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以“上西天取经”为目的而展开故事情节,然其所取之经究竟是什么,却始终是一个未解之谜。然而,佛经的内容是什么呢?本文借此疑问,透析《西游记》所取之经。
关键词:古典名著;《西游记》;取经之谜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246-01
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以“上西天取经”为目的而展开故事情节,然其所取之经究竟是什么,却始终是一个未解之谜。
直观的回答是“佛经”。《西游记》第十二回《玄奘秉诚建大会 观音显象化金蝉》中提到,佛经“在大西天天竺国大雷音寺我佛如来处”,唐太宗遣玄奘西天取经,就是取此佛经。
然而,佛经的内容是什么呢?《西游记》中虽有大量佛语佛事和佛理,但对佛经的具体内容却只字未提。一部《西游记》,洋洋六十万言,记述了唐僧师徒四人历尽千难万险,目的就是为了求取真经,而对所取之真经的内容却只字不提,难道不会有违作者著此大书之本意和初衷吗?
借此疑问,透析《西游记》之经。
首先,上西天取经的目的是什么?透过这个问题可以看到佛经的内容及其所能发挥的作用。《西游记》第十二回《玄奘秉诚建大会 观音显象化金蝉》中提到,唐太宗邀玄奘向一千二百僧众宣讲佛经,观世音菩萨“领了如来佛旨”,假扮疥癞和尚“在长安城访察取经的善人”,在玄奘讲经之时说道:“你这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超生,只可浑俗和光而已。我有大乘佛法三藏,能超亡者升天,能度难人脱苦,能修无量寿身,能作无来无去。”大乘佛法三藏“可以度亡脱苦,寿身无坏。”“能解百冤之结,能消无妄之灾。”当唐太宗欲遣使者西行取经之时,玄奘于帝前施礼道:“贫僧不才,愿效犬马之劳,与陛下求取真经,祈保我王江山永固。”可见,向西天求取圣经的目的是为了超亡脱苦、延年益寿、消灾避难、逢凶化吉、教化万民、以济众生、富国强民、永保江山,或者说佛经的内容可以起到上述作用。
第二,既然《西游记》所取之经为“大西天天竺国大雷音寺我佛如来处”之佛经,那么如来佛祖及其手下的使者、身边的随从,他们的为佛之法和处事之道应该透露着佛经的真谛。
先看如来佛祖之行事。《西游记》第一百回《径回东土 五圣成真》中,如来佛祖封猪八戒做净坛使者,猪八戒不服:“他们都成佛,如何把我做个净坛使者?”如来的解释是:“因汝口壮身慵,食肠宽大。盖天下四大部洲,瞻仰吾教者甚多,凡诸佛事,教汝净坛,乃是个有受用的品级,如何不好!”可见佛之行事也是以人为本,因人而异。
再看如来佛祖身边的随从之行事。《西游记》第九十八回《猿熟马驯方脱壳 功成行满见真如》中提到,当唐僧师徒奉如来佛旨随阿傩、伽叶至珍楼宝阁领取经书之时,阿傩、伽叶先是向唐僧索要人事,因见唐僧无人事打发,便传无字之经,唐僧师徒不服,告到如来佛祖处评理,佛祖笑道:“你且休嚷,他两个问你要人事之情,我已知矣。但只是经不可轻传,亦不可以空取,向时众比丘圣僧下山,曾将此经在舍卫国赵长者家与他诵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脱,只讨得他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回来,我还说他们忒卖贱了,教后代儿孙没钱使用。你如今空手来取,是以传了白本。白本者,乃无字真经,倒也是好的。因你那东土众生,愚迷不悟,只可以此传之耳。”即叫:“阿傩、伽叶,快将有字的真经,每部中各检几卷与他,来此报数。”二尊者复领四众,到珍楼宝阁之下,仍问唐僧要些人事。唐僧无物奉承,只得命沙僧将唐王所赐之紫金钵盂奉上,以换有字之经。可见佛祖竟然默许身边的随从收取贿赂,佛性就是人性,佛心即为人心。
三看如来佛祖手下的使者之行事。如来佛祖手下的使者以观世音菩萨出现得最多,每到唐僧师徒降妖伏魔力薄技穷之时,观音菩萨就会现身相助,其间的妖魔鬼怪,有的被打死,有的被惩罚,有的被救赎,不同结果的背后往往与情面有关,那些被救赎的妖魔鬼怪,多与神佛有瓜葛。可见佛之行事并非尽善尽美,而是相机而动、顺势而为。
第三,《西游记》之主角孙悟空,由一玩劣石猴漂洋过海而学成百般变化,自称齐天大圣而大闹天宫,被如来降服而压于五行山下,随唐僧取经而修成正果,从他的身上应该能够看到佛经之真谛。《西游记》第九十九回《九九数完魔灭尽 三三行满道归根》中提到,经书被打湿之后,在石上晾晒,收拾经卷之时,“不期石上把佛本行经沾住了几卷,遂将经尾沾破了,”三藏懊悔道:“是我们怠慢了,不曾看顾得!”行者笑道:“不在此!不在此!盖天地不全,这经原是全全的,今沾破了,乃是应不全之奥妙也,岂人力所能与耶!”一个无法无天、锄强扶弱、嫉恶如仇、视死如归的孙悟空竟然变得如此圆通,大彻大悟,正是佛的境界。
第四,是什么促使孙悟空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西游记》开篇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就介绍了孙悟空之诞生,《西游记》结尾第一百回《径回东土 五圣成真》如来佛祖封孙悟空为斗战胜佛,全书自始至终都在描写孙悟空的经历。从佛经具有教化万民、普度众生的作用出发,孙悟空在其自身的经历和磨难之中首先得到了教化。
可见,孙悟空的经历就是一部佛经,整部《西游记》就是一部佛经,更确切的说,《西游记》就是对佛经最现实的注解和诠释。
然而,如果把《西游记》看作是对佛经最现实的注解和诠释,则佛在作者心中,佛经就是作者所期望或向往的国泰民安之经、为人处事之经。
作者借《西游记》来表达自己对佛经佛理的认识和理解,又借此书来宣扬佛经佛理。这种推测可从书中找到佐证,《西游记》中用大量的情节来表述和宣扬“武不如儒,儒不如道,道不如佛”的思想,可见,作者是一个尚佛尊佛之人。
作者借《西游记》向人们展示的是一个绚丽多彩的神魔世界,同时也让人们处处都能看到当时现实社会生活的投影。正如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西游记》“讽刺揶揄则取当时世态,加以铺张描写”。又说:“作者禀性,‘复善谐剧’,故虽述变幻恍忽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可见,《西游记》也是封建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人情世故之经。
关键词:古典名著;《西游记》;取经之谜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246-01
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以“上西天取经”为目的而展开故事情节,然其所取之经究竟是什么,却始终是一个未解之谜。
直观的回答是“佛经”。《西游记》第十二回《玄奘秉诚建大会 观音显象化金蝉》中提到,佛经“在大西天天竺国大雷音寺我佛如来处”,唐太宗遣玄奘西天取经,就是取此佛经。
然而,佛经的内容是什么呢?《西游记》中虽有大量佛语佛事和佛理,但对佛经的具体内容却只字未提。一部《西游记》,洋洋六十万言,记述了唐僧师徒四人历尽千难万险,目的就是为了求取真经,而对所取之真经的内容却只字不提,难道不会有违作者著此大书之本意和初衷吗?
借此疑问,透析《西游记》之经。
首先,上西天取经的目的是什么?透过这个问题可以看到佛经的内容及其所能发挥的作用。《西游记》第十二回《玄奘秉诚建大会 观音显象化金蝉》中提到,唐太宗邀玄奘向一千二百僧众宣讲佛经,观世音菩萨“领了如来佛旨”,假扮疥癞和尚“在长安城访察取经的善人”,在玄奘讲经之时说道:“你这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超生,只可浑俗和光而已。我有大乘佛法三藏,能超亡者升天,能度难人脱苦,能修无量寿身,能作无来无去。”大乘佛法三藏“可以度亡脱苦,寿身无坏。”“能解百冤之结,能消无妄之灾。”当唐太宗欲遣使者西行取经之时,玄奘于帝前施礼道:“贫僧不才,愿效犬马之劳,与陛下求取真经,祈保我王江山永固。”可见,向西天求取圣经的目的是为了超亡脱苦、延年益寿、消灾避难、逢凶化吉、教化万民、以济众生、富国强民、永保江山,或者说佛经的内容可以起到上述作用。
第二,既然《西游记》所取之经为“大西天天竺国大雷音寺我佛如来处”之佛经,那么如来佛祖及其手下的使者、身边的随从,他们的为佛之法和处事之道应该透露着佛经的真谛。
先看如来佛祖之行事。《西游记》第一百回《径回东土 五圣成真》中,如来佛祖封猪八戒做净坛使者,猪八戒不服:“他们都成佛,如何把我做个净坛使者?”如来的解释是:“因汝口壮身慵,食肠宽大。盖天下四大部洲,瞻仰吾教者甚多,凡诸佛事,教汝净坛,乃是个有受用的品级,如何不好!”可见佛之行事也是以人为本,因人而异。
再看如来佛祖身边的随从之行事。《西游记》第九十八回《猿熟马驯方脱壳 功成行满见真如》中提到,当唐僧师徒奉如来佛旨随阿傩、伽叶至珍楼宝阁领取经书之时,阿傩、伽叶先是向唐僧索要人事,因见唐僧无人事打发,便传无字之经,唐僧师徒不服,告到如来佛祖处评理,佛祖笑道:“你且休嚷,他两个问你要人事之情,我已知矣。但只是经不可轻传,亦不可以空取,向时众比丘圣僧下山,曾将此经在舍卫国赵长者家与他诵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脱,只讨得他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回来,我还说他们忒卖贱了,教后代儿孙没钱使用。你如今空手来取,是以传了白本。白本者,乃无字真经,倒也是好的。因你那东土众生,愚迷不悟,只可以此传之耳。”即叫:“阿傩、伽叶,快将有字的真经,每部中各检几卷与他,来此报数。”二尊者复领四众,到珍楼宝阁之下,仍问唐僧要些人事。唐僧无物奉承,只得命沙僧将唐王所赐之紫金钵盂奉上,以换有字之经。可见佛祖竟然默许身边的随从收取贿赂,佛性就是人性,佛心即为人心。
三看如来佛祖手下的使者之行事。如来佛祖手下的使者以观世音菩萨出现得最多,每到唐僧师徒降妖伏魔力薄技穷之时,观音菩萨就会现身相助,其间的妖魔鬼怪,有的被打死,有的被惩罚,有的被救赎,不同结果的背后往往与情面有关,那些被救赎的妖魔鬼怪,多与神佛有瓜葛。可见佛之行事并非尽善尽美,而是相机而动、顺势而为。
第三,《西游记》之主角孙悟空,由一玩劣石猴漂洋过海而学成百般变化,自称齐天大圣而大闹天宫,被如来降服而压于五行山下,随唐僧取经而修成正果,从他的身上应该能够看到佛经之真谛。《西游记》第九十九回《九九数完魔灭尽 三三行满道归根》中提到,经书被打湿之后,在石上晾晒,收拾经卷之时,“不期石上把佛本行经沾住了几卷,遂将经尾沾破了,”三藏懊悔道:“是我们怠慢了,不曾看顾得!”行者笑道:“不在此!不在此!盖天地不全,这经原是全全的,今沾破了,乃是应不全之奥妙也,岂人力所能与耶!”一个无法无天、锄强扶弱、嫉恶如仇、视死如归的孙悟空竟然变得如此圆通,大彻大悟,正是佛的境界。
第四,是什么促使孙悟空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西游记》开篇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就介绍了孙悟空之诞生,《西游记》结尾第一百回《径回东土 五圣成真》如来佛祖封孙悟空为斗战胜佛,全书自始至终都在描写孙悟空的经历。从佛经具有教化万民、普度众生的作用出发,孙悟空在其自身的经历和磨难之中首先得到了教化。
可见,孙悟空的经历就是一部佛经,整部《西游记》就是一部佛经,更确切的说,《西游记》就是对佛经最现实的注解和诠释。
然而,如果把《西游记》看作是对佛经最现实的注解和诠释,则佛在作者心中,佛经就是作者所期望或向往的国泰民安之经、为人处事之经。
作者借《西游记》来表达自己对佛经佛理的认识和理解,又借此书来宣扬佛经佛理。这种推测可从书中找到佐证,《西游记》中用大量的情节来表述和宣扬“武不如儒,儒不如道,道不如佛”的思想,可见,作者是一个尚佛尊佛之人。
作者借《西游记》向人们展示的是一个绚丽多彩的神魔世界,同时也让人们处处都能看到当时现实社会生活的投影。正如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西游记》“讽刺揶揄则取当时世态,加以铺张描写”。又说:“作者禀性,‘复善谐剧’,故虽述变幻恍忽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可见,《西游记》也是封建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人情世故之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