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我国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1.1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
体育文化指体育运动本身所蕴含的、围绕体育运动所形成的一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1]。高校体育文化是体育文化的一个分支,从广义上讲,是指在高校现存环境中,师生员工在高校体育教育、学习和活动等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与精神的所有内容;从狭义上讲,高校体育文化是指在高校教学环境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各种体育活动中相互作用创造出的高校文化形态之一,包括体育精神、体育的价值观念、体育道德、体育行为和体育能力。高校体育文化水平,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校的文明程度,包括体育精神文化、体育制度文化、体育物质文化,三者相互作用,共同促进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
1.2高校体育文化的特点
1.2.1时代性
文化是时代的产物,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时代的特征,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体育文化不可能脱离社会、经济的大环境下而独立存在,而是受社会和经济的大环境影响,伴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由此可见体育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名列金牌榜的第一位,取得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李娜在2011年获得法国网球公开赛女单冠军,成为中国乃至亚洲在网球四大满贯赛事上夺得的第一个单打冠军,同时世界排名追至第4位;姚明在NBA的优异表现等,每一次重大活动都对校园体育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引领着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方向。
1.2.2封闭性
高校是一个复杂的组织系统,其内部由一个个小组织构成,层次分明,组织单位相对集中。这使校园文化有了新的特点:一方面在内容上向开放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存在着相对的封闭性,从而形成了一个个“体育文化圈”。如高校的院系、专业、年级、班级和自发形成的专项体育协会等。长期的学习、工作和管理,不可避免地使这些群众组织形成相对封闭的体育文化圈。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就是由一个个相对封闭的体育文化圈组成的,没有体育文化圈就没有校园体育文化。
1.2.3创造性
作为高校体育文化参与主体的学生,正处在最活跃、最富有朝气的青年时代,他们具有较高的鉴赏力,又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具有接受新鲜事物并内化为思想和行为的能力,因此,他们有着较强烈的创造性,乐于按自我设计的思维方式行事,以显示其独立性和自主性。在良好的体育氛围中,他们可以分清美与丑、善与恶,以崇高美好的体育道德,规范自己的行为,并经过自己的实践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从而趋向成熟。许多学校在校运动会开幕式上,都有学生自编自导的健美操、武术和体育舞蹈表演等创造性活动,这些活动给了学生一种全新的体验。
2.我国高校体育文化发展现状
2.1校园体育管理制度的限制
目前,由于受到各种传统校园管理体制下的束缚,传统的体育教学及考试评分制度极大地限制了高校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潜力,学校领导为了安全,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简单的运动,这样学生的发散思维不能得到较好的应用。体育教师把学生的活动范围缩小,不能较好地传授给学生技战术动作。应试教育挫伤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为了得到高分学生们只练习考试内容,很少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同时,考虑到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现行高校教育目标导向及学生就业负担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以校园体育活动方式来达成交往,形成开放向上的高校体育文化生活更有待强化。
2.2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建设的落后
对于高校来说,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重在培养学生兴趣,以及良好的体育道德和体育精神。然而当前的实际情况是目前在我国的高校,教育部门对体育文化认识的偏差还很大,甚至一些教育主管部门认为在高校开展体育实为累赘,而且认为师生只要身体健康,会锻炼和活动就可以了。谈到体育意识观念,都是指出非专业所需大可不必加以强化,因此就更谈不上在校园文化教育中用体育的精神去激励人的意志的培养,鼓舞人的斗志。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当前的高校校园的体育精神文化还十分匮乏。
2.3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建设的落后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的体育场地和器材建设显得相对滞后,客观上已经满足不了学校体育的需求[2]。虽然目前也有部分高校的体育场馆设施建设成效还算显著,但由于学校管理体制上管得过多,造成体育场馆设施的利用率非常低,使得许多学校体育物质设施形同虚设。因此,当前高校的体育文化物质层面建设应引起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
3.我国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途径
高校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小型社会具有自己的文化,高校的文化影响和推动着高校师生的发展,使他们具有某些共同的特点。高校体育文化是高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对塑造师生完整的人格和增强体质起着关键的作用,同时也对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意义深远。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总结了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对于指导我国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有重要的意义。
3.1加强公共体育课
高校公共体育课是校园体育文化的最基本形式[3]。高校利用公共体育课组织学生学习体育理论知识、体育技术技能、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观、加强体育文化的宣传和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高校加强公共体育课,无论是从教育文化还是从体育文化来看都是极为重要的。学生通过体育课不仅能够继续接受包括身体、思想和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学会运动创伤的简易处理,全面地、系统地掌握体育知识,认识体育文化,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更重要的是通过体育课使学生们认识到体育锻炼不仅仅是一项运动,更是一种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改变了过去学生应付达标的传统观念,培养了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另外,加强学生的体育理论教育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体育理论知识是校园体育文化的特有形式。体育理论教育是培养和发展学生体育能力的基础。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体育课上的理论教育已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体育理论知识的教育不能只限于体育理论课教学,还应把体育理论知识的教育延伸到课余体育中来,丰富学生的体育知识,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修养,从根本上达到校园体育文化的开展要求。
3.2组建高水平运动队
我国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试点项目始于1988年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在这期间出现过许多问题和现象,同时也积攒了很多有用经验,并且为国家培养了竞技体育人才,也显著促进了高校竞技体育水平的提升,改善了高校课余训练状况,形成了有特色的高校体育文化。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总是高校中最引人瞩目的对象,其训练和比赛总是能吸引广大师生。高水平运动员精湛的技艺展示是竞技体育娱乐性和艺术性的表现,参与其中获得的是成就感,可以丰富人生阅历,获得流畅体验。观看高水平运动员的竞赛和训练同样能获得类似于艺术审美的感受。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为校园文化生活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成为校园里一朵奇葩。
高水平运动队是高校品牌效应的代言也是高校特色体育文化的标志。一提到牛津和剑桥、北大和清华人们不难想到著名的校际皮划艇对抗赛;一提到北卡罗来纳大学和肯塔基大学人们自然会想到NCAA的冠军球队;一提到大学生球队参加职业联赛人们马上会想起征战全国女排联赛的南开女排和参加中甲联赛北理工男足。可见高水平运动队和高校体育文化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优秀的高水平运动队有助于高校特色体育文化的建设,而高校特色体育文化的形成会促进高水平运动队整体实力的提升。
3.3校园体育文化节
校园体育文化节是以高校的全体师生为主体,以娱乐和健身为目的,以多种多样的体育比赛项目为载体,在校园内举行的丰富多彩的大型文化活动[4]。通过体育文化节,高校可以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例如每学年利用校运动会,举办体育文化节,开展一些与体育有关的活动,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生活,让学生在运动中得到快乐,在快乐中获得健康,如对抗赛、友谊赛、师生挑战赛等,采用团体形式,师生共同参加比赛,使场面更热烈,竞争更激烈。还可组织文明拉拉队营造奔放、热烈、充满激情的运动气氛。另外,也可组织如体育摄影展、体育图片展、体育知识竞赛、体育演讲比赛、体育卡拉OK比赛、体育舞蹈表演等一系列活动,达到增长体育知识的目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节与以往单纯的学校运动会,对抗赛相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时间延长项目增多,过去的运动会往往集中在1—2天内,项目多是田径类,而校园体育文化节跨度可达一个月或数个月,项目种类丰富包括田径、球类和趣味等。二是参与广泛,时间的延长和项目的增多促使更多的师生参与到体育文化节中展示自己的个性,丰富了高校的体育文化。三是体育文化传播,高校通过举办校园体育文化节普及了体育基本知识技能,培养了学生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宣传和弘扬了高校特色的体育文化,使广大师生都能从中受益。
4.结语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和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营造高校人文气息和文化氛围重要的且不可缺少的内容,可以说是推动校园文化发展的催化剂。体育文化建设能给校园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氛围,提高高校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十七届六中全会报告的指导下,我们应大力加强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使广大师生向着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向发展,为现代高校体育教育开辟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王爱华.论高等学校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建设[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9).
[2]胡铂,肖伟.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深层分析[J].文教资料,2006,(9).
[3]李少华.论校园文化与素质教育[J].北京大学高等教育论坛,2002.1:30-32.
[4]易剑东.体育文化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9:6-7.
1.1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
体育文化指体育运动本身所蕴含的、围绕体育运动所形成的一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1]。高校体育文化是体育文化的一个分支,从广义上讲,是指在高校现存环境中,师生员工在高校体育教育、学习和活动等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与精神的所有内容;从狭义上讲,高校体育文化是指在高校教学环境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各种体育活动中相互作用创造出的高校文化形态之一,包括体育精神、体育的价值观念、体育道德、体育行为和体育能力。高校体育文化水平,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校的文明程度,包括体育精神文化、体育制度文化、体育物质文化,三者相互作用,共同促进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
1.2高校体育文化的特点
1.2.1时代性
文化是时代的产物,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时代的特征,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体育文化不可能脱离社会、经济的大环境下而独立存在,而是受社会和经济的大环境影响,伴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由此可见体育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名列金牌榜的第一位,取得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李娜在2011年获得法国网球公开赛女单冠军,成为中国乃至亚洲在网球四大满贯赛事上夺得的第一个单打冠军,同时世界排名追至第4位;姚明在NBA的优异表现等,每一次重大活动都对校园体育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引领着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方向。
1.2.2封闭性
高校是一个复杂的组织系统,其内部由一个个小组织构成,层次分明,组织单位相对集中。这使校园文化有了新的特点:一方面在内容上向开放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存在着相对的封闭性,从而形成了一个个“体育文化圈”。如高校的院系、专业、年级、班级和自发形成的专项体育协会等。长期的学习、工作和管理,不可避免地使这些群众组织形成相对封闭的体育文化圈。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就是由一个个相对封闭的体育文化圈组成的,没有体育文化圈就没有校园体育文化。
1.2.3创造性
作为高校体育文化参与主体的学生,正处在最活跃、最富有朝气的青年时代,他们具有较高的鉴赏力,又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具有接受新鲜事物并内化为思想和行为的能力,因此,他们有着较强烈的创造性,乐于按自我设计的思维方式行事,以显示其独立性和自主性。在良好的体育氛围中,他们可以分清美与丑、善与恶,以崇高美好的体育道德,规范自己的行为,并经过自己的实践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从而趋向成熟。许多学校在校运动会开幕式上,都有学生自编自导的健美操、武术和体育舞蹈表演等创造性活动,这些活动给了学生一种全新的体验。
2.我国高校体育文化发展现状
2.1校园体育管理制度的限制
目前,由于受到各种传统校园管理体制下的束缚,传统的体育教学及考试评分制度极大地限制了高校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潜力,学校领导为了安全,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简单的运动,这样学生的发散思维不能得到较好的应用。体育教师把学生的活动范围缩小,不能较好地传授给学生技战术动作。应试教育挫伤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为了得到高分学生们只练习考试内容,很少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同时,考虑到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现行高校教育目标导向及学生就业负担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以校园体育活动方式来达成交往,形成开放向上的高校体育文化生活更有待强化。
2.2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建设的落后
对于高校来说,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重在培养学生兴趣,以及良好的体育道德和体育精神。然而当前的实际情况是目前在我国的高校,教育部门对体育文化认识的偏差还很大,甚至一些教育主管部门认为在高校开展体育实为累赘,而且认为师生只要身体健康,会锻炼和活动就可以了。谈到体育意识观念,都是指出非专业所需大可不必加以强化,因此就更谈不上在校园文化教育中用体育的精神去激励人的意志的培养,鼓舞人的斗志。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当前的高校校园的体育精神文化还十分匮乏。
2.3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建设的落后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的体育场地和器材建设显得相对滞后,客观上已经满足不了学校体育的需求[2]。虽然目前也有部分高校的体育场馆设施建设成效还算显著,但由于学校管理体制上管得过多,造成体育场馆设施的利用率非常低,使得许多学校体育物质设施形同虚设。因此,当前高校的体育文化物质层面建设应引起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
3.我国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途径
高校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小型社会具有自己的文化,高校的文化影响和推动着高校师生的发展,使他们具有某些共同的特点。高校体育文化是高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对塑造师生完整的人格和增强体质起着关键的作用,同时也对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意义深远。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总结了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对于指导我国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有重要的意义。
3.1加强公共体育课
高校公共体育课是校园体育文化的最基本形式[3]。高校利用公共体育课组织学生学习体育理论知识、体育技术技能、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观、加强体育文化的宣传和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高校加强公共体育课,无论是从教育文化还是从体育文化来看都是极为重要的。学生通过体育课不仅能够继续接受包括身体、思想和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学会运动创伤的简易处理,全面地、系统地掌握体育知识,认识体育文化,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更重要的是通过体育课使学生们认识到体育锻炼不仅仅是一项运动,更是一种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改变了过去学生应付达标的传统观念,培养了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另外,加强学生的体育理论教育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体育理论知识是校园体育文化的特有形式。体育理论教育是培养和发展学生体育能力的基础。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体育课上的理论教育已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体育理论知识的教育不能只限于体育理论课教学,还应把体育理论知识的教育延伸到课余体育中来,丰富学生的体育知识,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修养,从根本上达到校园体育文化的开展要求。
3.2组建高水平运动队
我国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试点项目始于1988年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在这期间出现过许多问题和现象,同时也积攒了很多有用经验,并且为国家培养了竞技体育人才,也显著促进了高校竞技体育水平的提升,改善了高校课余训练状况,形成了有特色的高校体育文化。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总是高校中最引人瞩目的对象,其训练和比赛总是能吸引广大师生。高水平运动员精湛的技艺展示是竞技体育娱乐性和艺术性的表现,参与其中获得的是成就感,可以丰富人生阅历,获得流畅体验。观看高水平运动员的竞赛和训练同样能获得类似于艺术审美的感受。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为校园文化生活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成为校园里一朵奇葩。
高水平运动队是高校品牌效应的代言也是高校特色体育文化的标志。一提到牛津和剑桥、北大和清华人们不难想到著名的校际皮划艇对抗赛;一提到北卡罗来纳大学和肯塔基大学人们自然会想到NCAA的冠军球队;一提到大学生球队参加职业联赛人们马上会想起征战全国女排联赛的南开女排和参加中甲联赛北理工男足。可见高水平运动队和高校体育文化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优秀的高水平运动队有助于高校特色体育文化的建设,而高校特色体育文化的形成会促进高水平运动队整体实力的提升。
3.3校园体育文化节
校园体育文化节是以高校的全体师生为主体,以娱乐和健身为目的,以多种多样的体育比赛项目为载体,在校园内举行的丰富多彩的大型文化活动[4]。通过体育文化节,高校可以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例如每学年利用校运动会,举办体育文化节,开展一些与体育有关的活动,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生活,让学生在运动中得到快乐,在快乐中获得健康,如对抗赛、友谊赛、师生挑战赛等,采用团体形式,师生共同参加比赛,使场面更热烈,竞争更激烈。还可组织文明拉拉队营造奔放、热烈、充满激情的运动气氛。另外,也可组织如体育摄影展、体育图片展、体育知识竞赛、体育演讲比赛、体育卡拉OK比赛、体育舞蹈表演等一系列活动,达到增长体育知识的目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节与以往单纯的学校运动会,对抗赛相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时间延长项目增多,过去的运动会往往集中在1—2天内,项目多是田径类,而校园体育文化节跨度可达一个月或数个月,项目种类丰富包括田径、球类和趣味等。二是参与广泛,时间的延长和项目的增多促使更多的师生参与到体育文化节中展示自己的个性,丰富了高校的体育文化。三是体育文化传播,高校通过举办校园体育文化节普及了体育基本知识技能,培养了学生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宣传和弘扬了高校特色的体育文化,使广大师生都能从中受益。
4.结语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和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营造高校人文气息和文化氛围重要的且不可缺少的内容,可以说是推动校园文化发展的催化剂。体育文化建设能给校园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氛围,提高高校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十七届六中全会报告的指导下,我们应大力加强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使广大师生向着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向发展,为现代高校体育教育开辟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王爱华.论高等学校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建设[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9).
[2]胡铂,肖伟.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深层分析[J].文教资料,2006,(9).
[3]李少华.论校园文化与素质教育[J].北京大学高等教育论坛,2002.1:30-32.
[4]易剑东.体育文化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