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易误解的文史常识解读

来源 :老来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yu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丰碑”自古不是碑
  
  碑本来指的是没有文字的竖石或桩,其主要作用有三:一是立于宫庙前以观日影、辨时刻。《仪礼·聘礼》曾说:“上当碑南陈”,郑玄的注释就是:“宫必有碑,所以识日影,引阴阳也”。二是竖于宫庙大门内拴牲口。三是古代用以引棺木入墓穴。最早的碑上有圆孔,“施轳辘以绳被其上,引以入棺也”,亦即下棺的工具(和现在工地上上楼板所用的叼板机的工作原理很相似)。古时往往用大木来引棺入墓,这大木的特定称呼就是“丰碑”。秦代以前的碑都是木制的,汉代以后才改用石头。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用丰碑来牵引自己的棺材,《周礼》有云:“公室视丰碑,三家视桓楹。”所谓“公室视丰碑”,就是公室成员死后,要用以大木立于墓圹的四周,上设辘轳,用以下棺于圹。该规格本来为天子之制,后来诸侯也僭用之。即使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对于丰碑的使用范围仍然有着严格的限制。季康子的母亲去世之后,公输般劝说季康子用丰碑来下棺,结果就遭到了别人的一番挖苦(事见《周礼·檀弓》)。
  显然,所谓的丰碑在当时的语境之下,就是一种特殊的葬禮规格。先是只有天子才可使用,后来发展到公室成员,再往后发展到诸侯亦可用。后人沿袭了此种习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普通百姓也学着用起了“丰碑”,他们在自己亲人的坟前立起了石头。只是他们忘了原来的碑是下葬的工具,忘记了碑最原始的功能。所以,后来有人开始在光秃秃的石头上开始刻字记录父辈的功绩,这就是今天我们见到的墓碑。从某种意义上说,武则天的无字碑倒是歪打正着,有点符合古礼的要求。除此之外,其他人就显得有些东施效颦了。
  
  “五毒”原来是良药
  
  “五毒俱全”,这是一个所有中国人都会用的词。一个人如果称得上“五毒俱全”,那么此人就堪称“死有余辜”。但是,“五毒”到底是什么,却一直存在很大争议,堪称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吃、喝、嫖、赌、抽”,有人认为是“坑、蒙、拐、骗、偷”,有人认为是“蛇、蝎、蜈蚣、壁虎、蟾蜍”。而真正意义上的“五毒”却和这些没有任何关系。
  真正意义上的“五毒”是指五种主治外伤的五种药性猛烈之药。《周礼·天官》说:“凡疗伤,以五毒攻之。”这里的“五毒”就是石胆、丹沙、雄黄、 石、慈石。在这五种药材中,石胆主金创、诸邪毒气,丹沙主身体五脏百病,雄黄主鼠瘘,慈石主周痹风湿。一般认为,所谓的“五毒”并不是每种药材都有剧毒,譬如丹沙、慈石并无太大毒性,但是五种药材通过加工之后合成,其药性就极其酷烈。具体的做法是:将这五种药材放置在坩埚之中,连续加热三天三夜,之后产生的粉末,即是五毒的成药。此药涂抹患处,据说有相当的疗效。很显然,“五毒”之名虽然张牙舞爪,面目狰狞,但却有救人性命的效能。说是五毒,却可以毒攻毒,最后却成了五味良药。
  
  “倒”的只能是“楣”
  
  “倒楣”当然不是好事,但更令人尴尬的是,很多人误把“倒楣”作“倒霉”。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误用,其原因就在于不知道“倒楣”一词的真正来历。
  “倒楣”一词出现的历史并不太长。据考证,该词大约出现在明朝后期。明朝因袭自隋唐以来的科举取士制度,科举成为当时读书人出人头地的唯一门路。因此,科场之内的竞争也就越来越激烈。虽然明朝有相对完善的监考制度,但照样无法阻止甚嚣尘上的作弊之风。一般的读书人要想在科考中有所斩获就显得甚为不易。为了求个吉利,在临考之前,有考生的家庭一般都会在自家门前竖起一根旗杆,以此为考生打气壮行,时人称这根旗杆为“楣”。
  依据当时的惯例,揭榜之时,谁家的学子榜上有名,原来自家门前的旗杆可以照竖不误,如果不幸失利,该考生的家人往往就会把自家的旗杆放倒撤去,叫做“倒楣”。后来,这个词被愈来愈多的人用于口语和书面,直到现在。在运用这个词语过程中,人们常把这两个字写作“倒眉”或“倒霉”,这当然是由于不懂得它的来源的缘故。
  
  “衣冠禽兽”原是褒义
  
  “衣冠禽兽”一语来源于明代官员的服饰。据史料记载,明朝规定,文官官服绣禽,武官官服绘兽。品级不同,所绣的禽和兽也不同,具体的规定是:文官一品绣仙鹤,二品绣锦鸡,三品绣孔雀,四品绣云雁,五品绣白鹇,六品绣鹭鸳,七品绣鸳鸯,八品绣黄鹂,九品绣鹌鹑。
  武官一品、二品绘狮子,三品绘虎,四品绘豹,五品绘熊,六品、七品绘彪,八品绘犀牛,九品绘海马。文武官员一品至四品穿红袍,五品至七品穿青袍,八品和九品穿绿袍。所以,当时“衣冠禽兽”一语是赞语,颇有令人羡慕的味道。
  到了明朝中晚期,宦官专权,政治腐败。文官武将欺压百姓无恶不作,声名狼藉,老百姓视其为匪盗瘟神,于是,“衣冠禽兽”一语开始有了贬义,老百姓对为非作歹、道德败坏的文武官员称其为“衣冠禽兽”。其贬义之称,最早见于明末陈汝元所著《金莲记》一书。清代以后,“衣冠禽兽”一语遂用作贬义,泛指外表衣帽整齐,行为却如禽兽的人,比喻其道德败坏。
  
  “使节”原来不是人
  
  “外交使节”现在指的是外交人员,但“使节”的原始意义指的是物而不是人。
  “使节”最早指的是诸侯遣使外出所授予使者的凭信。派使者外出,为了让其方便证明自己的身份,国君需要给使者配备相应的可以证明身份的东西。这种东西古代就叫“节”,使者所带的“节”就称为“使节”。使者所持的“节”对外来说近于后代的“国书”,对内来说却是“特别通行证”,这是证明身份的一个标志。
  “使节”多以金属(一般使用的材料是铜)制成,其上分别铸有龙、虎、人三种图案,称龙节、虎节和人节。凡诸侯国的使者出境所用的节是这样安排的,山区之国用虎节,平地之国用人节,泽地之国用龙节。节都是铜制的,用有画饰的盒子盛着。出入国都城门和关门用符节,运输货物用玺节,通行道路用旌节。各种节都有规定的有效日期以便按时归还。凡通行天下,必须持有节,没有节的人,遇有检查就不能通过。
  “使节”的作用和信陵君窃符救赵过程中兵符的作用很接近,都是证明某种身份和权力的凭据。只要一个人掌握了兵符,就可以号令三军,兵符要比人重要得多。“节”也一样,很多时候要比“使”重要得多。因此,“使”也就慢慢变成了“使节”。
  
  至尊为何是“九五”
  
  “九五之尊”也可称为“九五至尊”。在汉语语言环境中, “九五”决不可等闲视之,“九五”是个特定的概念,“九”、“五”两个数字有着至高无上的象征意义,只有特定的人才能享有和使用这样一个概念,这个人就是皇帝。那么,为什么“至尊”一定要是“九五”呢?这就需要对“九”和“五”两个数字作一番具体解析。
  一般来说,中国古代把数字分为阳数和阴数,奇数为阳,偶数为阴。阳数中九为最高,五居正中,因而就以“九”和“五”象征帝王的权威,称之为“九五之尊”。
  也有人认为,“九五”一词的起源和《易经》密切相关。《周易》六十四卦的首卦为乾卦,乾者象征天,因此也就成了代表帝王的卦象。乾卦由六条阳爻组成,是极阳、极盛之相。六个阳爻,从下向上数就是: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初”就是第一位,依次向上推,到六位(六位是上位,在乾卦中,就是“上九”)。为什么放着比“九五”还要高的“上九”不用,皇帝却只占定“九五”呢?这是因为“上九”的位置,就是“亢龙”,过犹不及,结果只能是“亢龙有悔”,这往往意味着倾、覆、亡、失、败、退。所以,中国古代的皇帝就老老实实地待在了“九五”这个位置上。
  从另外的角度看,九五也是乾卦中最好的爻,乾卦是六十四卦的第一卦,因此九五也就是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第一爻了,它代表帝王之相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样的观念在整个社会慢慢推广开来,于是人们自然就把“九五”直接和皇帝联系起来,用“九五之尊”或“九五至尊”来代指皇帝。
  
  “跳槽”原是青楼语
  
  你“跳槽”了吗?在眼下,这是一句很平常、很普通的话。其意思也很明白,那就是,你炒没炒老板的“鱿鱼”?但在明清时代,这句问话却含有狎邪之意,相当不雅。
  徐珂的《清稗类钞》对“跳槽”给出了非常确定的解释:“原指妓女而言,谓其琵琶别抱也,譬以马之就饮食,移就别槽耳。后则以言狎客,谓其去此适彼。”意思说得很明白,最早这个词是说妓女的。一个妓女和一个嫖客缠绵了一段之后,又发现了更有钱的主,于是丢弃旧爱,另就新欢,如同马从一个槽换到了另外一个槽吃草。因此,这种另攀高枝的做法被形象地称为“跳槽”。后来,这个词也被用到了嫖客身上。一个嫖客对一个妓女厌倦了,又另外找了一个,这种行为也可称为“跳槽”。与此相佐证,明代冯梦龙编的民歌集《挂枝儿》里就有一首名叫《跳槽》的歌,歌中的青楼女子哀婉地唱道:“你风流,我俊雅,和你同年少,两情深,罚下愿,再不去跳槽。”妓女与嫖客互诉衷肠,最终达成的协议就是“再不去跳槽”。至此,“跳槽”的意思已经非常清楚,那就是专指风月场中男女另寻新欢的行为。
  可是不知何时,“跳槽”这个充满狎邪意味的词被大家拿来当成变换工作的代语。也许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已经忘了这个词本来的用法,只是根据这种形象而又通俗的比喻,把它当作了更换工作的大众通行语。尽管如此,我们知道这个词的来历也不是一件坏事。
其他文献
郑秀珍,是渑池县陈村乡一心村的一个普通山村女孩。她先后失去了哥哥、母亲、父亲等多位亲人。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命运坎坷的农家女,面对流落路边一位素不相识、奄奄一息的病妇时,自身生存都成问题的她毅然伸出援助之手,一养就是六年,而且又带着这个“捡”来的娘,走入了婚姻的殿堂。    上山捡柴 “捡”回一个“娘”    2005年8月12日,渑池县陈村乡一心村21岁女孩郑秀珍与男友王清华在上山捡柴回家的路上,看
期刊
生活中一些不经意的小习惯,很可能埋藏着巨大的健康隐患。据一家健康管理机构对成年人的体检结果进行的分析调查,结果发现,10种生活中人们不以为然的小习惯,都不幸上了健康“黑榜”。    第一名:缺乏运动    2/3的受调查者达不到每周3次、每次30分钟以上的运动标准。卫生部首席健康教育专家洪昭光指出,运动量不足会引起肥胖、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腰痛等一系列疾病。人们应至少保持每周运动3—5次,每
期刊
近日,在国内各大视频网站上,一个名为《潮爆了!在大妈面前其他“Nobody”版都是浮云!》的视频引发网友的热烈追捧。视频中,一个老婆婆和着流行音乐“Nobody”的旋律,激情热舞。这个视频的主角、成都市民程昌英一夜蹿红,甚至被《中国达人秀》的工作人员相中,到上海参加了节目录制。    太婆公园演绎别样热舞    在人民公园中心广场上,伴随着热辣的迪斯科舞曲,一群男女开始即兴共舞。其中,一个身材瘦小
期刊
前一阵子,一部名为《旗袍》的电视剧在各大电视台热播。毫无疑问,剧中女性角色身着的旗袍,都是刚刚制作出来的“新品”。有人就要问了,遥想民国时期,摩登一点的女子几乎人人都穿旗袍,那么,那些旗袍如今还有没有呢?服饰不容易保留,时光荏苒,数十年后,当年的旗袍的确已很少保存下来了。但是,热爱收藏的南京民俗收藏家高松先生却藏有数十件珍贵的民国旗袍,不仅如此,高松还收藏数个民国女子用过的小拎包。旗袍和拎包搭配在
期刊
民国初年出生的祖辈们,一生磨难。战乱的煎熬,灾难、饥饿和痛苦次第登台,无情地折磨着这一代人,以至于他们对自己处于水深火热竟毫不知情,也难怪鲁迅先生说当时的国人麻木。这大概是“处兰香之室,久而不闻其香”的另一面写照吧!这也正是时代悲剧的厉害之处。  但是,他们苦中作乐,乐在其中,为了生存,为了儿女,他们在泥泞中前行,有些等到了最后的好日子,有些走在了黎明的前夕。  奶奶叶氏,后天的劳累和磨难,让她成
期刊
前段时间,好友小王打来电话,说老家正在拆迁,因为人手不够,问我有没有时间去帮他拾掇拾掇东西。由于小王第一次向我张嘴求助,再加上当时自己也没有什么事情,我便答应了下来。  经过几个小时的忙碌,我们总算把东西收拾利索了。正要返回,一位老汉走了过来。没等小王说话,对方支支吾吾地说:“我家里有个大衣橱,你们能不能帮忙抬出来。”小王看了我一眼,似乎在征求我的意见。看到对方如此年迈,我把手一挥,说道:“走吧!
期刊
闲着没事,我正看书呢,突然听到有人敲门,正想起身去开,老伴说:“你看你的书,我来。”这时只听门外有个小伙子说:“我是来送货的,韩先生网购的老人电疗仪请接收。”我急忙起身,也顾不上旁边满脸诧异的老伴,从小伙子手里接过包裹,连声致谢。  小伙子走后,老伴问:“什么是网购啊?”我说:“就是从网上购买东西,在网上逛商店,跟现实中差不多,好处是网购价格既便宜,又免受身体劳累之苦。”老伴现出惊异的神色,表情有
期刊
“注意事项:严禁客户由子女陪同来;问题回答不了就让客户到现场咨询;电话里不能出现‘一分钱都不要等字眼’……”  为骗老人,可谓花样层出不穷,这不,一家靠“免费赠送”做诱饵,专门欺骗60岁以上老人的非法保健品公司就编出了上述的员工手册和“忽悠宝典”。    荒唐  “民政局”让富裕老人领救济    “我家根本不是特困户,却有人以民政局的名义让我去领‘救济物资’,我怀疑她们是骗子!”68岁的张大爷说。
期刊
我在晨曦日暮中走过了古城的一街又一巷,触摸那早已斑驳却依然鲜活的院墙,领略了或温婉或浑厚的古老之美,看时光在这里停下脚步又转身。旖旎的大自然用那神奇的手,将我拉进了另一段时光隧道,开始了迷人的天堂之旅。  前往香格里拉的路上,必须经过闻名遐迩的长江第一湾。万里长江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奔腾而下,与澜沧江、怒江一起在横断山脉的高山深谷中穿行形成了“三江并流”的壮丽景观。到了香格里拉县的沙松碧村,
期刊
“花如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赏石,自古有之。爱石玩石之人,以此陶冶性情,更当作与自然相融的奇妙之道。  “山无石不奇,水无石不清,园无石不秀,室无石不雅。”追溯起来,我国的赏石文化始于春秋战国时代。战国《尚书·禹贡》记载:“泰山山谷产怪石,是贡品”。而最有名的典故,就是卞和与“和氏璧”的故事。从那时起,人们对石头就有了很高的鉴赏能力和雕琢加工能力。赏石盛行于唐宋,繁荣于明清,发展于现代。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