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要求教师对自己的角色进行个人化、多样化的理解,结合实施新课程标准对自身角色进行反思,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角色定位。在新“课标”环境下,教师角色要完成多方面的转变,主动、自觉地改变传统的教师形象,并进行新的角色定位。
一、语文老师应该由教科书的被动执行者转换为新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所以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而教师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在新课标的引导下,语文教师的教学创造精神将随着新课程的成长而得到充分的释放,从而升华为与学生共建课程的主体。首先,教师可对教科书做出适当的“裁减”,根据本地、本校、本班的实际情况进行取舍、增删,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选择来拓深、拓宽语文课程的内涵和外延。其次,语文教师应突破课堂教学的自闭性,自动建构与社会、世界和日常生活的广泛联系,从而使有字之书和鲜活的现实同化为充满生机的统一体,使母语课程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挥。
语文教师要努力改善和优化教学流程,使每个教学环节都充满生机和活力。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应为学生的审美鉴赏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为其个性化的课程体验铺设多种路向,从而点燃学生创意阅读、创意听说和创意写作的内驱力。
二、语文老师应该由课程知识体系的传授者转换为课堂的对话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
目前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全面素质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由原来单纯接受式转变为注重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这样使教师长期以来形成“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了变化。虽然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不可能被淘汰,但它已不再是教师唯一或常规的角色。现在,新课标确认语文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平等对话的过程,教师就应以“对话人”的身份尊重同样作为“对话人”的学生个体及其对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式的选择,自觉放弃传统意义上把教师作为知识权威的认识。这里,语文教师要强化两种意识。第一是民主意识。即语文教师要创设课程氛围来保护学生作为对话人的主体地位。第二是人本意识。既然学生不是承纳知识的容器而是有待点燃的“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那么,教师就理当以全面发展其情意要素和智力要素为课程目标,努力做到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上去发展学生的能力体系和人格体系。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就要求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健康发展。首先,现代科学知识量多且发展快,教师要在短短的几年学校教育时间里把所教学科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已不可能,而且也没有这个必要,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传统地位被动摇了。其次,教师作为学生惟一知识源的地位已经动摇。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了,教师在传授知识方面的职能也变得复杂化了,不再是只传授现成的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总之,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这也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过程,教师不再是课程的忠实实施者和知识的垄断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种情况下教师的个人知识也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
这也要求我们语文老师去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去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元认知能力;去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去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去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程气氛;去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去和学生一追寻找真理,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新课程改革也要求老师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教师历来被喻为“园丁”,它注意了学生发展的个性差异,强调了教师作用的发挥,但是园丁也意味着教师可对幼苗进行任意的人为修剪,甚至存在着淘汰。事实上,教育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教师也只能是辅助其成长,并不能进行强制性的修剪和淘汰。因此,作为引导者,教师要记住自己的职责是教育所有的学生,因而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力。教师要慎重地运用学生原有的鉴定和介绍材料,对来自周围人对某一学生的评价小心地采纳,对学生不能形成先人为主的成见。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地给每位学生同等的参与讨论的机会。要经常仔细地检查、反省自己是否在对待不同学生上有差别。要尽量公开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在实施奖励时,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不可有不同的对待。要常常了解学生的意见,看看他们是否察觉到了教师在期望上的偏差,随时审视,随时修正。
语文教师必须具有娴熟驾驭课程评价的艺术,把握好情感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差异性原则,从课程始点、过程和终端多方面去关注每个学生,通过纵向比较去评估每个学生的多样化发展。这也要求我们语文老师做好自己在新课程改革下的角色定位,为学生的将来负责。
一、语文老师应该由教科书的被动执行者转换为新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所以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而教师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在新课标的引导下,语文教师的教学创造精神将随着新课程的成长而得到充分的释放,从而升华为与学生共建课程的主体。首先,教师可对教科书做出适当的“裁减”,根据本地、本校、本班的实际情况进行取舍、增删,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选择来拓深、拓宽语文课程的内涵和外延。其次,语文教师应突破课堂教学的自闭性,自动建构与社会、世界和日常生活的广泛联系,从而使有字之书和鲜活的现实同化为充满生机的统一体,使母语课程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挥。
语文教师要努力改善和优化教学流程,使每个教学环节都充满生机和活力。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应为学生的审美鉴赏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为其个性化的课程体验铺设多种路向,从而点燃学生创意阅读、创意听说和创意写作的内驱力。
二、语文老师应该由课程知识体系的传授者转换为课堂的对话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
目前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全面素质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由原来单纯接受式转变为注重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这样使教师长期以来形成“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了变化。虽然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不可能被淘汰,但它已不再是教师唯一或常规的角色。现在,新课标确认语文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平等对话的过程,教师就应以“对话人”的身份尊重同样作为“对话人”的学生个体及其对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式的选择,自觉放弃传统意义上把教师作为知识权威的认识。这里,语文教师要强化两种意识。第一是民主意识。即语文教师要创设课程氛围来保护学生作为对话人的主体地位。第二是人本意识。既然学生不是承纳知识的容器而是有待点燃的“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那么,教师就理当以全面发展其情意要素和智力要素为课程目标,努力做到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上去发展学生的能力体系和人格体系。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就要求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健康发展。首先,现代科学知识量多且发展快,教师要在短短的几年学校教育时间里把所教学科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已不可能,而且也没有这个必要,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传统地位被动摇了。其次,教师作为学生惟一知识源的地位已经动摇。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了,教师在传授知识方面的职能也变得复杂化了,不再是只传授现成的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总之,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这也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过程,教师不再是课程的忠实实施者和知识的垄断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种情况下教师的个人知识也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
这也要求我们语文老师去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去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元认知能力;去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去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去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程气氛;去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去和学生一追寻找真理,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新课程改革也要求老师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教师历来被喻为“园丁”,它注意了学生发展的个性差异,强调了教师作用的发挥,但是园丁也意味着教师可对幼苗进行任意的人为修剪,甚至存在着淘汰。事实上,教育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教师也只能是辅助其成长,并不能进行强制性的修剪和淘汰。因此,作为引导者,教师要记住自己的职责是教育所有的学生,因而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力。教师要慎重地运用学生原有的鉴定和介绍材料,对来自周围人对某一学生的评价小心地采纳,对学生不能形成先人为主的成见。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地给每位学生同等的参与讨论的机会。要经常仔细地检查、反省自己是否在对待不同学生上有差别。要尽量公开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在实施奖励时,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不可有不同的对待。要常常了解学生的意见,看看他们是否察觉到了教师在期望上的偏差,随时审视,随时修正。
语文教师必须具有娴熟驾驭课程评价的艺术,把握好情感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差异性原则,从课程始点、过程和终端多方面去关注每个学生,通过纵向比较去评估每个学生的多样化发展。这也要求我们语文老师做好自己在新课程改革下的角色定位,为学生的将来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