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的讲授法教学,整堂课基本上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当主角,学生当配角甚至是听众.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必须切实改变这种教师包办思维的落后的教学方法.为此,转变教学观念,树立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指导思想是新时期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紧迫任务.教师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对学生科学思想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上,改进教学方法,关注教学过程,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探究式教学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索性为出发点,遵循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这个新时期的教学理念,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积极而正确的引导,学生自行探索、思考、理解从而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程序,指导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从而实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和谐统一.探究式教学形式多样,不拘一格,在教学过程中视具体内容和情况灵活运用.以下从两个方面举例说明其应用,以抛砖引玉.
一、适当打乱教材编排顺序,重新设计教学程序,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现行教材大部分元素与化合物知识都是按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制法、存在及用途等的顺序来编排的.这样编排固然是从知识的系统性考虑,但学生在看到具体的物质前就已知道了该物质的有关性质了,做实验只是为了验证书上的说法而已.按照这种顺序实施课堂教学难免显得有些平铺直叙,学生也觉得平淡无奇,提不起兴趣.同样的内容,若教师适当地改变教法则效果大不一样.如高一化学《钠》的教学,我在上课时首先指导学生演示钠与水反应的实验,并通过投影仪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当学生兴致勃勃地看到一系列实验现象后,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并感到困惑不解:钠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且熔成小球?小球为什么会在水面上不停地四处游动,还发出丝丝响声?滴入酚酞试液的水又为什么变红?此时学生正处于一种“愤”、“悱”的心理状态,亟待弄清发生这些现象的原因,紧张地进行思考,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此时,教师绝不能代替学生思考,急于将答案交给学生,而应引导学生自己寻求和发现真知.学生经过探究活动学到的知识才记得牢.不仅如此,学生还体验了知识的获取过程,从中学会了探究的科学方法.此外,《氨》、《氯气》等的教学也都可以不拘泥于教材的顺序,以实验探索为主线,进行重新组合,最大程度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层层设问,借助实验手段,训练学生的探究能力
课堂上教师的提问不能有随意性,这就要求教师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疑布阵,创设出能使学生愤悱的情境,以便营造探究的氛围.教学中巧问善问是营造这种氛围的最好方法.要问得恰当,问在知识关键处;要掌握问题的坡度,问在难易适中处,过易或过难都不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收不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学习《氯碱工业》时,我先提出一些基础性的问题,使大多数学生经过思考能回答,以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激发学习兴趣,然后由易到难,层层推进.如1.为什么把电解饱和NaCl溶液的工业叫做氯碱工业?学生经过预习知道:有Cl2和NaOH生成.2.电解时,阴阳两极分别有哪些产物?此问较易,学生结合产物分析可知阴极产生H2,阳极产生Cl2.我再进一步追问:NaOH是哪一极的产物?有学生说NaOH中没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因而不是产物,有的说是阴极产物,也有的说是阳极产物,课堂上开始出现争论.究竟哪种说法正确?实验就可以回答这个问题.通过实验发现,电解滴有酚酞试液的饱和NaCl溶液一段时间后,只在阴极附近溶液变红,说明NaOH是在阴极产生的.我进一步用电解理论阐述这一结果.3.如果用烧杯装NaCl溶液进行电解现象又有什么不同?这一稍加改变的问题让学生既感到新鲜又感到困惑,经过思考和讨论后学生提出了不同看法.经过实验探究得出其不同之处有:(1)速度快,因为阴阳两极间距小,单位时间内通过的电子多;(2)阴极附近的溶液变红后,很快褪色.4.褪色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学生分析有两种可能:(1)Cl2和NaOH反应消耗了NaOH,(2)Cl2及其产物HClO具有漂白性.实验探究的结果是第(1)种原因是正确的.
从以上实例不难看出,在课堂教学中,正确而又不失时机地运用探究式教学,能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学习情景中.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从设计实验到实验的成功实施、结论的得出,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得到提升.因此探究式教学不失为一种值得广大教师探索的好方法.
参考文献:
1.李晓华.化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1,(1—2).
2.高素菊.培养能力提高素质[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1,(6).
(责任编辑:廖银燕)
探究式教学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索性为出发点,遵循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这个新时期的教学理念,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积极而正确的引导,学生自行探索、思考、理解从而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程序,指导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从而实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和谐统一.探究式教学形式多样,不拘一格,在教学过程中视具体内容和情况灵活运用.以下从两个方面举例说明其应用,以抛砖引玉.
一、适当打乱教材编排顺序,重新设计教学程序,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现行教材大部分元素与化合物知识都是按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制法、存在及用途等的顺序来编排的.这样编排固然是从知识的系统性考虑,但学生在看到具体的物质前就已知道了该物质的有关性质了,做实验只是为了验证书上的说法而已.按照这种顺序实施课堂教学难免显得有些平铺直叙,学生也觉得平淡无奇,提不起兴趣.同样的内容,若教师适当地改变教法则效果大不一样.如高一化学《钠》的教学,我在上课时首先指导学生演示钠与水反应的实验,并通过投影仪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当学生兴致勃勃地看到一系列实验现象后,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并感到困惑不解:钠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且熔成小球?小球为什么会在水面上不停地四处游动,还发出丝丝响声?滴入酚酞试液的水又为什么变红?此时学生正处于一种“愤”、“悱”的心理状态,亟待弄清发生这些现象的原因,紧张地进行思考,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此时,教师绝不能代替学生思考,急于将答案交给学生,而应引导学生自己寻求和发现真知.学生经过探究活动学到的知识才记得牢.不仅如此,学生还体验了知识的获取过程,从中学会了探究的科学方法.此外,《氨》、《氯气》等的教学也都可以不拘泥于教材的顺序,以实验探索为主线,进行重新组合,最大程度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层层设问,借助实验手段,训练学生的探究能力
课堂上教师的提问不能有随意性,这就要求教师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疑布阵,创设出能使学生愤悱的情境,以便营造探究的氛围.教学中巧问善问是营造这种氛围的最好方法.要问得恰当,问在知识关键处;要掌握问题的坡度,问在难易适中处,过易或过难都不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收不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学习《氯碱工业》时,我先提出一些基础性的问题,使大多数学生经过思考能回答,以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激发学习兴趣,然后由易到难,层层推进.如1.为什么把电解饱和NaCl溶液的工业叫做氯碱工业?学生经过预习知道:有Cl2和NaOH生成.2.电解时,阴阳两极分别有哪些产物?此问较易,学生结合产物分析可知阴极产生H2,阳极产生Cl2.我再进一步追问:NaOH是哪一极的产物?有学生说NaOH中没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因而不是产物,有的说是阴极产物,也有的说是阳极产物,课堂上开始出现争论.究竟哪种说法正确?实验就可以回答这个问题.通过实验发现,电解滴有酚酞试液的饱和NaCl溶液一段时间后,只在阴极附近溶液变红,说明NaOH是在阴极产生的.我进一步用电解理论阐述这一结果.3.如果用烧杯装NaCl溶液进行电解现象又有什么不同?这一稍加改变的问题让学生既感到新鲜又感到困惑,经过思考和讨论后学生提出了不同看法.经过实验探究得出其不同之处有:(1)速度快,因为阴阳两极间距小,单位时间内通过的电子多;(2)阴极附近的溶液变红后,很快褪色.4.褪色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学生分析有两种可能:(1)Cl2和NaOH反应消耗了NaOH,(2)Cl2及其产物HClO具有漂白性.实验探究的结果是第(1)种原因是正确的.
从以上实例不难看出,在课堂教学中,正确而又不失时机地运用探究式教学,能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学习情景中.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从设计实验到实验的成功实施、结论的得出,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得到提升.因此探究式教学不失为一种值得广大教师探索的好方法.
参考文献:
1.李晓华.化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1,(1—2).
2.高素菊.培养能力提高素质[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1,(6).
(责任编辑:廖银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