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我不是最弱小的》,描写了一件生活小事,故事很短却意蕴十足。从“萨沙把雨衣轻轻地遮在蔷薇花上”,我们看到,生命建设所必需的基本要素得到了传承、唤醒和打开。那么,如何从教材人物的精神版图中找到最合适的楔入点,引领学生从“我不是最弱小的”角度引申开去,从而得到言语生命的润泽和锻造,同时也得到精神的洗礼和心灵的净化呢?
听过不少教师执教公开课《我不是最弱小的》,发现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抓住“关键问题”进行揣摩和反思,如:什么是最弱小的?判断生命弱小的依据是什么?的确,抓住这样的关键问题,或延伸拓展或对比分析,都是对学生思维能力和想象力极好的训练点。
我曾经在听课时捕捉到这样一个细节:
生:老师,我认为“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这一句中的“人”不对。因为萨沙保护的不是人,而是一朵野蔷薇。
师:那你认为应该怎么表述呢?
生:我认为应该改成“生命”。虽然野蔷薇不是人,但它也是有生命的。
或许是时间紧张,或许是教师自认为没有必要对这个“生成点”进行解释,总之,学生的这一回答被无视了,最后不了了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有时不免会出现一些与教学计划“不符”的“生成点”或“延伸点”。教师是善待这些突发的生成性资料,还是严格沿着预定的轨道向前挺进呢?我认为,正是这个学生的发言,正是这个学生“由人到物”的过渡,才生成了本课学习中最有价值的问题。想想,学生能由“人”联想到“植物”,也必将由“植物”联想到“其他事物”,联想到一切值得保护的事物,这样的一种“由根生干,由干生枝,由枝生叶”的眼光,不正是新课程所孜孜以求的一种理想境界吗?
此时此刻,教师应该引领学生就“人”和“生命”的范围进行扩展:不仅仅是保护花花草草,也要保护比自己小的孩子,保护小动物……将妈妈的话拓展为“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植物、动物或其他的东西”,就不至于千篇一律、机械重复。
教师应该抓住这个学生的发言,进行充分的拓展,在课前就应该注重以下几方面:
1.既然“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这一句中的“人”所表示的范围有点“狭小”,那么你应该保护什么呢?生活中遇到过比你更弱小的生命吗?当你面对弱小,你又是怎样做的?请用“我不是最弱小的,因为( )”的句式说话。
2.填空:我家的阳台上,有一盆花,它是那么的( ),我应该保护它;森林中,有一棵树,那么( ),我应该保护它;在街道上,我碰到过一位小朋友,他( ),我应该( )……
3.人们常说“时光如梭”,假如时光已经过了十年、二十年,出现在我们眼前的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呢?“我”还是最弱小的吗?受保护的人应该是谁呢?而这种亲情的传承和反哺与萨沙小时候的经历有何关系呢?
这样很有设计感的练习,这样设计精细的预案,是对学习历程中可能出现的生成性或突发性问题的有力回应,否则面对上面教学中突然出现的“生成点”,教师就有可能无从下手。所以,好的教学就是以最充足的准备迎接那些意外中的生成性资源——那里才会为课堂松綁,那里才会让生命飞扬,那里才蕴涵着滋养心智的“维他命”。由预设到生成,其间有诸多辗转、回旋、波折,教师应该做精做细这个过程,通过“老牛犁地”式的深耕细作的方式,引导学生沉浸在迷人的语文实践中,发现另一片鲜活的天地。
(注:本文为2016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从落实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入手,构建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新模式研究》系列论文。课题审批号:GS[2016]GHB1336)
(作者单位:甘肃省永昌县第二小学)
(责任编辑 张 妤)
听过不少教师执教公开课《我不是最弱小的》,发现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抓住“关键问题”进行揣摩和反思,如:什么是最弱小的?判断生命弱小的依据是什么?的确,抓住这样的关键问题,或延伸拓展或对比分析,都是对学生思维能力和想象力极好的训练点。
我曾经在听课时捕捉到这样一个细节:
生:老师,我认为“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这一句中的“人”不对。因为萨沙保护的不是人,而是一朵野蔷薇。
师:那你认为应该怎么表述呢?
生:我认为应该改成“生命”。虽然野蔷薇不是人,但它也是有生命的。
或许是时间紧张,或许是教师自认为没有必要对这个“生成点”进行解释,总之,学生的这一回答被无视了,最后不了了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有时不免会出现一些与教学计划“不符”的“生成点”或“延伸点”。教师是善待这些突发的生成性资料,还是严格沿着预定的轨道向前挺进呢?我认为,正是这个学生的发言,正是这个学生“由人到物”的过渡,才生成了本课学习中最有价值的问题。想想,学生能由“人”联想到“植物”,也必将由“植物”联想到“其他事物”,联想到一切值得保护的事物,这样的一种“由根生干,由干生枝,由枝生叶”的眼光,不正是新课程所孜孜以求的一种理想境界吗?
此时此刻,教师应该引领学生就“人”和“生命”的范围进行扩展:不仅仅是保护花花草草,也要保护比自己小的孩子,保护小动物……将妈妈的话拓展为“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植物、动物或其他的东西”,就不至于千篇一律、机械重复。
教师应该抓住这个学生的发言,进行充分的拓展,在课前就应该注重以下几方面:
1.既然“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这一句中的“人”所表示的范围有点“狭小”,那么你应该保护什么呢?生活中遇到过比你更弱小的生命吗?当你面对弱小,你又是怎样做的?请用“我不是最弱小的,因为( )”的句式说话。
2.填空:我家的阳台上,有一盆花,它是那么的( ),我应该保护它;森林中,有一棵树,那么( ),我应该保护它;在街道上,我碰到过一位小朋友,他( ),我应该( )……
3.人们常说“时光如梭”,假如时光已经过了十年、二十年,出现在我们眼前的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呢?“我”还是最弱小的吗?受保护的人应该是谁呢?而这种亲情的传承和反哺与萨沙小时候的经历有何关系呢?
这样很有设计感的练习,这样设计精细的预案,是对学习历程中可能出现的生成性或突发性问题的有力回应,否则面对上面教学中突然出现的“生成点”,教师就有可能无从下手。所以,好的教学就是以最充足的准备迎接那些意外中的生成性资源——那里才会为课堂松綁,那里才会让生命飞扬,那里才蕴涵着滋养心智的“维他命”。由预设到生成,其间有诸多辗转、回旋、波折,教师应该做精做细这个过程,通过“老牛犁地”式的深耕细作的方式,引导学生沉浸在迷人的语文实践中,发现另一片鲜活的天地。
(注:本文为2016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从落实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入手,构建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新模式研究》系列论文。课题审批号:GS[2016]GHB1336)
(作者单位:甘肃省永昌县第二小学)
(责任编辑 张 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