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国家的繁荣,民族的昌盛最根本的在于人的素质和人才,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便是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而社会意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社会意识教育,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了解发展中的中国和世界,有时代感和危机感,可以帮助青少年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最终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大目标。因此,本文结合自己教学实践,浅淡了几种现代公民应普遍具有的社会意识,改革开放意识,竞争协作意识,科学探究意识,节能环保意识。
【关键词】社会意识;改革开放;协作;节能环保
一、不可忽略改革开放意识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闭关锁国只能斗争导致落后。进入新的世纪,我国各个领域的改革都正在向纵深发展,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小康社会建设的蓬勃开展,为我们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同时又面临诸多严峻挑战。面对改革大潮,语文老师首先要自己更新观念,具有强烈的改革开放意识,并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改革的优越、市场经济的活力、小康社会的美好。如在教学《家乡》等作文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改革给家乡人民事业带来的幸福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巨大变化,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让学生着实感受到改革开放的优越性,从而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改革意识的影响,从小增强他们参加社会实践的强烈愿望。让学生切身感受我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体会“只有改革才能发展”的现代社会意识。
二、不可忽略竞争、协作意识
无论从个人的发展前途来讲,还是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来说,要想在充满激烈竞争的新世纪里立于不败之地,我们所培养的人才都必须具有竞争意识,要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增强竞争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激发他们不甘落后、力争上游的热情与活力。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有多种手段,要在竞争中求发展,在发展中相互竞争。在语文教学开展实验操作比赛,改进课本实验,课堂知识竞答等活动,逐渐树立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小学语文中注重小组合作学习,是搞好新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目前小组合作学习在我国各级学校教育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它旨在给学生创设一种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给学生提供较为宽松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优势。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对于增加学生交往、改善师生关系、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品质发展可起到积极作用。
三、不可忽略科学探究意识
注重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是当今世界的一大趋势。我们应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重大影响。还可以介绍一些高科技产品,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小学语文教材中入选了不少科学小品文,这些小品文渗透着现代科技意识,反映着科技成果。学生通过阅读这些课文,不但扩大了视野,增长了智慧,而且为学习语言,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进一步打好基础。正是因为这类课文的特殊性,就必须更深层次地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进一步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可以就语言本身提出问题。
学生在对课文主要内容进行整体感受的基础上,可循着课文思路:生疑——存疑——释疑。例如在学习课文课文《观潮》时,钱塘江大潮为什么会成为天下奇观?原来与地形有关。江口呈喇叭形,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江潮传播受阻,潮浪推涌时,潮头壁立,潮差可达8—9米,天下少有,故成奇观。把这些似乎可讲可不讲的知识讲给学生听,既可提高阅读兴趣,又传授了科普知识,两者的结合并不显得牵强。舍此,就失去了一次为学生注入科技兴趣燃料的机会。另外如《我叫“神舟号”》、《蒲公英》、《石头书》、《航天飞机》、《大自然的文字》、《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了解现代兵器》等文章都渗透着科技知识,语文老师要好好挖掘。
四、不可忽略节能环保意识
资源是一个国家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当今世界的三大能源煤、石油、天然气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储量有限。而且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占有率较低,而且利用率也较低。但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源需求量大。我们应教育学生提高节能意识,注意爱护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资源。
我们都知道早在1922年在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的宣言中指出“为现代人和后代子孙保护和改善环境,成为人类一个迫切目标。”而在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一册书都有不少篇幅适合渗透环境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深入理解编者的编排意图,深刻挖掘环保教育因素,有意识地把语文教学和环境教育有机地结合 起来,春雨润物般地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渗透,使学生尽可能地从 书本、课堂教学的主渠道获得环境保护的知识。如:苏教版《语文》(以下均以苏教版为例)第一册中,拼音5拼音10中的语境图以及相应的语境歌,使人明白不捉小蝌蚪爱护小树苗是保护环境的行为;《护林军》教育学生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要爱护鸟类;《小池塘》能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狼和鹿》使人感知自然界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的道理,等等。教学时有意识地渗透这些环境教育因素,能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从生活走向语文,从语文走向社会。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通过探索语文规律,再将在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在教学中渗透社会意识,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语文学科的独特魅力,还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关键词】社会意识;改革开放;协作;节能环保
一、不可忽略改革开放意识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闭关锁国只能斗争导致落后。进入新的世纪,我国各个领域的改革都正在向纵深发展,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小康社会建设的蓬勃开展,为我们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同时又面临诸多严峻挑战。面对改革大潮,语文老师首先要自己更新观念,具有强烈的改革开放意识,并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改革的优越、市场经济的活力、小康社会的美好。如在教学《家乡》等作文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改革给家乡人民事业带来的幸福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巨大变化,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让学生着实感受到改革开放的优越性,从而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改革意识的影响,从小增强他们参加社会实践的强烈愿望。让学生切身感受我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体会“只有改革才能发展”的现代社会意识。
二、不可忽略竞争、协作意识
无论从个人的发展前途来讲,还是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来说,要想在充满激烈竞争的新世纪里立于不败之地,我们所培养的人才都必须具有竞争意识,要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增强竞争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激发他们不甘落后、力争上游的热情与活力。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有多种手段,要在竞争中求发展,在发展中相互竞争。在语文教学开展实验操作比赛,改进课本实验,课堂知识竞答等活动,逐渐树立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小学语文中注重小组合作学习,是搞好新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目前小组合作学习在我国各级学校教育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它旨在给学生创设一种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给学生提供较为宽松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优势。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对于增加学生交往、改善师生关系、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品质发展可起到积极作用。
三、不可忽略科学探究意识
注重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是当今世界的一大趋势。我们应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重大影响。还可以介绍一些高科技产品,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小学语文教材中入选了不少科学小品文,这些小品文渗透着现代科技意识,反映着科技成果。学生通过阅读这些课文,不但扩大了视野,增长了智慧,而且为学习语言,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进一步打好基础。正是因为这类课文的特殊性,就必须更深层次地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进一步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可以就语言本身提出问题。
学生在对课文主要内容进行整体感受的基础上,可循着课文思路:生疑——存疑——释疑。例如在学习课文课文《观潮》时,钱塘江大潮为什么会成为天下奇观?原来与地形有关。江口呈喇叭形,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江潮传播受阻,潮浪推涌时,潮头壁立,潮差可达8—9米,天下少有,故成奇观。把这些似乎可讲可不讲的知识讲给学生听,既可提高阅读兴趣,又传授了科普知识,两者的结合并不显得牵强。舍此,就失去了一次为学生注入科技兴趣燃料的机会。另外如《我叫“神舟号”》、《蒲公英》、《石头书》、《航天飞机》、《大自然的文字》、《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了解现代兵器》等文章都渗透着科技知识,语文老师要好好挖掘。
四、不可忽略节能环保意识
资源是一个国家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当今世界的三大能源煤、石油、天然气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储量有限。而且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占有率较低,而且利用率也较低。但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源需求量大。我们应教育学生提高节能意识,注意爱护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资源。
我们都知道早在1922年在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的宣言中指出“为现代人和后代子孙保护和改善环境,成为人类一个迫切目标。”而在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一册书都有不少篇幅适合渗透环境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深入理解编者的编排意图,深刻挖掘环保教育因素,有意识地把语文教学和环境教育有机地结合 起来,春雨润物般地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渗透,使学生尽可能地从 书本、课堂教学的主渠道获得环境保护的知识。如:苏教版《语文》(以下均以苏教版为例)第一册中,拼音5拼音10中的语境图以及相应的语境歌,使人明白不捉小蝌蚪爱护小树苗是保护环境的行为;《护林军》教育学生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要爱护鸟类;《小池塘》能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狼和鹿》使人感知自然界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的道理,等等。教学时有意识地渗透这些环境教育因素,能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从生活走向语文,从语文走向社会。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通过探索语文规律,再将在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在教学中渗透社会意识,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语文学科的独特魅力,还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