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08-0145-01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明确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夸美纽斯也曾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作为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我们深愿小学语文课堂能够成为儿童少年的学习乐园。学生们能以更大热情,主动积极地投入语文学习,使身心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我结合亲身经历的经验教训,说几点想法。
一、师生民主,心理相容
教师是教育者,学生是受教育者,只有注重师生关系融洽和谐,在心里上达到相容,教学效果才会好。
l、平等待人。
语文教学活动实际上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双向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保持民主、和谐的关系十分有利于提高一堂课的效率。尤其是语文课,因为语文课本来就是通过学习语言文字来交流情感的。教师虽然站在讲台前,但是,不能高高在上,而应该设法站在学生的角度体会学生的想法和情感,允许而且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甚至欢迎学生给教师提出意见。
2、细微观察。
教师要善于“察颜观色”运用心理学知识,从细微末节处观察学生的思想变化,发现毛病,寻找闪光点,掌握第一手材料。在我校同课异构教学比武中,吴丽娜老师抽到我班的学生上课。开始,我发现小朋友们都挺紧张的,正担心……这时,吴老师微笑着说:“听说我们一(5)班的小朋友书读得特捧,我很想和大家来比试一下,好不好?”小朋友来劲了,齐说“好”。没想到短短的两三分钟,吴老师既让学生朗读了课文,又让学生很自然地融入课堂中。此时,老师用亲切的目光,微笑的表情参与到学生中去,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关系融洽和谐。学生很快进入角色,学得更积极,思想更加集中了。
3、关心体贴。
作为教师,不仅要在学习上关心帮助学生,而且在其他生活等方面也要关心照顾学生,没有老师对学生的挚爱,也就不可能有学生的“乐学”。
二、寓教于乐 寓教于玩
课堂艺术表演形象生动,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它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深受学生的喜爱和欢迎。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想象,在轻松愉快中获取知识,只要老师驾驭得当,精心设计和引导,在语文教学中定能避免花架子,达到“寓教于乐 寓教于玩”的效果。
把艺术表演形式引入语文课,一般采用讲讲、唱唱、演演、画画四种形式。
1、讲讲一一就是讲故事。根据教材特点,运用故事讲演的形式帮助学生学习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开学生的思维。如在教阅读课文《丑小鸭》一课。我先布置预习作业,让爸爸妈妈讲《丑小鸭》这个故事给小朋友听,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小朋友熟读课文,再把故事讲给爸妈听。上课时,我把课堂设计为讲故事比赛,看谁讲得好。这样,就能引起学生主动去探索求知,提高学习兴趣。
2、唱唱一一是歌曲演唱。借助音乐旋律,创设情境,如在教《快乐的小青蛙》用歌曲《快乐歌》引入课文。在复述课文《小英雄王二小》时,通过唱歌曲《王二小》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把音乐引进语文课,学生还受到了美的陶冶。
3、演演一一是指课堂表演。课堂表演通常能把课文内容通过玩玩演演的形式再现出来。我在教《小英雄王二小》一课后,尝试组织学生以课本剧的形式再现故事情节。学生把小英雄王二小放哨时的机敏,带路时的“畏缩”,牺牲时的豪迈表演得到淋漓尽致。“日本鬼子”的蛮横可恶,“八路军”的势不可挡,学生们演得非常投入。在这时,我不失时机地问:“王二小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你喜欢他什么?”学生们踊跃发言,与王二小产生共鸣,痛恨日本侵略者。学生对表演的浓厚兴趣也进而转化为学习语文的极大热情。
4、画画一一画直观形象。在语文教学中,适时引导学生进行绘画训练,不仅能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如在教古诗《古朗月行》教完后,我先让学生说一说月亮有哪几种形状,然后各自展开想象,画一幅有月光的图画。在教《山青青》时,学生通过画春天,体会到春天给大自然带来的变化。
三、情境教学 轻松愉快
1、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
语文教材中有一些说明文之类教材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赵州桥》。教这一课时,我先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桥”的资料,画下来,拍下来或者直接上传到学校教学网站上。上课时,学生收集到的作品在屏幕上显示:有南京长江大桥、斜拉桥、我市的西门桥……就在学生惊叹之时,我说:这些桥虽然气势雄伟,但却只有几年、几十年、几百年的历史,我们祖国有一座桥,却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边说边放录像,赵州桥的全身影展示在学生面前。全部用石头砌成的,没有一个桥墩,大桥洞上各有对称的两个小桥洞,桥栏板上有精美的石雕。相比之下,赵州桥显得庄重、秀美、古朴。接着老师导入新课:这就是举世闻名的赵州桥,今天我们来学这一课……兴趣是乐学的先导,老师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一旦入境,自主学习的欲望就油然而生了。
2、创设悬念激发兴趣。
巴尔扎克说过这样一句话“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是问号”。问题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们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如在教《鸟的天堂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a、作者两次出游,分别是什么时候?见到了什么?
b、大榕樹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描写的?鸟儿有什么特点?课文又是怎样描写的?
学生们带着这一个个悬念,分小组边读边理解课文,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在愉快中学到了知识。
3、突破“教”的技巧,促使“学”的提高。
我们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有一句精辟的名言,那就是“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就是说“不需要教要以教为基础,”要通过“教”的指导来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要达到这一目的,关键要让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化,乐学教育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形成自学的能力。如教《桂林山水》时,通过课件,我先让学生欣赏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境的西湖,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然后让学生听优美的乐曲配音朗颂课文,当全班学生精神愉快,学习兴趣浓,求知欲被唤起之后,我趁此机会向学生提出问题:桂林的山美在哪里?几乎全班学生都能找出美在“奇”、“秀”、“险”。并能在课文中划出具体表现“奇”、“秀”、“险”的句子来。用同样的方法启发提问引导学生自学了漓江水的特点。有了兴趣,学生在自学过程中表现出积极的思维活动,思路打开了,学生的自学效果得到了提高,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明确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夸美纽斯也曾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作为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我们深愿小学语文课堂能够成为儿童少年的学习乐园。学生们能以更大热情,主动积极地投入语文学习,使身心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我结合亲身经历的经验教训,说几点想法。
一、师生民主,心理相容
教师是教育者,学生是受教育者,只有注重师生关系融洽和谐,在心里上达到相容,教学效果才会好。
l、平等待人。
语文教学活动实际上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双向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保持民主、和谐的关系十分有利于提高一堂课的效率。尤其是语文课,因为语文课本来就是通过学习语言文字来交流情感的。教师虽然站在讲台前,但是,不能高高在上,而应该设法站在学生的角度体会学生的想法和情感,允许而且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甚至欢迎学生给教师提出意见。
2、细微观察。
教师要善于“察颜观色”运用心理学知识,从细微末节处观察学生的思想变化,发现毛病,寻找闪光点,掌握第一手材料。在我校同课异构教学比武中,吴丽娜老师抽到我班的学生上课。开始,我发现小朋友们都挺紧张的,正担心……这时,吴老师微笑着说:“听说我们一(5)班的小朋友书读得特捧,我很想和大家来比试一下,好不好?”小朋友来劲了,齐说“好”。没想到短短的两三分钟,吴老师既让学生朗读了课文,又让学生很自然地融入课堂中。此时,老师用亲切的目光,微笑的表情参与到学生中去,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关系融洽和谐。学生很快进入角色,学得更积极,思想更加集中了。
3、关心体贴。
作为教师,不仅要在学习上关心帮助学生,而且在其他生活等方面也要关心照顾学生,没有老师对学生的挚爱,也就不可能有学生的“乐学”。
二、寓教于乐 寓教于玩
课堂艺术表演形象生动,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它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深受学生的喜爱和欢迎。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想象,在轻松愉快中获取知识,只要老师驾驭得当,精心设计和引导,在语文教学中定能避免花架子,达到“寓教于乐 寓教于玩”的效果。
把艺术表演形式引入语文课,一般采用讲讲、唱唱、演演、画画四种形式。
1、讲讲一一就是讲故事。根据教材特点,运用故事讲演的形式帮助学生学习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开学生的思维。如在教阅读课文《丑小鸭》一课。我先布置预习作业,让爸爸妈妈讲《丑小鸭》这个故事给小朋友听,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小朋友熟读课文,再把故事讲给爸妈听。上课时,我把课堂设计为讲故事比赛,看谁讲得好。这样,就能引起学生主动去探索求知,提高学习兴趣。
2、唱唱一一是歌曲演唱。借助音乐旋律,创设情境,如在教《快乐的小青蛙》用歌曲《快乐歌》引入课文。在复述课文《小英雄王二小》时,通过唱歌曲《王二小》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把音乐引进语文课,学生还受到了美的陶冶。
3、演演一一是指课堂表演。课堂表演通常能把课文内容通过玩玩演演的形式再现出来。我在教《小英雄王二小》一课后,尝试组织学生以课本剧的形式再现故事情节。学生把小英雄王二小放哨时的机敏,带路时的“畏缩”,牺牲时的豪迈表演得到淋漓尽致。“日本鬼子”的蛮横可恶,“八路军”的势不可挡,学生们演得非常投入。在这时,我不失时机地问:“王二小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你喜欢他什么?”学生们踊跃发言,与王二小产生共鸣,痛恨日本侵略者。学生对表演的浓厚兴趣也进而转化为学习语文的极大热情。
4、画画一一画直观形象。在语文教学中,适时引导学生进行绘画训练,不仅能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如在教古诗《古朗月行》教完后,我先让学生说一说月亮有哪几种形状,然后各自展开想象,画一幅有月光的图画。在教《山青青》时,学生通过画春天,体会到春天给大自然带来的变化。
三、情境教学 轻松愉快
1、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
语文教材中有一些说明文之类教材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赵州桥》。教这一课时,我先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桥”的资料,画下来,拍下来或者直接上传到学校教学网站上。上课时,学生收集到的作品在屏幕上显示:有南京长江大桥、斜拉桥、我市的西门桥……就在学生惊叹之时,我说:这些桥虽然气势雄伟,但却只有几年、几十年、几百年的历史,我们祖国有一座桥,却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边说边放录像,赵州桥的全身影展示在学生面前。全部用石头砌成的,没有一个桥墩,大桥洞上各有对称的两个小桥洞,桥栏板上有精美的石雕。相比之下,赵州桥显得庄重、秀美、古朴。接着老师导入新课:这就是举世闻名的赵州桥,今天我们来学这一课……兴趣是乐学的先导,老师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一旦入境,自主学习的欲望就油然而生了。
2、创设悬念激发兴趣。
巴尔扎克说过这样一句话“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是问号”。问题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们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如在教《鸟的天堂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a、作者两次出游,分别是什么时候?见到了什么?
b、大榕樹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描写的?鸟儿有什么特点?课文又是怎样描写的?
学生们带着这一个个悬念,分小组边读边理解课文,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在愉快中学到了知识。
3、突破“教”的技巧,促使“学”的提高。
我们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有一句精辟的名言,那就是“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就是说“不需要教要以教为基础,”要通过“教”的指导来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要达到这一目的,关键要让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化,乐学教育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形成自学的能力。如教《桂林山水》时,通过课件,我先让学生欣赏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境的西湖,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然后让学生听优美的乐曲配音朗颂课文,当全班学生精神愉快,学习兴趣浓,求知欲被唤起之后,我趁此机会向学生提出问题:桂林的山美在哪里?几乎全班学生都能找出美在“奇”、“秀”、“险”。并能在课文中划出具体表现“奇”、“秀”、“险”的句子来。用同样的方法启发提问引导学生自学了漓江水的特点。有了兴趣,学生在自学过程中表现出积极的思维活动,思路打开了,学生的自学效果得到了提高,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