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高职教育特色化建设情况

来源 :职业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smfz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2012年,山东省以技能型特色名校建设项目为切入点推进高职教育改革试点,本研究运用内容分析法,从体制改革、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4个维度,对13所高职院校的“名校工程”建设报告进行分析,以理清山东省高职改革中的变化与问题。基于此提出出台改革指导细则,引导多元办学改革;加强专业布局宏观调控,扶持新兴专业建设;推进教育理念革新,提升实践创新技能的建议。
  关键词 高职教育;名校工程;山东省;内容分析法;特色化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27-0026-062012年,山东省开始以技能型特色名校建设项目为切入点推进高职教育改革试点,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途径。经过4年建设,项目建设院校对高职教育多个方面进行改革探索,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动向,涉及高职教育的体制改革的途径与方式、培养模式和课程改革等方面,给高职教育研究提出了新问题。分析实践领域的这些变化,能够把握其发展方向和趋势。
  高等教育特色名校建设工程(简称“名校工程”)是山东省为推进高等教育发展而实施的重点建设项目,目的是打造一批人才培养特色院校。通过立项审核的院校将获得专项资金和政策扶持,解决高等教育办学模式单一、专业结构不合理、特色不够鲜明等问题。高职作为技能型特色名校类进行立项,首批13所高职院校于2012年立项,第二批7所于2013年立项,经过3年建设,分别于2015和2016年进行了评估。“名校工程”立项院校的改革方案由学校提出,经政府部门批准后实施,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改革,强调高职院校在改革中的主体地位和发展的自主性。项目建设总结报告(简称“建设报告”)是立项院校完成建设任务后,提交的评估总结,本研究运用内容分析法,对“建设报告”进行分析,解析山东省高职教育特色化发展的新变化、新问题,及其原因。
  一、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样本
  本研究将13所高职的“建设报告”作为研究样本,其中首批立项院校8所,第二批5所,分别位于山东省的5个不同地市。从办学性质来分,7所为政府办学,6所为部门办学,13所院校都是公办院校。“建设报告”是各院校对项目建设的总结,内容涵盖体制建设、重点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7个方面,以及重点建设专业的建设方案,能为本研究提供所需的信息。
  (二)研究维度
  “名校工程”建设的重点是围绕“特色”做文章,特色的外在基本特征体现在“社会需求,优势突出,个性鲜明”[1]上,建设的途径有多个方面,而最关键的是体制、专业、课程和人才培养模式4个方面。这几方面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专业是体制的落脚点、课程是专业的龙首、培养模式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方法与手段。4个方面相互影响,共同作用影响高职教育发展。
  (三)编码
  内容分析是一种对大量内容进行系统定量描述的技术[2]。编码是根据研究需要而设计的将资料内容进行分类的项目和标准,系统化的编码是内容分析的基础。一级编码包括体制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培养模式,根据一级编码的内涵,确定了二级编码,二级编码共包含9类,最后根据研究的需要,确定统计的子类。
  确保对编码表理解统一,不存在歧义是保证研究信度的前提。在完成初步编码后,邀请两位参与名校建设的专家对编码表进行了审阅,并根据专家意见对编码表进行了重新调整。编码一致性百分比是检验编码信度的最简单方法。2016年6月2-20日,由一名教授和副教授使用质性研究软件包NVivo 9.0对建设总结项目报告进行了编码。在编码完成以后,利用NVivo 9.0的编码比较功能对两位教师的编码进行了比较,编码的一致性为85.23%,一致性大于80%,这意味着编码信度在可接受的范围。对信度检验,还需要查看类目的值及在信度评估中“正确性”偶然一致性检验。利用科恩(Cohen)设计的Kappa公式进行计算[3]:
  Kappa=Po-Pe/1-Pe(其中,Po为一致性观察值,Pe一致性的期望值)
  运用NVivo 9.0对比计算功能,得Kappa的值为0.74,通常认为的Kappa值为0.7,一致性为80%即为理想的定义,编码表具有一定的研究信度。完成后的编码表,如表1所示。
  二、數据调查与统计
  (一)体制建设调查
  “办学体制主要回答由谁举办学校,即‘由谁投资、谁办学、谁管理’的问题”[4],核心问题确定办学主体和经费投入。改变当前办学体制沉疴,主体单一化的问题,必须激发各方面的办学活力,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是制度建设,制度是体制创新的前提与保障。制度建设包括两方面:一是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文件制度,二是高职院校自身制度建设。本研究对建设报告中贯彻的上级文件和院校制定的体制改革文件进行了统计,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项目建设院校贯彻执行国家层面的文件有《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国发[2014]19号)《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两个文件。在山东省层面的指导文件是《关于加快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意见》《关于贯彻落实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山东省高等教育内涵提升计划(2011-2015年)》以及《山东省高等教育名校建设工程实施意见》。主办单位是地方政府的7所院校,执行还有地市政府部门制定的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实施意见,而部门办学的6所院校的主办部门没有出台相应的文件。13所高职院校在体制改革方面共制定了121个文件,主要是以管理办法的形式公布,其中制定主体是院校的有11所,以二级院系为主体的有2所,最多的院校制定了25个相关文件,最少的两所院校只有一个管理办法。
  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实现办学主体多元化,投入多样化,促进校企合作,实现共享资源、共育人才,共同管理的新机制。“名校工程”建设院校在办学模式、合作形式、投入方式等方面有了一些变化。对建设院校的办学模式和投入方式进行分类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   当前,校企合作是主要的办学模式,形式主要有订单班、定向培养、共建实训中心、厂中校、校中厂等。院校与行业合作组建教育联盟、教育集团由于主管部门的推进,行业参与高职教育的途径打通了,但从投资方式来看,实质性、深层次的进展不大。其他办学模式也有一些变化,包括办学主体变化,投入方式的变化等。
  (二)专业建设调查
  专业建设是高职教育与社会联接,适应经济发展的起点,也是特色建设的落脚点。调查发现,13所高职院校共设置了626个专业(包含专业方向),有127个专业点,其中,最多的有73个专业,最少的有27个专业,平均每所院校开设48.15个专业。其中,在校生规模超过1000人的专业有22个,占比3.51%,规模少于100人的有288个,占比46%。规模最大的专业在校生达到4473人,最少的只有2人。
  重点建设专业是项目建设院校确定由省财政重点支持,院校大力发展的专业。13所院校确立的重点建设专业共124个,最多的有12个,最少的有8个,共有53个专业点。其中,工程技术类专业有31个,占比58.4%;管理和服务类有17个,占比32%;艺术设计类有5个,占比9.4%。这些专业中有国家财政拨款重点支持的专业、省级特色专业和院级特色专业,分类统计结果如表4所示。
  为分析重点建设专业的分布情况,对13所院校的重点建设专业的布点数和占比进行了统计。布点数超过6的专业有9个。其中,布点数最多的是机电一体化、物流管理和会计电算化3个专业,占比超过60%。统计结果如表5所示。
  除省财政重点支持的重点建设专业,部分项目建设院校还提出了院级重点建设专业。有9所院校提出了33个院级重点建设专业,通过与省财政重点支持专业对比,专业已在目录中,且布点数大于等于6的有4个,大于等于3的有10个,大于等于1的有13个,有6个专业为新专业。结果如表6所示。
  (三)课程建设调查
  课程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载体。高职课程在建设模式、建设策略、资源建设方面有其自身的要求,符合职业技能学习规律的课程,才能更好地突显职业教育特色。而课程观是决定课程开发模式的前提,课程开发模式决定着课程的内容、结构、教材、实践教学等。通过对重点建设专业的课程建设模式统计发现,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模块化课程、项目化课程应用较多,结果如表7所示。
  课程开发是在课程观的指导下,确定目标、序化内容、规划实施,以及确定评价反馈方式。不同的开发模式,开发活动和过程也不相同。但是,同一开发模式下,开发的各要素之间需要协调统一,这就是课程开发的适切性。这是反映课程开发现状的一方面,而另一方面是课程体系建设。课程体系是指根据专业目标设置的课程类型,课程之间的组织方式,以及各个课程之间的关系[5]。当前,构建高职课程体系首先面对的是学习者的多样化,高职学生入学方式多样,学习基础和需求差异很大,课程体系要能规划出多样化的学习路径;其次,学生就业目标是“岗位群”,课程体系需要为学生在相关岗位之间的转换提供支持。这体现出课程体系的灵活性。针对这两个方面,由两位专业带头人对核心课程开发的适切性和课程体系的灵活性进行了量化评价,汇总结果如表8所示。
  (四)人才培养模式调查
  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的范式,解决的是“如何培养”的问题。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指向性和可操作性,能够被学习和借鉴。这也是“名校工程”强调的示范性和引领作用。在建设报告中,各高职都提出了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共有98种,最多的有12种,其中,有8所高职院校每个重点建设专业有1种人才培养模式,而有3所高职院校只提出了1种人才培养模式。由于人才培养模式的着重点各不相同,名称差异很大。本研究对98种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其内涵重新进行了分类。分类统计的结果如表9所示。
  当前人才培养基本分成两个阶段,培养模式主要应用在校学习阶段,一般不包括顶岗实习阶段。顶岗实习是“教学计划中综合性最强的实践性教学环节”[6]。建设院系有3所运用了基于网络的实习管理系统对学生进行管理,有4所院校采用流动指导的方式进行指导和管理。但是,由于师生分离,需要对顶岗实习中的管理、指导、学习资源和评价等方面进行有效的规划,才能保证其时效性。为此,本研究组织相关专业的实习指导教师对重点建设专业的顶岗实习方案的有效性和重视程度进行了量化评价,然后进行汇总,结果如表10所示。
  三、问题分析
  (一)高职教育体制发展分析
  1.校企合作向校企“融通”发展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中应用最广的办学模式,项目建设中校企合作的廣度和深度有了进一步拓展。校企合作的变化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校企合作的参与方式从“学校主导、企业参与”向校企“融通”方向发展。院校与企业之间从单向人力资源需求向技术、管理、生产(实习)环境等深层次双向需求发展,生产性的“校中厂”“厂中校”有了实质性进展;校企合作投入方式日趋多样化,包括院校与企业共享土地资源、生产实验设备和专利技术,企业以生产环境、管理与生产技术、员工培训包等作为投入,政府和事业单位以非固定人员编制进行投入等;高职院校从人才、技术和科研条件方面与区域特色产业发展融合,借机发展;在利益分配方面,校企通过社会化服务、技术转让收益、生产性收益分成等方式进行合作;合作主体也日趋多元化,企业、行业协会、政府、军队、事业单位成为参与方,体现出山东省高职教育创新的活力。
  2.体制改革制度细则缺失,底层制度难以突破
  在项目建设中出现了合作办学、产业合作、混合所有制办学等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办学模式,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模式没有出现在“校企合作”中,而是出现在院校与政府、事业单位的合作中。究其原因,公办院校体制改革需要有上级文件的指导,建设报告中所贯彻的国家、山东省颁布的文件是宏观层面的规划,虽然地市政府出台了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文件,但缺少具体的指导意见,政策的执行落地还有很大的距离。高职院校制定了大量的文件推进体制改革,但是,以院校为主体进行体制创新,存在较大障碍。   经济学中有“帕累托优化”理论,是指在资源分配时,当资源从一种分配状态转变成另一种状态,在没有任何人变坏的情况下,使得最少一个人变得更好[7]。借由政府所掌控的资源分配权力,改变当前发展高职教育,只投入给高职院校的现状,使企业、行业等主体都能从高职教育发展中获益。明确投资高职教育获利的合理性、分享比例与方式,更能激发高职教育发展的活力,至少能促进高职教育体制向多元化发展。这除了需要高职院校解放思想、大胆探索,更重要的是体制改革制度细则尽快出台。
  (二)高职专业建设分析
  1.专业设置契合区域经济发展
  专业是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紧密联系的纽带。高职专业建设必须以区域性社会需求为依据,服务地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简单地说,区域的主导和重点发展的产业是什么,高职就应办什么专业[8]。这就是专业与经济发展的契合度,是专业持续发展的基础。13所项目建设院校共有127个专业点,专业覆盖面比较广,尤其是机械制造、财经和电子专业设置比例较高。仅就重点建设专业统计发现,工程技术类专业占58.4%,并集中在机械电子、装备制造、汽车工程等领域。高职的专业结构虽然不能准确地反映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但是这与山东省提出的“七个重点产业”“十大支柱产业”以及“从制造业大省向制造业强省”转变中重点发展的行业相对应。反映出山东省高职专业设置越来越贴近社会需求,折射出产业结构与需求变化,以及高职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态势。
  2.特色品牌效应突显,同质化依然严重
  13所高职院校在校生规模超过1000人的专业有22个,这些专业在办学经验、师资、实习实训条件等方面有优势,在社会上有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成为特色鲜明的专业,受到考生和家长的认可。也有一部分部门办学院校的专业,规模虽不大,但由于办学水平得到行业内认可,学生就业质量高,专业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发展稳定。这反映出高职的专业特色品牌效应对专业发展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13所高职设置了626个专业,平均每个院校有48.15个专业,而在校生规模小于100人的专业,占比46.0%,“大而全,小而全”、发展不均衡问题依然严重。各校的专业区分度不大,专业集中度很低,仅对“名校工程”重点建设的121个专业进行分析,布点数是6以上的有9个,最高的达到了10。专业布点数越高说明重复度越高,专业的集中度越低。在这些专业中有7.6%是国家重点支持的,省级特色或重点支持的专业占37.09%,从全国的范围来看,特色和優势不明显。而院校级重点建设专业与省财政重点专业比对,有重复的占比81.8%,进一步进行重点建设,不仅会浪费教育资源,也难以形成优势和特色。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与高职院校片面迎合社会上对“热门”专业追捧,盲目扩张规模有关,追求短期效益的问题突出。
  3.专业设置对新兴产业支持不够
  山东省公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将新材料、新一代信息产业、海洋产业等8个领域,物联网、海洋生物、新能源等20类产业作为新兴产业重点建设。未来,这些产业将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也是吸引大批高职类专业技术人才就业的重点行业,但是,当前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没有体现出这种新的变化,没有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服务准备。反映出高职院校在专业规划上缺少前瞻性,而政府部门在这方面缺少宏观调控,没有将其作为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契机。
  (三)高职课程建设分析
  1.课程开发的多样性和适切性
  课程开发的适切性是指以一种课程开发模式为指导,进行课程开发的理念、技术、过程和成果等要素之间能协调和统一。课程开发的适切性反映了过程的科学性、开发成果的适用性。通过对专业核心课程的调查发现,课程开发的总体适切性不高,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在理念上,最突出的问题是理论与实践之间“两张皮”,以职教课程观改造学科本位的课程现象;在技术上,存在概念“泛化”,开发技术“滥用”的现象,如模块化课程开发中,将学科内容“模块化”,而内容逻辑结构依旧,或是打破学科内容的逻辑结构设计“模块”,致使学习内容“碎片化”;在开发的过程和成果方面,存在着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没有按照课程开发的基本过程和规律进行调查、开发、设计、应用及评价,开发的成果或者是“新瓶装旧酒”,或者成了“大杂烩”。高职课程开发在理论和技术上的复杂性,决定了课程改革的艰巨性。课程建设中要突出理论与实践互动、教学与产业互动,协同发展是突破这一障碍的关键。
  2.课程体系架构存在不足
  课程体系架构是突显高职作为一个“类别”的基础特性。尽管普遍认为学科本位的课程体系不适合高职教育,但是,对于如何构建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以什么样的模式建设,思路和途径仍不清晰。这表现在相同专业的课程体系,培养目标相近,但课程的结构和内容、教材、实践教学体系等各不相同,大幅缩减或取消如高等数学、物理、大学语文等基础课程,课程体系“功利性”明显,存在向培训教育发展的趋势。这反映出当前高职课程体系建设仍处在探索阶段,对于以什么样的知识体系支撑起培养目标的认识仍比较模糊。
  近几年,山东省高职院校自主办学的权力在扩大,高职教育与市场、产业的互动越来越频繁,根据市场人才需求快速进行调整成为“新常态”。但是,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却与社会发展现状脱节,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课程体系单一、没有针对学习对象做出区别化的规划;二是随意性大,不遵重课程体系的权威性,以学生“能力差”为由随意修改,对就业目标中的 “岗位群”支持不够。
  (四)人才培养模式维度分析
  人才培养模式最能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名校工程”建设院校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作为特色建设的重点,进行了实践探索。
  1.培养模式创新处在经验总结层面
  经过统计,建设院校共提出了98种人才培养模式,分类汇总成6种,应用较多的是“工学结合”“2+1”模式和订单式培养。所提出的模式都是以实践为基础,进行探索和总结,强调具有自身特色,这是本次模式创新的特点,还有26种模式难以进行归类。这与以往研究中高职培养模式注重借鉴、引进先进的培养模式不同,反映出高职教育主体意识增强,培养模式“本土化”探索成为新变化。   培养模式需要长期的实践和探索,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当前模式创新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首先,注重培养过程的调整,忽视内部要素的规划,所提出的培养模式多是针对培养过程进行调整,缺少与模式相适应的资源、学习环境、运行机制的规划和设计。其次,缺少培养模式绩效评价与反馈,培养模式创新需要针对实践问题,不断调整和完善,通过对教育绩效评估,对培养模式的适用性和针对性等方面进行调整和改进,是完善的基础,没有反馈机制,难以确保培养模式发展的稳定性。第三,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互动不足,课程是培养模式的一个要素,培养模式改革需要课程体系支撑,缺少与课程的“互动”。这些问题反映出培养模式建设仍处在经验总结阶段,教师不仅需要革新理念,更需要方法、技术上的提升。
  2.实践教学规划存在不足
  顶岗实习是当前高职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实践教学模式,占据整个学习过程的1/3时间,有“2+1”或“2.5+0.5”等方式,是高职专业实践教学的“盖顶石”。但是,由于师生分离,顶岗实习甚至出现“放羊”的现象,指导和管理存在着缺失。要应对师生分离给教学带来的挑战,需要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以学生实习岗位技能需求为中心,以“定制学习”为策略,利用远程学习、移动学习技术,构建基于岗位能力的、个性化的学习支持与管理系统。教师的指导从单纯的知识传输,向搭建学习环境、提供学习资源、加强社会化交互方向转变,指导学生自主化学习。
  四、結论与建议
  (一)制度建设、政策转变是高职教育特色化发展基础
  当前,高职院校的体制创新已有所突破,但是标志着校企之间深层合作的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等深层融合的合作,发展缓慢。政策要“落地”,关键的环节是,尽快推出改革指导意见和配套制度,重点是解放思想,改变高职教育资源投入和分配机制,完善利益分配和保护,提升发展活力。
  (二)加强高职院校专业布局宏观调控,改进指导策略
  高职院校应顺应山东省重点项目建设进程,提升专业设置与山东省重点建设的“八大行业”的匹配度。推动高职专业与新兴产业、绿色产业的对接。将“校企融合,共同建设”作为新上专业和确定特色专业的前提,以市场为导向,通过竞争,指导专业跨度大的院校提升专业集中度。
  (三)转变职业教育理念,提升教育创新能力
  高职教育突出实践性,走工学结合的发展道路,已经成为共识。但是,对于如何围绕这一目标构建课程体系、开发核心课程,创新培养模式,仍在探索中。高职教育创新中,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提升教育实践创新能力是实现特色化发展的基础。
  参 考 文 献
  [1][4]龙德毅.工学结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1(2):3-21.
  [2][3][美]里夫,[美]赖斯,[美]菲克.内容分析法媒介信息量化研究技巧[M]. 嵇美云,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54.
  [5]李波.按培养模式重构地方高校课程体系[J].教育研究,2011(8):59-63.
  [6]张平安,陈小波,梁东莺.顶岗实习实践教学管理模式的研究 [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63-66.
  [7]韦光剑,吕浩.试论“帕累托最优”对我国教育管理的影响[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3):98-10.
  [8]贾文胜.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的五大问题浅析[J].职教论坛,2014(31):67.
其他文献
作者简介  申涤尘(1965- ),女,吉林农业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教师培训部主任,研究员(长春,130031);王慧(1989- ),女,吉林农业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教师培训部助理,助理研究员;杜锐,吉林农业大学  基金项目  2018年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培训激励机制研究”,主持人:申涤尘;2020年教育部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三向四维两化:地方农林高校教师教学
期刊
过去10年,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中国开展了37所示范软件工程学院和109所示范高职院校专业教育改革工作。“示范软件”是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的示范工程,所有示范学院都建在以清华、北大为首的研究型大学,其培养目标是面向软件产业职场需求的国际化复合型软件工程师;“示范高职”则是在高等专科层次、包括所有专业在内的示范工程,其培养目标是面向职场需求的技师技术员和各行各业的中等专业人才。这两种
期刊
作者简介  邓子云(1979- ),男,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湘商学院院长,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后,教授,工学博士(长沙,410116)  基金项目  湖南省社科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2020-2035年湖南省高等职业教育持续高端化发展的战略研究”(XSP20YBZ022),主持人:邓子云  摘 要 根据全国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管理与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中的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点设置及专业
期刊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激发学校发展活力,促进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这一表述对市场在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首次进行了明确的定位。市场是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土壤,职业教育与市场与生俱来的相互融合关系是其区别于其他教育类型的主要标志。过去,在发展职业教育的国家战略层面强调政府主导
期刊
作者简介  钱沉(1988- ),女,金华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创意学院讲师(金华,321007)  通讯作者  王瑞敏(1963- ),男,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教授(金华,321007)  基金项目  2020年度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科研与创作项目“新媒体时代上山文化传承发展路径研究”(2020KYY016);2020年金华市社会科学联合会重点课题“上山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ZD2020054),主持人:钱
期刊
背景:6月11日,据《法治周末》报道,位于江苏沭阳县城的民办东南电子中等专业学校被当地政府强行征地拆迁,占地40余亩的学校土地,以1亿多元的价格卖给房地产开发商,只给学校800多万元补偿。这引起社会热议。  民办职校土地被强征  “我校建筑面积近9000平方米,而县政府征收只给700多万元补偿,一平方米才合800多元,这点钱不要说在同地段买商品房,就是自己建房也不够,还不到建设成本的一半。”东南电
期刊
①?对所有培训包及某一时期内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具有影响的政府政策改革  ②?行业技能理事会对不同层次能力进行定义的不同途径  ③?导致变化的技术缺陷及政策过程  ④?行业技能理事会对新旧能力单元进行的不同解释  ⑤?行业技能理事会对培训包更新的政策  ⑥?负责注册培训机构和培训包变化的规范模式在动态性及适切性间的关系  ⑦?注册培训机构计划、管理及应对动态行业环境的能力  培训包是澳大利亚为应对行
期刊
摘 要 技能型人力资本对加快经济转型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利用卢卡斯人力资本模型测算表明,1995-2014年间,人力资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于物质资本,技能型人力资本对人力资本的贡献率为51.5%,对GDP的贡献率为11%。其中,高职技能型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中职技能型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完善并优化技能型人力资本的积累路径、层次结构、投资结构和技术结构,是今后促进经济
期刊
高职院校跨界文化是个富有创新的本土概念。跨界文化的意境体现了创新,是推进校企合作向深度发展的内在力量。跨界文化就是把企业文化的核心元素和高职院校文化的核心元素进行有效融合,形成一种跨界的文化生态共同体,或者说是高职院校师生“生活样式”的文化。这种文化生态共同体的核心是合作育人。培育高职跨界文化,一是要以法律法规加以引领。建议尽快出台《职业教育企校合作发展条例》,加快修订《职业教育法》,在两个法律文
期刊
一直以来,职业教育因缺乏吸引力,早就出现了群体性的生源危机,很多职业院校的日子过得捉襟见肘。于是,人们急切地开始寻找原因,以破解学生不愿就读职业教育的谜团。就目前的舆论导向看,站在职教办学者的角度,大多倾向于认为职业教育受到了歧视,其抱怨不外乎三条:一是社会用人存在学历歧视,中职、高职的学历普遍跨不过招聘“门槛”;二是职业教育是“断头”教育,学生迈进职教门,未来的学历就已“看到了头”,“撑死了上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