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学生个性 书写精彩作文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cheal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如何指导学生写出个性飞扬的精彩文章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为之乐于不疲的动力。笔者在课题《小学生作文个性化教学的研究》中進行了深入的作文教学探索,并从中总结经验,提炼规律,形成模式。
  一、遵循写作初心,让作文写出“别有会心”的自我
  作文是学生抒发思想感情,表达自我的一种内在需要,而不应该是老师强加于而学生有不得已而为之的一项学习任务。可见,引导学生扭转“老师要我写” 的写作心态,养成“我自己想写”的作文意识显得至关重要。为此,笔者从写作内容上进行尝试,一改以往条条框框的作文规定,赋予学生极大的写作自由,鼓励学生“我手写我心”,让学生的每一篇作文既有自己的影子,更有自己的个性。
  1. 作文写出真情实感
  内容空洞无物,是由于学生作文的一大硬伤,究其原因,是学生应付心理、胡编乱撰。笔者一再向学生灌输“作文是自己写,写自己的作文”的理念,鼓励学生大胆抒发自己的喜怒哀乐,在文中呈现真实、可感的自己。
  例如,在《___________的我》的写作里,按往常做法,学生都会写“舍己为人的我”“坚强勇敢的我”“拾金不昧的我”之类高大上的话题,再通过杜撰、抄袭一些虚构的情节,把自己塑造成类似蜘蛛侠、007的英雄人物,这样既违背了教师的初衷,对学生而言也是一个很痛苦的写作过程。所以,笔者鼓励学生抛开写作的心理负担,明确“只要写出真实的自己就行了”的写作要求,学生就如解脱了写作的枷锁,写作速度大幅度提高,而且内容也精彩纷呈。
  2. 让作文充满童真乐趣
  作家余秋雨在《废墟》写道:“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遗憾的。”其实,对小学生的作文而言,没有与自己年龄相适应的童真乐趣更是可怕,不仅仅在于作文写得枯燥无味、脱离现实生活,更在于无形中扼杀学生写作热情和天赋。
  以《夸夸我的小伙伴》为例,笔者指导学生不要从“思想好、成绩好、纪律好”的老思路去写,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发现身边小伙伴别人不注意而又确实存在的闪光点,再用自己擅长的语言风格表达出来,有的学生满怀深情地叙述了自己同桌虽然沉默寡言,却是一副好心肠,总是默默地每天最早来开门、体育课后主动为同学打开水;有的学生风趣幽默地介绍了一个痴迷足球,为了练球,一周穿坏3双袜子的小伙伴形象……很明显,遵循学生的写作初心,既塑造了有血有肉、真实可感的人物形象,也让作文显得趣味横生。
  二、遵从写作习惯,让作文写出“独树一帜”的模式
  现在“00后”的小学生几乎都是伴随着各种电子产品长大的“电子娃娃”,让其看书、动笔写作是一种苦差事,而让他们玩电子产品却是不亦乐乎。很多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学生天天玩手机都不累,但让学生坚持每天写一篇日记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玩手机已经成为学生的一种日常习惯,如何才能让写作文也成为一种习惯性学习行为呢?
  1. 从固定写作向灵活写作转变
  现在小学作文任务量都是“单元作文 考试作文 周记”,几乎每一篇作文都有一个固定的时间段,写作文自然成了一种学习的负担。为了纠正这种心态,笔者在写作时间上尝试了创新,提出“每天一写作”的建议,鼓励学生坚持每天写一段不少于250文字,就可以换取豁免周记一篇的特权,如此一来,学生都乐意每天写一小段,久而久之,学生也就习惯了每天动笔写文字的习惯,字数也就不再停留在250字的层面。
  2. 从单向任务式写作向多向互动式写作转变
  小学生因为心理和年龄特征的影响,对指令性的学习任务普遍持有抵触情绪,而在受到褒奖后,反而更加兴致勃勃。如何让学生写作文也是这种状态呢?笔者就尝试了这样实验性的教学实践:指导学生先把作文写在作文本上,在经小作者允许下,将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展示在教室后面墙壁的作文园地;再鼓励学生互相之间对作文进行阅读、点赞、评论。如此一来,新颖的做法让学生踊跃尝试,既完成了作文的写作任务,也让作文修改贯穿于学生互动之间。
  三、遵行写作评价,让作文写出“耳目一新”的效果
  指导学生修改,是作文教学的必要环节,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环节,学生在教师有针对性的指点下,结合自己的写作特长对作文进行修改,甚至“二次写作”,往往会写出一篇富有自己浓郁个性色彩的作文。
  例如,人物心理描写对小学生而言无疑是一块硬骨头,因为害怕写不好,很多学生在作文中都有意识地回避心理的描写。在单元作文《 的心情》中,一位学生这样写了一段文字:
  “语文期中试卷发下来了,我考了100分,全班第一名。我兴奋地双手捧着试卷,看着那大大的鲜红的‘100’分,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突然,我的眼角无意中瞟到试卷上有一处错误——我将‘幻想’的‘幻’写成了‘幼’,老师没发现。怎么办?要不要告诉老师改正过来呢?我想了又想,最终拿起试卷朝老师的办公室走去。”
  文中,小作者难能可贵地尝试了心理描写,笔者以此为契机,在作文指导中再一次向学生重申了“心理描写包括心里话和心情的变化两部分,心里话可以通话对话的形式进行表述,而心情的变化多借助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的写作技巧,并鼓励学生在这段文字的基础上进行重写,于是,小作者又写出了这段文字:
  “语文期中试卷发下来了,我考了100分,全班第一名。我兴奋地双手捧着试卷,看着那大大的鲜红的‘100’分,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突然,我的眼角无意中瞟到试卷上有一处错误——我将‘幻想’的‘幻’写成了‘幼’,老师没发现。怎么办?要不要告诉老师改正过来?这时我的心里有两个小人在吵架。一个小天使说:‘错了就要改!’一个小魔鬼说:‘改正后只有99分了,第一名就与你失之交臂了,多可惜呀!’‘你是少先队员,应该诚实!’小天使说。‘想想吧,考了第一名就可以得到妈妈的奖励了,那可是你梦寐以求的《哈利波特》呀!’小魔鬼说。‘不行!这样的第一名换来的奖励你觉得光彩吗?’小天使反问道。‘这又不是你的错,要怪就怪老师改卷不细心!再说,也没别的同学发现,区区一个错字而已,别傻了!’小魔鬼差点把小天使说服了。‘100分,99分,《哈利波特》,诚实……不,我不能因为一分把我的诚实卖了!’我下定决心,拿起试卷朝老师的办公室走去。”
  显而易见的,经过修改后,小作者通过虚构角色的手法,融进了很多心理的描写,把自己“纠结的心情”刻画得栩栩如生,也让自己诚实、勤奋的形象跃然纸上,更展示了自己“不为分数折腰”的个性。
  从教学实践可知,学生笔下个性化作文的写成,需要教师富有个性化的作文教学理念与组织,为此,教师应该不拘一格教作文,从大语文角度开展大作文教学,遵循写作初心、遵从写作习惯、遵行写作评价,指导学生写出有真情实感、充满童趣的好作文。
  责任编辑 黄博彦
其他文献
体育教学中,学生在获得显性课程知识的同时,用一种潜藏于内心深处的摄取机制,“自觉”的接受了隐性课程的影响。因此,体育教师实施隐性课程的关键是创建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体育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动机,不论是内在的或者是外在的,都受到隐性课程的极大影响。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决定了在学校生活中处处以老师为榜样、为模仿对象,因此,老师自身也是隐性课程重要的载体。 一、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身体能力能激发学生的崇拜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新教育带来教师思维观念的根本转变,不仅要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还要带动更多的青年教师成长,不断提高大家的教育质量。  一、基于新高考办人民满意的高中教育的改革探索  以十九大精神、习近平的教育思想为方向,深化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进而培育高中生核心素养,来适应高考改革的新政,办人民满意的高中教育。办人民满意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第四部分的实施教学建议中,鼓励广大教师积极探究各种切合实际并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综合学习和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究与发现,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发展综合实践能力,
学校教育在重视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应该培养学生的美德。而养成教育的教学,就是在培养学生品德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美德,让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能够达到一个新的阶段。学生道德水平得到了提高,他们就会遵守学校制定的各种制度要求,完成学校和班级下达的任务,维护学校和班级的利益,这样学校对他们的管理就更加容易。另外,养成教育的教学,提高了学生的素质。这样学校在平时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就更加轻松容易。 一、养成教育的
阅读经典,可以跨越时空鸿沟,沟通文明与种族的壁垒,吸收全人类的文化精粹,丰富人类的共通人性,改善人类的生存状态与精神生活。  一、经典阅读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一)诵读经典,提高情商,培养优雅的举止  1. 借助经典,进行孝德教育。例如低年级老师引导学生讲演《三字经》 “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等名人故事,就会让孩子明白“孝于亲,所当执。弟于长,宜先知。”等道理。中年级教师借助《
近年来,我校的德育工作以传统节日活动为切入点,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弘扬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育人目标,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实践,获得了很好的德育效果。如何做到将传统节日文化与核心价值观融合育人?将传统节日文化与核心价值观融合育人首先要从认知上入手,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植根于古代农耕文明,经过五千多年传承,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强大的文化生命力和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