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研究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拓展,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在多个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突破,数以千计的改革项目陆续推出,大量的改革措施落地施行,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经济和社会领域的体制框架基本成型,开放型经济水平全面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各个领域不断发展。改革作为社会进步的动力和时代的潮流,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而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更需要放到重要的战略高度,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形成强大的改革合力。
二、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效
为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我国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完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体制、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事业40周年,是党和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历史节点。40年来,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经济结构实现重大变革,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明显提高,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跨越式发展,供给能力实现从短缺匮乏到丰富充裕的巨大转变,工业生产能力不断提升,交通运输建设成效突出,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科技创新成果大量涌现,发展新动能快速崛起,这些成就均得益于适应中国国情的经济体制的改革。
三、经济体制改革的思考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正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经济的快速发展,体制的重大转变,有效措施的施行,使我国在面对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多重矛盾相互交织的严峻局面下依旧创造了一系列令世界惊叹的“中国奇迹”,但也积累了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其中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及相关的体制性矛盾尤为突出。
本文就其中关于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金融市场体系这三部分进行进一步分析,并得出有效性的结论和意见。
(一)转变政府职能,激发发展活力。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近年来我国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放管服”取得了初步的、阶段性成效。
第一,在“放管服”一系列措施的带动下,市场主体逐渐增多且日益活跃,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目前城镇调查失业率和登记失业率都降到了近几年来最低水平。
第二,“放管服”改革提升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
在2018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提出“六个一”,将“六个一”与“五个为”相结合,极大的改善了企业和群众反映突出的“办事难、办事慢”、“多头跑、来回跑”、“奇葩证明”等问题。
第三,“放管服”改革极大提升了政府治理能力。通过“放管服”改革,继续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将更多的自主权交给市场,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同时,逐步建立各级政府的权力清单制度,推动政府全面正确地履行职能,放管结合,实现政府的自我革命。
(二)深化财税体制改革。2014年6月,中央政治局通过《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以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为目标,提出了三大改革任务: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的总体要求,重点实现教育、医疗卫生、交通运输、环境保护等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的法治化、规范化,让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实现良性互动,支撑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税制改革是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体经济具有重大的影响。分税制、营改增、税收减免等一系列政策激活了市场主体的活力,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尽管政府已经制定降低税负的税收政策,并且有些政策已经付诸实践,但是税收收入的增长依旧高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说明很多政策并没有实际得到落实,还需要相关部门继续跟进。
为了保证国家的生产效率,为中央的深化改革提供财政支持,在大量减税降低税负的同时,也需要一定的加税调整产业结构,减税与加税的同时进行,政府的宏观调控,将会优化我国产业结构,保证经济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三)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金融市场逐步成熟、发展和壮大,目前已经形成了覆盖本币与外币、短期与长期产品、现货与衍生品、分层有序、互为补充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随着创业板,新三板的平稳推出,沪港通、深港通的开放,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深入开发,更好的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发展。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扩大以及国际金融局势的动荡,我国的金融市场也面临极大的风险。相比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体系,我国金融市场发展明显滞后,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不够有力,亟需加大金融改革力度,重点在以下几方面。1.进一步开发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放宽市场准入机制。多样化的资本市场以及相对宽松的市场准入要求将会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上的支持,多样的投资者使金融市场形成竞争性,使资源流向最能创造价值的地方。2.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市场利率“两轨”并存的问题导致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够順畅,无法灵活的应对金融市场的风险以及世界金融风险的冲击。推动利率“两轨”并“一轨”,将资金价格的决定权交给市场,对应对金融市场的波动具有重要意义。3.加强金融监管。金融监管旨在保证金融机构经营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鼓励和保证金融机构在平等基础上进行有效的竞争,推动金融发展,最终服务于实体经济,在可持续发展中防范系统性风险。
经过四十年的改革发展,当前我国的改革形势和经济发展态势都呈现稳中向好的局面,但我们绝对不能忽视国内和国际上存在的各种可能的风险。改革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和时代的潮流,我们要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形成强大的改革合力,推进全面改革,实现“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
作者简介:苏翠玲(1995-),女,汉族,山西省太原市,研究生,单位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研究方向:公司治理
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拓展,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在多个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突破,数以千计的改革项目陆续推出,大量的改革措施落地施行,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经济和社会领域的体制框架基本成型,开放型经济水平全面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各个领域不断发展。改革作为社会进步的动力和时代的潮流,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而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更需要放到重要的战略高度,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形成强大的改革合力。
二、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效
为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我国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完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体制、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事业40周年,是党和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历史节点。40年来,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经济结构实现重大变革,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明显提高,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跨越式发展,供给能力实现从短缺匮乏到丰富充裕的巨大转变,工业生产能力不断提升,交通运输建设成效突出,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科技创新成果大量涌现,发展新动能快速崛起,这些成就均得益于适应中国国情的经济体制的改革。
三、经济体制改革的思考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正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经济的快速发展,体制的重大转变,有效措施的施行,使我国在面对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多重矛盾相互交织的严峻局面下依旧创造了一系列令世界惊叹的“中国奇迹”,但也积累了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其中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及相关的体制性矛盾尤为突出。
本文就其中关于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金融市场体系这三部分进行进一步分析,并得出有效性的结论和意见。
(一)转变政府职能,激发发展活力。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近年来我国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放管服”取得了初步的、阶段性成效。
第一,在“放管服”一系列措施的带动下,市场主体逐渐增多且日益活跃,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目前城镇调查失业率和登记失业率都降到了近几年来最低水平。
第二,“放管服”改革提升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
在2018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提出“六个一”,将“六个一”与“五个为”相结合,极大的改善了企业和群众反映突出的“办事难、办事慢”、“多头跑、来回跑”、“奇葩证明”等问题。
第三,“放管服”改革极大提升了政府治理能力。通过“放管服”改革,继续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将更多的自主权交给市场,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同时,逐步建立各级政府的权力清单制度,推动政府全面正确地履行职能,放管结合,实现政府的自我革命。
(二)深化财税体制改革。2014年6月,中央政治局通过《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以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为目标,提出了三大改革任务: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的总体要求,重点实现教育、医疗卫生、交通运输、环境保护等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的法治化、规范化,让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实现良性互动,支撑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税制改革是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体经济具有重大的影响。分税制、营改增、税收减免等一系列政策激活了市场主体的活力,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尽管政府已经制定降低税负的税收政策,并且有些政策已经付诸实践,但是税收收入的增长依旧高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说明很多政策并没有实际得到落实,还需要相关部门继续跟进。
为了保证国家的生产效率,为中央的深化改革提供财政支持,在大量减税降低税负的同时,也需要一定的加税调整产业结构,减税与加税的同时进行,政府的宏观调控,将会优化我国产业结构,保证经济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三)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金融市场逐步成熟、发展和壮大,目前已经形成了覆盖本币与外币、短期与长期产品、现货与衍生品、分层有序、互为补充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随着创业板,新三板的平稳推出,沪港通、深港通的开放,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深入开发,更好的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发展。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扩大以及国际金融局势的动荡,我国的金融市场也面临极大的风险。相比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体系,我国金融市场发展明显滞后,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不够有力,亟需加大金融改革力度,重点在以下几方面。1.进一步开发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放宽市场准入机制。多样化的资本市场以及相对宽松的市场准入要求将会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上的支持,多样的投资者使金融市场形成竞争性,使资源流向最能创造价值的地方。2.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市场利率“两轨”并存的问题导致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够順畅,无法灵活的应对金融市场的风险以及世界金融风险的冲击。推动利率“两轨”并“一轨”,将资金价格的决定权交给市场,对应对金融市场的波动具有重要意义。3.加强金融监管。金融监管旨在保证金融机构经营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鼓励和保证金融机构在平等基础上进行有效的竞争,推动金融发展,最终服务于实体经济,在可持续发展中防范系统性风险。
经过四十年的改革发展,当前我国的改革形势和经济发展态势都呈现稳中向好的局面,但我们绝对不能忽视国内和国际上存在的各种可能的风险。改革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和时代的潮流,我们要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形成强大的改革合力,推进全面改革,实现“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
作者简介:苏翠玲(1995-),女,汉族,山西省太原市,研究生,单位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研究方向:公司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