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下正逢改革的“大时代”,高考改革也不例外。2016年既是我国高考改革的转轨之年,也是“调布局、克难点”的关键之年。高考命题由分省自主命题的“小时代”重新回归国家卷“大时代”,全国26个省份使用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试卷,平稳完成了命题格局的调整,中学教学及备考也随之进入“新常态”。
为了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精神,2017年要全面推进考试招生制度的各项改革,而《考试大纲》作为考试内容与形式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必要进行合理修订。前不久,教育部考试中心正式发布了2017年各学科《考试大纲》。其中,语文学科考试内容出现较大调整,引起了社会和中学师生的广泛关注。
《考试大纲》(以下简称《考纲》)是高考命题的规范性文件和标准,是考试评价、复习备考的依据。这次修订语文《考纲》,其基本思路是要体现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和综合性,调整选考模块,优化考查内容,凸显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全面考查考生的语文能力。修订后的《考纲》力图有针对性地解决语文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对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具有正面的导向作用。《考纲》调整的时间节点不仅和正在推进过程中的高考制度改革同步衔接,而且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实时对接,说明这次《考纲》调整不仅是深化高考改革、固化命题改革成果的需要,也是进一步深化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
这次《考纲》调整,有两个方面的内容引人关注:其一是取消选考模式,将“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均作为必考内容;其二是在“古诗文阅读”部分增加“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考查内容。上述内容调整进一步明确了“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的考查立场。高考是“基础教育链”中的重要一环,考生备考、应试的过程其实也是接受教育的过程。因此,高考同样承担着“立德树人”的责任。同时,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其基本属性是为高校选拔合格新生。取消现代文阅读的选考模式,适度增加阅读量,其目的是要考查信息时代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的快速阅读能力和信息筛选处理能力。修订后的《考纲》充分体现高考对教学的导向作用,把“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列为必考内容,全面考查考生的阅读能力,将对中学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功利化倾向起到纠偏作用。一个时期以来,不少有识之士一直呼吁要明确语文阅读教学的价值定位,这次调整也是对社会合理诉求的回应。而将“古代文化知识”作为考点明确列入《考纲》,无疑使高考命题有据可依,考查更加合理。
高考语文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具体分为ABCDEF六个层级。新《考纲》对其中的四个能力层级进行了调整(鉴赏评价D、表达应用E的考查要求没有变动)。
识记A。原《考纲》: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新《考纲》: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要求能识别和记忆语文基础知识、文化常识和名句名篇等。
理解B。原《考纲》:指领会并能做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新《考纲》: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要求能够领会并解释词语、句子、段落等的意思。
分析综合C。原《考纲》: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新《考纲》: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合,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要求能够筛选材料中的信息,分解剖析相关现象和问题,并予以归纳整合。
探究F。原《考纲》: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新《考纲》: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发现、有创见,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创新性思维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考纲》调整后,考核目标更加明确、具体,能力要求与相关试题的联系更加密切,进一步凸显了学科化的特点。“探究F”的表述删除了“有见解”,因为既然是“探究”,当然应该“有见解”;调整后的“探究”考查要求明确指向“创新性思维方面”,考查层级有所提升。
关于考试范围与要求,新《考纲》也进行了相应调整。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1.由于取消了选考,新《考纲》的文本体例有所调整。原《考纲》中的“(一)现代文阅读”专指“论述类文本阅读”,新《考纲》改为“(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使之与下面的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并列起来。
2.将原《考纲》“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改为:“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3.将原《考纲》“分析综合C”的第(2)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和第(3)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整合为第(2)点“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增加“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考查要求。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1.将原《考纲》中的“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一句改为“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
2.增加“理解 B”能力的考查:(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3.将原《考纲》“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改为“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
4.将原《考纲》“鉴赏评价D”的第(2)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改为“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第(3)点“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做出评价”改为“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1.关于文本类型,原《考纲》依次表述为“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新《考纲》调整为“新闻、传记、报告、科普文章”。 2.新《考纲》增加了“应注重真实性和实用性”的要求。
3.删去原《考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一句中的“产生”、“筛选、整合信息”中的顿号。
4.新《考纲》增加“理解 B ”能力的考查:(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四)古诗文阅读
1.删去原《考纲》“古代诗文阅读”中的“代”。
2.在“理解B”能力中增加“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考查要求,原来的四点要求变成五点要求。
(五)语言文字应用
1.新《考纲》将“语言文字运用”改为“语言文字应用”。
2.将原《考纲》“表达应用E”中的第(1)点“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调至最后,变成第(6)点。
3.将原《考纲》的第(4)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第(5)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整合为“(3)选用、仿用、变换句式,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六)写作
新《考纲》没有调整“基础等级”的要求。“发展等级”有两处变动:将“深刻”中的“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一句改为“揭示事物的内在关系”;将“有文采”中的“用词贴切”改为“用语贴切”。
新《考纲》关于现代文阅读的多处调整值得关注。在“论述类文本阅读”部分,原《考纲》中“一般论述类文章”的提法比较笼统,新《考纲》表述为“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明显拓展了阅读文本的取材空间;将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列入考查范围,细化了考查的文本类型;同时,要求了解上述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强调“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说明这一块的考查内容较以前有所增加。
在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中增加“理解B”能力的考查,一方面体现了阅读的考查属性,因为只要是阅读就离不开理解;另一方面,即便原《考纲》没有列入这个考点,但实际上一直在考查理解,调整后为考查提供了依据。文学类文本阅读增加“应注重价值判断”的考查要求,体现了“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实用类文本阅读增加“应注重真实性和实用性”的考查要求,进一步强化了考查内容与文本特征之间的联系,对备考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古诗文阅读、语言文字应用、写作等处调整,使相关表述更加准确、合理,逻辑性更强,考查依据更加明确。
因为出现取消选考的重大调整,所以新《考纲》与原《考纲》相比,其主体部分的文本体例有了较大的变化。具体内容见表1:
根据《考纲》修订的具体内容,2017年语文高考试卷(全国卷)可能会在总体结构、考查内容、板块赋分、题型配置等方面出现一定的调整。其中,现代文阅读板块可能出现较大的变化,其余部分应该会以稳定为主,适当微调。具体情况见表2、表3:
2017年高考语文科《考纲》调整,对当前高三语文教学备考提出了新的课题,在一定程度上倒逼中学调整复习备考策略。根据现阶段的教学实际,笔者提出如下备考建议。
1.在全面总结2016届高三备考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与实际学情无缝对接的备考计划,以加强备考的针对性。同时密切关注考情变化和改革动向,尤其是《考试说明》出来后,要认真研读,及时跟进。
2.盘活存量,激活增量,稳中求进。古诗文阅读、语言文字应用两个板块要狠抓落实,同时注意复习的覆盖面。在夯实基础、精细梳理的过程中,应有适当的迁移宽度和探究深度,引导考生将学科主干知识有效转化为实际应试能力,切实提升考生的学科素养和得分效率。
3.阅读板块应注意整合多种阅读方法,提高考生快速筛选、整合、加工信息的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早已对阅读提出了明确要求:“能阅读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取消选考模块,预示着明年高考试卷中现代文阅读量会有适度增加,要根据新的考情及时做出合理安排。可以制定“小目标”,构建“小模块”(如“现代文阅读35分训练”),注意题材、体裁、题型等方面的有效覆盖。应精选素材资源,重点抓好“内容类”试题和“鉴赏类”试题的针对性训练,引导考生积累用时、得分等方面的经验,形成有效的“考场直觉”。
4.明确写作备考的定位,注意从思想、思维、表达等角度入手,抓好作文备考训练,提升考场作文的得分层级。思想、思维和表达是考场写作的关键。在提高考生审题能力的同时,应注意指导考生积蓄思想,紧跟时代律动,贴近生活实际,积累鲜活的现实素材,写出情感真挚、见解独到的原创作文。议论文应引导考生学会说理,思维要有过程性展现,避免简单的“以叙代议”的考场模式作文。叙事抒情文要引导考生从日常生活中提取能够拨动读者心弦的素材,立意可以“低”一点但低而不幼,切口可以“小”一点但小中见大;注意指导考生运用生动感人的细节和平实自然的语言来展示人物性格,表达真情实感。
5.精准实施教材复习策略,有效转化教材备考价值。应采取有效手段和个性化策略,挖掘教材在文言文阅读、古代文化知识积累、诗歌鉴赏、名句默写、写作等方面的备考价值,引导考生通过课内篇目的复习,实现课内外迁移拓展,从而强化语文基础,补强薄弱环节,生成新的“备考附加值”。
6.狠抓应试规范的养成。语文学科应试规范包括审题规范、答题规范、书写规范等。应试规范较差是长期困扰一些考生语文得分的老大难问题,每年高考,总有一些考生因为书写潦草、审题草率、答错题号、在答题卷上乱涂乱改等丢分。教学中可以利用阅卷标准、评分细则、作答样本等资源引导考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应试习惯。
[作者通联:武汉市教科院]
为了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精神,2017年要全面推进考试招生制度的各项改革,而《考试大纲》作为考试内容与形式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必要进行合理修订。前不久,教育部考试中心正式发布了2017年各学科《考试大纲》。其中,语文学科考试内容出现较大调整,引起了社会和中学师生的广泛关注。
《考试大纲》(以下简称《考纲》)是高考命题的规范性文件和标准,是考试评价、复习备考的依据。这次修订语文《考纲》,其基本思路是要体现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和综合性,调整选考模块,优化考查内容,凸显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全面考查考生的语文能力。修订后的《考纲》力图有针对性地解决语文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对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具有正面的导向作用。《考纲》调整的时间节点不仅和正在推进过程中的高考制度改革同步衔接,而且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实时对接,说明这次《考纲》调整不仅是深化高考改革、固化命题改革成果的需要,也是进一步深化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
这次《考纲》调整,有两个方面的内容引人关注:其一是取消选考模式,将“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均作为必考内容;其二是在“古诗文阅读”部分增加“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考查内容。上述内容调整进一步明确了“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的考查立场。高考是“基础教育链”中的重要一环,考生备考、应试的过程其实也是接受教育的过程。因此,高考同样承担着“立德树人”的责任。同时,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其基本属性是为高校选拔合格新生。取消现代文阅读的选考模式,适度增加阅读量,其目的是要考查信息时代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的快速阅读能力和信息筛选处理能力。修订后的《考纲》充分体现高考对教学的导向作用,把“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列为必考内容,全面考查考生的阅读能力,将对中学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功利化倾向起到纠偏作用。一个时期以来,不少有识之士一直呼吁要明确语文阅读教学的价值定位,这次调整也是对社会合理诉求的回应。而将“古代文化知识”作为考点明确列入《考纲》,无疑使高考命题有据可依,考查更加合理。
高考语文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具体分为ABCDEF六个层级。新《考纲》对其中的四个能力层级进行了调整(鉴赏评价D、表达应用E的考查要求没有变动)。
识记A。原《考纲》: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新《考纲》: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要求能识别和记忆语文基础知识、文化常识和名句名篇等。
理解B。原《考纲》:指领会并能做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新《考纲》: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要求能够领会并解释词语、句子、段落等的意思。
分析综合C。原《考纲》: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新《考纲》: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合,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要求能够筛选材料中的信息,分解剖析相关现象和问题,并予以归纳整合。
探究F。原《考纲》: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新《考纲》: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发现、有创见,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创新性思维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考纲》调整后,考核目标更加明确、具体,能力要求与相关试题的联系更加密切,进一步凸显了学科化的特点。“探究F”的表述删除了“有见解”,因为既然是“探究”,当然应该“有见解”;调整后的“探究”考查要求明确指向“创新性思维方面”,考查层级有所提升。
关于考试范围与要求,新《考纲》也进行了相应调整。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1.由于取消了选考,新《考纲》的文本体例有所调整。原《考纲》中的“(一)现代文阅读”专指“论述类文本阅读”,新《考纲》改为“(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使之与下面的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并列起来。
2.将原《考纲》“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改为:“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3.将原《考纲》“分析综合C”的第(2)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和第(3)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整合为第(2)点“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增加“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考查要求。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1.将原《考纲》中的“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一句改为“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
2.增加“理解 B”能力的考查:(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3.将原《考纲》“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改为“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
4.将原《考纲》“鉴赏评价D”的第(2)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改为“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第(3)点“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做出评价”改为“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1.关于文本类型,原《考纲》依次表述为“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新《考纲》调整为“新闻、传记、报告、科普文章”。 2.新《考纲》增加了“应注重真实性和实用性”的要求。
3.删去原《考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一句中的“产生”、“筛选、整合信息”中的顿号。
4.新《考纲》增加“理解 B ”能力的考查:(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四)古诗文阅读
1.删去原《考纲》“古代诗文阅读”中的“代”。
2.在“理解B”能力中增加“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考查要求,原来的四点要求变成五点要求。
(五)语言文字应用
1.新《考纲》将“语言文字运用”改为“语言文字应用”。
2.将原《考纲》“表达应用E”中的第(1)点“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调至最后,变成第(6)点。
3.将原《考纲》的第(4)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第(5)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整合为“(3)选用、仿用、变换句式,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六)写作
新《考纲》没有调整“基础等级”的要求。“发展等级”有两处变动:将“深刻”中的“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一句改为“揭示事物的内在关系”;将“有文采”中的“用词贴切”改为“用语贴切”。
新《考纲》关于现代文阅读的多处调整值得关注。在“论述类文本阅读”部分,原《考纲》中“一般论述类文章”的提法比较笼统,新《考纲》表述为“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明显拓展了阅读文本的取材空间;将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列入考查范围,细化了考查的文本类型;同时,要求了解上述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强调“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说明这一块的考查内容较以前有所增加。
在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中增加“理解B”能力的考查,一方面体现了阅读的考查属性,因为只要是阅读就离不开理解;另一方面,即便原《考纲》没有列入这个考点,但实际上一直在考查理解,调整后为考查提供了依据。文学类文本阅读增加“应注重价值判断”的考查要求,体现了“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实用类文本阅读增加“应注重真实性和实用性”的考查要求,进一步强化了考查内容与文本特征之间的联系,对备考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古诗文阅读、语言文字应用、写作等处调整,使相关表述更加准确、合理,逻辑性更强,考查依据更加明确。
因为出现取消选考的重大调整,所以新《考纲》与原《考纲》相比,其主体部分的文本体例有了较大的变化。具体内容见表1:
根据《考纲》修订的具体内容,2017年语文高考试卷(全国卷)可能会在总体结构、考查内容、板块赋分、题型配置等方面出现一定的调整。其中,现代文阅读板块可能出现较大的变化,其余部分应该会以稳定为主,适当微调。具体情况见表2、表3:
2017年高考语文科《考纲》调整,对当前高三语文教学备考提出了新的课题,在一定程度上倒逼中学调整复习备考策略。根据现阶段的教学实际,笔者提出如下备考建议。
1.在全面总结2016届高三备考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与实际学情无缝对接的备考计划,以加强备考的针对性。同时密切关注考情变化和改革动向,尤其是《考试说明》出来后,要认真研读,及时跟进。
2.盘活存量,激活增量,稳中求进。古诗文阅读、语言文字应用两个板块要狠抓落实,同时注意复习的覆盖面。在夯实基础、精细梳理的过程中,应有适当的迁移宽度和探究深度,引导考生将学科主干知识有效转化为实际应试能力,切实提升考生的学科素养和得分效率。
3.阅读板块应注意整合多种阅读方法,提高考生快速筛选、整合、加工信息的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早已对阅读提出了明确要求:“能阅读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取消选考模块,预示着明年高考试卷中现代文阅读量会有适度增加,要根据新的考情及时做出合理安排。可以制定“小目标”,构建“小模块”(如“现代文阅读35分训练”),注意题材、体裁、题型等方面的有效覆盖。应精选素材资源,重点抓好“内容类”试题和“鉴赏类”试题的针对性训练,引导考生积累用时、得分等方面的经验,形成有效的“考场直觉”。
4.明确写作备考的定位,注意从思想、思维、表达等角度入手,抓好作文备考训练,提升考场作文的得分层级。思想、思维和表达是考场写作的关键。在提高考生审题能力的同时,应注意指导考生积蓄思想,紧跟时代律动,贴近生活实际,积累鲜活的现实素材,写出情感真挚、见解独到的原创作文。议论文应引导考生学会说理,思维要有过程性展现,避免简单的“以叙代议”的考场模式作文。叙事抒情文要引导考生从日常生活中提取能够拨动读者心弦的素材,立意可以“低”一点但低而不幼,切口可以“小”一点但小中见大;注意指导考生运用生动感人的细节和平实自然的语言来展示人物性格,表达真情实感。
5.精准实施教材复习策略,有效转化教材备考价值。应采取有效手段和个性化策略,挖掘教材在文言文阅读、古代文化知识积累、诗歌鉴赏、名句默写、写作等方面的备考价值,引导考生通过课内篇目的复习,实现课内外迁移拓展,从而强化语文基础,补强薄弱环节,生成新的“备考附加值”。
6.狠抓应试规范的养成。语文学科应试规范包括审题规范、答题规范、书写规范等。应试规范较差是长期困扰一些考生语文得分的老大难问题,每年高考,总有一些考生因为书写潦草、审题草率、答错题号、在答题卷上乱涂乱改等丢分。教学中可以利用阅卷标准、评分细则、作答样本等资源引导考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应试习惯。
[作者通联:武汉市教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