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备课之我见

来源 :语文周刊·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yong1314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比任何时候都突出和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基于此,笔者认为: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师备课,不是一个简单的教师单独创作过程,而应是一个复杂的多方参与的共同创作的过程,应体现出教师和学生的有效互动,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传统和创新兼容并蓄。为此,语文教师备课应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一、独立钻研教材是有效备课的根基
  对于语文教学,人们心中形成一个普遍认识:“语文人人都能教,但要教好确难。”人们所说的人人都能教就是说对作品的语言内涵没有深刻的理解,对作品的思想内容没有独特的感受,只是捧着《教学参考书》照本宣科;所谓的教好,就是教学目标定位正确,教学重难点把握准确,课堂教学思路清晰,问题设计精妙,教学引领得法,教学环节安排科学。那么为什么优秀的语文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呢?笔者认为他们最重要的原因是能在课前认真地钻研教材,认真“倾听作家”的切身感受。
  我曾拜访名师,听到这样一段话:教师在备课之前应对课文至少阅读三遍,边读边质疑,画出令你感动之处,形成独特的感受,甚至可以边读边批注,最后思考教学用书上所提出的问题,在理解过程中有哪些困难,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段话告诉我们,教师应以复合型身份阅读教材。首先,教师要以“自我”的角色进入文本,通过教师的认知结构、生活经历和阅读经验去研读课文,从主题、语言、结构等层面去了解作者存思之精妙,运笔之匠心;其次,教师又要以“非我”的身份进入文本,即换置成学生的角色。按照学生的认识结构和生活经验进行阅读,预料学生在与文本交流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确定课堂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预设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设计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因材施教,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不断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开放性、创造性备课是成功备课的重要源泉
  过去,我们一贯的做法是照着参考书在备课本上备课,觉得这是备课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方式,但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老一套的做法已经不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开放性,创造性备课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首先,灵活使用教材。依据课改精神和《课程标准》灵活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要善于依据学生的情况,时时对教材作调整,多增加一些新鲜的有用的东西,把教给学生的方法、思想、价值观等巧妙地用于课堂实践中,例如我们要把环保深入人心,光凭教材上几篇文章,并不能给学生心灵以震撼。我们可以在网上搜索一些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看相关报道,可以说这些鲜活的事实论据比你在课堂上滔滔不绝的演讲好无数倍,很容易就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其次,在课的设计过程中,多留一些空白。我们教学中所面临的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这就要求我在设计的过程中灵活的应对,头脑中应有几套不同的方案,以应对课堂上多变的情形。因此,我们在设计中要追求一种空白美,空白的地方就是课堂上师生想象、联想的地方,也就是要留给教师灵活处理的地方。
  三、合理使用教学参考书是有效备课的重要保证
  教师用书不仅是对前人经验的总结,还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里面有很多重要的方法、理念自己是难以挖掘出来的。不能因为教师用书有时不适应教学发展的需要,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脱节,就全盘否定,这是大错加特错。《教学参考书》之所以称为“教参”,就在于它只给教师提供了一些关于课文的背景资料,或者推荐几种有代表性的参考意见,当然也包含着编写者自己的一些见解;由于考虑到每个人的社会阅历、认知结构、阅读经验的不同,所以这里面留有充分的选择余地和自由的发挥的空间。合理使用它,把别人的精华变成自己的东西,并且还可以借此来验证自己见解的正确性以及得出结论的可靠性,补充和丰富自己的阅读经验,达到来纠正自己认知缺陷的目的。这难道不是一件大好事吗?
  四、为学习而设计教学是有效备课的发展需要
  我们备课,不能仅仅考虑我们自己教得方便、教得舒畅、教得精彩,而应当把学习和学习者放在首要的地位。“以教导学,以教促学”是新课标下教学发展的需要。作为我们一线的教师,更应当与时俱进,改变教学理念,在备课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到为学生的学习而备课,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展学生的能力,把培养学生的阅读实践能力、理解分析能力、合作探究能力放在教学设计的重要地位,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不仅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我们教学的终极目标。
其他文献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市教研员和区教研员到我校进行课堂指导,大家一大早来到会场,静候各位名师的到来。  第一节由区教研员王老师执教初一的《莺》,这节课让我们耳目一新,王老师把这篇文章当成一篇例子来讲,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归纳和朗读品析的训练。下午余老师的精彩评课又让我们茅塞顿开,原来小问题可以利用求同法进行合并,给学生一个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余老师的建议让我们对语文的课堂多了些思考,教师把握教
期刊
还记得初中老师教《孔已己》时的一个提问:“孔已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有什么深刻含义?当时不甚了解,虽经老师反复讲解,仍不太明白,只好记在了心头。随着认识的增加,逐渐加深了对这句话的理解,现在想来,其实这里就是一个细节描写对人物刻画的问题,通过它我们看到了孔已己的特殊身份和性格特征,而在我们学过的文章中,这类例子数不胜数。其实作家在作品中使用细节描写,能深入地对人物性格进行刻画,从而深化作
期刊
新课程要求教师对自己的角色进行个人化、多样化的理解,结合实施新课程标准对自身角色进行反思,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角色定位。在新“课标”环境下,教师角色要完成多方面的转变,主动、自觉地改变传统的教师形象,并进行新的角色定位。  一、语文老师应该由教科书的被动执行者转换为新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所以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而教师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
期刊
文学类文本阅读,是高考必考内容之一,包括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高考命题材料以散文、小说为主,也可以选择合适的诗歌和戏剧作品。因此,加强文学类作品的阅读训练,指导学生掌握高考文学类作品阅读的一般方法以及解题思路,能有效地提高阅读质量,有助于学生在考场上获胜。  《高考考试说明》,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试内容及能力要求”是这样规定的: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
期刊
要建立良好的班集体,了解学生是前提,常规管理是基础,德育教育和课堂教学是关键,活动开展是载体。良好的班集体形成之时,就是培优补差工作成功之日。因此,首先应从了解学生开始。  优生”一般具有以下特点:学习态度端正,自控力比较强;求知欲旺盛,知识接受能力强;学习方法较科学,成绩较好;长期担任学生干部者,表达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其它工作能力都较强,在同学中容易形成威信;兴趣广泛,知识面较广。但是,易骄傲自
期刊
材料作文是近年高考作文的重要类型,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此类作文的审题是困扰很多学生的难题,让我们通过下面实际的例子来体会材料作文的审题。  首先,审题时应对材料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不可死抠字眼造成偏题现象。  让我们看山东卷的一篇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星星(雷抒雁)   仰望星空的人,  总以为星星就是宝石,  晶莹,透亮,没有纤瑕。  飞上星星的人知道,   那儿有灰尘、
期刊
李白是盛唐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有着“诗仙”美誉的他为中国诗坛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将进酒》在诸多诗词中,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诸多文人墨客和普通人。一千多年来,人们不断地传诵着他这一流传千古的佳作。是什么在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去吟诵?这首诗吸引人的魅力是什么呢?下面是笔者在教学《将进酒》后的几点愚见,不足之处,切望指正。  酒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瑰宝,千百年来写饮酒劝酒的诗词较多,其中陶渊明
期刊
一、把握教材有利因素,激发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前提和关键,有了创新意识,才能抓住创新机会,产生创新方法,启动创新思维,从而获得创新成果。中学语文教材入选的课文,内容上涉及天文地理、人情风俗、古今中外等诸多领域,写作技巧方面也是各具特色。可以说,每一篇课文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方面,都蕴藏着无穷的“创新”素材。只有在语文教学中把握教材有利因素,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基础
期刊
仿写是这几年高考语文试题考查的重点,在应考的实际中,学生作仿写题出现了以下几点失误:  1.话题脱离。话题,一是指题目中规定的陈述对象,在仿写中必须以给定的陈述对象为主语,否则便不合要求,“失之一词,谬以千里”。话题还指文段所给定的中心主旨,仿写时应在弄懂文意的基础上把握主旨,寻旨联想,遵旨选材,按旨索向。  2.结构不一。仿写句子比较重要的一点是形式上的约束性,这就要求我们弄清例句的句式,句型甚
期刊
小说及其要素  小说被称为“生活的教科书”,是跟戏剧、诗歌、散文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以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的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  常见考点  题目及线索的分析;文章内容概括,情节梳理,主旨理解;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品析;环境描写的技法及表达作用的理解;字词的含义、情感色彩及表达作用的阐释;重点段落的品读,文段作用的理解与分析;评价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