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一些地方党委、政府在小城镇建设中盲目模仿大城市,贪大求洋,把小城镇搞得城镇不像城镇,城市不像城市,步入了小城镇建设的误区。如何按照党的十八大要求,进一步提高对小城镇建设的认识,尽快走出小城镇建设的误区,笔者认为,通过明确小城镇建设的空间、产业、文化的定位,从而走出误区。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 定位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小城镇建设始于上世纪80到90年代,但终因出自农民自发,形成“村村像城镇、镇镇像农村”的格局,被理论界公认是中国城市化的一大败笔。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小城镇建设形势总体是好的,但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尤其是由于认识上偏差,一些地方党委、政府在小城镇建设中盲目模仿大城市,贪大求洋,把小城镇搞得城镇不像城镇,城市不像城市,步入了小城镇建设的误区。照此发展下去,中国小城镇建设又会走进死胡同。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大统筹城乡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把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戰略位置,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为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确立了目标。那么如何按照党的十八大要求,进一步提高对小城镇建设的认识,尽快走出小城镇建设的误区,自然而然成为地方党委、政府的当务之急。
一、小城镇与小城镇建设
小城镇是一个使用频率较高的通用名词,但其内涵不是很清晰,有四种不同的说法。第一种说法是:小城镇就是小城市加建制镇加集镇;第二种说法是:小城镇就是小城市加建制镇;第三种说法是:小城镇就是建制镇;第四种说法是:小城镇就是建制镇加集镇。笔者比较赞同第二种说法,即,小城镇就是较小的城镇,包括小于城市而从属于县的县城、县城以外的建制镇。“一个扁担挑两头。”这是对小城镇最形象比喻,小城镇这根“扁担”挑着城市和农村。小城镇是农村之首、城市之本,是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具有接受城市辐射,增强农村田园聚集的功能,既有城市的文明程度,又有乡村田园化的特点。小城镇建设,就是通过加快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城镇建设规模,完善城镇服务功能,集聚农村人口,促进第二、三产业向小城镇集中,加快城镇化进程。小城镇建设是城乡统筹的关键环节、是城镇化的重要途径,是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内容主要包括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的建设。微观建设,就是小城镇“五位一体”整体布局,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宏观建设,就是从本城镇的实际情况及它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客观地位出发,做好总体规划,侧重于解决小城镇的人口密度、规模、功能和空间布局的问题。
二、小城镇建设三大误区
误区一:“贪大求洋”。一些地方缺乏合理的小城镇发展空间定位,把小城镇的人口集聚功能,单纯地理解为小城镇的“大”功能,追求面积扩大,使小城镇建设成为单纯空间的扩展。很多小城镇盲目建造修大马路、建大广场、盖大高楼。由于盲目扩张,土地城镇化的速度要远远高于人口城镇化,城镇出现大量空置房。
误区二:“产城分离”。产城分离是近10多年来出现的新问题。一方面,由于认识和观念上的片面性,小城镇规划决策者,在小城镇空间功能定位上,把开发区、工业区、商务区、商业区、居住区等严格分开,形成“井水不犯河水”,功能不能交叉。白天,人大量拥向开发区、工业区、商务区等,居住小区人迹稀罕,形成空城,晚上,人进入居住区,而开发区、商务区、工业区人离楼空成为“鬼城”。另一方面,在小城镇建设中,更注重房地产开发,建造大量住宅,而没有产业设计,结果是光有城镇,而没有产业。
误区三:“千城一面”。一些地方在小城镇建设中不注重地方文化挖掘,在建设上不能体现地方特色、个性,盲目效仿大城市,追求漂亮的高楼大厦、宽阔的街道、繁华的商业等,造成小城镇建设的“千篇一律”、“千城一面”,结果导致小城镇成了大城市的缩影,丧失小城镇的特色。
三、走出小城镇建设的误区
小城镇建设是我国推进城镇化进程,推动城乡发展化的必由之路。在小城镇建设的探索道路中,出现一些困难和问题,甚至步入误区是再所难免的,不足为奇的,关键是我们要深刻认识这些问题,把握问题的结症,然后,对症下药,通过明确空间、产业、文化的定位,走出误区,步入小城镇建设的正轨。
1、准确把握小城镇建设的空间定位。小城镇建设空间定位要准确,要根据小城镇的人口规模,来确定空间规模,空间规模过大过小都不利于小城镇建设。一是空间规模过大,贪大求洋,大肆圈地,大搞造城运动,造成土地的浪费,造成财力和物力的透支,为今后可持续发展设下绊脚石。这种倾向表现在住宅建设上,超量开发,出现大量空置住房,把小城镇搞成了徒有城市外壳的而缺乏小城镇内容的,既不像城市,又不象城镇的城镇。小城镇空间面积扩张体现的是开发强度,并非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二是空间规范过小,人口集聚效应难以发挥,不利于小城镇发展的各类要素聚集,导致小城镇建设投入不到位,效益不佳,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小城镇的空间大小由什么确定呢?城镇化率是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镇的空间要由聚集于城镇的人口数量或人口规模来确定,根据要容纳的人口来规划小城镇的空间。地方党委、政府在建设小城镇中,要认真研究小城镇空间形成的内在原理,厘清人口增多的来源及数量,制定小城镇空间规划。湖南辰溪县“十二五”发展规划根据县城现在人口10余万人,县城区建成面积10.3平方公里。提出到2015年县城人口达15万,县城建成面积15万平方公里,全县城镇化率为41.29%的目标。这一规划是可行的,这种根据人口聚集增加来扩大建成面积的规划是合理的。但县委、县政府实施的县城“东扩、西改、南连、北进”发展战略中,“东扩”、“南连”行动迅速,是否根据了县城空间形成的内在原理?不得而知。建设的空间过大,速度过快,给人以“土地财政”、“追求政绩”之嫌,是否步入“贪大求洋”的误区?说实在的,此举值得商榷。在空间定位时还要注重空间功能布局,小城镇空间布局就是城镇内的各类用地进行功能组织。首先,应探讨各类用地的独立特点,然后分析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其次,做到统一安排空间布局,形成有机整体。最后,空间布局要达到近期建设的科学性,远期发展的可持续性。此方面,湖南长沙县的三个“三分之一”模式值得借鉴,把小城镇的空间规划为三部分,即:三分之一为产业区、三分之一为生活区、三分之一为生活、产业服务区。空间功能布局合理,就能 为实现产城融合提供条件,有利于小城镇建设和发展。小城镇建设的空间定位准确,一方面能有效地节约财力、物力和土地资源,另一方面能更好地发挥小城镇聚集功能。
2、准确把握小城镇建设的产业定位。古人云:“城者,盛民之居;市者,交易之地。”可见,城镇化绝不是简单的人口集聚幅员扩张和市政建设;还要强大的产业基础的经济支撑。小城镇建设必须以产业为依托,增强小城镇的综合经济实力。产业是立镇之本,产出是兴镇之基。只有产业的发展和推动,小城镇的规模效应、聚集效应才能实现。在小城镇建设中,一定要解决好产业定位,认真研究产业主体,突出地方特色。笔者日前在湖南长沙县榔梨镇了解到,长沙县榔梨镇以汽车零部件产业、工程机械产业、食品产业为重点,全镇有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生产厂家80多家,有工程机械生产企业9家,食品企业17家,形成了一定的集群优势。榔梨镇由于解决好了产业定位问题,有效地促进了榔梨镇的经济发展,该镇成为全国“千强镇”,长沙市10个城乡一体化示范镇之一。与榔梨镇相比,湖南辰溪县存在区位上的弱势,但也具有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丰富及开发潜力大的优势。辰溪县的县城以及建制镇在产业定位,要考虑本地特点,选择一些适应当地的主导产业。比如:县城的城东区依托先锋时尚广场、金润商业广场可以发展商贸物流、商务金融、餐饮住宿等第三产业;城南区可以发展汽车配件及机械维修业;城西区可以发展特色小吃、休闲服务业;城北区可以发展经济作物种植、生态旅游产业。再如,辰溪县黄溪口镇可以以高山葡萄种植、畜牧养殖、米酒加工、生态旅游观光为主导产业。再如,辰溪县火马冲镇要充分利用区位和交通优势,以现有的工业基础,采用淘汰、升级、技改等手段,发展成为以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产业、陶瓷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工业重镇。鉴于火马冲镇工业产业现状,在发展火马冲镇工业产业时,长沙县黄兴镇的做法值得借鉴,上世纪90年代,黄兴镇曾是亚洲最大的硫酸锰生产基地,世界60%硫酸锰都产自此镇。镇年财政收入达到2000多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镇。但是,化工厂带来丰厚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污染。2002年,黄兴镇13家硫酸锰厂全部关停。10年后的今天,黄兴镇由昔日的污染大镇已实现向“两型社会”的华丽转身。火马冲镇对现有工业产业状况,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和胆量,该关的关,该改的改。火马冲镇的工业产业可以定位在“无污染、低能耗、高科技”产业上,这样火马冲镇工业产业的兴旺,指日可待。
3、小城镇建设的文化定位。目前,小城镇建设基本上是“千城一面”,表面原因是盲目模仿,究其深层次原因就是忽略“文化定位”,使得小城镇无法体现个性风格。文化是小城镇的生命和灵魂,是小城镇发展的重要内核、实力和形象,一个小城镇没有自己的特色与文化内涵,等于没有灵魂;小城镇则是地域独特文化的凝结和浓厚沉淀,是文化的容器、载体和舞台。在小城镇建设中,发掘地方文化、突出地方特色,建造具有地方传统风格的建筑群众。比如,长沙县榔梨镇,以浏阳河湿地乐园、生态田园水乡、绿色江南古镇的风格定位,打造“江南水乡大镇”。长沙县开慧镇以“初恋小镇”定位,以绿色的理念,红色的文化为主题,打造具有地方文化内涵,集旅游、商贸于一体的小镇。辰溪县的文化底蕴很浓厚,具有突出的地方特色。湖南辰溪县既有名人文化、红色文化,又有饮食文化等。辰溪县在小城镇建设上可以通过“文化”大作文章。例如:辰阳镇是县城所在地,因爱国诗人屈原曾在停留,故古镇千百年来,始终保持辰阳之名。“朝发枉诸兮,夕宿辰阳……”,屈原涉江“夕宿辰阳”,是辰溪的特色文化。要抓住这一特色文化大做文章,仅在防洪大堤立一尊屈原的塑像是不够的,在小城镇的建筑风格、休闲场地特色要充分体现这一文化元素。再有,还应在县城建设中,要做到新城要“新”,老城要“老”,“新”就是要充满时代气息,“老”就是要保持传统文化。尤其是在辰阳镇柳树湾改造时,要尊重地方文化,保护好柳树湾的吊脚楼、码头及巷子,可把柳树湾建成喝茶、饮酒、特色小吃一条街,内设戏园、茶铺、酒馆等,一边喝茶或饮酒,一边听渔鼓或辰河高腔,既保持古典风格,又融入现代气息,再现柳树湾历史古商城的繁荣。辰溪县黄溪口镇是辰溪最遥远最偏僻的小镇,有辰溪“西藏高原”之称,具有历史悠远的瑶乡文化,系湘西十大古镇之一。黄溪口镇在小城镇建设上要体现瑶乡文化、突出古镇特色,展现“高原”美丽。辰溪县在小城镇建设中,要注重地方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小城镇要建设得有个性、有特色、有风采。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 定位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小城镇建设始于上世纪80到90年代,但终因出自农民自发,形成“村村像城镇、镇镇像农村”的格局,被理论界公认是中国城市化的一大败笔。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小城镇建设形势总体是好的,但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尤其是由于认识上偏差,一些地方党委、政府在小城镇建设中盲目模仿大城市,贪大求洋,把小城镇搞得城镇不像城镇,城市不像城市,步入了小城镇建设的误区。照此发展下去,中国小城镇建设又会走进死胡同。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大统筹城乡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把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戰略位置,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为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确立了目标。那么如何按照党的十八大要求,进一步提高对小城镇建设的认识,尽快走出小城镇建设的误区,自然而然成为地方党委、政府的当务之急。
一、小城镇与小城镇建设
小城镇是一个使用频率较高的通用名词,但其内涵不是很清晰,有四种不同的说法。第一种说法是:小城镇就是小城市加建制镇加集镇;第二种说法是:小城镇就是小城市加建制镇;第三种说法是:小城镇就是建制镇;第四种说法是:小城镇就是建制镇加集镇。笔者比较赞同第二种说法,即,小城镇就是较小的城镇,包括小于城市而从属于县的县城、县城以外的建制镇。“一个扁担挑两头。”这是对小城镇最形象比喻,小城镇这根“扁担”挑着城市和农村。小城镇是农村之首、城市之本,是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具有接受城市辐射,增强农村田园聚集的功能,既有城市的文明程度,又有乡村田园化的特点。小城镇建设,就是通过加快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城镇建设规模,完善城镇服务功能,集聚农村人口,促进第二、三产业向小城镇集中,加快城镇化进程。小城镇建设是城乡统筹的关键环节、是城镇化的重要途径,是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内容主要包括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的建设。微观建设,就是小城镇“五位一体”整体布局,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宏观建设,就是从本城镇的实际情况及它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客观地位出发,做好总体规划,侧重于解决小城镇的人口密度、规模、功能和空间布局的问题。
二、小城镇建设三大误区
误区一:“贪大求洋”。一些地方缺乏合理的小城镇发展空间定位,把小城镇的人口集聚功能,单纯地理解为小城镇的“大”功能,追求面积扩大,使小城镇建设成为单纯空间的扩展。很多小城镇盲目建造修大马路、建大广场、盖大高楼。由于盲目扩张,土地城镇化的速度要远远高于人口城镇化,城镇出现大量空置房。
误区二:“产城分离”。产城分离是近10多年来出现的新问题。一方面,由于认识和观念上的片面性,小城镇规划决策者,在小城镇空间功能定位上,把开发区、工业区、商务区、商业区、居住区等严格分开,形成“井水不犯河水”,功能不能交叉。白天,人大量拥向开发区、工业区、商务区等,居住小区人迹稀罕,形成空城,晚上,人进入居住区,而开发区、商务区、工业区人离楼空成为“鬼城”。另一方面,在小城镇建设中,更注重房地产开发,建造大量住宅,而没有产业设计,结果是光有城镇,而没有产业。
误区三:“千城一面”。一些地方在小城镇建设中不注重地方文化挖掘,在建设上不能体现地方特色、个性,盲目效仿大城市,追求漂亮的高楼大厦、宽阔的街道、繁华的商业等,造成小城镇建设的“千篇一律”、“千城一面”,结果导致小城镇成了大城市的缩影,丧失小城镇的特色。
三、走出小城镇建设的误区
小城镇建设是我国推进城镇化进程,推动城乡发展化的必由之路。在小城镇建设的探索道路中,出现一些困难和问题,甚至步入误区是再所难免的,不足为奇的,关键是我们要深刻认识这些问题,把握问题的结症,然后,对症下药,通过明确空间、产业、文化的定位,走出误区,步入小城镇建设的正轨。
1、准确把握小城镇建设的空间定位。小城镇建设空间定位要准确,要根据小城镇的人口规模,来确定空间规模,空间规模过大过小都不利于小城镇建设。一是空间规模过大,贪大求洋,大肆圈地,大搞造城运动,造成土地的浪费,造成财力和物力的透支,为今后可持续发展设下绊脚石。这种倾向表现在住宅建设上,超量开发,出现大量空置住房,把小城镇搞成了徒有城市外壳的而缺乏小城镇内容的,既不像城市,又不象城镇的城镇。小城镇空间面积扩张体现的是开发强度,并非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二是空间规范过小,人口集聚效应难以发挥,不利于小城镇发展的各类要素聚集,导致小城镇建设投入不到位,效益不佳,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小城镇的空间大小由什么确定呢?城镇化率是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镇的空间要由聚集于城镇的人口数量或人口规模来确定,根据要容纳的人口来规划小城镇的空间。地方党委、政府在建设小城镇中,要认真研究小城镇空间形成的内在原理,厘清人口增多的来源及数量,制定小城镇空间规划。湖南辰溪县“十二五”发展规划根据县城现在人口10余万人,县城区建成面积10.3平方公里。提出到2015年县城人口达15万,县城建成面积15万平方公里,全县城镇化率为41.29%的目标。这一规划是可行的,这种根据人口聚集增加来扩大建成面积的规划是合理的。但县委、县政府实施的县城“东扩、西改、南连、北进”发展战略中,“东扩”、“南连”行动迅速,是否根据了县城空间形成的内在原理?不得而知。建设的空间过大,速度过快,给人以“土地财政”、“追求政绩”之嫌,是否步入“贪大求洋”的误区?说实在的,此举值得商榷。在空间定位时还要注重空间功能布局,小城镇空间布局就是城镇内的各类用地进行功能组织。首先,应探讨各类用地的独立特点,然后分析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其次,做到统一安排空间布局,形成有机整体。最后,空间布局要达到近期建设的科学性,远期发展的可持续性。此方面,湖南长沙县的三个“三分之一”模式值得借鉴,把小城镇的空间规划为三部分,即:三分之一为产业区、三分之一为生活区、三分之一为生活、产业服务区。空间功能布局合理,就能 为实现产城融合提供条件,有利于小城镇建设和发展。小城镇建设的空间定位准确,一方面能有效地节约财力、物力和土地资源,另一方面能更好地发挥小城镇聚集功能。
2、准确把握小城镇建设的产业定位。古人云:“城者,盛民之居;市者,交易之地。”可见,城镇化绝不是简单的人口集聚幅员扩张和市政建设;还要强大的产业基础的经济支撑。小城镇建设必须以产业为依托,增强小城镇的综合经济实力。产业是立镇之本,产出是兴镇之基。只有产业的发展和推动,小城镇的规模效应、聚集效应才能实现。在小城镇建设中,一定要解决好产业定位,认真研究产业主体,突出地方特色。笔者日前在湖南长沙县榔梨镇了解到,长沙县榔梨镇以汽车零部件产业、工程机械产业、食品产业为重点,全镇有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生产厂家80多家,有工程机械生产企业9家,食品企业17家,形成了一定的集群优势。榔梨镇由于解决好了产业定位问题,有效地促进了榔梨镇的经济发展,该镇成为全国“千强镇”,长沙市10个城乡一体化示范镇之一。与榔梨镇相比,湖南辰溪县存在区位上的弱势,但也具有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丰富及开发潜力大的优势。辰溪县的县城以及建制镇在产业定位,要考虑本地特点,选择一些适应当地的主导产业。比如:县城的城东区依托先锋时尚广场、金润商业广场可以发展商贸物流、商务金融、餐饮住宿等第三产业;城南区可以发展汽车配件及机械维修业;城西区可以发展特色小吃、休闲服务业;城北区可以发展经济作物种植、生态旅游产业。再如,辰溪县黄溪口镇可以以高山葡萄种植、畜牧养殖、米酒加工、生态旅游观光为主导产业。再如,辰溪县火马冲镇要充分利用区位和交通优势,以现有的工业基础,采用淘汰、升级、技改等手段,发展成为以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产业、陶瓷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工业重镇。鉴于火马冲镇工业产业现状,在发展火马冲镇工业产业时,长沙县黄兴镇的做法值得借鉴,上世纪90年代,黄兴镇曾是亚洲最大的硫酸锰生产基地,世界60%硫酸锰都产自此镇。镇年财政收入达到2000多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镇。但是,化工厂带来丰厚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污染。2002年,黄兴镇13家硫酸锰厂全部关停。10年后的今天,黄兴镇由昔日的污染大镇已实现向“两型社会”的华丽转身。火马冲镇对现有工业产业状况,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和胆量,该关的关,该改的改。火马冲镇的工业产业可以定位在“无污染、低能耗、高科技”产业上,这样火马冲镇工业产业的兴旺,指日可待。
3、小城镇建设的文化定位。目前,小城镇建设基本上是“千城一面”,表面原因是盲目模仿,究其深层次原因就是忽略“文化定位”,使得小城镇无法体现个性风格。文化是小城镇的生命和灵魂,是小城镇发展的重要内核、实力和形象,一个小城镇没有自己的特色与文化内涵,等于没有灵魂;小城镇则是地域独特文化的凝结和浓厚沉淀,是文化的容器、载体和舞台。在小城镇建设中,发掘地方文化、突出地方特色,建造具有地方传统风格的建筑群众。比如,长沙县榔梨镇,以浏阳河湿地乐园、生态田园水乡、绿色江南古镇的风格定位,打造“江南水乡大镇”。长沙县开慧镇以“初恋小镇”定位,以绿色的理念,红色的文化为主题,打造具有地方文化内涵,集旅游、商贸于一体的小镇。辰溪县的文化底蕴很浓厚,具有突出的地方特色。湖南辰溪县既有名人文化、红色文化,又有饮食文化等。辰溪县在小城镇建设上可以通过“文化”大作文章。例如:辰阳镇是县城所在地,因爱国诗人屈原曾在停留,故古镇千百年来,始终保持辰阳之名。“朝发枉诸兮,夕宿辰阳……”,屈原涉江“夕宿辰阳”,是辰溪的特色文化。要抓住这一特色文化大做文章,仅在防洪大堤立一尊屈原的塑像是不够的,在小城镇的建筑风格、休闲场地特色要充分体现这一文化元素。再有,还应在县城建设中,要做到新城要“新”,老城要“老”,“新”就是要充满时代气息,“老”就是要保持传统文化。尤其是在辰阳镇柳树湾改造时,要尊重地方文化,保护好柳树湾的吊脚楼、码头及巷子,可把柳树湾建成喝茶、饮酒、特色小吃一条街,内设戏园、茶铺、酒馆等,一边喝茶或饮酒,一边听渔鼓或辰河高腔,既保持古典风格,又融入现代气息,再现柳树湾历史古商城的繁荣。辰溪县黄溪口镇是辰溪最遥远最偏僻的小镇,有辰溪“西藏高原”之称,具有历史悠远的瑶乡文化,系湘西十大古镇之一。黄溪口镇在小城镇建设上要体现瑶乡文化、突出古镇特色,展现“高原”美丽。辰溪县在小城镇建设中,要注重地方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小城镇要建设得有个性、有特色、有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