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246.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550-1868(2015)04
【摘要】目的:探讨头体针联合康复体位治疗89例脑梗塞恢复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所有89例脑梗塞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与对照组4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以头体针联合康复体位方式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1.1%与81.8%,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差异( P<0.05)。结论:脑梗塞恢复期患者治疗过程中采取头体针联合康复体位治疗临床疗效显著,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脑梗塞;康复体位;临床疗效;头体针
现阶段,临床治疗脑梗塞恢复期患者主要采取药物方式治疗,能有效提高患者存活率,但大部分患者都有语言、肢体障碍等功能障碍。本文主要对我院89例脑梗塞恢复期患者采取头体针结合康复体位方式治疗,治疗后患者临床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中89例患者均被脑梗塞临床评定标准确诊,进入恢复期治疗的患者,其中观察组患者男性31例,女性14例;对照组男性29例,女性15例,年龄37-70岁,平均年龄59岁。所有患者脑梗塞发病均为1次或1次以上,发病病程15天-6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分布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1次/d给予口服100mg阿司匹林肠溶片,1次/d,15次为1疗程进行体针取穴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患者基础上给予头体针结合康复体位治疗,常规治疗完成后开展头针治疗,头针采用国际标准头穴法,百会——曲鬓(顶颞后斜线,主感觉,上1/5,对侧下肢.躯干;中2/5对侧上肢;下2/5对侧面舌瘫);前神聪——悬厘(顶颞前斜线,主运动,上1/5,对侧下肢.躯干;中2/5对侧上肢;下2/5对侧面舌瘫。);颔厌—悬厘(运动性失语)。操作方法:先将穴位皮肤消毒,头针深入1-4cm后200/min捻转,每根针捻转1min,每1h行针一次,3h后取针,遵循1次/d,15次1疗程,头针均双侧取穴。体针采取扎针不留针方法,在治疗中/治疗后对部分穴位进行中度以上强刺激。康复体位治疗:Brunnstrom 1-3期以功能位摆放及被动活动下行头体针治疗,Brunnstrom 4-6期以主动运动下行头体针治疗。
1.3疗效标准
本次研究,临床疗效等级评定分为治愈、好转、无效三个等级。其中治愈表现为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完全改善,致残几率为零,可回归正常生活;好转:神经功能障碍得到一定程度改善,致残几率小,生活基本能自理;无效变现为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或无好转。
1.4统计学意义[1]
通过SPSS17软件分析,对两组数据应用卡方进行检验,采用t进行组间数据对比,计量资料用(x±s)表示,P<0.05,则表明两组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评分
两组患者治疗前神经功能对比无显著差异(t=3.452,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864,P<0.05)。见表1.
3.讨论
脑梗塞在临床上又被称之为缺血性脑卒中[1],主要是指患者脑部血液供应受阻或缺氧从而导致局限性的脑组织缺血、缺氧、软化、坏死,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体征。脑梗塞发病人群不受限制,但多以中年或老年患者为主,多因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脂血症、动脉硬化、高粘血症、肥胖等导致,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完全性脑卒中、脑部水肿、颅内压升高、神经功能丧失等。早前临床治疗脑梗塞患者基本以药物治疗为主[1],这种治疗方式相对保守、常规,因此最终获得的临床疗效并不理想,患者遗留神经功能障碍几率偏高。本文主要对我院2014年期间收治的89例脑梗塞恢复期患者采取头体针联合康复体位方式开展治疗,对比于药物治疗方式该种联合治疗措施临床疗效更加显著。
本次研究中将所有89例脑梗塞恢复期患者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常规治疗与联合治疗,表1得知两组患者实施治疗前神经功能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对比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分别为观察组治愈18例(40.0%)、好转23例(51.1%)、无效4例(8.90%)、临床总有效率41例(91.1%);对照组患者治愈15例(34.1%)、好转21例(47.7%)、无效8例(18.2%)、临床总有效率36例(81.8%)。另外,两组患者给予治疗后均未出现临床症状恶化病例。综上所述,头体针联合康复体位治疗方式应用于脑梗塞恢复期患者临床治疗中疗效显著,在临床上具有一定推广与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神经病学》 王维治 郭玉璞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年1月第一版;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 ZY/T001.1-001.9-94
[3]何可,张泓,吴清明,严杰,石章娥,戴思佳,李丹丹.头、体针联合应用分期治疗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障碍[J].中国针灸.2012,32(10):887-890.
[4]朱栋华,赵杨,范刚启.头针、体针联合治疗卒中研究现状[J].河北中医, 2014,36(05):783-785.
[5]姚自强.头针体针治疗脑中风后抑郁症31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02):61-62.
【摘要】目的:探讨头体针联合康复体位治疗89例脑梗塞恢复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所有89例脑梗塞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与对照组4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以头体针联合康复体位方式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1.1%与81.8%,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差异( P<0.05)。结论:脑梗塞恢复期患者治疗过程中采取头体针联合康复体位治疗临床疗效显著,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脑梗塞;康复体位;临床疗效;头体针
现阶段,临床治疗脑梗塞恢复期患者主要采取药物方式治疗,能有效提高患者存活率,但大部分患者都有语言、肢体障碍等功能障碍。本文主要对我院89例脑梗塞恢复期患者采取头体针结合康复体位方式治疗,治疗后患者临床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中89例患者均被脑梗塞临床评定标准确诊,进入恢复期治疗的患者,其中观察组患者男性31例,女性14例;对照组男性29例,女性15例,年龄37-70岁,平均年龄59岁。所有患者脑梗塞发病均为1次或1次以上,发病病程15天-6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分布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1次/d给予口服100mg阿司匹林肠溶片,1次/d,15次为1疗程进行体针取穴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患者基础上给予头体针结合康复体位治疗,常规治疗完成后开展头针治疗,头针采用国际标准头穴法,百会——曲鬓(顶颞后斜线,主感觉,上1/5,对侧下肢.躯干;中2/5对侧上肢;下2/5对侧面舌瘫);前神聪——悬厘(顶颞前斜线,主运动,上1/5,对侧下肢.躯干;中2/5对侧上肢;下2/5对侧面舌瘫。);颔厌—悬厘(运动性失语)。操作方法:先将穴位皮肤消毒,头针深入1-4cm后200/min捻转,每根针捻转1min,每1h行针一次,3h后取针,遵循1次/d,15次1疗程,头针均双侧取穴。体针采取扎针不留针方法,在治疗中/治疗后对部分穴位进行中度以上强刺激。康复体位治疗:Brunnstrom 1-3期以功能位摆放及被动活动下行头体针治疗,Brunnstrom 4-6期以主动运动下行头体针治疗。
1.3疗效标准
本次研究,临床疗效等级评定分为治愈、好转、无效三个等级。其中治愈表现为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完全改善,致残几率为零,可回归正常生活;好转:神经功能障碍得到一定程度改善,致残几率小,生活基本能自理;无效变现为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或无好转。
1.4统计学意义[1]
通过SPSS17软件分析,对两组数据应用卡方进行检验,采用t进行组间数据对比,计量资料用(x±s)表示,P<0.05,则表明两组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评分
两组患者治疗前神经功能对比无显著差异(t=3.452,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864,P<0.05)。见表1.
3.讨论
脑梗塞在临床上又被称之为缺血性脑卒中[1],主要是指患者脑部血液供应受阻或缺氧从而导致局限性的脑组织缺血、缺氧、软化、坏死,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体征。脑梗塞发病人群不受限制,但多以中年或老年患者为主,多因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脂血症、动脉硬化、高粘血症、肥胖等导致,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完全性脑卒中、脑部水肿、颅内压升高、神经功能丧失等。早前临床治疗脑梗塞患者基本以药物治疗为主[1],这种治疗方式相对保守、常规,因此最终获得的临床疗效并不理想,患者遗留神经功能障碍几率偏高。本文主要对我院2014年期间收治的89例脑梗塞恢复期患者采取头体针联合康复体位方式开展治疗,对比于药物治疗方式该种联合治疗措施临床疗效更加显著。
本次研究中将所有89例脑梗塞恢复期患者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常规治疗与联合治疗,表1得知两组患者实施治疗前神经功能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对比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分别为观察组治愈18例(40.0%)、好转23例(51.1%)、无效4例(8.90%)、临床总有效率41例(91.1%);对照组患者治愈15例(34.1%)、好转21例(47.7%)、无效8例(18.2%)、临床总有效率36例(81.8%)。另外,两组患者给予治疗后均未出现临床症状恶化病例。综上所述,头体针联合康复体位治疗方式应用于脑梗塞恢复期患者临床治疗中疗效显著,在临床上具有一定推广与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神经病学》 王维治 郭玉璞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年1月第一版;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 ZY/T001.1-001.9-94
[3]何可,张泓,吴清明,严杰,石章娥,戴思佳,李丹丹.头、体针联合应用分期治疗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障碍[J].中国针灸.2012,32(10):887-890.
[4]朱栋华,赵杨,范刚启.头针、体针联合治疗卒中研究现状[J].河北中医, 2014,36(05):783-785.
[5]姚自强.头针体针治疗脑中风后抑郁症31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02):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