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短篇小说《遇见穆先生》中,旧海棠勾勒出一场清冷而曼妙的相遇。中年女人小艾和朋友们一起度假旅行,因为懒得进山写生而落单,独自一个人在景点周围闲逛,三番五次地和一位男子穆先生相遇。 “遇见”推动着叙事节奏不疾不徐地缓慢向前,小说结尾处,故事的高潮不期而至:小艾搭乘观光车去附近古村落参观,再次遇到穆先生,一同进入古村落后分开各自闲逛,小艾逛进一座古宅,又遇穆先生,原来他是这座古宅的传人。小艾与穆先生一起坐在古宅正堂的太师椅上,闭上眼睛冥想、进入梦境——
“小艾幻想到一个场景。她在一个傍晚进了这个村子,来的时候,许多的村民都在路上看她。她要到的一户人家,并不太富裕,管家的太太就坐在她如今坐着的位置。旁边没有老爷,家里除了几个男仆外并没有成年男性,一个人称小少爷的四五岁男孩在天井里玩一种叫做藤球的东西。小艾从角门进了这户人家,施了礼见了太太。这位太太面相庄严,说话却是柔声细语,小艾一直低着头听着。后来的事,小艾就记不得了,可能因为太入戏,身心早已抽离去了那个傍晚。等小艾睁开眼来,穆先生站在她的面前,又紧张又心疼地看着她。小艾脸上流着眼泪,穆先生看她醒来为了安抚她把她揽在怀里。”
所谓“遇见”,在字面简单明了的瞬间背后,往往内含着更多的丰富和复杂,人生的偶然和戏剧性,多少跌宕起伏的传奇都从一场相遇开始。一个寂寥的女人和一个神秘的男人,三番五次地相遇中,作者每次都渲染得好像该发生点什么,却又每每语焉不详、戛然而止。老宅子里旧时光旧人物的躯壳,不是传奇的赋形,而是一个寂寥的中年女人的精神穿越。遇见穆先生,遇见自己的梦境或穿越,这对于小艾来说,是一次对日常的逃离,或是一次对自己的出离?
读这篇小说,我想起多丽丝莱辛的《天黑前的夏天》。中年女人凯特,交叉双臂,站在自家后屋的台阶上,等待壶里的水烧开,这一刻,一种深深的寂寥、惶惑甚至绝望突袭了她。同小艾一样,凯特也正经历着女性的中年危机,生活中貌似美满、安稳的背后,是一种深深的寂寥、无聊,绝望主妇旁逸斜出的跃跃欲试和戛然而止。旧海棠敏锐地捕捉到中年女性的精神危机,情感上惶惑与空落,诗意地铺陈了数次的相遇来呈现这种情愫,有意思的是,旧海棠把无聊尘世中男女邂逅这种老套的故事和题材,写得独具韵味,不是饮食男女那种世俗庸俗的身体与情感上的取暖甚至苟且,那种含混、模糊、若有若无的情绪和情感,处理和表达的十分到位。这篇小说从质地上更接近于诗,竟有一种出世感。
2
在名为《刘琳》的小说中,女主人公、焦点人物刘琳,始终未曾直接出场来演绎她的生活与命运。“我”,曾经的酒店服务员、现在的专栏作家魏红玉,在火车上偶遇旧同事,当年一起在酒店打工、现在成了小老板的陈仲鸿。他乡遇故知,忆旧、一起谈论悠悠往事,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小说的叙事推动力——“我们间陡然间打通了十六年前的时光隧道,一下子从隔阂的当下回到亲密无间的青春时光里”。
而那个叫刘琳的旧同事,那个当年和魏红玉、陈仲鸿一起在酒店打工的年轻女孩,就成了二人回首往事的主要谈论对象,她的戏剧人生,在指向旧时光的回忆中渐次清晰起来的。
刘琳,“无事时双手插在围裙兜里斜歪着倚在吧台上”的俏皮女孩,模样有点暧昧和小风骚,为了躲避家乡男孩的疯狂追求,出来打工避风头。一同在酒店打工的同事陈仲鸿或许喜欢她,但直到他离职时也没有明了地表明心意。服务行业的高流动性让这些人的聚散成为常态,大家都很快换了工作、彼此分开,生活中曾经亲密朝夕相处的同事和室友,倏忽又是杳无音信、往来不再。“我”已经很久不见刘琳和当年酒店的旧同事,曾经的打工生涯就如远去的一场梦,曾经的人和事都已经在魏红玉的记忆中模糊甚至淡忘,而在火车上与陈仲鸿的相遇,那些尘封的记忆和情绪渐渐被激活,“不如我们去看看刘琳”,这个提议勾起了陈仲鸿关于刘琳离开酒店后命运人生的讲述中——结束酒店打工生活,刘琳回到家乡准备参加高考,却被之前那个追求者恼羞成怒烧在家里放了一把火,家人被烧死、自己被烧毁容,她不得已带着幸存却重伤的父亲出来打工,艰难地勉强维持生活。接下里的情节,如你我所料,陈仲鸿开始照顾刘琳,也和她开始了也许早就该开始的男女关系。
但是,你我猜中了开始,却没有猜中结局。陈仲鸿带着“我”一路走向去见刘琳的路上,他们最后到达的不是一套整洁温馨的住宅,而是一座坟墓,刘琳已死,死于自杀。留下陈仲鸿久久不能释怀的想念和伤痛,留给旁观者无奈的唏嘘与感慨。小说一开始就层层铺垫的悬念,结尾处揭开谜底,叙事张力也在此刻爆发开来。一个人在这个世界的突然消失,一个人在讲述中的跌宕人生。小说中反复渲染的是陈仲鸿失去刘琳的痛,是他不动声色的讲述中突然爆发的情感冲击。无论魏红玉,还是作为读者的你我,其实都是被陈仲鸿的讲述诱导着,一步一步走近刘琳的人生和命运,陈仲鸿的讲述,是为了证明刘琳曾经的存在,证明他们曾经共度的时光。
和《遇见穆先生》那种通篇追求空灵迷人的文本气息不同,《刘琳》似乎处理的是更入世和俗常的经验与现实,一个普通女工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的跌宕人生,一段打工生涯中的陈年往事。但旧海棠说,她写这篇小说,很大程度上是想表达“一个人突然从这个世界上消失是一件很残暴的事”。小说的叙事方式,恰也是小说的叙事重心,刘琳的人生是经由陈仲鸿讲述出来的,这讲述本身,也许就是一个圈套,是陈仲鸿对自己下的圈套,经由讲述而生成的一种怀旧怀念的氛围,经由讲述而生成的似是而非的现实,抚慰着陈仲鸿自己失去爱人的伤痛。小说的叙事张力也由此生成。
3
“三月上旬,老王就买好细麻料。她想,到五六月里天就很热了,衣服几乎得贴身穿,粗麻料会使皮肤痒,尤其是小孙子,皮肤嫩,摩擦不得。”—— 《万家灯火》开篇就是如上家常如常的叙事调子和语句,淡淡的,静静的,波澜不惊。但不知为什么,我读来却觉得有点心惊和隐隐地不安,似乎在字里行间已经预感到什么即将到来的什么伤痛或失去。麻料,细麻料……
短篇小说《遇见穆先生》中,旧海棠勾勒出一场清冷而曼妙的相遇。中年女人小艾和朋友们一起度假旅行,因为懒得进山写生而落单,独自一个人在景点周围闲逛,三番五次地和一位男子穆先生相遇。 “遇见”推动着叙事节奏不疾不徐地缓慢向前,小说结尾处,故事的高潮不期而至:小艾搭乘观光车去附近古村落参观,再次遇到穆先生,一同进入古村落后分开各自闲逛,小艾逛进一座古宅,又遇穆先生,原来他是这座古宅的传人。小艾与穆先生一起坐在古宅正堂的太师椅上,闭上眼睛冥想、进入梦境——
“小艾幻想到一个场景。她在一个傍晚进了这个村子,来的时候,许多的村民都在路上看她。她要到的一户人家,并不太富裕,管家的太太就坐在她如今坐着的位置。旁边没有老爷,家里除了几个男仆外并没有成年男性,一个人称小少爷的四五岁男孩在天井里玩一种叫做藤球的东西。小艾从角门进了这户人家,施了礼见了太太。这位太太面相庄严,说话却是柔声细语,小艾一直低着头听着。后来的事,小艾就记不得了,可能因为太入戏,身心早已抽离去了那个傍晚。等小艾睁开眼来,穆先生站在她的面前,又紧张又心疼地看着她。小艾脸上流着眼泪,穆先生看她醒来为了安抚她把她揽在怀里。”
所谓“遇见”,在字面简单明了的瞬间背后,往往内含着更多的丰富和复杂,人生的偶然和戏剧性,多少跌宕起伏的传奇都从一场相遇开始。一个寂寥的女人和一个神秘的男人,三番五次地相遇中,作者每次都渲染得好像该发生点什么,却又每每语焉不详、戛然而止。老宅子里旧时光旧人物的躯壳,不是传奇的赋形,而是一个寂寥的中年女人的精神穿越。遇见穆先生,遇见自己的梦境或穿越,这对于小艾来说,是一次对日常的逃离,或是一次对自己的出离?
读这篇小说,我想起多丽丝莱辛的《天黑前的夏天》。中年女人凯特,交叉双臂,站在自家后屋的台阶上,等待壶里的水烧开,这一刻,一种深深的寂寥、惶惑甚至绝望突袭了她。同小艾一样,凯特也正经历着女性的中年危机,生活中貌似美满、安稳的背后,是一种深深的寂寥、无聊,绝望主妇旁逸斜出的跃跃欲试和戛然而止。旧海棠敏锐地捕捉到中年女性的精神危机,情感上惶惑与空落,诗意地铺陈了数次的相遇来呈现这种情愫,有意思的是,旧海棠把无聊尘世中男女邂逅这种老套的故事和题材,写得独具韵味,不是饮食男女那种世俗庸俗的身体与情感上的取暖甚至苟且,那种含混、模糊、若有若无的情绪和情感,处理和表达的十分到位。这篇小说从质地上更接近于诗,竟有一种出世感。
2
在名为《刘琳》的小说中,女主人公、焦点人物刘琳,始终未曾直接出场来演绎她的生活与命运。“我”,曾经的酒店服务员、现在的专栏作家魏红玉,在火车上偶遇旧同事,当年一起在酒店打工、现在成了小老板的陈仲鸿。他乡遇故知,忆旧、一起谈论悠悠往事,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小说的叙事推动力——“我们间陡然间打通了十六年前的时光隧道,一下子从隔阂的当下回到亲密无间的青春时光里”。
而那个叫刘琳的旧同事,那个当年和魏红玉、陈仲鸿一起在酒店打工的年轻女孩,就成了二人回首往事的主要谈论对象,她的戏剧人生,在指向旧时光的回忆中渐次清晰起来的。
刘琳,“无事时双手插在围裙兜里斜歪着倚在吧台上”的俏皮女孩,模样有点暧昧和小风骚,为了躲避家乡男孩的疯狂追求,出来打工避风头。一同在酒店打工的同事陈仲鸿或许喜欢她,但直到他离职时也没有明了地表明心意。服务行业的高流动性让这些人的聚散成为常态,大家都很快换了工作、彼此分开,生活中曾经亲密朝夕相处的同事和室友,倏忽又是杳无音信、往来不再。“我”已经很久不见刘琳和当年酒店的旧同事,曾经的打工生涯就如远去的一场梦,曾经的人和事都已经在魏红玉的记忆中模糊甚至淡忘,而在火车上与陈仲鸿的相遇,那些尘封的记忆和情绪渐渐被激活,“不如我们去看看刘琳”,这个提议勾起了陈仲鸿关于刘琳离开酒店后命运人生的讲述中——结束酒店打工生活,刘琳回到家乡准备参加高考,却被之前那个追求者恼羞成怒烧在家里放了一把火,家人被烧死、自己被烧毁容,她不得已带着幸存却重伤的父亲出来打工,艰难地勉强维持生活。接下里的情节,如你我所料,陈仲鸿开始照顾刘琳,也和她开始了也许早就该开始的男女关系。
但是,你我猜中了开始,却没有猜中结局。陈仲鸿带着“我”一路走向去见刘琳的路上,他们最后到达的不是一套整洁温馨的住宅,而是一座坟墓,刘琳已死,死于自杀。留下陈仲鸿久久不能释怀的想念和伤痛,留给旁观者无奈的唏嘘与感慨。小说一开始就层层铺垫的悬念,结尾处揭开谜底,叙事张力也在此刻爆发开来。一个人在这个世界的突然消失,一个人在讲述中的跌宕人生。小说中反复渲染的是陈仲鸿失去刘琳的痛,是他不动声色的讲述中突然爆发的情感冲击。无论魏红玉,还是作为读者的你我,其实都是被陈仲鸿的讲述诱导着,一步一步走近刘琳的人生和命运,陈仲鸿的讲述,是为了证明刘琳曾经的存在,证明他们曾经共度的时光。
和《遇见穆先生》那种通篇追求空灵迷人的文本气息不同,《刘琳》似乎处理的是更入世和俗常的经验与现实,一个普通女工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的跌宕人生,一段打工生涯中的陈年往事。但旧海棠说,她写这篇小说,很大程度上是想表达“一个人突然从这个世界上消失是一件很残暴的事”。小说的叙事方式,恰也是小说的叙事重心,刘琳的人生是经由陈仲鸿讲述出来的,这讲述本身,也许就是一个圈套,是陈仲鸿对自己下的圈套,经由讲述而生成的一种怀旧怀念的氛围,经由讲述而生成的似是而非的现实,抚慰着陈仲鸿自己失去爱人的伤痛。小说的叙事张力也由此生成。
3
“三月上旬,老王就买好细麻料。她想,到五六月里天就很热了,衣服几乎得贴身穿,粗麻料会使皮肤痒,尤其是小孙子,皮肤嫩,摩擦不得。”—— 《万家灯火》开篇就是如上家常如常的叙事调子和语句,淡淡的,静静的,波澜不惊。但不知为什么,我读来却觉得有点心惊和隐隐地不安,似乎在字里行间已经预感到什么即将到来的什么伤痛或失去。麻料,细麻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