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视角和深层主题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kln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直接观察小说的标题或者通过对整个故事的简单梳理,《品质》的主题似乎一望便可知晓。如果从小说传统的教学方法入手,对人物形象、环境设置、情节主题进行挖掘,《品质》也似乎没有太多独特的可以讲授的教学点。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他们普遍觉得这篇文章平淡如水,几乎没有阅读的快感。老师觉得浅显学生觉得平淡的这么一篇文章,以什么为解读抓手是一件棘手的事。一个被公认的经典之作为何看不到其精彩之处,这就需要借助研究作者的呈现方式来帮助我们理解文章,以便找到其“精彩”之处。本文尝试从主角以外的人物设置和两两人物的组合搭配这两个要素入手,搭建读者与文本之间的桥梁,将探究的脚步导向多维视角和深层主题,提升《品质》教学的思维含量。

一、主角以外的人物设置与多维叙述视角


  《品质》共有四个人物,分别是格斯拉、格斯拉的哥哥、“我”和年轻人,其中格斯拉的哥哥并未正面出场。而格斯拉是小说中的主要角色,他是一个宁肯饿死也不肯降低靴子品质的鞋匠。小说中的“我”,是小說中的线索人物,所有人物之间都是经由“我”而发生关系:我与格斯拉兄弟是顾客和店主的关系,因为我和年轻人的对话揭示了格斯拉与年轻人是同业竞争关系。对于格斯拉兄弟而言,我是一个历时数年的观察者,提供的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纵向观察视角,借助“我”的视角让格斯拉的形象及处境呈现一种纵向变化。笔者在教学《品质》时,除了以上对格斯拉以及小说中的“我”予以足够的重视之外,更将关注的焦点放在了剩下的两个人——年轻人、格斯拉哥哥的身上。
  为什么有一个年轻人?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知道年轻人都说过什么、做了什么,这些言行背后又有哪些隐含信息。年轻人只出现在文章的结尾,存在于“我”再一次寻找格斯拉而未果的对话中。我们通过年轻人的话语得知格斯拉死于慢性饥饿的事实。同时通过年轻人进一步的评价,我们知道:格斯拉制作一双靴子的周期非常长,“他接了一份订货后,要费很长时间去做它”;全部精力都用于靴子的制作,质量是他最关心的环节,至于产品的推广几乎没有用心,因为“他从不登广告”;品质是格斯拉的生命,任何制作环节都要亲力亲为,“用最好的皮革,而且还要亲自做”。年轻人在全文中有一个独特的身份,那就是格斯拉的同行,也可以称为同业竞争者。我们发现,正是这个年轻人说格斯拉把“所有的钱都用在房租和皮革上了”,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年轻人评价格斯拉——“他做了顶好的靴子”。年轻人虽然对格斯拉兄弟的经营模式表示反对,但是非常明确地肯定了其制靴品质,从某种角度来说,来自同业竞争者的正面评价是最为客观的。正是年轻人对格斯拉的评价,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不同于“我”的观察视角,即横向观察视角,补充了“我”的视角所观察不到的部分。这一视角以及来自这一视角的对格斯拉的评价是任何人无可替代的。
  格斯拉为何有一个哥哥呢?我们有太多的理由将其删去,因为他几乎没有正面出场,只存在于“我”分辨两人的描述中以及格斯拉本人在其哥哥去世之后的评价当中,另外格斯拉兄弟两人从外貌到脾气秉性粗看都极其相像。那么作者又为何设置一个如同双胞胎一样的影子人物呢?其实细读文本会发现格斯拉兄弟两人并非完全一样,他的哥哥“由于勤奋在各方面都显得更瘦弱、更苍白”,这说明哥哥在执着于“靴子梦”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与顾客对话时哥哥会说“我要问问我的兄弟”,而弟弟则不会如此,这说明格斯拉本人比哥哥更有主见,并且在处理生活和工作时心态更豁达一些。如果说年轻人是从反面来突出格斯拉的品质,那么格斯拉哥哥是从正面衬托格斯拉的品质。当然如果仅限于此,还是未能回答格斯拉为何有一个哥哥这个问题。那我们就需要参照前面已经提到的两个视角,一个是由“我”承担的纵向观察视角,一个是由年轻人承担的横向观察视角,但是唯独缺少自我观察视角,即“点对点”的视角。而这一视角正是因为格斯拉哥哥,才成为一种可能的存在。一般的自我视角都是通过内心独白或心理反思的形式呈现。但是纵观全文,我们很难发现关于格斯拉本人或者他哥哥的心理描写。这一视角的欠缺,可能是作者有意留白,但是作者却刻意设置了哥哥这一形象,以一种不同于常规的形式,既有留白又另辟蹊径来填充留白。尤其是在格斯拉哥哥去世以后,格斯拉对哥哥的相关评价,何尝不是他对自己的反思和评价呢,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指向自我的点对点的视角。
  看到一个精彩的故事,我们需要研究这种“精彩”是如何做到的,即研究作者的呈现方式。同时能够探究作者的呈现方式是一个合格的读者应有之品质。《品质》一文围绕格斯拉,分别设置的这三个人物——“我”、年轻人、格斯拉的哥哥,分别承担了纵向叙事视角、横向叙事视角和点对点的自我反思视角。三个角度以交叉互补的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现了一个立体的叙事效果,这一切都有赖于主角以外的人物设置所带来的多维叙事视角。

二、两两人物的组合搭配与作品深层主题


  一般来说小说是通过主要人物或者人物群像来呈现作品主题,前者在短篇小说中较为常见,后者在长篇小说中较为常见。《品质》是一篇短篇小说,格斯拉的经历是否能够独自承担呈现小说主题的任务呢?苏教版配套的教学参考书中将《品质》的主题概括为“赞扬鞋匠格斯拉恪守职业道德,宁肯饿死也不肯偷工减料的高尚品质”,可见教参的编写者是认可主角独自承担主题的观点。教材的编写者将《品质》和《老王》放在一起,并将这一小专题命名为“底层的光芒”,说明教材的编写者也是认可这一观点的。但是这一主题属于“一望便可知晓”,无需进行专业的阅读即可得出的结论。那么高中语文课堂能否在这一主题的基础上,引领学生走入文本深处进而挖掘作品的深层主题呢?笔者尝试将小说中的人物进行两两搭配——格斯拉与年轻人、“我”与年轻人,以组合人物为抓手来探究作品可能存在的深层主题。
  首先关注格斯拉与年轻人这一组。年轻人是一个口齿伶俐、能说会道的商人,在生意的经营上能够与时俱进,发挥自己的语言特长以及利用现代商业广告,为自己招徕顾客。年轻人是作为格斯拉的对立面存在的,因为从人物性格和外在形象,从经营方式和制作流程,两者都有显著的不同。从文中的描述可知,格斯拉是日耳曼人,他们身上带有“僵硬迟钝、朴实严肃、刻苦、迷恋理想”的性格特点,而年轻人是长着英国人的面貌,具有“能够追随时代脚步,能够做出相应变通的与时俱进的特质”。除了以上不同之外,两人还有一些相同点,比如都是传统手工业者,以制作皮靴为自己的职业和谋生手段。另一个相同点则极易被忽视,即两人的最后结局。其实在文章的第一段已经将年轻人的结局告知读者——“这条街现在已经不存在了”,这意味着年轻人虽然能够与时俱进对经营方式进行调整,但终究难逃与格斯拉一样的失败命运。如果将两人放在一起作为一个组合,我们不难发现作为传统手工业者,不管是格斯拉的坚守,还是年轻人的顺应潮流,最终都难逃失败的命运。面对机器大工业时代,传统手工行业是没有出路的,这揭示了时代更迭的必然性。   我们还可以从“我”与年轻人这一组合来看,通过补充“我”对年轻人话语的反应以及“我”对年轻人最终结局的评价所留下的空白,探究作品的深层主题。文中共有八次对话,前七次发生在“我”与格斯拉之间,最后一次发生在“我”与年轻人之间。年轻人的讲述与前七次对话内容形成多重反差,使小说的情感和内涵充满张力。将前七次和最后一次对话比照分析不难发现,前面与格斯拉的对话虽然简短,但是文中包含大量 “我”的内心活动以及“我”对其外貌和行动的观察。前者如“我有一种难以描述的感觉,以为他的心理把我看成对他存坏意的一分子;也许不一定跟他本人作对,而是跟他的理想作对”,后者如“他的语调里没有愤怒,也没有悲哀,连鄙视的情绪也没有,不过那里面却隐藏着可以冰冻血液的潜在因素”。但是“我”与年轻人的对话当中,年轻人的讲述是滔滔不绝的,而“我”的反应是缺失的。除了“慈悲的上帝啊”一句带有情感的话语之外,其余的话语不仅不带任何情感,而且一直处于失神的状态,即一时无法从格斯拉死掉这一事实中回过神来。假如“我”回过神之后,我会想什么或者说什么呢?格斯拉这么一个手艺精湛、人品高尚,能做出顶好的靴子的人,为什么会落到饿死这么不堪的地步。他当初如果能够缩短制作周期、张贴宣传广告,适应潮流适当做些调整,也许情况不会这么糟糕。文中还有一个不易被发现的更大的留白,那就是“我”对年轻人结局的评价。年轻人的结局,文中以一种非常平淡的方式一笔带过——“这条街现在已经不存在了”,如前文所说“年轻人虽然能够与时俱进对经营方式进行调整,但终究难逃与格斯拉一样的失败的命运”。如果让“我”来对年轻人的结局发声,透过作者看似风轻云淡的文字,我会作何评价?原来“我”还对格斯拉的失败原因百思不得其解,甚至认为只要能够适当调整是可以摆脱失败的命运的。现在看来并非如此,“我”对格斯拉的假设的调整,不就是年轻人后来所实践的一切吗。传统手工业的失败,似乎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
  以组合人物为抓手,通过两两对照以及填补留白的方式,走進文本的深处,不失为一种解读作品的好方法。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发现《品质》的主题不止于教参中的“底层光芒说”这一种,将几个人物的选择以及最终命运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大工业时代背景下传统手工业的没落是必然的。面对时代大潮,即使是美好的东西,也无法抗拒时代的车轮,这其中有悲伤,更多的是无奈。《品质》中所呈现的问题,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超越了国籍与时代,有着普遍的永恒的价值。
   [作者通联:浙江海宁中学]
其他文献
统编本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写作任务为“学写文学短评”,单元导语写道:“尝试写作文学短评”,“学写”“尝试写”都是对高中生写作文学短评的能力层级规定。与专业人士撰写的,以学术性、研究性为价值取向的文学评论相比,高中生学写文学短评一般要求对具体的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在此基础上写出一篇结构完整、层次清晰、观点鲜明、语言流畅,兼具议论性与文学性的鉴赏类文章。因此,学会分析和评价文学作品是撰写文学
“多情自古伤离别”,这大概是古代送别类诗词源源不断、佳句甚多的主要原因。虽然诗人们所处的时代不同,运命有别,表现手法和风格流派各异,但其高尚的操守、淳朴的情谊、缠绵的倾诉、美好的祝福,却惊人相似。  李白一生,仗剑远游,行踪无定。“凡江、汉、荆、襄、吴、楚、巴、蜀,与夫秦、晋、齐、鲁山水名胜之区,亦何所不登眺”(明·刘楚登《太白酒楼记》),大起大落的特殊遭际使他有机会结识众多名流侠士、官宦庶民,却
当下正逢改革的“大时代”,高考改革也不例外。2016年既是我国高考改革的转轨之年,也是“调布局、克难点”的关键之年。高考命题由分省自主命题的“小时代”重新回归国家卷“大时代”,全国26个省份使用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试卷,平稳完成了命题格局的调整,中学教学及备考也随之进入“新常态”。  为了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精神,2017年要全面推进考试招生制度的各项改革,而《考试
一、研究背景    作为基础教育主要课程之一的语文学科,以它特有的人文色彩、民族特性和审美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受教育者的理想信念、人格操守、审美情趣、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语文课程不仅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备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一、教学困惑思考  在一次测试中,考到了诗歌《听颖师琴歌》(别浦云归桂花渚),其中有一道题是“诗歌如何表现音乐的魅力?”结果发现学生对该组题目的解答五花八门,有用小说的鉴赏角度分析的,有以散文的赏析角度拟写的,有以各类综合角度解答的,学生没有诗歌“体”的意识,这让我很是诧异。过不多久,学生在另一份测试中考到了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的词,其中一道填空题是“这是一首 派的宋词,突出洞庭湖景色和
短短2600个汉字的《孔乙己》,博大精深。《孔乙己》是中国文学巅峰,也是世界文学巅峰。把《孔乙己》放进所有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的短篇作品的橱窗中,它只会更亮眼,不会稍逊色。莫言明言,愿意用自己的全部作品,换鲁迅先生的一篇短篇小说。这当然是莫言的谦逊,但对鲁迅短篇小说的评价,或许并没有夸大其词。鲁迅短篇小说二十来篇,尽管篇篇是精品,但是,鲁迅自己只唯一点名說过,他最喜欢的自己的短篇小说就是《孔乙己》
一、写作教学之难,需要抓根本性问题  中学生写作难教,高考写作尤其难教。难就难在写作的本质乃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我们对写作通常理解为“运用书面文字通过特定的体裁形式表达写作者对生活对自己对社会等诸方面现象、问题的认识和真情实意表达的创造性劳动”。而就写作来讲,用于交际,是一种工具,写作实践则表现为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能力。而能力是不太可能通过教师的“教”而形成,犹如学习游泳者若只是背熟了泳姿的
一、课文:人教版高一必修2《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二、执教:蔡晓鸿(北京师范大学贵阳附属中学语文教师)  《归园
在人教版高中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教学中,由于阅历的限制和跨文化理解能力的缺失,很多学生对小说的解读失于浅表化,甚或误读,难以领略到其美在何处。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挖掘文本内涵,把握小说的审美特质,真正理解外国小说的艺术魅力,进而促进其审美核心素养的提升呢?笔者认为,外国小说语言的隐藏表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有必要通过深度阅读,引导学生梳理小说隐藏表达的言语特征,掌握
一  热爱与历练。也许我缺少伟大的理想,没有做过科学家、艺术家、军事家等的梦,但我从小就艳羡教师,渴望成为一名有威信、学生信服的老师。受父母敬重文化和当时社会的影响,入初中不久我就立下志愿当一名好教师,向像自己及自己玩伴和学友那样渴求文化知识的孩子们传播文化,好让他们将来做有用的人。从那时起,不论学习还是工作,我都一直在为实现这个志愿奋斗着。长大后我真的进了师范,成为了一名教师,所以我一直以为我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