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了解上海吗?
当你漫步南京路街头,也许你对它的霓虹闪烁的繁华景象有所体会;当你漫步黄浦江畔的外滩公园,也许你会为上世纪初上海城市建设的争奇斗艳不禁感叹;当你翘首仰望陆家嘴金融区的摩天大厦建筑群,你会为上海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速度惊叹……
但你了解上海吗?上海人从哪里来?上海的历史究竟有多长?上海有哪些珍贵古代文物?……
也许你知道才情横溢的陈毅市长,知道“南京路上好八连”;也许你知道枪林弹雨的“一·二八”抗战,知道“八百壮士”;也许你知道1842年《南京条约》、1843年上海开埠,也许你知道灯红酒绿的十里洋场,商人和传教士的世界……
如果将时间延伸到更远,再远一些,也许你的目光就模糊了、停滞了。不知什么时候,“一百年历史看上海,五百年历史看北京,三千年历史看西安,五千年历史看山西”成为一种“刻板印象”,在这种似乎是褒奖之词的评价之后,我们探索的脚步就止步了。我们似乎陶醉于眼前的五光十色,总是习惯于用“小渔村”来描述的历史,用“沧海桑田”简单概括上海的历史。也许是上海现代化的形象太光彩夺目了,人们有意无意地疏忽了对上海古代历史的了解,忽视了对上海历史文化特质的探究。
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召开在即,当全世界的目光齐聚这颗东方明珠时,除了打造一个靓丽的上海,迎接五湖四海的朋友之外,我们还应该做点什么?古人尚有“凡遇大事,必将祭祖”的传统,知道“慎终追远”、“有根之道,莫先于尊祖”,何况我们!
在全球化这一大趋势无可逆转的背景下,我们更应该珍视先民创造的文化,从更高层次上确立上海人的文化身份。
同时,介绍一个什么样的上海给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这也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人们不但应该了解上海的今日风貌,也应该了解上海的过去,从而更好地把握上海这座城市的独特的文化气质。
还有,在大力塑造“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新形象的今天,我们更应该了解历史、学习历史,把握上海文化的来龙去脉,确立我们的历史使命感。
不错。上海在一百年间创造了一系列的“全国第一”“亚洲第一”乃至“世界第一”,固然令人惊叹。但上海地区的先民同样也创造了无愧于历史的灿烂文化。上海先民的伟大创造,在中国文明进程中同样历史悠久,精彩纷呈,熠熠生辉。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年考古工作,上海先后发现了新石器时代至春秋战国之前的古遗址30处,清理古墓600余座,出土了从距今约6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一直到唐宋元明清各代的玉、石、陶、瓷、竹、木、金、银、铜器等6000余件。
谁能想得到,让人类首次不完全依赖河湖水源,得以主动开拓广袤资源的重大发明——水井的,是距今约6000年的上海人。
在历史上让生产力得以革命性跨越的、里程碑式的发明——犁耕农业的,是5000多年前的上海人。
被郭沫若先生引述在《中国史稿》上的中国最早的原始文字,也出自4000多年前的上海。
绵延6000年,世所罕见的自下至上层层叠压,代有文物精品埋藏的教科书式的遗址——福泉山,又在上海。
中国新石器时代最精美的透光湖绿色琮形玉镯,轻薄如纸细刻最繁密纹饰的黑陶壶等不胜枚举的稀世文物,方塔宝藏、紫丹苑水闸等历史文化遗产,使上海这座城市成为形象饱满、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名城。
——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包括新、老上海人,对此了解不多。上海文化6000年积淀中的精彩夺目的闪光点,在不少人听来简直是天方夜谭。不知道历史,我们就不知道上海文化的底蕴,还有许多人存有“上海历史在开埠之前基本是空白”的错误认识。
“一座抛弃历史的城市,无异于患上失忆症的人”。同济大学教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如是说。一千七百多年前,上海地区的著名人物、西晋文学家、书法家陆机(其墓在上海市松江区小昆山)曾悲叹:“华亭鹤唳,岂可重闻乎!”我们没必要悲观,考古的发现和研究,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只要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面对历史,历史不仅让我们追溯过去,接近古人,也会让我们的今天更美好,让未来更清晰。
在新中国诞辰60周年,上海世博会进入倒计时的时刻,我们热切希望让世界了解上海,努力塑造上海国际形象,我们更希望人们不但了解上海的今天,而且了解上海的历史,更全面地了解上海先民为了“让生活更美好”而创造的辉煌历史!
今年5月在上海举行的“世博论坛”上,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提出:通过世博会,传承上海历史文化,希望上海市以世博会为契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力度,更好的保护和传承上海历史文化。他说:“这样的保护不但可以发展保护遗产,还可以带动旅游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这一见解,具有战略眼光。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历史系教授许纪霖曾说:“历史可以影响未来,只要我们重视历史中那些丰富的文化遗产,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发扬光大,赋予这个城市以自由的、民间的活力,上海依然是有希望的,有在文化上重新崛起的一天。”
上海文化6000年积淀中的精彩夺目的闪光点,在不少人听来简直是天方夜谭。在新中国诞辰60年,改革开放30年,热切希望让世界了解上海,努力塑造上海国际形象的今天,不免令人感慨万千!
当然,用60年的考古成绩,说6000年古代文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在古人留下来的遗迹和珍宝中,各择几例典型,尽可能让读者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其中的奇妙、精彩、震撼。
“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向何处去?”
让我们站在世博会和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交叉点上,回顾历史,了解上海这片土地的历史和文化。■
当你漫步南京路街头,也许你对它的霓虹闪烁的繁华景象有所体会;当你漫步黄浦江畔的外滩公园,也许你会为上世纪初上海城市建设的争奇斗艳不禁感叹;当你翘首仰望陆家嘴金融区的摩天大厦建筑群,你会为上海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速度惊叹……
但你了解上海吗?上海人从哪里来?上海的历史究竟有多长?上海有哪些珍贵古代文物?……
也许你知道才情横溢的陈毅市长,知道“南京路上好八连”;也许你知道枪林弹雨的“一·二八”抗战,知道“八百壮士”;也许你知道1842年《南京条约》、1843年上海开埠,也许你知道灯红酒绿的十里洋场,商人和传教士的世界……
如果将时间延伸到更远,再远一些,也许你的目光就模糊了、停滞了。不知什么时候,“一百年历史看上海,五百年历史看北京,三千年历史看西安,五千年历史看山西”成为一种“刻板印象”,在这种似乎是褒奖之词的评价之后,我们探索的脚步就止步了。我们似乎陶醉于眼前的五光十色,总是习惯于用“小渔村”来描述的历史,用“沧海桑田”简单概括上海的历史。也许是上海现代化的形象太光彩夺目了,人们有意无意地疏忽了对上海古代历史的了解,忽视了对上海历史文化特质的探究。
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召开在即,当全世界的目光齐聚这颗东方明珠时,除了打造一个靓丽的上海,迎接五湖四海的朋友之外,我们还应该做点什么?古人尚有“凡遇大事,必将祭祖”的传统,知道“慎终追远”、“有根之道,莫先于尊祖”,何况我们!
在全球化这一大趋势无可逆转的背景下,我们更应该珍视先民创造的文化,从更高层次上确立上海人的文化身份。
同时,介绍一个什么样的上海给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这也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人们不但应该了解上海的今日风貌,也应该了解上海的过去,从而更好地把握上海这座城市的独特的文化气质。
还有,在大力塑造“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新形象的今天,我们更应该了解历史、学习历史,把握上海文化的来龙去脉,确立我们的历史使命感。
不错。上海在一百年间创造了一系列的“全国第一”“亚洲第一”乃至“世界第一”,固然令人惊叹。但上海地区的先民同样也创造了无愧于历史的灿烂文化。上海先民的伟大创造,在中国文明进程中同样历史悠久,精彩纷呈,熠熠生辉。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年考古工作,上海先后发现了新石器时代至春秋战国之前的古遗址30处,清理古墓600余座,出土了从距今约6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一直到唐宋元明清各代的玉、石、陶、瓷、竹、木、金、银、铜器等6000余件。
谁能想得到,让人类首次不完全依赖河湖水源,得以主动开拓广袤资源的重大发明——水井的,是距今约6000年的上海人。
在历史上让生产力得以革命性跨越的、里程碑式的发明——犁耕农业的,是5000多年前的上海人。
被郭沫若先生引述在《中国史稿》上的中国最早的原始文字,也出自4000多年前的上海。
绵延6000年,世所罕见的自下至上层层叠压,代有文物精品埋藏的教科书式的遗址——福泉山,又在上海。
中国新石器时代最精美的透光湖绿色琮形玉镯,轻薄如纸细刻最繁密纹饰的黑陶壶等不胜枚举的稀世文物,方塔宝藏、紫丹苑水闸等历史文化遗产,使上海这座城市成为形象饱满、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名城。
——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包括新、老上海人,对此了解不多。上海文化6000年积淀中的精彩夺目的闪光点,在不少人听来简直是天方夜谭。不知道历史,我们就不知道上海文化的底蕴,还有许多人存有“上海历史在开埠之前基本是空白”的错误认识。
“一座抛弃历史的城市,无异于患上失忆症的人”。同济大学教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如是说。一千七百多年前,上海地区的著名人物、西晋文学家、书法家陆机(其墓在上海市松江区小昆山)曾悲叹:“华亭鹤唳,岂可重闻乎!”我们没必要悲观,考古的发现和研究,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只要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面对历史,历史不仅让我们追溯过去,接近古人,也会让我们的今天更美好,让未来更清晰。
在新中国诞辰60周年,上海世博会进入倒计时的时刻,我们热切希望让世界了解上海,努力塑造上海国际形象,我们更希望人们不但了解上海的今天,而且了解上海的历史,更全面地了解上海先民为了“让生活更美好”而创造的辉煌历史!
今年5月在上海举行的“世博论坛”上,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提出:通过世博会,传承上海历史文化,希望上海市以世博会为契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力度,更好的保护和传承上海历史文化。他说:“这样的保护不但可以发展保护遗产,还可以带动旅游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这一见解,具有战略眼光。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历史系教授许纪霖曾说:“历史可以影响未来,只要我们重视历史中那些丰富的文化遗产,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发扬光大,赋予这个城市以自由的、民间的活力,上海依然是有希望的,有在文化上重新崛起的一天。”
上海文化6000年积淀中的精彩夺目的闪光点,在不少人听来简直是天方夜谭。在新中国诞辰60年,改革开放30年,热切希望让世界了解上海,努力塑造上海国际形象的今天,不免令人感慨万千!
当然,用60年的考古成绩,说6000年古代文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在古人留下来的遗迹和珍宝中,各择几例典型,尽可能让读者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其中的奇妙、精彩、震撼。
“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向何处去?”
让我们站在世博会和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交叉点上,回顾历史,了解上海这片土地的历史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