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艺术已然为功利所奴役,以自由的名义,以为艺术就是为所欲为。殊不知,这为所欲为抽空的恰恰是艺术的真义。也许当下艺术未尝不是迅速暴富的一条捷径,我们却常常为此奔忙,为此无奈,为此抵抗,为此妥协。因此,常常陷入虚无。
[关键词]艺术 真实 虚无 意义
著名诗人黄灿然曾经在一首写给自己未出世的女儿的诗里希望她长大后不要写诗(《献给女儿》);伟大的美国联邦法院大法官霍姆斯似乎更绝,他一生没有生养子女,而当老朋友勒内德•汉德问他是否为此感到遗憾时,他平静地说:“这是一个我不想带其他任何人走进的世界。”(《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在霍姆斯看来,来到这个世界本就是错误,人的降世,就意味着错误……回看自己走过的20余年,又何尝不是步步为错呢?小时候梦想当个工人,只要离开农村就行;毕业了就想到好一点的单位工作,觉得只要留在城里就行;工作了又想换个单位,觉得只要离开现单位就行;现今回到了校园,似乎渐渐又开始了怀疑……选择了所谓的艺术,选择了所谓的学术,却又为艺术、学术所累……这似乎又是个错误!
1917年,马克斯•韦伯在其著名的两篇演讲中,提出了要以学术为志业和以政治为志业。近百年过去,学术、政治依然是每个知识人所诉求的终极价值。事实也已证明,学术与政治亦是我们真正的担当所在。然而,艺术在我们身上除去韦伯所谓的学术与政治又是何其遥远?
我们常常为声名所累,艺术、学术本身已不再重要,更非我们真正所求,只有背后的利益追逼和身份的暗地角逐;艺术家关注的是别人的画又拍出多少,而从来不去考量他画了什么,他是怎么画的?理论者关注的则是别人又在什么刊物发表了,而从来不去考量他在思考什么,他思考的逻辑何在?自然,更不可能考虑我们该担当什么?为何担当?人们常说,艺术应然是超功利的,可事实是艺术从来没能除去功利化。按照菲勒翰斯“国王统治人民、利益统治国王”这一逻辑,我们亦可以说:“艺术家控制艺术,但利益控制了艺术家。”这种有限可能的利益,常使艺术家陷入痛苦的虚无。因此,艺术家是为虚无而创作的,因为他们是这个世界上仅存的无知者,他们唯一可以真实感受的是来自精神的力量,就像是来自夜空和死亡的力量。虚无的核心对艺术来说,就是那种并不是绝对的不可定义,于是艺术家可以用这种不可定义给自己点勇气,去否定这个世界的存在。你不要问艺术家为什么,因为你和你的问题本身就是虚无的,是不可定义的,但是,这是一部分妥协的结果,因为不可定义本身在虚无的世界中又怎么能存在呢?
即使虚无,艺术依然被功利所奴役,并以自由的名义,认为艺术就是为所欲为。殊不知,这为所欲为抽空的恰恰是艺术的真实意义。总以为學术是艺术的羁绊,学术的缜密、谨严是对艺术想象的限制,使得艺术更显苍白,而从来很少顾及作为一种学术志业的神圣和担当。换言之,艺术作为志业,已不再是个体的视觉享受,因为审美总不免苟且;艺术同样作为一种进深新变的知识超克,因为知识还总归担当。我们错解了艺术,亦误读了学术,更未能究明自由。如阿伦特所言,“自由的实质内容是参与公共事务,获准进入公共领域。”约翰•亚当斯也说过,“我们的愉悦来自行动,而非休息。”自由不是消沉,而是公共的担当;学术不是文本,而是积极的行动。的确,在既定的制度安排下,学院愈来愈规范,固艺术愈来愈趋于规范,艺术本身也已逐渐被学术化,如果说,以学术判断艺术理论研究无可厚非的话,那么,艺术创作亦动辄就冠以学术的标签(如学术展的泛滥)则不免令人心生质疑。艺术理论研究是规范了、学术了,但是在“规范”、“学术”背后,其本然的深度意涵却常常被抽空或遮蔽,而谁都知道这实则离艺术本身甚远。于是,所谓艺术的学术与艺术本身便组成了一组平行的双行道。当然,艺术理论自身所追诉的也往往并非是真正的学术,因为真正的学术在于一种担当,这才是其作为一种志业的本质所在。而在失却这一追诉的前提下,学术也只是浮在艺术的表层而已。
艺术介入政治意在为政治安排创造一个不同的视角,意在以一个新的方式参与政治。一方面,为政治多元创造一种新的可能,而另一方面,正是因为担当性的政治参与重构艺术的公共身份。
艺术与政治总显得暧昧,但艺术永远未能回避政治。一部艺术史亦可以称为一部政治史。但是,我们亦同样发现,艺术从来被附着在政治之上,也就是艺术从来只是被动地参与政治实践中,这种担当只是政治一厢情愿地所赋予的。我们常说,艺术是审美意识形态,但我们从未敢断言审美意识形态就是艺术,就是在这样一个不平衡的关系中,我们发现艺术的政治身份实质上只是一种虚在的认定而已。很多艺术家始终认为自己的艺术被政治利用了,在“利用”的盾牌掩护下,自己的责任就可以轻易回避了。在这种逻辑中,“利用”似乎只是一种单方面的事,“被利用”的一方根本不需要反思。因此“被利用”者也就不需要为此承担任何责任。在这样的心态下,部分艺术家显然没有对自己的良心有所谴责的心理准备。当下,政治上的放松似乎为重构这一关联创造了契机,但是不料我们依然舍本求末,从不去考量艺术的政治担当和公共担当,理论家介入政治意在获得理论强权以及理论之外的强权,艺术家介入政治企图获取政治资本及其可能带来的利益。艺术的政治担当并非将其政治化,因为政治化往往致使去艺术化,而潜变为泛政治化,从此担当缺席,志业不再……
笔者认为,一个艺术家要善于把握自己,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有的艺术家具有强烈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同时才华横溢,敢于面对现实,用一双敏锐的眼睛挖掘这个民族内心深处的亮点与污点,正确分析现实存在的问题,在抨击时弊的同时,体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建安风骨”,这就是一流艺术家。无论文学作品,还是音乐、美术作品,都能够体现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艺术魅力;还有的艺术家,也想反映社会现实,但是才力不够,显得捉襟见肘,只能用艺术图解政治,被别人笑话。艺术不能脱离政治,但是也决不能被政治主宰自己的命运。倘若自己的思想深度和哲学头脑还不够,就不要涉猎政治,搞一点风花雪月得了,免得出现问题,被别人抓住把柄。中国的艺术家是分派的,真正的艺术家向来具有一种傲骨的,他们也搞歌颂的东西,因为他们歌颂的都是新生事物,是具有蓬勃生命力的时代的产物,他们更批评时世,反对一切不道德、不人道的东西。他们可能被政治斗争所湮没,但是他们的作品与英名永远不会被忘记。政治可以淡忘艺术,艺术也可以选择着眼或者远离政治。但是,成功的政治家一定善于使用艺术的力量,优秀的艺术家同样应该是一个具有“政治”头脑的人。
也许当下艺术未尝不是迅速暴富的一条捷径,也许学术的艺术未尝不是获得声名的一种方式,也许政治的艺术未尝不是参与公共的一次选择……我们却常常为此奔忙,为此无奈,为此抵抗,为此妥协……但在可能的有限的利益面前,我们却常常因此陷入无能的无限的虚无……
(作者系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06级在读研究生)
[关键词]艺术 真实 虚无 意义
著名诗人黄灿然曾经在一首写给自己未出世的女儿的诗里希望她长大后不要写诗(《献给女儿》);伟大的美国联邦法院大法官霍姆斯似乎更绝,他一生没有生养子女,而当老朋友勒内德•汉德问他是否为此感到遗憾时,他平静地说:“这是一个我不想带其他任何人走进的世界。”(《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在霍姆斯看来,来到这个世界本就是错误,人的降世,就意味着错误……回看自己走过的20余年,又何尝不是步步为错呢?小时候梦想当个工人,只要离开农村就行;毕业了就想到好一点的单位工作,觉得只要留在城里就行;工作了又想换个单位,觉得只要离开现单位就行;现今回到了校园,似乎渐渐又开始了怀疑……选择了所谓的艺术,选择了所谓的学术,却又为艺术、学术所累……这似乎又是个错误!
1917年,马克斯•韦伯在其著名的两篇演讲中,提出了要以学术为志业和以政治为志业。近百年过去,学术、政治依然是每个知识人所诉求的终极价值。事实也已证明,学术与政治亦是我们真正的担当所在。然而,艺术在我们身上除去韦伯所谓的学术与政治又是何其遥远?
我们常常为声名所累,艺术、学术本身已不再重要,更非我们真正所求,只有背后的利益追逼和身份的暗地角逐;艺术家关注的是别人的画又拍出多少,而从来不去考量他画了什么,他是怎么画的?理论者关注的则是别人又在什么刊物发表了,而从来不去考量他在思考什么,他思考的逻辑何在?自然,更不可能考虑我们该担当什么?为何担当?人们常说,艺术应然是超功利的,可事实是艺术从来没能除去功利化。按照菲勒翰斯“国王统治人民、利益统治国王”这一逻辑,我们亦可以说:“艺术家控制艺术,但利益控制了艺术家。”这种有限可能的利益,常使艺术家陷入痛苦的虚无。因此,艺术家是为虚无而创作的,因为他们是这个世界上仅存的无知者,他们唯一可以真实感受的是来自精神的力量,就像是来自夜空和死亡的力量。虚无的核心对艺术来说,就是那种并不是绝对的不可定义,于是艺术家可以用这种不可定义给自己点勇气,去否定这个世界的存在。你不要问艺术家为什么,因为你和你的问题本身就是虚无的,是不可定义的,但是,这是一部分妥协的结果,因为不可定义本身在虚无的世界中又怎么能存在呢?
即使虚无,艺术依然被功利所奴役,并以自由的名义,认为艺术就是为所欲为。殊不知,这为所欲为抽空的恰恰是艺术的真实意义。总以为學术是艺术的羁绊,学术的缜密、谨严是对艺术想象的限制,使得艺术更显苍白,而从来很少顾及作为一种学术志业的神圣和担当。换言之,艺术作为志业,已不再是个体的视觉享受,因为审美总不免苟且;艺术同样作为一种进深新变的知识超克,因为知识还总归担当。我们错解了艺术,亦误读了学术,更未能究明自由。如阿伦特所言,“自由的实质内容是参与公共事务,获准进入公共领域。”约翰•亚当斯也说过,“我们的愉悦来自行动,而非休息。”自由不是消沉,而是公共的担当;学术不是文本,而是积极的行动。的确,在既定的制度安排下,学院愈来愈规范,固艺术愈来愈趋于规范,艺术本身也已逐渐被学术化,如果说,以学术判断艺术理论研究无可厚非的话,那么,艺术创作亦动辄就冠以学术的标签(如学术展的泛滥)则不免令人心生质疑。艺术理论研究是规范了、学术了,但是在“规范”、“学术”背后,其本然的深度意涵却常常被抽空或遮蔽,而谁都知道这实则离艺术本身甚远。于是,所谓艺术的学术与艺术本身便组成了一组平行的双行道。当然,艺术理论自身所追诉的也往往并非是真正的学术,因为真正的学术在于一种担当,这才是其作为一种志业的本质所在。而在失却这一追诉的前提下,学术也只是浮在艺术的表层而已。
艺术介入政治意在为政治安排创造一个不同的视角,意在以一个新的方式参与政治。一方面,为政治多元创造一种新的可能,而另一方面,正是因为担当性的政治参与重构艺术的公共身份。
艺术与政治总显得暧昧,但艺术永远未能回避政治。一部艺术史亦可以称为一部政治史。但是,我们亦同样发现,艺术从来被附着在政治之上,也就是艺术从来只是被动地参与政治实践中,这种担当只是政治一厢情愿地所赋予的。我们常说,艺术是审美意识形态,但我们从未敢断言审美意识形态就是艺术,就是在这样一个不平衡的关系中,我们发现艺术的政治身份实质上只是一种虚在的认定而已。很多艺术家始终认为自己的艺术被政治利用了,在“利用”的盾牌掩护下,自己的责任就可以轻易回避了。在这种逻辑中,“利用”似乎只是一种单方面的事,“被利用”的一方根本不需要反思。因此“被利用”者也就不需要为此承担任何责任。在这样的心态下,部分艺术家显然没有对自己的良心有所谴责的心理准备。当下,政治上的放松似乎为重构这一关联创造了契机,但是不料我们依然舍本求末,从不去考量艺术的政治担当和公共担当,理论家介入政治意在获得理论强权以及理论之外的强权,艺术家介入政治企图获取政治资本及其可能带来的利益。艺术的政治担当并非将其政治化,因为政治化往往致使去艺术化,而潜变为泛政治化,从此担当缺席,志业不再……
笔者认为,一个艺术家要善于把握自己,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有的艺术家具有强烈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同时才华横溢,敢于面对现实,用一双敏锐的眼睛挖掘这个民族内心深处的亮点与污点,正确分析现实存在的问题,在抨击时弊的同时,体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建安风骨”,这就是一流艺术家。无论文学作品,还是音乐、美术作品,都能够体现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艺术魅力;还有的艺术家,也想反映社会现实,但是才力不够,显得捉襟见肘,只能用艺术图解政治,被别人笑话。艺术不能脱离政治,但是也决不能被政治主宰自己的命运。倘若自己的思想深度和哲学头脑还不够,就不要涉猎政治,搞一点风花雪月得了,免得出现问题,被别人抓住把柄。中国的艺术家是分派的,真正的艺术家向来具有一种傲骨的,他们也搞歌颂的东西,因为他们歌颂的都是新生事物,是具有蓬勃生命力的时代的产物,他们更批评时世,反对一切不道德、不人道的东西。他们可能被政治斗争所湮没,但是他们的作品与英名永远不会被忘记。政治可以淡忘艺术,艺术也可以选择着眼或者远离政治。但是,成功的政治家一定善于使用艺术的力量,优秀的艺术家同样应该是一个具有“政治”头脑的人。
也许当下艺术未尝不是迅速暴富的一条捷径,也许学术的艺术未尝不是获得声名的一种方式,也许政治的艺术未尝不是参与公共的一次选择……我们却常常为此奔忙,为此无奈,为此抵抗,为此妥协……但在可能的有限的利益面前,我们却常常因此陷入无能的无限的虚无……
(作者系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06级在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