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本文从以上四个方面对一堂英语观摩课进行分析,试图探究目前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进而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关键词: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英语观摩课 英语教学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把学生作为知识灌输对象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已经让位于把学生作为信息加工主体的认知学习理论,其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备受关注,影响越来越大,对解决我国当前英语教学改革中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四大学习环境要素出发,对一堂高中英语观摩课进行分析,试图探究目前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进而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constructivism learning theory)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分支,其最早提出者皮亚杰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他人(包括老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并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学习是通过新信息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双向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也就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提倡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理想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发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学习者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而不是被动地、机械地被灌输。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老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而非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在意义建构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协作、会话是实现意义建构的有效途径。
2.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
2.1观摩课中的“教学情境”创设
建构主义认为,个体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认识,从而使自己的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学习者与情境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和顺应。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如果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把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整合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即知识的“同化”过程;如果原有经验与新知识发生冲突,就要引起“顺应”,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学习者只有通过“同化”与“顺应”才能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下面是观摩课中的情境创设:
在课堂导入阶段,老师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展现了一些句子,要求学生通过大声读进入语言学习环境。同时,提出探究问题:What are facts and what are opinions?进而为下一步寻求facts和opinions的定义做铺垫。
教学情境就是知识在其中得以存在和应用的环境背景或活动背景,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不但存在于其中,而且得以在其中应用,能表达出知识学习的意义所在。老师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从“问题”入手,帮助学生对新知识进行意义建构。探究问题的提出使接下来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围绕这一主题展开。
2.2观摩课中的“协作”和“会话”要素分析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会话”是协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达到意义建构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协作在意义建构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协作,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同伴组成重要的学习共同体,共同完成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也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提供资料的支持,提供启发与帮助,这些都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协作。下面是观摩课中的“协作”和“会话”要素分析:
探究问题提出之后,老师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确定哪些句子是facts,哪些是opinions。老师通过探究任务去引领学生的“协作”和“会话”活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时,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老师会针对个体学生提出具体问题,帮助他完成任务,体现了教师与学生的“会话”功能,体现了教师对学生自主建构过程中给予的必要指导。在小组合作探究环节,组员们围绕问题进行了争辩,体现了学生与小组成员之间的“会话”与“协作”。在探究活动的汇报交流阶段,体现了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会话”与“协作”。在最终老师让学生给facts和opinions下定义时更是体现了多元主体间的“会话”与“协作”。
2.3观摩课中的“意义建构”要素分析
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而不是完成教学任务。在以“学”为中心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因为强调学生是认识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所以把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无论是学生的独立探索、协作学习还是教师辅导,都要有利于完成和深化对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在观摩课中,老师组织学生完成“意义建构”是在学生探究活动的基础上,通过汇报交流进行的。下面是观摩课中“意义建构”要素分析:
老师为了让学生自己建构facts和opinions的定义,首先通过一些相关句子的呈现让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然后让学生运用自己原有的经验知识与小组成员进行探讨;接着通过小组成员的汇报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会话”呈现答案,当出现不同意见时,学生在其他同学和老师的提示下不断地修正自己的答案,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进而对facts和opinions进行有意义的建构,最终给予它们一个满意的定义。
3.教学案例中的存在问题及其对策
在观摩课中,老师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整个课堂进行了规划与设计,最终也实现了学习者对新知识的有意义建构,完成了教学任务,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然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在学习情境创设阶段,多媒体的使用过于单一,只是教学内容的简单呈现,情境有些单调,不能强烈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其次,在“协作”、“会话”过程中,学生不能紧紧围绕主题展开,缺乏竞争意识,激励机制,导致收效甚微,学习时间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最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似乎忽略了个人情感因素对学生的积极影响作用。老师个人对话题表现出的兴趣,上课时表现出的热情与激情,语音语调的抑扬顿挫,甚至是一个肯定的微笑、眼神的善意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鉴于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仅供参考:第一,老师可以利用实际生活当中的一些例子去创设情境或者让学生即兴地说出一些句子或者寻找一些图文并茂的相关资料,使实际情境生动、丰富,把学生带入一种主动、积极的情境氛围中,激发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第二,在“协作”过程中,老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竞争,对获胜的小组成员给予奖励,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进行自我协商和相互协商,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教学中;第三,老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的反馈,并多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不单单通过语言,更重要的是通过肢体语言,善于运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
4.结语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动态建构过程,是学习者本人在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下,在真实的情境里以协作会话的形式自觉主动地去建构知识的过程,与此同时,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也得以重建。为帮助学习者积极有效地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建构,包含真实问题,具有丰富信息资源的学习情境的创设及协作学习模式的提供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理想的学习情境应该有利于学习者进行发现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有效的协作学习模式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者围绕某一主题进行积极的思考,参与讨论,分享成果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不仅应该创设理想的学习情境,激发学习者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更应该提供有效的协作学习模式,使每位学习者都能参与其中,乐于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也要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尤其是情感因素的投入对学生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蔡满园.谈建构主义理论与高师外语教学[J].中国成人教育,2007.
[2]丁远坤.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及其启示[J].高教论坛,2003(3).
[3]范琳.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英语教学改革的契合[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4).
[4]丰玉芳.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六要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与外学,2006(6).
[6]何克抗.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0(12).
[7]胡凡刚.建构主义理论及对教育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4(2).
[8]武晓燕.试论建构主义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2).
[9]钟志贤,徐洪建.建构主义教学思想概要[J].理论纵横,2000.
关键词: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英语观摩课 英语教学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把学生作为知识灌输对象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已经让位于把学生作为信息加工主体的认知学习理论,其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备受关注,影响越来越大,对解决我国当前英语教学改革中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四大学习环境要素出发,对一堂高中英语观摩课进行分析,试图探究目前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进而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constructivism learning theory)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分支,其最早提出者皮亚杰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他人(包括老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并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学习是通过新信息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双向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也就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提倡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理想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发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学习者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而不是被动地、机械地被灌输。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老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而非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在意义建构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协作、会话是实现意义建构的有效途径。
2.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
2.1观摩课中的“教学情境”创设
建构主义认为,个体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认识,从而使自己的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学习者与情境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和顺应。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如果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把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整合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即知识的“同化”过程;如果原有经验与新知识发生冲突,就要引起“顺应”,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学习者只有通过“同化”与“顺应”才能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下面是观摩课中的情境创设:
在课堂导入阶段,老师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展现了一些句子,要求学生通过大声读进入语言学习环境。同时,提出探究问题:What are facts and what are opinions?进而为下一步寻求facts和opinions的定义做铺垫。
教学情境就是知识在其中得以存在和应用的环境背景或活动背景,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不但存在于其中,而且得以在其中应用,能表达出知识学习的意义所在。老师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从“问题”入手,帮助学生对新知识进行意义建构。探究问题的提出使接下来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围绕这一主题展开。
2.2观摩课中的“协作”和“会话”要素分析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会话”是协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达到意义建构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协作在意义建构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协作,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同伴组成重要的学习共同体,共同完成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也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提供资料的支持,提供启发与帮助,这些都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协作。下面是观摩课中的“协作”和“会话”要素分析:
探究问题提出之后,老师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确定哪些句子是facts,哪些是opinions。老师通过探究任务去引领学生的“协作”和“会话”活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时,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老师会针对个体学生提出具体问题,帮助他完成任务,体现了教师与学生的“会话”功能,体现了教师对学生自主建构过程中给予的必要指导。在小组合作探究环节,组员们围绕问题进行了争辩,体现了学生与小组成员之间的“会话”与“协作”。在探究活动的汇报交流阶段,体现了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会话”与“协作”。在最终老师让学生给facts和opinions下定义时更是体现了多元主体间的“会话”与“协作”。
2.3观摩课中的“意义建构”要素分析
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而不是完成教学任务。在以“学”为中心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因为强调学生是认识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所以把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无论是学生的独立探索、协作学习还是教师辅导,都要有利于完成和深化对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在观摩课中,老师组织学生完成“意义建构”是在学生探究活动的基础上,通过汇报交流进行的。下面是观摩课中“意义建构”要素分析:
老师为了让学生自己建构facts和opinions的定义,首先通过一些相关句子的呈现让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然后让学生运用自己原有的经验知识与小组成员进行探讨;接着通过小组成员的汇报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会话”呈现答案,当出现不同意见时,学生在其他同学和老师的提示下不断地修正自己的答案,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进而对facts和opinions进行有意义的建构,最终给予它们一个满意的定义。
3.教学案例中的存在问题及其对策
在观摩课中,老师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整个课堂进行了规划与设计,最终也实现了学习者对新知识的有意义建构,完成了教学任务,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然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在学习情境创设阶段,多媒体的使用过于单一,只是教学内容的简单呈现,情境有些单调,不能强烈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其次,在“协作”、“会话”过程中,学生不能紧紧围绕主题展开,缺乏竞争意识,激励机制,导致收效甚微,学习时间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最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似乎忽略了个人情感因素对学生的积极影响作用。老师个人对话题表现出的兴趣,上课时表现出的热情与激情,语音语调的抑扬顿挫,甚至是一个肯定的微笑、眼神的善意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鉴于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仅供参考:第一,老师可以利用实际生活当中的一些例子去创设情境或者让学生即兴地说出一些句子或者寻找一些图文并茂的相关资料,使实际情境生动、丰富,把学生带入一种主动、积极的情境氛围中,激发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第二,在“协作”过程中,老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竞争,对获胜的小组成员给予奖励,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进行自我协商和相互协商,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教学中;第三,老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的反馈,并多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不单单通过语言,更重要的是通过肢体语言,善于运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
4.结语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动态建构过程,是学习者本人在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下,在真实的情境里以协作会话的形式自觉主动地去建构知识的过程,与此同时,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也得以重建。为帮助学习者积极有效地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建构,包含真实问题,具有丰富信息资源的学习情境的创设及协作学习模式的提供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理想的学习情境应该有利于学习者进行发现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有效的协作学习模式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者围绕某一主题进行积极的思考,参与讨论,分享成果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不仅应该创设理想的学习情境,激发学习者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更应该提供有效的协作学习模式,使每位学习者都能参与其中,乐于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也要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尤其是情感因素的投入对学生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蔡满园.谈建构主义理论与高师外语教学[J].中国成人教育,2007.
[2]丁远坤.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及其启示[J].高教论坛,2003(3).
[3]范琳.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英语教学改革的契合[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4).
[4]丰玉芳.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六要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与外学,2006(6).
[6]何克抗.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0(12).
[7]胡凡刚.建构主义理论及对教育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4(2).
[8]武晓燕.试论建构主义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2).
[9]钟志贤,徐洪建.建构主义教学思想概要[J].理论纵横,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