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一)》教学实录与点评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课文:人教版高一必修2《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二、执教:蔡晓鸿(北京师范大学贵阳附属中学语文教师)
  《归园田居》课堂实录(片段2015.11):
  (学生自由诵读诗歌三遍以后)
  师:这首诗很好懂,明白如话。我们不应满足于此,应咬文嚼字,仔细品味内在的、深层次的情感。现在我们选取字词,咀嚼一番。
  师:看看“羁鸟”。“羁”这个词的上面是“罒”,最开始的意思就是马笼头。马一旦套上了笼头,系上了缰绳是什么状态?
  生(众):被束缚
  师:组词!
  生:不羁,羁绊,放纵不羁……
  师:联系起来,什么样的情韵?
  生:深陷官场,不能有自我。
  师:嗯,对的。“羁鸟”就是陶渊明的象征。在陶渊明的诗作中,经常出现“鸟”的形象。(板书)①羁鸟恋旧林②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③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师:比较一下三种鸟。羁鸟——倦鸟——飞鸟。
  生1:三个词语都代表了诗人的心境。
  师:“鸟”通了任性。
  生1:“羁鸟”代表信念被束缚不能施展;“倦鸟”代表对世俗有疲倦之感。
  师:嗯,有道理!累了倦了回归山林,山林是才“我”眷恋的地方。
  生2:“飞鸟”是渴望自由的鸟儿。象征诗人不想再受官场束缚回到田园,得到了自由。
  师:“倦”有两种,身体和心灵上的,是哪一种?
  生(众):心灵上!
  师:从诗人来讲,是心灵的疲倦。
  师:我们来看看第二个值得关注的词语“尘网”。现代文学作品中,用“尘网”的少,用“红尘”的多。有这些常见的说法:醉红尘,红尘有爱,看破红尘……大家能感受“尘网”与“红尘”的差异吗?“尘网”好像是陶渊明独创的哦。如果改为“误落红尘中,一去三十年”,如何?
  生(众):不好!
  师:为什么?
  生2:“塵网”指官场上的生活。
  师:与“网”有什么联系呢?
  生3:好像逃不出来,被困在里面。
  生4:困于其中,无路可逃。
  师:对,借一个“网”字说出来!
  生5:“网”难以逃避,这个词表达了诗人落入世俗的无奈之情。
  师:一旦被“网”困住会怎样?
  生(众):无计可施。
  师:那么,改成“误落红尘中,一去三十年”,怎样呢?
  生6:“红尘”有眷恋不舍的意思,会为“红尘”陶醉。“尘网”带有厌倦厌恶的味道。
  师:嗯,这个网束缚“我”太久太长。
  师:同学们,我们齐读一下诗歌描写田园生活的诗句。
  生(读):方宅十余亩……
  师:诗句明白如话,但是其中的意境和诗人的微妙的感受还是要琢磨琢磨的。
  师:王维化用了这两句“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了诗句“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后人评价王维诗句远不及陶渊明的诗句。王维精细的观察,不及陶渊明无意间的感受;王维字斟句酌,不及陶渊明的浑然天成。
  师:大家能够想象和描绘诗人所看的的景象吗?能揣测一下陶渊明此时的心境吗?
  生7:他描绘了田园生活,渴望宁静,厌弃官场,对质朴美好生活充满向往。
  师:描绘了一种什么样的美好景象呢?
  生7:远方村落里,自家的炊烟袅袅升起,感觉很温馨。
  师:炊烟袅袅在古代诗歌中,有独特的意味。看到炊烟常常引发乡愁。
  师:作修饰用的“依依”带有什么样的情感?
  生7:很悠闲很自在很放松。
  师:云卷云舒,去留无意。
  生8:给人一种松散的感觉。我想到毕淑敏写的“像烟灰一样松散”。原来在官场生活比较紧张,返回田园之后,解脱了。
  师:陶渊明可不能化为“烟灰”。
  生(众):(笑)
  师:可以换用一个词,“涅槃”。离开官场,获得新生,终于无拘无束,无牵无挂了。多好的生命状态啊!
  师:我对诗歌中的一句有怀疑。“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颠”这个字怎么理解呢?
  生(众):“颠”就是“顶上”, “树颠”就是树顶上。
  师:跑到树顶上鸣叫,莫非是公鸡中的“战斗机”?
  生:(大笑)
  师:公鸡跑到树颠上鸣叫,整个画面是否凌乱,是否破坏了前两句“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所营造的意境呢?
  生9:“暧暧”那两句写了静景,“狗吠”这两句写了动景。
  生10:写出了农村气息。
  师:什么样的农村气息呢?
  生10:真实平常的生活场景,普通、质朴。
  师:对,乡村生活就是这样的。在很多人看来,最好的境界是“使万物各遂其性”。是小狗就吠,是公鸡就鸣。陶渊明笔下的公鸡不是“呆若木鸡”,是活泼的,能鸣桑树颠,说明没有受约束限制,天性使然。这个“性”,与“性本爱丘山”的“性”,一个意思。
  三、点评:李家慧
  (贵州省特级教师、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教育科研培训中心高中语文教研员)   这首诗很短,是熟知的,但是“熟知未必真知”。如果教师觉得学生一看就懂,那么,这首诗真的不用花时间学习了,背下来就好。但是真正的语文教师,应该在学生自以为是的时候,指出他们感觉和理解上的盲点,从其已知中探寻未知,让学生把瞬时模糊不稳定的感觉延长,转为有序的语言。
  解读诗歌,要发现少数关键词中凝聚的诗的奥秘。
  蔡晓鸿老师的课,稳、准、狠。只抓几个关键词,往深处里辨析,在文字里追寻诗人的心灵密码,让学生悟个透。就借助这么几个词“羁鸟”,“尘网”“依依”“墟里烟”“桑树颠”,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诗人挣脱尘俗羁绊的内在欲望和动机,与回归田园后的轻松、自在、悠闲、坦然。
  课堂的有效拓展是很多高中教师乐于追求的。这堂课的拓展,始终不脱离诗歌的本身,不脱离诗歌语言这个最根本的东西,时时处处体现着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核心素养要求。从诗中的“羁鸟”,联想到陶渊明其他作品中关于“鸟”的意象“①羁鸟恋旧林②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③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比较“羁鸟、倦鸟、飞鸟”,深刻认识诗人情感发展脉络,这个情感的脉络,就是诗人从“入世”到“出世”的思想认识变化过程。应该说,教师引导学生紧紧抓住了诗歌的意脉(隐性情感的起伏状态),是关乎眼前这首诗的,更关乎诗人的诗歌创作的动机。
  “尘网”与“红尘”辨析,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诗人的无奈:“‘红尘’有眷恋不舍的意思,会为‘红尘’陶醉。‘尘网’带有厌倦厌恶的味道”学生如此品评。汉语有着很强的稳定的联想机制,列举学生熟知的词语,让学生在“红尘”与“尘网”的对比中细细品味诗人微妙而复杂的内心感受,也让学生明白表达形式的重要性。
  最为精彩的是关于“桑树颠”中“颠”这个词的辨析。
  “在很多人看来,最好的境界是‘使万物各遂其性’。是小狗就吠,是公鸡就鸣。陶渊明笔下的公鸡不是‘呆若木鸡’,是活泼的,能鸣桑树颠,说明没有受约束限制,天性使然。这个‘性’,与“性本爱丘山”的‘性’,一个意思。”教师如是提示。
  公鸡在树颠鸣叫的这个细节,是诗人无意间的感受和和诗作的浑然天成,教师水到渠成的两三句点拨,一句“天性使然”,让学生轻松顿悟了“性本爱丘山”的陶渊明内心的坦然从容了
  蔡老师的语文功底是深厚的,当有学生解读袅袅炊烟时认为“我想到毕淑敏写的“像烟灰一样松散”。原来在官场生活比较紧张,返回田园之后,解脱了。”蔡老师巧妙地转移话题“陶渊明可不能化为‘烟灰’”可以换用一个词,‘涅槃’。离开官场,获得新生,终于无拘无束,无牵无挂了。多好的生命状态啊!”换用“涅槃”,陶渊明离开官场获得新生的人生选择带给学生的情感冲击就被延长和强化了。
  教师的点拨既不露痕迹,又恰到好处,可谓“高手”。我们来看两处。
  第一处:
  生2:“尘网”指官场上的生活。
  师:与“网”有什么联系呢?
  生3:好像逃不出来,被困在里面。
  生4:困于其中,无路可逃。
  师:对,借一个“网”字说出来!
  教师“对,借一个“网”字说出来!”一个“借”字,学生不知不觉中懂得诗人的情感是必须借助形象而有意蕴的词语来表达的道理。
  第二处:
  生7:远方村落里,自家的炊烟袅袅升起,感觉很温馨。
  师:炊烟袅袅在古代诗歌中,有独特的意味。看到炊烟常常引发乡愁。
  师:作修饰用的“依依”带有什么样的情感?
  生7:很悠闲很自在很放松。
  师:云卷云舒,去留无意。
  此處教师在学生“很悠闲很自在很放松”的感性理解基础上,一句刘海粟对联的信手化用,将诗人“回归自然人”的境界顺势托出,学生对诗歌内涵的理解在教师的引导下由模糊而清晰,由感性而升华为理性了。
  汉语词语存在一种潜在的、自动化的联想机制,学生读懂了文字,自然就了解了陶渊明的归隐情怀,懂得了中国传统的归隐文化,至于这种文化对学生的未来是否有影响,有什么样的影响,恐怕不是一两个讨论题所能左右的。
  叶圣陶在悼念朱自清的时候说了这样一句话“不要以为语言文字只是枝节,要知道离开了这些枝节就没有另外的大事。”我想,蔡晓鸿老师真正关注了诗的材料,把诗歌的语言文字当作了一件大事来抓,找到了“解读词语”这个解读诗歌的根本方向,带领学生细细品读,这正是语文课该做的和必须做好的“正”事。
  [作者通联:贵州贵阳市观山湖区教育科研培训中心;北京师范大学贵阳附属中学]
其他文献
群文阅读,顾名思义,就是在较短的单位时间内,让学生阅读多篇文章。群文阅读教学的特点就是,多个文本、同一个议题或几个议题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语文教学模式,群文阅读关注学生的阅读数量和速度,关注学生在多种多样文章阅读过程中的意义建构,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群文阅读教学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有广博的阅读积累、丰富的知识储备,还要有较强的策划创新能力和课堂教
《项链》是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莫泊桑的小说,这部作品历经一百多年长盛不衰的奥妙或许就在于它主题的丰富性。但是,长期以来,许多中学教师在分析这部作品时,单一地认为小说的主题是讽刺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这种看法至今一直是主流。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或许会得出另一种结论,从而更能体会这部作品主题的丰富性。  许多中学教师在分析这部作品时认为,莫泊桑“以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观点说明一挂项链毁了一家,毁了一
《语文学习》2015年第12期刊登了杨先武先生的《从〈孤独之旅〉看批判性思维的缺失》(以下简称“杨文”),从人物的成长角度,杨老师认为人为制造的苦难,给杜小康带来的是摧残;孤独给杜小康带来了精神折磨。从文本意义的角度,杨老师认为,杜小康的“不抵抗”泯灭了人的抗争性,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沉沦”。从教学行为的角度,杨老师认为,许多授课老师在“苦难使人成长”的主题影响下,或误读,或诱导,会使学生在人生道路
统编本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写作任务为“学写文学短评”,单元导语写道:“尝试写作文学短评”,“学写”“尝试写”都是对高中生写作文学短评的能力层级规定。与专业人士撰写的,以学术性、研究性为价值取向的文学评论相比,高中生学写文学短评一般要求对具体的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在此基础上写出一篇结构完整、层次清晰、观点鲜明、语言流畅,兼具议论性与文学性的鉴赏类文章。因此,学会分析和评价文学作品是撰写文学
“多情自古伤离别”,这大概是古代送别类诗词源源不断、佳句甚多的主要原因。虽然诗人们所处的时代不同,运命有别,表现手法和风格流派各异,但其高尚的操守、淳朴的情谊、缠绵的倾诉、美好的祝福,却惊人相似。  李白一生,仗剑远游,行踪无定。“凡江、汉、荆、襄、吴、楚、巴、蜀,与夫秦、晋、齐、鲁山水名胜之区,亦何所不登眺”(明·刘楚登《太白酒楼记》),大起大落的特殊遭际使他有机会结识众多名流侠士、官宦庶民,却
当下正逢改革的“大时代”,高考改革也不例外。2016年既是我国高考改革的转轨之年,也是“调布局、克难点”的关键之年。高考命题由分省自主命题的“小时代”重新回归国家卷“大时代”,全国26个省份使用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试卷,平稳完成了命题格局的调整,中学教学及备考也随之进入“新常态”。  为了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精神,2017年要全面推进考试招生制度的各项改革,而《考试
一、研究背景    作为基础教育主要课程之一的语文学科,以它特有的人文色彩、民族特性和审美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受教育者的理想信念、人格操守、审美情趣、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语文课程不仅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备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一、教学困惑思考  在一次测试中,考到了诗歌《听颖师琴歌》(别浦云归桂花渚),其中有一道题是“诗歌如何表现音乐的魅力?”结果发现学生对该组题目的解答五花八门,有用小说的鉴赏角度分析的,有以散文的赏析角度拟写的,有以各类综合角度解答的,学生没有诗歌“体”的意识,这让我很是诧异。过不多久,学生在另一份测试中考到了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的词,其中一道填空题是“这是一首 派的宋词,突出洞庭湖景色和
短短2600个汉字的《孔乙己》,博大精深。《孔乙己》是中国文学巅峰,也是世界文学巅峰。把《孔乙己》放进所有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的短篇作品的橱窗中,它只会更亮眼,不会稍逊色。莫言明言,愿意用自己的全部作品,换鲁迅先生的一篇短篇小说。这当然是莫言的谦逊,但对鲁迅短篇小说的评价,或许并没有夸大其词。鲁迅短篇小说二十来篇,尽管篇篇是精品,但是,鲁迅自己只唯一点名說过,他最喜欢的自己的短篇小说就是《孔乙己》
一、写作教学之难,需要抓根本性问题  中学生写作难教,高考写作尤其难教。难就难在写作的本质乃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我们对写作通常理解为“运用书面文字通过特定的体裁形式表达写作者对生活对自己对社会等诸方面现象、问题的认识和真情实意表达的创造性劳动”。而就写作来讲,用于交际,是一种工具,写作实践则表现为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能力。而能力是不太可能通过教师的“教”而形成,犹如学习游泳者若只是背熟了泳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