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比任何时候都突出和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基于此,笔者认为: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师备课,不是一个简单的教师单独创作过程,而应是一个复杂的多方参与的共同创作的过程,应体现出教师和学生的有效互动,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传统和创新兼容并蓄。为此,语文教师备课应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一、独立钻研教材是有效备课的根基
对于语文教学,人们心中形成一个普遍认识:“语文人人都能教,但要教好确难。”人们所说的人人都能教就是说对作品的语言内涵没有深刻的理解,对作品的思想内容没有独特的感受,只是捧着《教学参考书》照本宣科;所谓的教好,就是教学目标定位正确,教学重难点把握准确,课堂教学思路清晰,问题设计精妙,教学引领得法,教学环节安排科学。那么为什么优秀的语文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呢?笔者认为他们最重要的原因是能在课前认真地钻研教材,认真“倾听作家”的切身感受。
我曾拜访名师,听到这样一段话:教师在备课之前应对课文至少阅读三遍,边读边质疑,画出令你感动之处,形成独特的感受,甚至可以边读边批注,最后思考教学用书上所提出的问题,在理解过程中有哪些困难,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段话告诉我们,教师应以复合型身份阅读教材。首先,教师要以“自我”的角色进入文本,通过教师的认知结构、生活经历和阅读经验去研读课文,从主题、语言、结构等层面去了解作者存思之精妙,运笔之匠心;其次,教师又要以“非我”的身份进入文本,即换置成学生的角色。按照学生的认识结构和生活经验进行阅读,预料学生在与文本交流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确定课堂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预设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设计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因材施教,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不断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开放性、创造性备课是成功备课的重要源泉
过去,我们一贯的做法是照着参考书在备课本上备课,觉得这是备课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方式,但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老一套的做法已经不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开放性,创造性备课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首先,灵活使用教材。依据课改精神和《课程标准》灵活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要善于依据学生的情况,时时对教材作调整,多增加一些新鲜的有用的东西,把教给学生的方法、思想、价值观等巧妙地用于课堂实践中,例如我们要把环保深入人心,光凭教材上几篇文章,并不能给学生心灵以震撼。我们可以在网上搜索一些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看相关报道,可以说这些鲜活的事实论据比你在课堂上滔滔不绝的演讲好无数倍,很容易就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其次,在课的设计过程中,多留一些空白。我们教学中所面临的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这就要求我在设计的过程中灵活的应对,头脑中应有几套不同的方案,以应对课堂上多变的情形。因此,我们在设计中要追求一种空白美,空白的地方就是课堂上师生想象、联想的地方,也就是要留给教师灵活处理的地方。
三、合理使用教学参考书是有效备课的重要保证
教师用书不仅是对前人经验的总结,还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里面有很多重要的方法、理念自己是难以挖掘出来的。不能因为教师用书有时不适应教学发展的需要,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脱节,就全盘否定,这是大错加特错。《教学参考书》之所以称为“教参”,就在于它只给教师提供了一些关于课文的背景资料,或者推荐几种有代表性的参考意见,当然也包含着编写者自己的一些见解;由于考虑到每个人的社会阅历、认知结构、阅读经验的不同,所以这里面留有充分的选择余地和自由的发挥的空间。合理使用它,把别人的精华变成自己的东西,并且还可以借此来验证自己见解的正确性以及得出结论的可靠性,补充和丰富自己的阅读经验,达到来纠正自己认知缺陷的目的。这难道不是一件大好事吗?
四、为学习而设计教学是有效备课的发展需要
我们备课,不能仅仅考虑我们自己教得方便、教得舒畅、教得精彩,而应当把学习和学习者放在首要的地位。“以教导学,以教促学”是新课标下教学发展的需要。作为我们一线的教师,更应当与时俱进,改变教学理念,在备课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到为学生的学习而备课,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展学生的能力,把培养学生的阅读实践能力、理解分析能力、合作探究能力放在教学设计的重要地位,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不仅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我们教学的终极目标。
一、独立钻研教材是有效备课的根基
对于语文教学,人们心中形成一个普遍认识:“语文人人都能教,但要教好确难。”人们所说的人人都能教就是说对作品的语言内涵没有深刻的理解,对作品的思想内容没有独特的感受,只是捧着《教学参考书》照本宣科;所谓的教好,就是教学目标定位正确,教学重难点把握准确,课堂教学思路清晰,问题设计精妙,教学引领得法,教学环节安排科学。那么为什么优秀的语文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呢?笔者认为他们最重要的原因是能在课前认真地钻研教材,认真“倾听作家”的切身感受。
我曾拜访名师,听到这样一段话:教师在备课之前应对课文至少阅读三遍,边读边质疑,画出令你感动之处,形成独特的感受,甚至可以边读边批注,最后思考教学用书上所提出的问题,在理解过程中有哪些困难,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段话告诉我们,教师应以复合型身份阅读教材。首先,教师要以“自我”的角色进入文本,通过教师的认知结构、生活经历和阅读经验去研读课文,从主题、语言、结构等层面去了解作者存思之精妙,运笔之匠心;其次,教师又要以“非我”的身份进入文本,即换置成学生的角色。按照学生的认识结构和生活经验进行阅读,预料学生在与文本交流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确定课堂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预设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设计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因材施教,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不断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开放性、创造性备课是成功备课的重要源泉
过去,我们一贯的做法是照着参考书在备课本上备课,觉得这是备课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方式,但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老一套的做法已经不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开放性,创造性备课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首先,灵活使用教材。依据课改精神和《课程标准》灵活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要善于依据学生的情况,时时对教材作调整,多增加一些新鲜的有用的东西,把教给学生的方法、思想、价值观等巧妙地用于课堂实践中,例如我们要把环保深入人心,光凭教材上几篇文章,并不能给学生心灵以震撼。我们可以在网上搜索一些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看相关报道,可以说这些鲜活的事实论据比你在课堂上滔滔不绝的演讲好无数倍,很容易就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其次,在课的设计过程中,多留一些空白。我们教学中所面临的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这就要求我在设计的过程中灵活的应对,头脑中应有几套不同的方案,以应对课堂上多变的情形。因此,我们在设计中要追求一种空白美,空白的地方就是课堂上师生想象、联想的地方,也就是要留给教师灵活处理的地方。
三、合理使用教学参考书是有效备课的重要保证
教师用书不仅是对前人经验的总结,还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里面有很多重要的方法、理念自己是难以挖掘出来的。不能因为教师用书有时不适应教学发展的需要,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脱节,就全盘否定,这是大错加特错。《教学参考书》之所以称为“教参”,就在于它只给教师提供了一些关于课文的背景资料,或者推荐几种有代表性的参考意见,当然也包含着编写者自己的一些见解;由于考虑到每个人的社会阅历、认知结构、阅读经验的不同,所以这里面留有充分的选择余地和自由的发挥的空间。合理使用它,把别人的精华变成自己的东西,并且还可以借此来验证自己见解的正确性以及得出结论的可靠性,补充和丰富自己的阅读经验,达到来纠正自己认知缺陷的目的。这难道不是一件大好事吗?
四、为学习而设计教学是有效备课的发展需要
我们备课,不能仅仅考虑我们自己教得方便、教得舒畅、教得精彩,而应当把学习和学习者放在首要的地位。“以教导学,以教促学”是新课标下教学发展的需要。作为我们一线的教师,更应当与时俱进,改变教学理念,在备课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到为学生的学习而备课,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展学生的能力,把培养学生的阅读实践能力、理解分析能力、合作探究能力放在教学设计的重要地位,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不仅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我们教学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