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是教学目的的具体表述,是课堂教学的方向。课堂中,师生围绕具体、明确、适当的目标开展活动,教学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具体、明确”不需细述,本文主要以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的《渔歌子》为例,谈谈如何制订出适当的第二学段古诗教学目标,以及如何根据目标落实教学。
一、制订目标要细化
确定适当的教学目标既是教学设计的起点,又是教学的归宿。要让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适当,一般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细化。
1.基于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对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的界定和表述,反映了国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期望。因此,只有从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出发,才能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的基本内涵。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对第二学段古诗教学的要求有三条:(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3)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从中可以看出,第二学段的古诗教学从会读诗文、体情悟意、背诵诗文等方面来设定,重点词语是“诵读、体验、想象、领悟”。其中,诵读既是目的也是方法,因为教学中我们一般通过诵读来达到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大意的目标。根据这样的分析,《渔歌子》的教学目标应该是:(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2)在诵读的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词的大意;(3)背诵这首词并积累其他优秀诗文。
这个目标是否适用呢?不适用。因为它过于笼统,适用于每一首古诗的教学,容易造成千课一面的现象,所以,这样的目标还必须细化。
2.基于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学习基础与认知规律的分析,二是学生需求和学习动机的分析。第二学段的学生经过两(三)年的学习,已经具备这些特点:一,拥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如认识了更多的生字词,积累了一定的语言材料和生活储备。因此,“正确地朗读课文”的目标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缺乏针对性,应该细化成“正确朗读不认识的字词”。二,拥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在前三个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古诗学习方法,大部分学生能通过看注释、想象画面等方式理解诗意,所以“展开想象,领悟词的大意”的目标,可以细化成“通过看注释、想象画面,初步理解词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词的大意”。三,拥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如初步掌握了感受作品语言、体会作者情感、交流阅读感受等方法。因此,“在诵读的过程中体验情感”的目标,可以细化成“体会作者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
基于此,《渔歌子》的教学目标就细化成了这样:(1)会认4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3)在诵读过程中,通过看注释、想象画面,初步理解词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词的大意;(4)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引导学生积累其他优秀诗文。
这个目标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适用性,但仍然存在问题,因为它没有考虑教材的编写意图以及这首词本身的特点。
3.基于诗歌本身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不同的教材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教学内容也有不同的教学要求,教师只有吃透教材,准确把握编者意图,才能设计出适当的教学目标。
《渔歌子》是“走进乡下人家”单元中的一首词,这一单元的学习要求是“走进乡下人家,感受田园诗情,体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据此,我们可以对这首词的教学目标进一步细化:一,《渔歌子》内容浅显,描写的田园风光优美恬淡,有较强的画面感,所以目标中“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词的大意”可以修改为“用自己的话描述《渔歌子》这首词呈现的画面”;二,全诗意境优美,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翁悠闲自在的田园生活,特别适合通过入情入境、层层深入地诵读,帮助学生体情悟意,所以目标中的“诵读”可以细化为“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层层深入地诵读”;三,这首词表达了诗人纵情山水、悠闲自得的心境,学习这首词还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进而获得审美感受,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
基于此,《漁歌子》的教学目标可以细化成这样:(1)会认4个生字“塞、箬、笠、蓑”,会写3个生字“塞、鹭、笠”;(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3)在入情入境、层层深入地诵读这首词的基础上,尝试运用看注释、展开想象的方法,理解词的内容,并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词呈现的画面;(4)体会诗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内心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5)感受词的音韵美、语言美、意境美,培养学生阅读、积累古诗的兴趣。
二、落实目标善引导
各学段古诗教学的目标不同,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应有所区别。第二学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技能以及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还有限。结合课标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笔者认为教师可以采用诵读入韵、想象入境、领悟入情的方法来具体落实目标。
1.诵读入韵
阅读的基本规律是先感知语言形式,再理解文本内容。古诗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音韵美,所以在第二学段,教师要在学生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指导其划分好节奏,并通过比赛读、自由读、指名读、范读、配乐读等方法,引导他们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味。
2.想象入境
受知识储备、认知水平、语言水平和提炼能力的局限,第二学段学生把握古诗意境、理解古诗意蕴的能力还不高。教师可以采用创设情境、给诗配图、配乐朗读、情景再现等方式,帮助学生展开想象,进而进入古诗意境,正确理解诗意。
《渔歌子》的教学目标中有“理解词的内容,并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词呈现的画面”及“感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的要求。教学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读了这首词,你看到了哪些景物?学生很快会发现高高的西塞山、飞翔的白鹭、鲜艳的桃花、潺潺的流水等。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将这些景物连成一幅生动的画。这样做的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的语言积累和生活积累,让他们通过想象将字词组合成画面,进而进入诗歌意境。然后,引导学生抓住画面谈感受。这是具体落实“感受词的……意境美”的目标。最后追问:作者是怎样把这幅画面描绘得这么优美的?哪些词句用得好?具体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批注、集体交流等方式来落实。围绕这四个步骤层层展开,让学生逐步经历物境——情境——意境的由浅入深的学习过程,他们就能较为准确地理解这首词。
3.领悟入情
情是诗歌的灵魂,它渗透在字里行间,与事、景交融。学生只有体会出了诗句中包含的情,才能与诗歌进而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针对第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能力实情,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抓关键词句、补充背景资料、仿写等方式开阔学生视野,调动他们的感知,引领他们入情。
教学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感悟田园风景的优美,让他们仿照“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句式写话。学生仿写出了“西山青,白鹭飞,青山绿水不须归”,“狂风疾,暴雨骤,夏日炎炎不须归”等句子。通过仿写,学生不仅感受并表达出了词人所赞美的田园风景,而且领悟到了词人留恋山水的心情。
(作者单位:襄阳市大庆路小学)
责任编辑 姜楚华
一、制订目标要细化
确定适当的教学目标既是教学设计的起点,又是教学的归宿。要让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适当,一般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细化。
1.基于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对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的界定和表述,反映了国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期望。因此,只有从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出发,才能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的基本内涵。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对第二学段古诗教学的要求有三条:(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3)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从中可以看出,第二学段的古诗教学从会读诗文、体情悟意、背诵诗文等方面来设定,重点词语是“诵读、体验、想象、领悟”。其中,诵读既是目的也是方法,因为教学中我们一般通过诵读来达到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大意的目标。根据这样的分析,《渔歌子》的教学目标应该是:(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2)在诵读的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词的大意;(3)背诵这首词并积累其他优秀诗文。
这个目标是否适用呢?不适用。因为它过于笼统,适用于每一首古诗的教学,容易造成千课一面的现象,所以,这样的目标还必须细化。
2.基于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学习基础与认知规律的分析,二是学生需求和学习动机的分析。第二学段的学生经过两(三)年的学习,已经具备这些特点:一,拥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如认识了更多的生字词,积累了一定的语言材料和生活储备。因此,“正确地朗读课文”的目标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缺乏针对性,应该细化成“正确朗读不认识的字词”。二,拥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在前三个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古诗学习方法,大部分学生能通过看注释、想象画面等方式理解诗意,所以“展开想象,领悟词的大意”的目标,可以细化成“通过看注释、想象画面,初步理解词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词的大意”。三,拥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如初步掌握了感受作品语言、体会作者情感、交流阅读感受等方法。因此,“在诵读的过程中体验情感”的目标,可以细化成“体会作者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
基于此,《渔歌子》的教学目标就细化成了这样:(1)会认4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3)在诵读过程中,通过看注释、想象画面,初步理解词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词的大意;(4)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引导学生积累其他优秀诗文。
这个目标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适用性,但仍然存在问题,因为它没有考虑教材的编写意图以及这首词本身的特点。
3.基于诗歌本身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不同的教材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教学内容也有不同的教学要求,教师只有吃透教材,准确把握编者意图,才能设计出适当的教学目标。
《渔歌子》是“走进乡下人家”单元中的一首词,这一单元的学习要求是“走进乡下人家,感受田园诗情,体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据此,我们可以对这首词的教学目标进一步细化:一,《渔歌子》内容浅显,描写的田园风光优美恬淡,有较强的画面感,所以目标中“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词的大意”可以修改为“用自己的话描述《渔歌子》这首词呈现的画面”;二,全诗意境优美,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翁悠闲自在的田园生活,特别适合通过入情入境、层层深入地诵读,帮助学生体情悟意,所以目标中的“诵读”可以细化为“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层层深入地诵读”;三,这首词表达了诗人纵情山水、悠闲自得的心境,学习这首词还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进而获得审美感受,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
基于此,《漁歌子》的教学目标可以细化成这样:(1)会认4个生字“塞、箬、笠、蓑”,会写3个生字“塞、鹭、笠”;(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3)在入情入境、层层深入地诵读这首词的基础上,尝试运用看注释、展开想象的方法,理解词的内容,并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词呈现的画面;(4)体会诗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内心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5)感受词的音韵美、语言美、意境美,培养学生阅读、积累古诗的兴趣。
二、落实目标善引导
各学段古诗教学的目标不同,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应有所区别。第二学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技能以及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还有限。结合课标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笔者认为教师可以采用诵读入韵、想象入境、领悟入情的方法来具体落实目标。
1.诵读入韵
阅读的基本规律是先感知语言形式,再理解文本内容。古诗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音韵美,所以在第二学段,教师要在学生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指导其划分好节奏,并通过比赛读、自由读、指名读、范读、配乐读等方法,引导他们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味。
2.想象入境
受知识储备、认知水平、语言水平和提炼能力的局限,第二学段学生把握古诗意境、理解古诗意蕴的能力还不高。教师可以采用创设情境、给诗配图、配乐朗读、情景再现等方式,帮助学生展开想象,进而进入古诗意境,正确理解诗意。
《渔歌子》的教学目标中有“理解词的内容,并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词呈现的画面”及“感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的要求。教学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读了这首词,你看到了哪些景物?学生很快会发现高高的西塞山、飞翔的白鹭、鲜艳的桃花、潺潺的流水等。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将这些景物连成一幅生动的画。这样做的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的语言积累和生活积累,让他们通过想象将字词组合成画面,进而进入诗歌意境。然后,引导学生抓住画面谈感受。这是具体落实“感受词的……意境美”的目标。最后追问:作者是怎样把这幅画面描绘得这么优美的?哪些词句用得好?具体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批注、集体交流等方式来落实。围绕这四个步骤层层展开,让学生逐步经历物境——情境——意境的由浅入深的学习过程,他们就能较为准确地理解这首词。
3.领悟入情
情是诗歌的灵魂,它渗透在字里行间,与事、景交融。学生只有体会出了诗句中包含的情,才能与诗歌进而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针对第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能力实情,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抓关键词句、补充背景资料、仿写等方式开阔学生视野,调动他们的感知,引领他们入情。
教学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感悟田园风景的优美,让他们仿照“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句式写话。学生仿写出了“西山青,白鹭飞,青山绿水不须归”,“狂风疾,暴雨骤,夏日炎炎不须归”等句子。通过仿写,学生不仅感受并表达出了词人所赞美的田园风景,而且领悟到了词人留恋山水的心情。
(作者单位:襄阳市大庆路小学)
责任编辑 姜楚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