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女儿海波刚出生不久,同住一个大院的一位热心的婆婆就告诉我们,不要给孩子喝糖水,就直接喂她白开水,开荤(安徽六安的方言,指小孩子第一次和大人一样吃饭吃菜)以后也要吃得清淡些,不要吃味重的。一开始味重了,以后再纠正就很难了。婆婆说得极为慎重,满脸谆谆之情,唯恐我们小年轻敷衍似的点头,随后就抛之脑后了。
婆婆说的是口味的调理,关系到孩子的饮食习惯与身体。我则由此想到了孩子的教育。职业的经验、敏感与期待使我对孩子的成长多了一种思考的提前量,也多了几分掂量与打算。1990年代两三百块的月薪,使这几分掂量与打算,更多了锱铢必较似的斟酌:有没有更经济的,长效的,省时省力的办法?
找个老师学样乐器,或者是学学唱歌、跳舞,或者在三、四年级时学少儿英语,都是那时比较风行的育儿经。但于我们,都成为一种高贵的靡费。妻子的哼唱与录音机播放的儿童歌曲就是女儿的音乐启蒙,而我对于书的嗜好则成为女儿最有力的成长启蒙。这些既让我们至今想来仍觉得有些愧疚于女儿,又有点欣慰,因为我们的女儿已然是一只书虫。
女儿四岁时,我们一家来到了江南。一次晚间散步聊起了每个人最爱吃什么。“我知道,妈妈最爱吃咸菜。”海波扳起了手指,“咸鸡、咸鸭、咸鹅、咸肉……反正咸的妈妈都喜欢。”妻子笑着抚着女儿的头:“还是海波最知道妈妈。”夕阳的余晖在妻子的脸上闪耀的不仅是年轻的光泽,还有一份母亲的骄傲。
“我知道,我们海波最爱吃妈妈烧的毛豆烧肉、红烧排骨。”“海波还爱吃玉米、糖炒栗子。”我和妻子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
妻看着女儿,示意她:“海波,爸爸最爱吃什么呢?”
“嗯……”海波不由得歪着脑袋,两根手指轻轻捏弄着下嘴唇,两颗黑豆般的眼睛在眼眶里转着圈儿。
突然,恍然大悟似的,两只小手一拍:“我知道爸爸最爱吃什么了?爸爸最爱吃书”。
“爸爸最爱吃什么?”妻子好像没怎么听清,追问了一句。
“最-爱-吃-书!”海波一字一顿,充满了发现新大陆似的肯定与自得。“爸爸每天晚上都要看书。他拿着书你问他要不要吃零食,他说不要。他不就是爱吃书吗?”
“女儿夸你呢!高兴吧?”妻子说。当然高兴,更高兴的是女儿已经直觉到了好的食物诱人,书也会迷人,它们一样有着可人的滋味吧。在每日读书的文火慢炖里,幽远而又弥长的书香浸入了女儿的眼眸之中心灵之内。一扇待启之窗已经勾勒出了轮廓。
江南富庶,不少人家愿意在周末带孩子逛逛街吃吃饭,尽享天伦,也减却买菜、做饭、洗刷的烦琐。我和女儿也尽量每周去逛一次,也逛逛街,还有一项是逛书店。偌大的书店,一排排低低高高的书架上满是整齐崭崭的书。在这里,我和女儿都成了鱼,遨游在书海之中的鱼,只是两条鱼游动的速度、方向与姿态可不太一样。我最爱看的是教育、文史、哲学类的书籍,拣起一本,会静静地一站半晌。
海波呢,一开始就像条欢快的小鱼,东游西逛,随意翻弄。那些色彩鲜艳的图画最吸引她的注意,她会不时捧着一本书点指某个画面给我看,告诉我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后来,她认的字越来越多,逐渐能自己看些文、图结合的书了。这时她多是把我当成一本字典,时常来问我某字念什么,某字是什么意思。再后来,父女俩各看各的,相安无事,甚至一个在一楼另一个在三楼也不要紧,只要临走时招呼一声就好了。就像小鱼渐渐长大,随着见识增长,视野扩大,敢于独立探索的半径就慢慢延长了。
去的多了,看的次数多了,总有让人贪恋不忍再还归书架的书籍。于是,每次逛完书店回来,父女俩总会各自挑上一本两本的带回家。女儿买书的胃口渐渐增大,但工资条里的数字是个常数,于是我们就约定到书店多看少买。“我们把书店当成是我们家的阅览室?”女儿的眼睛里闪过一束惊喜的光芒。随即父女俩的目光又再次被锁定在展开的书页中。从当初的“爸爸最爱吃书”的童声妙语,到痴迷书香,热爱阅读,女儿的生活口味无疑多了一份雅致与宁静。
当然,未必全是宁静。每次书店逛完,回程的公交车上,海波总要叽叽喳喳说个不停,说自己读到的好玩故事,说自己刚刚了解的新奇动物,说世界广大,说历史古今……也说迷惑不解,也发喜怒哀乐……人家说孩子逆反期往往开始与家长疏远,亲子交流就开始困难起来了。我倒一点都没觉得。读书似乎使父女俩总有探讨不完的共同话题,书内书外,都能敞开心扉,现在女儿读初三了仍然能无障碍地交流。2010年暑假,父女俩还就中学生谈恋爱现象进行了一次谈话。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女儿的信》中说:“你提出的问题使我忐忑不安。”所幸的是,在与女儿谈论这个敏感话题时,我没有这份忐忑和被动,感到的是父女交谈的坦诚与亲切。这一切,不仅因为读书增进了亲子之情的缘故,更因为书籍在无形之中影响着女儿,帮助她形成了开朗的性格,学会了自我辨别与自我审思。
海波读书很快,以至于我不免要怀疑她的囫囵吞枣起来。海波二年级结束的那个暑假,我带她在学校加班,妻子回老家看望父母了。我先是给海波买了一本《伊索寓言》,估计应该可以看上个十天半个月的。没想到只一个星期她竟把书往我跟前一递,说:“爸爸,《伊索寓言》看完了,你再帮我买一本别的书吧”。
“看完了?”
“看完了呀。”
“都记得吗?”
“记得呀。”
我随意翻到一个故事,我念题目让女儿讲故事内容。跳跃性地挑了七、八个故事,女儿都讲得清清楚楚。我惊异于小小年纪的读书功夫,至少是记忆力让人惊讶。那本《伊索寓言》记不清什么版本了,但大约有400多页倒是记得的。
《智慧背囊》一类的书,或是实现充斥市场的励志类书籍中,有大量的所谓的哲理性散文或情感性散文,据说考试很管用,因此颇受一些教师的喜爱,常常推荐了来让学生们读。我又记起了阿婆的嘱咐,千万不要坏了孩子的口味。读书也是如此,最怕读坏了品味,一旦读坏了口味,再想调理就难了。因此,从一开始我就注意了书籍的挑选,注意把那些经过时间检验的经典带到海波的面前。每次女儿生日,我都会送几本书作为生日礼物。先是《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柳林风声》等这样故事生动、文字晓畅的,然后是《杰克·伦敦小说选》《老人与海》等这样直面社会揭示人性的名家力作,最近的生日我送给女儿的是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上中下三册。妻子后来调到学校图书馆工作,最近女儿一直叮嘱让妈妈帮她借几本名家散文回来看。初三的学习自然紧张多了,但女儿还惦记着读书,读名家散文。不仅见出读书之痴迷,更有一份对生活品味的坚持与追求。
是的,好的书会让我们有一份对精神品味的坚守。夜色阑珊,洗漱已毕,各人做着临睡前必做的功课——读上几页书。妻常说,这才是真正的教师家庭。这话自然算不得真理。但那一刻,借助阅读,一家人在夜的安谧中享受着精神的怡然与灵性的滋养。读书,给了我们另一种意义上的家。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清风拂来,心灵之羽翼轻舒;清水注入,精神之湖泊澄澈。我想,爱读书对女儿刚刚开启的人生旅途来说,是在一开始奠定了一点好的口味吧。
“以后再纠正就很难了。”阿婆的话又在耳畔喃喃。
(作者单位:江苏江阴华士实验小学)
本栏责任编辑李淳
婆婆说的是口味的调理,关系到孩子的饮食习惯与身体。我则由此想到了孩子的教育。职业的经验、敏感与期待使我对孩子的成长多了一种思考的提前量,也多了几分掂量与打算。1990年代两三百块的月薪,使这几分掂量与打算,更多了锱铢必较似的斟酌:有没有更经济的,长效的,省时省力的办法?
找个老师学样乐器,或者是学学唱歌、跳舞,或者在三、四年级时学少儿英语,都是那时比较风行的育儿经。但于我们,都成为一种高贵的靡费。妻子的哼唱与录音机播放的儿童歌曲就是女儿的音乐启蒙,而我对于书的嗜好则成为女儿最有力的成长启蒙。这些既让我们至今想来仍觉得有些愧疚于女儿,又有点欣慰,因为我们的女儿已然是一只书虫。
女儿四岁时,我们一家来到了江南。一次晚间散步聊起了每个人最爱吃什么。“我知道,妈妈最爱吃咸菜。”海波扳起了手指,“咸鸡、咸鸭、咸鹅、咸肉……反正咸的妈妈都喜欢。”妻子笑着抚着女儿的头:“还是海波最知道妈妈。”夕阳的余晖在妻子的脸上闪耀的不仅是年轻的光泽,还有一份母亲的骄傲。
“我知道,我们海波最爱吃妈妈烧的毛豆烧肉、红烧排骨。”“海波还爱吃玉米、糖炒栗子。”我和妻子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
妻看着女儿,示意她:“海波,爸爸最爱吃什么呢?”
“嗯……”海波不由得歪着脑袋,两根手指轻轻捏弄着下嘴唇,两颗黑豆般的眼睛在眼眶里转着圈儿。
突然,恍然大悟似的,两只小手一拍:“我知道爸爸最爱吃什么了?爸爸最爱吃书”。
“爸爸最爱吃什么?”妻子好像没怎么听清,追问了一句。
“最-爱-吃-书!”海波一字一顿,充满了发现新大陆似的肯定与自得。“爸爸每天晚上都要看书。他拿着书你问他要不要吃零食,他说不要。他不就是爱吃书吗?”
“女儿夸你呢!高兴吧?”妻子说。当然高兴,更高兴的是女儿已经直觉到了好的食物诱人,书也会迷人,它们一样有着可人的滋味吧。在每日读书的文火慢炖里,幽远而又弥长的书香浸入了女儿的眼眸之中心灵之内。一扇待启之窗已经勾勒出了轮廓。
江南富庶,不少人家愿意在周末带孩子逛逛街吃吃饭,尽享天伦,也减却买菜、做饭、洗刷的烦琐。我和女儿也尽量每周去逛一次,也逛逛街,还有一项是逛书店。偌大的书店,一排排低低高高的书架上满是整齐崭崭的书。在这里,我和女儿都成了鱼,遨游在书海之中的鱼,只是两条鱼游动的速度、方向与姿态可不太一样。我最爱看的是教育、文史、哲学类的书籍,拣起一本,会静静地一站半晌。
海波呢,一开始就像条欢快的小鱼,东游西逛,随意翻弄。那些色彩鲜艳的图画最吸引她的注意,她会不时捧着一本书点指某个画面给我看,告诉我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后来,她认的字越来越多,逐渐能自己看些文、图结合的书了。这时她多是把我当成一本字典,时常来问我某字念什么,某字是什么意思。再后来,父女俩各看各的,相安无事,甚至一个在一楼另一个在三楼也不要紧,只要临走时招呼一声就好了。就像小鱼渐渐长大,随着见识增长,视野扩大,敢于独立探索的半径就慢慢延长了。
去的多了,看的次数多了,总有让人贪恋不忍再还归书架的书籍。于是,每次逛完书店回来,父女俩总会各自挑上一本两本的带回家。女儿买书的胃口渐渐增大,但工资条里的数字是个常数,于是我们就约定到书店多看少买。“我们把书店当成是我们家的阅览室?”女儿的眼睛里闪过一束惊喜的光芒。随即父女俩的目光又再次被锁定在展开的书页中。从当初的“爸爸最爱吃书”的童声妙语,到痴迷书香,热爱阅读,女儿的生活口味无疑多了一份雅致与宁静。
当然,未必全是宁静。每次书店逛完,回程的公交车上,海波总要叽叽喳喳说个不停,说自己读到的好玩故事,说自己刚刚了解的新奇动物,说世界广大,说历史古今……也说迷惑不解,也发喜怒哀乐……人家说孩子逆反期往往开始与家长疏远,亲子交流就开始困难起来了。我倒一点都没觉得。读书似乎使父女俩总有探讨不完的共同话题,书内书外,都能敞开心扉,现在女儿读初三了仍然能无障碍地交流。2010年暑假,父女俩还就中学生谈恋爱现象进行了一次谈话。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女儿的信》中说:“你提出的问题使我忐忑不安。”所幸的是,在与女儿谈论这个敏感话题时,我没有这份忐忑和被动,感到的是父女交谈的坦诚与亲切。这一切,不仅因为读书增进了亲子之情的缘故,更因为书籍在无形之中影响着女儿,帮助她形成了开朗的性格,学会了自我辨别与自我审思。
海波读书很快,以至于我不免要怀疑她的囫囵吞枣起来。海波二年级结束的那个暑假,我带她在学校加班,妻子回老家看望父母了。我先是给海波买了一本《伊索寓言》,估计应该可以看上个十天半个月的。没想到只一个星期她竟把书往我跟前一递,说:“爸爸,《伊索寓言》看完了,你再帮我买一本别的书吧”。
“看完了?”
“看完了呀。”
“都记得吗?”
“记得呀。”
我随意翻到一个故事,我念题目让女儿讲故事内容。跳跃性地挑了七、八个故事,女儿都讲得清清楚楚。我惊异于小小年纪的读书功夫,至少是记忆力让人惊讶。那本《伊索寓言》记不清什么版本了,但大约有400多页倒是记得的。
《智慧背囊》一类的书,或是实现充斥市场的励志类书籍中,有大量的所谓的哲理性散文或情感性散文,据说考试很管用,因此颇受一些教师的喜爱,常常推荐了来让学生们读。我又记起了阿婆的嘱咐,千万不要坏了孩子的口味。读书也是如此,最怕读坏了品味,一旦读坏了口味,再想调理就难了。因此,从一开始我就注意了书籍的挑选,注意把那些经过时间检验的经典带到海波的面前。每次女儿生日,我都会送几本书作为生日礼物。先是《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柳林风声》等这样故事生动、文字晓畅的,然后是《杰克·伦敦小说选》《老人与海》等这样直面社会揭示人性的名家力作,最近的生日我送给女儿的是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上中下三册。妻子后来调到学校图书馆工作,最近女儿一直叮嘱让妈妈帮她借几本名家散文回来看。初三的学习自然紧张多了,但女儿还惦记着读书,读名家散文。不仅见出读书之痴迷,更有一份对生活品味的坚持与追求。
是的,好的书会让我们有一份对精神品味的坚守。夜色阑珊,洗漱已毕,各人做着临睡前必做的功课——读上几页书。妻常说,这才是真正的教师家庭。这话自然算不得真理。但那一刻,借助阅读,一家人在夜的安谧中享受着精神的怡然与灵性的滋养。读书,给了我们另一种意义上的家。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清风拂来,心灵之羽翼轻舒;清水注入,精神之湖泊澄澈。我想,爱读书对女儿刚刚开启的人生旅途来说,是在一开始奠定了一点好的口味吧。
“以后再纠正就很难了。”阿婆的话又在耳畔喃喃。
(作者单位:江苏江阴华士实验小学)
本栏责任编辑李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