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幸福是教育的根本

来源 :文理导航·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n199005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记得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规定了给予学生各种知识,但却没有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幸福。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就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级性价值。”有一种态度叫享受!有一种感觉叫幸福!那什么是幸福的教育呢?怎样的教育才是幸福的教育呢?我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应该是给学生幸福。
  “给学生幸福”看着这几个字,我的心怦然一震,确实,每个人都渴望幸福,我们的学生也不例外。可怎样让他们幸福,却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思考。在这几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幸福教育不等于愉快教育。人们往往认为幸福教育就是愉快教育。其实它们并不一样。“愉快”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是“人类原始的情绪之一”。幸福是要跟人性联系起来界定的。人性是人之为人的本性,是生理、心理和伦理的统一;所以,幸福也是生理幸福、心理幸福和伦理幸福的统一。幸福是人性得到肯定时的主观感受。人性的肯定方式有三种,一是正面的肯定,这也是我们通常对幸福的理解,即人性得到积极发挥和通达满足的时候所产生的快乐之情。二是反面的肯定,在人性遭到否定时,主体便有不安、抱怨、痛苦、忿恨等情感,这可以看作是人在反面地追求人性的肯定,它们反映了人具有肯定自我的渴求并能促进人性的发展。比如面对社会上不正义的现象,人们往往感到非常愤慨,而这种愤慨之情正是从反面对人性做出了肯定,在这种愤慨中,我们的人性得到了证明和升华。三是人性的复杂肯定形式以及由此产生的复合幸福体验。人性是由相对独立的生理、心理和伦理三部分构成,它们虽是整体平衡的,但也有差异和冲突,所以在同一条件下,三个方面可能会得到不同的肯定,这些肯定既有量上的差异,也有质上的不同,有些得到了肯定,而另一些可能同时遭到否定,它们揉合在一起,于是就产生了比前两种幸福更为复杂的复合幸福情感。如有一个学生家里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情,但若有很多师生与他分担不幸,他却同时又是幸福的。
  第二,积极面对压力,做幸福的老师。21世纪是竞争的世纪,教师要适应社会的发展、时代的挑战,保持健康的心理尤为重要。确实,现在的教师比任何时候都不容易,面临的压力相当沉重:繁重的工作量的压力;学生自主意识和创新意识增强,变得不那么“顺从”的压力;社会、家庭强烈要求提高教育质量的压力;老师自身不断需要更新知识,接受继续教育的压力;老师之间相互竞争上网压力,以及来自家庭和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压力等等……
  回顾自己近几年的教育教学工作,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使我透不过气来,经常无意识发怒……身为教师的我心灵中缺少了阳光。有时连自己都会奇怪为啥发火。后来看了一些心理书籍才发现原来自己一直都在消极面对这些压力,殊不知其实有压力也是好事。正确应对压力能把人的潜力激活,把人压得坚强,压得成熟。确实,教师也是人,不是神,要食人间烟火,也需要生活的快乐与幸福。没有教师心灵的舒展,何以会有孩子们心灵的舒展?教师自己都感受不到幸福,又如何去让孩子感受幸福?作为一名幸福的教师一定得顶住压力,决不能对教育失望,只有发自内心的、充满激情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所以,要让孩子幸福,教师首先要幸福。因为孩子的幸福观、幸福品质和幸福能力主要从教师那里获得。只有幸福的老师才能育出幸福的学生。
  第三,要营造幸福的校园。校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是孩子们童年中记忆最深刻的地方。让学校成为孩子们理想中的好地方,成为他们天天向往的地方,看到学校就欢呼雀跃,而不是愁眉苦脸,这才是理想中的好学校。如果孩子厌烦了校园,那么,我们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就已经失败了。所以为了不让教育输在起跑线上,营造幸福校园十分重要。
  最后,要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人生的道路坎坷不平,一个人如果心态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乐观地接受挑战和应付麻烦事,那他就成功了一半。每个人的人生方向是由自己的心态来决定的,其好坏足以左右我们人生的优劣。积极的人生态度是成功的催化剂,它使人格变得温暖活泼,富有弹性;不良的心态往往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消极的影响。
  幸福教育就应该做到把幸福观溶入学生心中,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教育带来的幸福感并学会在未来的日子里自己去创造幸福。在学校里,当教师用自己的人格素质去影响学生,把自身相对较强的幸福能力转移到学生身上,变成学生的一种内在素质后,就可以培养学生发现、创造、享用幸福的能力,让他们最终成为自身幸福的设计者。
  总之,教育职业并不必然是幸福的,但教育的幸福依赖于教师的积极创造。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让我们一同打造幸福教育吧!因为幸福是教育追求的终极价值,追求幸福是教育需秉承的信仰。使教育充盈着幸福的元素,让学生有幸福可掘、有幸福可造、有幸福可享是我们的目标,到那时我们一定可以收获教育的幸福——学生的幸福。
其他文献
在我国语文课程资源的平台上,乡村学校在条件性课程资源方面处于弱势,但在素材性课程资源方面有着自己明显的优势。《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纲要》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因此,我们乡村教师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农村特有的课程资源,弥补农村教学资源的不足,缩小城乡课程资源的差距,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那么,教师怎样做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呢
期刊
在“全面走进新课程,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大趋势下,怎样进一步落实新课程标准,“扎实、有效”地搞好数学教学,提高教学的效率与质量,怎样有效地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广大数学教师关注的首要问题和追求的主要教育目标,是需要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不断反复认真思考、探究、研究的重要课题。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我们在更新了教学观念的同时,改变了教学方法,在实践中探索者实效教学之路。教无定法,相信每位数学教师在
期刊
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足迹书写着自己的历史。08年考上编制后,我被分到了孔垄镇幼儿园。在家乡工作的这四年时间里,我很庆幸因为我的努力和坚持,幼儿园的艺术教育活动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回想起四年前分到这所幼儿园时,能和艺术占上边的,就是音乐课上,老师一句一句地教着孩子们唱着《小兔子乖乖》;六一儿童节时,老师们一板一眼机械地教孩子们练习舞蹈动作。除此之外,幼儿园几乎未开展任何艺术活动。 “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受到审美乐趣。”进行个性化阅读的研究,旨在提倡学生阅读的个性化,让学生在阅读课上自读自悟,积极主动地思考、寻求问题的答案,通过个性化的思考、个性化的选择、个性化的质疑、个性化的积累、个性化的表达,使“个性”在阅读教学
期刊
曾经看过这样一段话:名师是大树,能改善一方环境,且在枝叶间闪动精彩。之前,曾在网上看过名师的一些论方,专著和案例。近期我在网上聆听了湖北省的几名特级教师的精彩课例及任老师的专题讲座后,我才真正感受到名师们各具风采的教学魅力。他们以丰富的人生积淀;课堂上富有个性的动态生成;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向我们展示了语文教学的崇高境界,使我如沐春风,如饮甘露,也让我充分领略了教学无穷的
期刊
龙潭区大口钦满族镇中心校结合省级科研课题《区域内平等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与2004年开展了剪纸特色教学,在实施中开发了校本课程,在平等化的剪纸特色教学中,给学生平等参与机会,不断加强美育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学校在剪纸艺术教育为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充分注重主体性、合作性、选择性、开放性、特色性和创造性,学校因地制宜借满族的剪纸基础,针对农村实际特点
期刊
“校本教研”是一种融学习、工作和教研于一体的学校性活动和教师行为。我校本着“以科研促教研、以教研促教学”的指导思想,从实际校情出发,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开展校本研究是促进教育教学提高的有效形式,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同伴互助,专业人员引领构成了校本研究的三个核心要素,它是校本培训制度所应具有的深刻内涵。目前,学校教科研气氛活跃,教师的整体业务素质和学生成绩显著提高,得到了
期刊
铃声响了,我抱着作业本生气的回到办公室,旁边的老师忙安慰道:和学生发脾气了,消消气。 我一脸无奈:还不是我们班那个淘气的杰杰,不认真听课,爱说话,还把书上画的乱七八糟。这个让老师发愁的孩子是班里有名的调皮学生,学习习惯很差,是亟待改变的“顽石”。中午休息从学校的学生美术作品展览长廊路过时,无意间发现了杰杰的作品挂在显著的位置,没想到这孩子的画画的这么逼真。后来从美术老师那儿了解到这孩子特别有画画天
期刊
在农村,特别是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外出打工已经成为农民求生存图温饱、求富裕图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他们供子女上学、改造家庭环境的重要经济来源。每年春节一过,不少农民满怀豪情,分老别小、背井离乡,这一走往往要到年底才能返乡回家,有的甚至不回家,这样在无形之中就产生了一个新的名词——留守子女。可是,留守子女的生活、读书、教育等等问题,使学校和家庭都感到很困惑——父母打工去,子女怎么办?这已成为人们不可
期刊
莫言是20世纪80年代成长起来的作家,他的作品具有明显的现代性特征。但他并没有脱离他的生活环境和文化语境,在其作品中,我们依然能看到强烈的民族特色,依然能感受到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崇敬。莫言小说体现出先锋性与本土性的融会。尤其是2006年年初问世的50万字的长篇小说《生死疲劳》,被作者看作是高密东北乡版图上的“标志性建筑”。作品中流露出了对土地深沉的眷恋和对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的悲悯之情。这二者都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