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十二五”四川省环境监测工作发展方向

来源 :科技创新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2k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四川省环境监测的发展历程,对“十一五”全省的环境监洲发展状况.存在问题进行了总结,根据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从环境韭测的实际需求出发,提出了“十二五”四川省环境监测的主要发展方向与重点突破项目。
  关键词:四川 环境监洲 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X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2(b)-0147-02
  引言
  四川省的环境监测经过“十一五”一一全省环境监测事业高速发展的五年,初步形成了符合行政主管部门管理要求的环境监测体系。环境监测经历了从环境质量到污染源监测;从无机污染物监测到有机污染物、生态、生物监测;从手工监测到自动监测…,从依靠移动存储介质和电子邮件传输到依托虚拟专用网络传输,四川省的环境监测从无到有、从点到面,为垒省环境保护决策和环境管理提供了大量科学、准确、及时的监测信息,为维护环境安全,保障人民群众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十一五”环境监测能力快速发展
  1.1监测经费投入大幅增加
  “十一五”期间,全省投入监测能力建设资金超过15亿。其中,中央资金与省级资金各投入3个多亿,均涵盖了省站、21个市(州)站及部分县站,灾后重建资金近8亿;市(州)以下地方财政投入近0.8亿。至此,全省环境监测翻开了崭新的一页,监测能力建设步入了加速发展的快车道。
  1.2自动监测网络初步形成
  “十一五”期间,全省建设了大气自动监测系统163套,构建了覆盖垒省所有地级市(州)城市空气自动监测网络,涉及常规、温室气体和灰蘧等项目,首次将四川省空气监测网络从城市扩展到典型背景地区和农村地区,填补了四川省环境质量监测网络覆盖范围的空白,实现了从有到扩展与更新的转变。
  “十一五”期间,全省建设地表水水质自动站61个,基本覆盖了全省各地级市(州)交界断面和重要的饮用水源地,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1.3应急监测网络体系初步形成
  四川省在“十一五”期间建立了环境突发事件应急监测网络,初步形成由省、市、县三级环境监测站组成的环境突发事件应急监测网络体系。
  四川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和21个市(州)环境监测站全部配备了应急监测车和相应的便携式气相色谱仪和多种气体分析仪等现场快速监测设备。“十一五”期间,在处理应急事件的调查、监测及环境影响分析评估工作中,反应快速、应对及时,特别是2008年四川“5.12”汶川特大地震期间,垒省共出动环境监测人员1350多人、现场监测仪器设备600多台(套),出动车辆6000余台次,行程160余万公里,历时两个半月,对48个城市饮用水源、203个乡镇饮用水源、96个农户水井等分散饮用水源、12个重灾区环境空气和灾区主要河流进行了应急监测,获得各类应急监测数据48万余个,为政府决策和环境监管提供了及时、可靠的依据,为确保灾区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1.4监测领域进一步拓展
  1.4.1拓展生态监测领域
  水体富营养化监测2007年,四川省在全国率先启动了水体富营养化监测工作,并建立了监测评价体系。2008年起正式在全省五大水系重点流域和饮用水源地布设156个监测断面每月开展水体营养状况例行监测,摸清了垒省地表水营养状态的现状、空间分布及沿程变化,为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生态环境监测“十一五”期间,运用3s技术,利用LandsatTM影像和环境卫星影像,进行四川省土地利用/植被覆盖矢量数据提取,结合四川省水资源、土壤侵蚀、污染物排放等数据,对四川省21个市(州)、1 81个县(市、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和分级,建立了适合四川实际的生态监测指标体系。
  1.4.2开展农村环境质量试点监测
  2010年,四川省开展了农村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建立(试点)工作。通过一年的试点,基本掌握了试点区农村环境质量现状,初步探索出一条包括水、气、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的技术体系和一套保障体系。为“十二五”大范围开展农村环境质量监测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
  1.4.3开展重金属污染调查监测
  2010年在全省范围内选取6个市的18个区域、17个企业周边,布设土壤采样点85个,开展了重金属污染调查专项监测。调查结果为掌握当地重金属污染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做了打下了基础,同时也锻炼和培训了基层监测队伍,提升了重金属监测技术水平。
  2“十一五”环境监测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一五”来,尽管四川省环境监测事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全省的环境监测能力和水平还不能完垒满足新形势下环境管理工作的需要,不能很好满足公众环境知情权的需要,环境监测公共服务能力总体不高。
  2.1监测工作基础能力建设有待加强
  全省大部分市、县站实验室用房面积不足,实验室条件不能满足需求,全省市级站实验室用房达到或高于国家西部标准建设要求的监测站只有1个,仅占全省市级站总数的4.8%,县级站达标的仅有19个,约占垒省县级监测站总数的1 5%。
  2.2监测成果应用不充分
  “十一五”期间,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环境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环境监测的“话语权”、“裁判权”越来越大。但监测数据利用率不高,监测成果不能有效的应用于环境管理,环境监测数据的技术支撑作用难以发挥,基础地位难以体现。
  3“十二五”环境监测发展总体构想
  3.1“十二五”环境监测发展目标
  四川环境监测将从国家环境保护任务与社会公共服务需求出发,坚持以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为目标,基本说清全省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趋势,进一步说清污染物排放状况,逐步说清重点区域潜在的环境风险。到“十二五”末,初步建成适应历史性转变和满足四川省环境管理需要的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
  3.2“十二五“环境监测发展方向
  “十二五“期间,四川环境监测工作将在完善常规监测的基础上,针对垒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污染结构的变化,在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的同时,要有重点突破,加强人才培养,注重监测成果的运用,促进“十二五”垒省环境监测事业的科学发展。
  3.2.1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
  (1)基础能力建设
  “十二五”期间,加强对承担国家和省监测任务的市(州)和重点县(市、区)环保监测业务用房建设。根据“加强省站、全面配齐市(州)级站、逐步完善县级站”的总体思路,加强全省未达到《四川省环境监测站达标建设标准》的省、市、县三级环境监测机构标准化建设,加大投入,填平补齐相关仪器设备,实现达标率100%、80%、60%,切实提高环境监测的基础能力。
  (2)环境监测网能力建设
  “十二五”期间,要完善环境空气质量 监测和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完善应急和预警监测网络,建立声环境自动监测系统、环境监测信息网络、生态监测网络并开展土壤环境质量监测。
  3.2.2“十二五”环境监测重点突破项目
  (1)加强环境监测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是环境监测事业发展的核心和关键。在新形势下全面提升我省环境监测水平、实现环境监测事业的科学发展,离不开各种先进的仪器设备,更离不开掌握、运用科学知识和先进技术的专业技术人员。因此,建设一支高水平、能征善战的环境监测队伍,是实现环境监测事业科学发展的根本要求.。
  注重人才培养学习是成长的基础、事业的基石。各级环境监测站应对自身综合素质做出正确评价,有针对性的制定培养计划,着重培养综合分析、信息技术、实验室分析等方面的技术骨干,并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与途径,注重培训实际效果,形成自身监测特长。
  切实用好人才各级环境监测站要建立通畅的用人渠道,完善内部激励机制、搞好技术人员梯队建设,调动监测机构和人员的积极性,同时使其保持一定的危机感,在避免优秀人才流失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引进各类专业人员。
  加强技术指导省站做为全省监测技术“龙头”,将建立省市两级培训中心分类指导、分级培训,将培训与考核相结合,采用灵活培训方式,注重培训实效,为全省监测系统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
  (2)加强监测成果运用
  说清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趋势是环境监测工作的中心任务,是环境监测为环境管理与决策提供技术支持最基础、最重要的途径。目前,每年各级环保部门都根据环境监测数据,编制大量的环境质量报告,分析评价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趋势,如每年定期发布的环境状况公报、城市空气质量日报等。但部分环境质量报告的评价结论与公众的实际感受仍存在差异,这就需要在“十二五”期间:
  提高环境质量现状分析水平不仅要分析环境质量的变化还应对监测数据进行深度加工,要对监测数据本身的背景、相关性进行研究,全面、客观、准确地分析环境质量变化原因,真实反映评价对象的客观状况,避免评价结果与群众的真实感觉差异太大。
  提高环境质量综合分析针对性、时效性针对领导关注、群众关心、新闻曝光的重点地区、重点环境问题,及时开展监测,运用先进、形象、直观的表征技术,客观、准确、垒面地及时分析评价,及时报告相关部门,为政府和社会公众提供更好的服务。
  4结语
  “十二五”期间,四川省需要开展的环境监测工作和建设工程还有很多,除以上重点建设工程外,还将致力于建立良好的资金投入机制,将环境监测工作经费纳入各级政府预算,建立专项资金渠道,保障各级监测站运行经费,进一步加强科学研究,开展调查性、研究性及监测技术研究,这都是做好环境监测工作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曹拮.面向“十一五”的天津市环境监测[J].城市环境问题及对策,2006,299:2.
  [2]万本太,蒋火华.关于“十二五”国家环境监测的思考[J].中国环境监测,2011,27(1):4,3.
其他文献
摘要:从测量操作和反映材料变形行为的角度对比了预应力混疑土用钢棒的两种延性指标——断后伸长率和最大力总伸长率,井通过试验分析了引伸计测量和A-r测量两种方法度引伸计长度对测量最大力总伸长率的影响,提出了准确测量预应力混凝土用钢棒最大力总仲长率的建议。  关键词;最大力总伸长率  预应力混凝土用钢捧  中图分类号:TB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2(b)-0050
期刊
摘要:概述了有机共聚合物以其独特性质在有机发光.有机白旋电子学等多个领域的应用。同时介绍了有有机共辊聚合物的元激发孤子,极化子和双极化子。  关键词:有机共轭聚合物 功能特性 元激发  中图分类号:TN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2(b)-0139-01  1有机共轭聚合物的功能特性  有机共轭聚合物作为一种新型的功能材料,人们已逐渐认识到其丰富的功能特性。从
期刊
摘要:结合《汽车理论》课程的特点和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提出采用理论联系实际一体化教学模式对课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考评体系进行改革与创新。在教学方法上,提出工程实例应用引出理论推导的新教学方法,在教学手段上,提出了“多媒体+黑板”相结合的多元化謦学手段,在考评体系上,提业“体验性作业+课堂讨论表现+期末考试”的新综合考评体系。  关键词:汽丰lI 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模式 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
期刊
摘要:结合生物化学实验,钟对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创新教育方法,本文提出生物化学教育中的创新教育具体探作模式。  关键词;生物化学实验 创新教育 实验管理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2(b)-0183-01  生物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专业基础课。近年来,生物化学实验技术发展迅速,已成为生物学和农业科学的重要研究手段,
期刊
摘要: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和今年来企业新編标准数量的增多,传统意叉上的标准管理模式与维护方法已经开始显露弊端。在信息化与网络技术发展日益迅猛的趋势下。通过了解国际和国内标准维护管理情况,探讨如何做好航空企业技术标准的动态维护管理。对日后标准体系的管理维护和标准化网站建设等系列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技术标准 维护管理 信息化 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期刊
摘要:以《sql server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为例,对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得到了对该课程进行教学质量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对《sql server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了分析,验证了该指标的客观性、合理性及有效性,对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其它相关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教学质量评价 指标体系 数据库 综合能力培养 
期刊
摘要:凤城赛马一施家堡予地区赋存有国内闻名的赛马大型铀钍矿床及多处铀矿点。本文从研究高区各类型铀矿化特征八手研究控矿因素及成矿规律,进而对找矿方向进行探讨,希望对该区的找矿有所裨益。  关键词;赛马一施家堡子地区 铀矿化特征 控矿因素 找矿方向  中图分类号:P619.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2(b)-0158-02  1区域地质特征  赛马一施家堡子地区位
期刊
摘要:循环结构是程序设计的基础,也是c++语言中程序设计的重点内容。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循环结构较难理解,学生在学习时遇到的困难较多。本文通过while循环语旬的讲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学好c++程序设计语言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c++ while结构 程序设计 教学活动  中图分类号:TP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2(b)-0205
期刊
摘要:本文以重庆市电力公司电力营销稽查系统建设为背景,详细介绍电力营销稽查系统项目实施内容,并深入分析了在重庆电力的应用情况,通过项目盼实施,取得了巨大的管理效益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电力 营销稽查 业务流程  中图分类号:TM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2(b)-0222-01  1背景  电力营销工作是电力公司生产经营的关键环节,承担着保障公司经营成果、展
期刊
摘要:加强对高校学生党员的管理考核体系建设,用科学、有效的工作机制来做好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有助于解决好学生党员从思想上入党的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党员的政治素质,也有利于更好的发挥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及对其他学生的教育引导作用。本文从高校学生党贞管理考核体系建立的原则,内容厦考核结果的使用等方面对当前大学生党员的管理考核体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校 学生党员 管理考核体系  中围分类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