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验中择优在思辨中规范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m0pl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常规的教学中,乘除法的格式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学生只能单纯地模仿、记忆这些计算格式,缺少对知识本质的理解和建构。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知识,更要让学生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格式中体会数学的美妙,发展思维。
  [关键词]体验;思辨;规范
  计算教学中,乘法竖式与加減法竖式的格式相似,而除法竖式却截然不同。教学二年级下册的“除法竖式”后,学生仍不能正确书写格式,到三年级下册再次出现除法竖式时,发现学生书写格式还是错的。在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时,只需要一步就能计算出答案,而在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则需要分层进行计算,这也是学生产生“为什么”的原因,对此,教师经常告诉学生:“格式就是这样的。”其实,乘、除法的竖式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口算方法的记录形式,且要求简便、清楚。
  基于以上问题,笔者对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的“乘与除”进行了重组、整合,分成四节课教学:第一节口算课,目的是让学生理解算理;第二节课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第三节课体验规范计算;第四节课练习。在第二节课结束时,笔者留下板书(如图1)。
  在这四节课中,重点就是第三节体验规范计算。第三节课的目标就是把第二节课留下的板书进行优化,只需要留下一种格式即可。细看图1中的竖式不难发现,矛盾集中在“一层还是二层?从高位算起还是从低位算起?”教学中,标准计算格式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学生缺乏对知识本质的理解和建构。俞正强老师曾说:“数学上有许多规定,这些规定似乎是硬邦邦的,需要被重复、被强化。事实上,数学的许多规定是有道理的,而且道理是十分有意思的。”教师要让学生不仅是“学习知识”,更要“体验过程”;不仅是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在规定中体会数学的美妙,发展思维。
  在这节课中,教师如何从算法的多样化中选择合适的算法来给学生建立规范,发展数学核心素养呢?笔者认为有以下三点。
  一、在体验中感悟
  笔者对63名学生进行了前测,发现有7名学生在计算48÷4时应用一层计算,而在计算51÷3时却用二层计算。究其原因,是数据影响了他们的思维。对于48÷4,学生一致选择了一层的方法进行计算,因为这个数据通过口算即可完成。当51÷3时,学生强烈感受到一层的记录方法不可行,于是尝试二层的记录方式。
  在除法竖式中,受加、减、乘竖式计算的影响,学生习惯从低位算起,前测中笔者也发现了这种情况。如何让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从高位算起的好处呢?笔者出示58÷3。如果每10根小棒为1捆,学生从低位分起,8根平均分成3份,不够分,于是从十位借一和8并在一起分,18根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6根,再将十位的40根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13根,还余1根。教学中,笔者给学生展示了从高位开始分起,先每份1捆,5捆分成3份后,还剩2捆,把这2捆和8根并在一起分,分成3份,每份分到9根,还余1根,也要分2次,但这样分不容易出错。笔者借助这形象生动的体验,促使学生对计算的方法更加系统、全面的理解和掌握。
  郑毓信教授指出:“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含义就在于:我们应当通过数学教学帮助学生学会思维,并能使他们逐步学会想得更清晰、更深入、更全面、更合理。”教师应该让学生调用各种感官去体验、去感受、去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与知识结构之间架起一道无形的桥梁。在教学过程中,先通过问题冲突,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再进行操作实践,优化选择。可以说,如果学生没有体验,就很难从教师的讲授和得出的结论中获取其中蕴含的数学思维方法和数学思维品质。
  二、在思辨中规范
  数学知识有很多抽象的内容,每个人对知识的认识有限,所以光靠个人能力不易解决难题,让学生的思想从相互碰撞到相互整合,就能形成概念,树立规范。对此,在计算课中,更需要让学生在思辨中体验、对比,发现算法,并深入地理解算理。
  在前测中笔者发现,乘法竖式的书写学生基本上都会。笔者用12×3、23×4进行前测,参与前测的63名学生中,61名学生列的乘法竖式是完全正确的,2名学生列成加法竖式,事后让这2名学生列成乘法竖式,他们也会列。那学生是真的会了吗?于是笔者进行了访谈。
  师:对于12×3,你是怎么算的?
  生1:先算1×3=3,再算2×3=6。
  师:这个6为什么写在2的下面?
  生1:因为是乘以2得到的。
  师:那这个6表示什么?
  生1:表示6个一。
  师:答案中的这个3是什么意思?
  生1:可能也是3个一吧。
  师:对于23×4,你是怎么算的?
  生2:先算3×4=12,再算2×4=8,8加1就是9。
  师:为什么要加1?
  生2:后面进上来的,我妈妈跟我说后面的进几就要加几。
  从访谈中笔者发现,对于乘法竖式的算理,部分学生是不清楚的。受口算影响,学生习惯从高位算起。对于积中各个数所表示的意思,学生也不是很明白,更多的是家长强加给他们的一种计算技能。在教学中,教师应思考学生的会是真的会了吗?并让学生围绕几个问题进行思辨:为什么这里一层就好了?你觉得二层不好在哪?在计算时应从哪位乘起,为什么?对于这几个问题,学生的回答有“当乘数是三位数、四位数的话不是要很多层了?”“后面有那么多0,我们容易把数位对错的。”“我们在做加法时也是这样进位的。”“如果从十位算起,个位有进位的话,十位不是又得擦掉了?”你看,学生的语言多么精彩,他们在不停地交流中道出了竖式的算理,竖式的格式就是要清楚、简便。
  通过思辨,既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加深了学生对竖式的意义理解。在具体化描述的过程中,学生深入理解了计算法则,感受到知识间的联系,为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提供联结点和支撑点,并使思维获得发展,培养了分析、比较、归纳等数学素养。
  三、在规范中提升
  对于方法技能的教学,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规则,并说:“书上就是这样规定的。”多数教师认为这样告诉学生就不易出错,并能够很快地解决问题,但我们往往会做出一些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弗赖登塔尔说:“泄露一个可以由学生自己发现的秘密,那是‘坏’的教学法,甚至是罪恶。”教学中,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让学生在对概念、原理的深刻理解中学习技能,而不是单纯地记忆与模仿。
  就拿除法来说,在二年级时,学生就已经学过除法竖式的格式了,但到了三年级,还是出现了错误的格式(如图2)。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除法算理教学不充分,教师将算法强调得过早,算理和算法两者联系沟通不足。学习一个数学概念、原理、法则,如果在心理上能组织起适当的、有效的认知结构,并使之成为个人知识网络的一部分,那么学生才会产生自己的数学理解。如果在除法竖式中缺少教学内容的丰富、关联和综合,没有从知识的内在结构出发,通过多种方式将知识关联起来,就导致知识点在学生的大脑中是孤立、残缺的。
  竖式的计算,反映了数学中对推理和简洁有效表达的追求,其中所蕴含的逻辑和直观、分析和推理、共性和个性的特点,能使学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围绕数学的“清楚、方便”这两个特点,对乘、除法竖式进行规范,在归纳时总结乘法的竖式只需要一层,而除法的竖式却要二层,但都是以“清楚、方便”为准则的,体会到数学严谨的科学美、辩证的哲理美、简洁的形式美。在竖式的规范中,让学生感悟数学的思想和方法,积累经验,发展数学核心素养才是重中之重。
  综上所述,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抓住数学的本质,溯本求源,把根留住,站在学生的立场设计和实施教学,引领学生一起经历新知识的生长过程。希望各教师在教学前线中摸爬滚打,在一招一式的背后去拨动深刻的道理,完成从学“术”到悟“道”的蜕变,真正提高执教能力,让每位学生获得高质量的数学学习。
  (责编 李琪琦)
其他文献
[摘 要]小学立体图形特征的教学,教师应注重从生活到数学,构建立体图形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注重静态与动态相结合、二维与三维并重,促進学生自主理解平面与立体的关系,实现平面与立体的相互转化;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想象、实践等数学活动,使学生的空间观念、空间思维能力等得到自由发展,切实深化学生对立体图形特征的认识。  [关键词]立体图形;空间观念;空间思维;教学价值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
[摘要]在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互换的复习中,通过回顾求经过时间的基本方法,建立时间计算和想象钟面的联系,然后让学生在外出探亲的情境中经历观察、记录、对比、分析等数学活动,发现数钟面、计算时间轴、分段转换计算等多样性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24时计时法;经过时间;时间轴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19) 35-0010-
[摘 要]在学生学习近似数相关知识基础之上,展现近似数的现实意义,并借助数线直观明理明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优化估算方法,系统整理准确数与近似数的运用。  [关键词]准确数;近似数;估算;优化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2-0020-02  史宁中先生说过:精算的本质是数的运算,估算的本质是数量的运算。  人教版教
[摘要]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直指学生的必备品德和关键能力。培养核心素养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师应将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有机结合,在以实践探索为导向的教学中让学生真正思考、有效合作,从而触摸数学本质,形成数学思想方法。  [关键词]核心素养;实践操作;观察想象;看一看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20)02-0052-02  【教学内容
[摘要]關于两位数乘法计算,学生大多数只掌握了算法,却对算理知之甚少,这在很大程度影响了学生对乘法的运用和掌握。为此,在教学中可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借助直观的图形演示,促进学生思考,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进而掌握算理并将其逐步内化成算法。  [关键词]数形结合;乘法计算;算理;算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14-0069-02  《
[摘要]余数要比除数小,这一规律在中年级教师看来是理所当然的,是不需要深入解释的。学情调查后发现,很多学生对于“余数要比除数小”的理解一知半解。教师可基于学情研究这一规律的阐释,以打通学生的思维脉络。  [关键词]余数;除法;五入调商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17-0064-02  “有余数的除法”是苏教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教
[摘 要]“学会倾听”是新课程赋予学生学习习惯的内涵,更是培养人才目标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培养学生倾听能力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根本。通过对学生倾听现状的分析,对症下药,从力求倾听潜移默化、增强倾听艺术魅力、力作倾听训练有素、增添倾听评价光环这四个方面来阐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  [关键词]数学课堂 倾听方法 倾听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借助课后习题,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是一个有价值的话题。从改进教学路径着手,浅析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习题的二次开发,通过动态演示、踩出小路、变式训练等实操策略,促进学生的思维由浅入深、独辟蹊径、触类旁通。  [关键词]数学;习题;开发;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23-0034-03  《义务教育数
[摘 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是新时期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而数学思维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重中之重。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依托理解型实验、借助探究型实验、设计验证型实验、利用模拟实验等操作路径,帮助学生提升思维素养。  [关键词]思维素养;数学实验;内涵诠释;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8-0072-02  当前,数学
[摘 要]习题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有效载体,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在第二学段“图形与几何”的复习课中,从课堂练习普遍存在的问题入手,多维加工、融合渗透,通过设计综合性练习,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复习课;针对性;层次性;多元性;拓展性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