].山东化工,2016,45(19):95-96.
[4]张莉.“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与“工匠精神”培育的耦合性研究[J].江苏高教,2019,(02):102-105.
[5]赵晨,付悦,高中华,等.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工匠精神的内涵、测量及培育路径研究[J].中国软科学,2020,(07):169-177.
[6]朱珺.高职院校推进现代学徒制培育工匠精神的研究[J].科教导刊(下旬),2017,(06):1-2.
[7]张金红.中职生“工匠精神”职业素养培养策略[J].戏剧之家,2020,(25):201+203.
[8]张茜.现代学徒制模式下高职会计人才工匠精神培育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30):55-57.
[9]王靖高,金璐.关于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几点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16,37(36):62-64.
作者简介:杨园园,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文化艺术。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中职;工匠精神;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32.034
2016年李克强总理指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作为国家意志首次出现在政府报告中,显示了我国对加快制造业转型,打造制造业强国的迫切诉求。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中国工匠,现代学徒制是其行之有效的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了制度基础。中职院校作为进行职业教育的主要基地,要把握好工匠精神核心理念,基于现代学徒制培育工匠型人才。
1 现代学徒制与工匠精神的内涵
1.1 现代学徒制的内涵
我国古代学徒制是“师傅带徒弟”的言传身教模式,师父不仅需要承担传授技艺的职责,同时还要培养学徒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完成传统工匠精神的传承。现代学徒制是一种传统学徒制与现代的学校教育相结合的新型职业人才培养模式。它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技能培养为核心,以工学结合为主要内容,改变了理实脱节、工学场景不符的局面。强调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实现学习与工作的零距离对接。
1.2 工匠精神的内涵及价值追求
随着时代发展,工匠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所谓工匠精神是一种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认真执着,追求创新的精神理念,体现了个体的工作价值观,反映了个体内心的工作目标。这种精神理念包括以下两方面的价值追求:一方面是注重个人技艺技能的提升、潜能的不断激发以及对产品精心细致的打造。另一方面是追求高度认同的工作态度和专业精神,敬业乐业,享受工作的满足感、充实感,不追名逐利。中职院校在培育学生工匠精神时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职业观,注意将这种价值追求内化为学生的内在准则。
2 现代学徒制与工匠精神的联系
工匠精神为深化现代学徒制改革提供思想武器,中职院校采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时必须包含工匠精神的教育,才能实现工匠人才培养目标,充分落实中职教育的根本任务。另外,现代学徒制是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径,是中职院校在办学模式上的一个重大突破,两者相互依存,共同实现工匠人才的培养目标,共同促进中职院校的突破性发展。现代学徒制为工匠精神的培养提供了可实施的环境,它通过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教师与资深员工的双主体指导,构建了一个真正的“工作与学习情境”。在这种情境中,通过校企结合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师与资深员工双向引导等途径来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
3 现代学徒制视野下中等教育贯彻工匠精神的意义
3.1 “制造强国”需要培养工匠人才
上世纪20世纪以来科技迅猛发展,国际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产业发展不断趋向科技创新的现代化模式,谁能在科学技术方面领先,谁就能获得多的话语权,赢得更高的国际地位。其他国家企图通过“工业4.0兴国战略”“再兴战略”企图保持其在制造业中的优势地位。这一时期我国工匠精神顺应时代的需求,强势回归。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及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分别于2016年、2017年指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重视技能人才培养”,由此说明现代学徒制下工匠精神的重建是新时代的要求,是我国转型“制造强国”的要求。
3.2 市场需要输入工匠人才,职业教育需要输出工匠人才
科技的迅速发展使得社会劳动分工急剧变化,新兴产业的崛起需要大量新型专业人才,然而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并未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设置新型产业所需的专业、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导致市场劳动力结构严重失衡,出现大量企业用工荒,大批毕业生就业难,市场需要输入技术型人才与职业教育输出传统人才严重不匹配的现象。这一现象影响了中国制造业价值链的上移,若不能满足市场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将影响中国制造业相关企业由“生产数量”到“生产质量”的转变。面对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的不良对接,要求校企双方深化合作,基于现代学徒制深入贯彻工匠精神,完成高科技人才的输入与输出。
3.3 中职学生提升自身竞争力需要培养工匠精神
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工匠精神意味着“德艺双修”。社会的不断发展改变了以往仅靠一技之长便可以顺利就业的方式。如今,企业开始寻求新型高科技人才,重视员工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这就要求中职院校在现代学徒制的基础上深入贯彻工匠精神,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精益求精、追求创新等职业精神,使学生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增强自己的市场竞争力,顺利适应社会的要求并不断进步。
4 现代学徒制视野下工匠精神培养的现实状况
4.1 企业与社会参与不足,校企合作难实现
工匠精神需要在现代学徒制下通过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才能有效落实,然而许多校企间的合作不容乐观。其原因如下:第一,学校与企业的目的不同。学校以培养工匠型人才,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为目的,积极寻求合作。然而企业多数以盈利为目的,当这种利益很难得到满足或尊重时企业便降低了参与合作的积极性。第二,社会参与及政府投入不足。社会缺少对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充分重视,利于工匠精神培养的保障机制尚未形成。政府未充分利用财政、法律手段协调学校与企业两者的分歧,解除企业的诸多顾虑。
4.2 学校课程设置不合理,校园文化建设粗糙 目前中职教育并未深入落实工匠精神,首先中職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仍以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为主,导致企业很难深入参与其中。其中一些实践专业课程缺乏对精益求精、追求创新、严谨认真等职业精神的塑造,难以培养真正的工匠人才。中职院校多数课程内容并未及时更新,导致学生仍不断接收陈旧过时的知识,难以应用到实际当中,出现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教师对学生的考核仍以分数作为判断的依据,终结性评价难以考查学生技能的掌握,工匠精神的养成。另外,中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简单粗糙、缺乏规划,忽视了校园文化对塑造学生人格、丰富学生生活的独特作用,使得学生缺乏工匠精神的熏陶。
4.3 学校“工匠型”教师不足,中职生职业素质薄弱
“工匠大师”是中职院校培育工匠人才的关键,但是中职院校的教师多数都是毕业即就业,缺乏实践经历,导致中职缺乏理实一体,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其教学内容以书本理论知识为主,缺乏实践操作,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动手能力不强。一些中职院校从企业单位引进资深员工到学校任教,但是其引进标准并不统一,缺乏对员工任教资格的考察与评价,不利于学生工匠精神的传承,不利于中职院校的长足发展。再者,中职生年龄较小缺乏社会经历及自我规划的能力,自我认知不够全面。此外,中职生意志比较薄弱,对于职业理念没有足够的认识,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逐渐渗透工匠人才的职业理念,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规划职业生涯。
5 现代学徒制视野下工匠精神的培养路径
5.1 政府:加大政府支持,加强法律保障,给予财政支持
(1)基于现代学徒制培育中职生工匠精神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统筹推进。首先政府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校企双方在合作中各自的责任,为现代学徒制的推进提供法律保障,深化校企合作,使工匠人才的培育落到实处。
(2)政府给予学校和企业一定的财政支持,为现代学徒制的推进提供物质保障,使积极参与学徒制的企业和院校获得一定的资助或补贴,为企业减免企业所得税等,使企业的利益得到满足和尊重。另外,为保障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和有效性,政府要参照企业实际培养学生人数以及其学习状况确定补贴金额,将学生的培养与员工的绩效挂钩,保证学生在企业中的学习成效。
(3)重视中职教育,强调职业平等,转变家长及学生对中职教育的偏见,提高其社会认同感。修订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及标准,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纳入教育体系。鼓励企业办校,培养真正具有工匠精神的新型高科技人才。采用企业的奖励制度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鼓励举办职业技能、职业素养等技能大赛,以赛促学。
5.2 学校:重构课程体系,打造“工匠型”师资团队,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1)要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人才,就要基于现代学徒制对中职课程体系进行革新,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强化专业技能训练,树立正确职业理念,在课程设置、教学设计中融入工匠精神,确保学生在教学的每一环节都能将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融为一体。从授课形式上,要调整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方式,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比如,观看慕课、纪录片、工匠大师寄语、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中实地考察,全方位渗透工匠精神。在评价体系上,突破成绩决定论,加强职业理念、道德品质的评价。基于现代学徒制,鼓励企业资深员工参与对学生的评价,重视评价机制的多元性、动态性。鼓励企业资深员工参与教材编制,将职业精神包含其中。
(2)教师在学生的学习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是学生获取间接经验的主要来源,因此中职院校打造一支“工匠型”师资团队势在必行。基于学徒制下校企双方要共建教育平台,首先,鼓励中职院校的教师到企业中挂职锻炼,并以此作为职称评定、效绩考核的依据之一。其次,鼓励企业资深员工到学校授课,不过分注重来校员工的“头衔”,制定任教员工的考核标准及流程,确保到校授课员工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较强的职业技能,能够培养出理实并存,知行统一的工匠人才。
(3)基于现代学徒制下要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校园文化建设至关重要,文化作为教育的有效载体,可以营造良好氛围使工匠精神在校园文化中得以渗透。首先,中职院校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举办“工匠巨人”的讲座活动,邀请优秀校友回母校分享经验,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等主题活动。其次,要将职业精神融入校园物质环境中,充分利用学校景观、标语、道路、墙壁、雕塑等推进职业教育的特色,弘扬精益求精的职业理念。通过设计校歌、校徽、校训等提高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使学生的职业理念发生潜移默化的转变,自觉养成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自觉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立志成为一名新型工匠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源波.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J].教育与职业,2019,(05):49-54.
[2]杨红荃,苏维.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当代“工匠精神”培育研究[J].职教论坛,2016,(16):27-32.
[3]严世成.“现代学徒制+工匠精神”提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J].山东化工,2016,45(19):95-96.
[4]张莉.“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与“工匠精神”培育的耦合性研究[J].江苏高教,2019,(02):102-105.
[5]赵晨,付悦,高中华,等.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工匠精神的内涵、测量及培育路径研究[J].中国软科学,2020,(07):169-177.
[6]朱珺.高职院校推进现代学徒制培育工匠精神的研究[J].科教导刊(下旬),2017,(06):1-2.
[7]张金红.中职生“工匠精神”职业素养培养策略[J].戏剧之家,2020,(25):201+203.
[8]张茜.现代学徒制模式下高职会计人才工匠精神培育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30):55-57.
[9]王靖高,金璐.关于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几点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16,37(36):62-64.
作者简介:杨园园,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文化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