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在评阅学生作文时不禁感慨,许多高中生课外阅读时间少,生活阅历少,作文时无话可说,缺乏词汇,正如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如何解决作文教学中的这一难题呢?我认为引用不失为一种增添文采的方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引用谚语、诗词警句、中外名人名言,歌词等,可彰显文章底蕴使文章增色,往往能妙笔生花。下面我从三个方面举例谈谈这一方法的运用技巧。
一、拟题时引用的妙用
常言说:“佛靠金妆,人靠衣妆”,我们则可以说“文靠题妆,题靠妙妆”。“题好一半文”,在拟题时巧妙地引用,能够使读者“一见钟情”,增强阅读的兴趣。
(1)文题中恰当地引用一些诗词警句,能达到言简意赅的效果,使作文增加一定的文化底蕴。如粤教版必修五第四课《东方风来满眼春》(陈锡添)的文题就是引用唐代诗人李贺《三月》中的“东方风来满眼春”,作者很巧妙很贴切地借用诗人对无限春光的热烈欢呼之情来表达改革开放使中华大地生机勃勃。又如学生写感恩时用“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写宽容时用“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写理想时用“直挂云帆济沧海”等,引用这些诗词警句作为文题不仅新颖、创新,而且能体现出文化气息。
(2)文题中对影片名、歌曲名、古诗句以及成语、俗语等适当的点化进行套装、借用、仿造,常常显得典雅大方,亦庄亦谐,妙趣横生。例如:以“我”为话题,可活用歌词《真我的风采》、《最近比较烦,比较烦》;以“同学“为话题,可拟题目《自从有了你》、《长相思》、《别时容易见时难》等。用这种方法拟题,通俗明了,妥帖自然,幽默诙谐,为大家所喜闻乐见。
二、文章开头的巧妙引用
“万事开头难”,写文章也如此。高尔基曾说:“写文章,开头第一句是最难的,好像音乐里的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好长时间才能找到它。”一篇好文章,注定要有个好的开头。别开生面、新颖别致的开头,才有震撼力、吸引力,让人产生一种欲读之而后快之感。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曾有诗曰“文章看落笔,议论驰后先,破石出至宝,决高泄千川”。开头引用警句、名言、诗句或俗语、谚语等,能增强开端的气势,使人感到峥嵘、高远,达到吸引读者、突出中心的效果。
刘大杰《巴东三峡》开篇叙述三峡山水的险恶形势时引用乐府诗“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渲染了三峡一带险恶悲凉的气氛,为全文定下基调,开篇引用,让人眼前一亮。在平时作文训练中,学生有意识地引用,使文章文采斐然,如学生写《母亲》开篇引用《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亲对儿女的爱跃然纸上,使读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样引用古诗开头的文章,语言简洁,形象鲜明,有利增强开端气势,给人高远之感,让读者感到美。
三、行文中巧妙引用,突出主题,文笔生辉
如果说中心是文章的眼睛,感情就是文章的血液。“心”明才能“眼”亮,情真方可动人。行文中运用古诗文既能巧妙揭示文章中心,利于抒发情感,又能使文笔生辉,让人读起来如饮醇酒,令人陶醉。
(1)引用写景,添魅力,山河湖海、花草树木、风霜雨雪、云雾雷电等,是我们熟悉不过的自然景物。不过,写作时若能巧妙地结合田园、山水诗来展开,景物会变得内涵丰富,语言更能平添风采。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第八自然段引用了《西洲曲》曰:“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该诗形象地描绘了莲子丰收和热闹的采莲情景,反衬了清华园月夜荷塘的静寂景況,很有艺术感染力。一学生在《秋》中写道:秋天是思念的季节,往往给人一种愁绪之感,如“秋风秋雨愁煞人”,而我更喜欢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金秋十月,在夕阳下,一切都变成了金色,向远方望去,我终于体会到了“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真实与美妙。夕晖晚照,枫叶流丹,“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这让我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一样的热烈、生机勃勃,我深深的陶醉了。这些景观在诗词的点缀下熠熠生辉,魅力动人,情景交融,突出主题。
(2)引用抒情,情更浓。精美的古典诗词,是前人用心血凝聚而成。“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便是最好的写照。将抒情气息浓郁的诗词引到文中,往往能收到情真意切、文采飞扬的效果。钟敬文散文《碧云寺的秋色》有一段很精彩的连续引用:“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句),这固然是明白颂扬红叶的美丽的;“扁舟一斒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诗人对于那种江南秋色,不正是带着羡慕的神情吗?此外,如像“红树青山好放船”(吴伟业句)、“半江红树买鲈鱼”(王士帧句)……这些美丽的诗句,都不是像“满山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那样饱含着哀伤情调的。例文中的引句,大多原本是描写景物的,本处引来表达了对碧云寺丰富多彩的秋色的喜爱,同时,对古代诗人墨客描绘的种种秋景作了中肯的批判,褒贬之情溢于言表。如有学生写道: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我读出了被困逆境的迷茫与重获光明的喜悦;从“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里,我读出了亡国之君的绵绵愁绪。又如一学生引用《乡愁》道出了对父母的依恋、对家园的依恋,这浓浓的依恋之情不仅从余光中的心底唱出,也是作者的心灵之歌,拨动着读者的心弦,引起深深的共鸣。
(3)引用议论,增强文章说服力。议论文如果能恰当地引用名言、警句、格言、俗语等语句来说理,不仅言简意赅,增加文章的文采和文化底蕴,还可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将这些诗词引用到议论文中,有如撞钟鸣鼓,振聋发聩;或如品茗饮醇,唇齿留香。如谈“惜时”,可用“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谈“亲情”,可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些诗句在增加文采、厚实文章底蕴的同时,又增强了论证的力量。
学生作文《世界因多彩而精彩》中间部分是这样引用的:“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吟咏着徐志摩的佳句,我轻轻掀开文学神秘的面纱。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放,李商隐“留得残荷听雨声”的低沉,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旷达,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各有千秋。一段之内五处引用诗词名句,既为文章增添了亮丽的色彩,也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说理的感染力,显示了作者文史知识的丰富和驾驭语言的能力。一位学生在《直面失败》的议论文中引用郑智化的歌“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怕/至少我们还有梦/”,表明直面失败,勇往直前的决心。议论文中恰当地运用这些古诗名句,能强化观点,增强说服力。
“磨刀不误砍柴工”,平时应该多读书,读好书,勤于记诵,多积累。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胸无点墨,下笔不能成文;腹无诗书,言说不善引用。对蕴涵丰富的成语典故,脍炙人口的佳句名言,更要多多记诵,烂熟于心,如能这样就能下笔如有神,文笔生辉。
一、拟题时引用的妙用
常言说:“佛靠金妆,人靠衣妆”,我们则可以说“文靠题妆,题靠妙妆”。“题好一半文”,在拟题时巧妙地引用,能够使读者“一见钟情”,增强阅读的兴趣。
(1)文题中恰当地引用一些诗词警句,能达到言简意赅的效果,使作文增加一定的文化底蕴。如粤教版必修五第四课《东方风来满眼春》(陈锡添)的文题就是引用唐代诗人李贺《三月》中的“东方风来满眼春”,作者很巧妙很贴切地借用诗人对无限春光的热烈欢呼之情来表达改革开放使中华大地生机勃勃。又如学生写感恩时用“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写宽容时用“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写理想时用“直挂云帆济沧海”等,引用这些诗词警句作为文题不仅新颖、创新,而且能体现出文化气息。
(2)文题中对影片名、歌曲名、古诗句以及成语、俗语等适当的点化进行套装、借用、仿造,常常显得典雅大方,亦庄亦谐,妙趣横生。例如:以“我”为话题,可活用歌词《真我的风采》、《最近比较烦,比较烦》;以“同学“为话题,可拟题目《自从有了你》、《长相思》、《别时容易见时难》等。用这种方法拟题,通俗明了,妥帖自然,幽默诙谐,为大家所喜闻乐见。
二、文章开头的巧妙引用
“万事开头难”,写文章也如此。高尔基曾说:“写文章,开头第一句是最难的,好像音乐里的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好长时间才能找到它。”一篇好文章,注定要有个好的开头。别开生面、新颖别致的开头,才有震撼力、吸引力,让人产生一种欲读之而后快之感。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曾有诗曰“文章看落笔,议论驰后先,破石出至宝,决高泄千川”。开头引用警句、名言、诗句或俗语、谚语等,能增强开端的气势,使人感到峥嵘、高远,达到吸引读者、突出中心的效果。
刘大杰《巴东三峡》开篇叙述三峡山水的险恶形势时引用乐府诗“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渲染了三峡一带险恶悲凉的气氛,为全文定下基调,开篇引用,让人眼前一亮。在平时作文训练中,学生有意识地引用,使文章文采斐然,如学生写《母亲》开篇引用《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亲对儿女的爱跃然纸上,使读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样引用古诗开头的文章,语言简洁,形象鲜明,有利增强开端气势,给人高远之感,让读者感到美。
三、行文中巧妙引用,突出主题,文笔生辉
如果说中心是文章的眼睛,感情就是文章的血液。“心”明才能“眼”亮,情真方可动人。行文中运用古诗文既能巧妙揭示文章中心,利于抒发情感,又能使文笔生辉,让人读起来如饮醇酒,令人陶醉。
(1)引用写景,添魅力,山河湖海、花草树木、风霜雨雪、云雾雷电等,是我们熟悉不过的自然景物。不过,写作时若能巧妙地结合田园、山水诗来展开,景物会变得内涵丰富,语言更能平添风采。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第八自然段引用了《西洲曲》曰:“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该诗形象地描绘了莲子丰收和热闹的采莲情景,反衬了清华园月夜荷塘的静寂景況,很有艺术感染力。一学生在《秋》中写道:秋天是思念的季节,往往给人一种愁绪之感,如“秋风秋雨愁煞人”,而我更喜欢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金秋十月,在夕阳下,一切都变成了金色,向远方望去,我终于体会到了“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真实与美妙。夕晖晚照,枫叶流丹,“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这让我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一样的热烈、生机勃勃,我深深的陶醉了。这些景观在诗词的点缀下熠熠生辉,魅力动人,情景交融,突出主题。
(2)引用抒情,情更浓。精美的古典诗词,是前人用心血凝聚而成。“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便是最好的写照。将抒情气息浓郁的诗词引到文中,往往能收到情真意切、文采飞扬的效果。钟敬文散文《碧云寺的秋色》有一段很精彩的连续引用:“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句),这固然是明白颂扬红叶的美丽的;“扁舟一斒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诗人对于那种江南秋色,不正是带着羡慕的神情吗?此外,如像“红树青山好放船”(吴伟业句)、“半江红树买鲈鱼”(王士帧句)……这些美丽的诗句,都不是像“满山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那样饱含着哀伤情调的。例文中的引句,大多原本是描写景物的,本处引来表达了对碧云寺丰富多彩的秋色的喜爱,同时,对古代诗人墨客描绘的种种秋景作了中肯的批判,褒贬之情溢于言表。如有学生写道: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我读出了被困逆境的迷茫与重获光明的喜悦;从“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里,我读出了亡国之君的绵绵愁绪。又如一学生引用《乡愁》道出了对父母的依恋、对家园的依恋,这浓浓的依恋之情不仅从余光中的心底唱出,也是作者的心灵之歌,拨动着读者的心弦,引起深深的共鸣。
(3)引用议论,增强文章说服力。议论文如果能恰当地引用名言、警句、格言、俗语等语句来说理,不仅言简意赅,增加文章的文采和文化底蕴,还可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将这些诗词引用到议论文中,有如撞钟鸣鼓,振聋发聩;或如品茗饮醇,唇齿留香。如谈“惜时”,可用“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谈“亲情”,可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些诗句在增加文采、厚实文章底蕴的同时,又增强了论证的力量。
学生作文《世界因多彩而精彩》中间部分是这样引用的:“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吟咏着徐志摩的佳句,我轻轻掀开文学神秘的面纱。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放,李商隐“留得残荷听雨声”的低沉,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旷达,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各有千秋。一段之内五处引用诗词名句,既为文章增添了亮丽的色彩,也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说理的感染力,显示了作者文史知识的丰富和驾驭语言的能力。一位学生在《直面失败》的议论文中引用郑智化的歌“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怕/至少我们还有梦/”,表明直面失败,勇往直前的决心。议论文中恰当地运用这些古诗名句,能强化观点,增强说服力。
“磨刀不误砍柴工”,平时应该多读书,读好书,勤于记诵,多积累。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胸无点墨,下笔不能成文;腹无诗书,言说不善引用。对蕴涵丰富的成语典故,脍炙人口的佳句名言,更要多多记诵,烂熟于心,如能这样就能下笔如有神,文笔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