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学数学课程改革的深入, “合作、自主、探索”的课堂教学模式正为广大数学教师所接受与推崇。课堂中热闹、激情、互动的场面比比皆是,然而其教学效果有时却不尽如人意,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多媒体或自制的教具等多种教学手段,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多种方式掌握数学知识,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不断提高课堂效率和课堂效益。通俗说,一节课下来学生学到了什么,掌握了什么,故在课堂教学中多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思维过程,情感发展显得尤其重要,笔者在这方面作了一点思考。
一.情境创设的有效性,良好的情境创设能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情境创设主要体现趣味性、针对性,可操作性。良好的情境创设容易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情境要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利用生活知识感悟数学内涵。有的教师纯粹为了趣味而设置情境,如《算法的概念》一节中,一位教师是这样创设的:三个食人族与三个传教士一起过河,当河的任何一边食人族的人数比传教士的人数多时,食人族就会把传教士吃掉,船每次只能带两人过河,问你该如何设计渡河方案?这个情境学生较感兴趣,学生也容易回答,但对算法的引出没什么直接的关系,同时也浪费上课时间。而另一位教师是这样创设的:展示“电子教鞭”功能后,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计算机是怎样收到老师的指令并执行的吗?怎样的指令计算机可以执行呢?要想弄清楚这些问题,算法的学习是一个开始。这位教师的创设很有针对性,引得这样自然,无不为之赞叹。
二、问题的设置要有效。问题的设置既要有挑战性,又要能够起到发展学生的思维、想象的目的,但也要难易适中。正如我们都熟悉的摘苹果理论:枝头的苹果要是让摘的人感觉努力跳一跳就能摘到的,他才会有兴趣,有信心,但如果他一看就觉得即使努力跳了,使劲跳了,还是连够都够不着的话,那个苹果再鲜艳,再诱人他也可能不会感兴趣了。同样,如果是一个已经蔫了的甚至是烂掉的苹果的话,就算摘的人一伸手不费一点力气就可以摘到,但谁会稀罕呢?如在算法一节中,判断n是不是质数?有老师就这样直接问,同学们根本没办法解决,因为这个苹果挂的太高了,学生没法摘,又有老师这样设置:
问题1: 师:设计一算法,判断7是否为质数?
生:用2,3,4,5,6,7去除7,都不能整除7,所以7是质数。学生容易回答。
师生:第一步,用2除7,得到余数为1,因为余数不为0,所以2不能整除7。
第二步,用3除7,得到余数为1,因为余数不为0,所以3不能整除7。
第三步,用4除7,得到余数为1,因为余数不为0,所以4不能整除7。
第四步,用5除7,得到余数为1,因为余数不为0,所以5不能整除7。
第五步,用6除7,得到余数为1,因为余数不为0,所以6不能整除7。所以7是质数。
问题2:师:设计一算法,判断35是否为质数?
生:35不是质数,因为它能被5整除,学生也容易回答。
师生::第一步,用2除35,得到余数为1,因为余数不为0,所以2不能整除35。
第二步,用3除35,得到余数为1,因为余数不为0,所以3不能整除35。
第三步,用4除35,得到余数为1,因为余数不为0,所以4不能整除35。
第四步,用5除35,得到余数为0,,所以5不能整除35,所以35不是质数。
问题3:判断7和判断35是否为质数的算法有何不同?
学生容易比较,得到答案。
问题4.判断n(n)2)是否是质数?
师生容易得到:第一步,给定大于2的整数n.
第二步,令i=2
第三步,用i除n,得到余数r.
第四步,判断“r=0”是否成立。若是,则n不是质数,结束算法;否则,将i的值增加1,仍用i表示。
第五步,判断“i>(n-1)”是否成立。若是,则n是质数,结束算法;否则,返回第三步。
这样的设置层层递进,水道渠成。
三。教师的语言要有效。
(1)语言要准确。教学中,教师无论是解说,分析,引导,是总结,还是下指令,语言都一定要是精准的。如:老师说了,“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个问题。”那你接下来的就一定要是真正意义上的讨论问题,师生共同的讨论,共同思考,共同探究。而不能随口说出了“讨论”二字,哄哄学生,激起他们的兴趣,可接下来却是“教师唱主角,随便问一下学生”,这能叫做讨论吗?如:师在讲《椭圆》一节时,求动点到定点A(-5,0),B(5,0)的距离之和为8的椭圆方程?这哪里是椭圆方程,这简直是知识性的错误。
2)语言要有效。很多老师老觉得课堂上时间总是不够用,其实老师太多的废话就是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拿鼓励学生来说吧,对学生精彩的发言,对学生突出的表现,只需要送上老师或真诚的赞美、或肯定的眼神、或会心的微笑,或者是同学们发自内心的掌声就足够了,但要是老师再来一些问答:“同学们,这个同学回答得好不好啊?”“好。”“那想不想表扬他一下呀?”“想。”“那咱们就来表扬表扬他吧。”然后再是学生整整齐齐,拖长声调的“****你真棒”,这样,表扬一次学生就浪费掉了多少时间啊!还谈何有效呢!
四. 课后反思的有效性。有效教学在于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每节课后,教师一定要注重反思,并作好教学随笔,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基本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追求更大的教学效率与教学效益。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意识、自我教育能力和数学素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学生道德品质、审美情趣、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科学地把握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情境创设的有效性,良好的情境创设能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情境创设主要体现趣味性、针对性,可操作性。良好的情境创设容易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情境要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利用生活知识感悟数学内涵。有的教师纯粹为了趣味而设置情境,如《算法的概念》一节中,一位教师是这样创设的:三个食人族与三个传教士一起过河,当河的任何一边食人族的人数比传教士的人数多时,食人族就会把传教士吃掉,船每次只能带两人过河,问你该如何设计渡河方案?这个情境学生较感兴趣,学生也容易回答,但对算法的引出没什么直接的关系,同时也浪费上课时间。而另一位教师是这样创设的:展示“电子教鞭”功能后,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计算机是怎样收到老师的指令并执行的吗?怎样的指令计算机可以执行呢?要想弄清楚这些问题,算法的学习是一个开始。这位教师的创设很有针对性,引得这样自然,无不为之赞叹。
二、问题的设置要有效。问题的设置既要有挑战性,又要能够起到发展学生的思维、想象的目的,但也要难易适中。正如我们都熟悉的摘苹果理论:枝头的苹果要是让摘的人感觉努力跳一跳就能摘到的,他才会有兴趣,有信心,但如果他一看就觉得即使努力跳了,使劲跳了,还是连够都够不着的话,那个苹果再鲜艳,再诱人他也可能不会感兴趣了。同样,如果是一个已经蔫了的甚至是烂掉的苹果的话,就算摘的人一伸手不费一点力气就可以摘到,但谁会稀罕呢?如在算法一节中,判断n是不是质数?有老师就这样直接问,同学们根本没办法解决,因为这个苹果挂的太高了,学生没法摘,又有老师这样设置:
问题1: 师:设计一算法,判断7是否为质数?
生:用2,3,4,5,6,7去除7,都不能整除7,所以7是质数。学生容易回答。
师生:第一步,用2除7,得到余数为1,因为余数不为0,所以2不能整除7。
第二步,用3除7,得到余数为1,因为余数不为0,所以3不能整除7。
第三步,用4除7,得到余数为1,因为余数不为0,所以4不能整除7。
第四步,用5除7,得到余数为1,因为余数不为0,所以5不能整除7。
第五步,用6除7,得到余数为1,因为余数不为0,所以6不能整除7。所以7是质数。
问题2:师:设计一算法,判断35是否为质数?
生:35不是质数,因为它能被5整除,学生也容易回答。
师生::第一步,用2除35,得到余数为1,因为余数不为0,所以2不能整除35。
第二步,用3除35,得到余数为1,因为余数不为0,所以3不能整除35。
第三步,用4除35,得到余数为1,因为余数不为0,所以4不能整除35。
第四步,用5除35,得到余数为0,,所以5不能整除35,所以35不是质数。
问题3:判断7和判断35是否为质数的算法有何不同?
学生容易比较,得到答案。
问题4.判断n(n)2)是否是质数?
师生容易得到:第一步,给定大于2的整数n.
第二步,令i=2
第三步,用i除n,得到余数r.
第四步,判断“r=0”是否成立。若是,则n不是质数,结束算法;否则,将i的值增加1,仍用i表示。
第五步,判断“i>(n-1)”是否成立。若是,则n是质数,结束算法;否则,返回第三步。
这样的设置层层递进,水道渠成。
三。教师的语言要有效。
(1)语言要准确。教学中,教师无论是解说,分析,引导,是总结,还是下指令,语言都一定要是精准的。如:老师说了,“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个问题。”那你接下来的就一定要是真正意义上的讨论问题,师生共同的讨论,共同思考,共同探究。而不能随口说出了“讨论”二字,哄哄学生,激起他们的兴趣,可接下来却是“教师唱主角,随便问一下学生”,这能叫做讨论吗?如:师在讲《椭圆》一节时,求动点到定点A(-5,0),B(5,0)的距离之和为8的椭圆方程?这哪里是椭圆方程,这简直是知识性的错误。
2)语言要有效。很多老师老觉得课堂上时间总是不够用,其实老师太多的废话就是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拿鼓励学生来说吧,对学生精彩的发言,对学生突出的表现,只需要送上老师或真诚的赞美、或肯定的眼神、或会心的微笑,或者是同学们发自内心的掌声就足够了,但要是老师再来一些问答:“同学们,这个同学回答得好不好啊?”“好。”“那想不想表扬他一下呀?”“想。”“那咱们就来表扬表扬他吧。”然后再是学生整整齐齐,拖长声调的“****你真棒”,这样,表扬一次学生就浪费掉了多少时间啊!还谈何有效呢!
四. 课后反思的有效性。有效教学在于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每节课后,教师一定要注重反思,并作好教学随笔,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基本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追求更大的教学效率与教学效益。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意识、自我教育能力和数学素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学生道德品质、审美情趣、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科学地把握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