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学校生活中,课堂纪律是最重要的。良好的课堂纪律,是有效的进行课堂教学的保证。如果课堂上能营造出容许并鼓励教师有效地教和学生有效地学,并能促进师生身心健康的气氛,那就是好的纪律。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会碰上这样的班级:课堂上总是乱哄哄的,虽然在上课,教师站在讲台上,但一些学生、甚至许多学生若无其事的说的说、玩的玩,整个班级呈现散乱无秩序的状态;或者班上有一两个学生闹得全班无法上课学习。要想解决纪律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分析原因
班级纪律差、乱是由不同原因造成的。对违反纪律的学生,了解其不守纪律的行为动机,也就找到了纪律问题的根源。
1、有的学生对课堂教学活动不感兴趣。教学内容过深或过浅,教法呆板,使学生觉得索然无味。于是,因厌烦而追求刺激,通过聊天、观察窗外、玩东西,给自己的生命活力找出路。
2、有的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不好。教师歧视学生,学生在班里得不到广泛接受。学生感到自己不受欢迎,就会产生敌对情绪,甚至破坏纪律。
3、一个班上如果大多数学生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遵守纪律,可能就是缺少良好的规范和健康的舆论,班里的学生没有集体意识,不顾大局,不会合作。如果某个学生积极配合老师,会被大家说成“假积极”。学生怕在群体中孤立,失去友谊,于是明知不对,也不得不勉强附和。
二、重建规范
首先,组织全班学生讨论“我们班的纪律问题要不要解决?为什么?以往的问题出在哪里?需要什么改变?怎样改变?”等问题,尤其是要注意出现纪律问题的学生的意见。但不要追究个人所犯的“错误”,不要算旧账。同时,要允许他们对课程、任课教师的教学、班主任工作等方面提出意见,还要引导他们讨论今后的办法,然后引导学生制定共同遵守的规则,规定执行的办法和起始的日期。要建立起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规章制度和机制,并严格执行规章制度。
三、引导解决
既然学生产生纪律问题的具体原因各不相同,就不可能用统一的方法解决。
如果纪律问题与课程质量有关,就要解决课程问题。唯一有效的方法是改进教学。教师不但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富于匠心,而且要广征博引,内容宽泛,方法新颖。教师提出探索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质疑设问,促使学生思考,使各类学生思维都呈现积极状态,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使课堂紧张活跃,从而吸引学生注意力,课堂纪律也就自行解决了。
如果学生是由于缺乏学习动力,对学习没兴趣而造成的纪律问题,首先要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的热情,还要了解学生的需要、兴趣。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每一个学生都“跳起来够得着”。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他们才会在课堂上有所事事,旺盛的精力才能有正常的归宿。
如果是教师和学生关系不好造成纪律不良,教师切莫假手有权力的领导和家长,而是要以诚恳的严于律己的态度与学生共同研究怎样上好课,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学生会为教师的真诚所感动,会对自己的不良行为感到内疚,从而与教师真诚合作。
四、善于奖励
教师根据对不适当行为的分析,要针对每个学生的心理需要,为每一个学生创造表现和得到的奖励的机会。如,安排几名学习不好而产生纪律问题的学生参加文艺演出,或让他们负责板报、卫生或组织劳动、课外活动等,给他们提供表现的机会,并对其好的表现及时予以表扬、奖励,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能力、价值。得到老师和同学的承认,这种自信很快便会扩大到学习纪律等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
另外,教师还要以身作则。教师不但要语重心长地说服学生,而且更重要的是用行动感化学生。德育教育专家汪广仁教授1982年就提出:“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要首先做到。教师只有率先垂范,才能说服教育学生。”如果教师要求学生不迟到、不早退,而自己却迟到、早退;要求学生做操时不得戴围巾、手套,而自己却围巾、手套全副武装地监督学生,甚至躲在屋里取暖,那么,学生是不会遵守纪律的。对于那些自己不遵守纪律还百般挑剔别人的教师,会使学生对其产生鄙视、厌恶甚至敌对情绪。在这里,我要强调的是“榜样”作用的巨大力量。
(作者电话:13883900066;信箱:[email protected])
“亲戚关系图”受追捧,呼唤了什么
外甥和侄子的区别是什么?父亲亲戚的孩子都是“堂兄妹”吗?这些亲戚关系你是否都知道?
1月6日,一张网友自制的“亲戚关系图”走红网络,数日里转发高达数万次,跟帖评论众多。不少网友说,这张关系图给年轻人补充了不少“实用的信息”,一些“80后”、“90后”甚至“00后”因此弄清楚了亲戚关系。
由于社会的变迁,家庭结构的变化,现代生活节奏紧张,使得年轻一代人疏于对亲戚关系的认识。“亲戚关系图”背后所蕴含的中华民族古老礼仪和传统的流失,应引起人们反思和重视。
年关临近,不妨放下手中忙碌的工作,走亲访友,重温被冷落的亲情,呼唤久违的情感交流与共鸣。
■“亲戚关系图”是家族、姓氏的根和血脉
网络时代,一个热点就好像一团酵母,膨胀出一个世界。近日走红网络的“亲戚关系图”便是那团酵母,而且还在发酵。有人把它当宝贝:太及时了,过年走亲戚必备!有人如梦方醒:总算搞清堂亲和姑舅姨表亲的关系,再不会乱叫,辈分颠倒了。更有人从“亲戚关系图”的走红生发出世态炎凉的感慨。
其实,一串称谓的背后是一脉相传的亲缘关系和伦理秩序。重亲情,讲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网上的“亲戚关系图”,还只是直系血缘关系,回到乡村,旁系亲戚,绕了几道弯的亲戚的亲戚的亲戚关系,非把你转晕不可。别小瞧这血缘“示意图”,那是家族、姓氏的根和血脉。移居海外几代的华人,凭着祖姓排行等简单信息,回国就能在家谱里寻到根,接上家族排序的“基因图”。而这,又何尝不是这个民族的凝聚力所在?所以,小小“亲缘关系图”,是文化,也是历史。
但这一切似乎面临着“失传”的威胁。不仅仅是“独生子女”对家族亲戚变得陌生,都市的碎片化生活,人们各自为生存、为立业,辛劳奔波,亲戚交往日少,血缘亲情也流失于时光的河流中。生活好了,人情淡了,多少人发出这样的叹息。
梁漱溟先生曾说,“关系主导着中国传统社会建构和运行的机制”。现代社会,又岂能脱离“关系”的制约?不久前发生的“小悦悦事件”,人们悲叹于人心和人际关系的冷漠,而每个人的内心,又何尝不抱着“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憧憬呢?乡村社会复杂的血缘亲情关系固然可能成为“历史”,但每个人生活、工作所在的街道、社区,能否重建起温馨如家的地域认同,甚至于像大家庭那样的亲密关系呢?由此而论,“亲戚关系图”这团表达亲情的酵母,若能引发人们对现代都市里人际关系重建的反省,也是大好事。(言者)
■不少年轻人的内心对亲情依然充满向往和渴望
亲戚关系的称谓本非什么新鲜的创造,但“亲戚关系图”在网上被“80后”、“90后”甚至“00后”视为宝典般的百科大全,着实引人深思。
当今社会中,不少新生代的孩子对于亲戚的印象往往只是逢年过节时才会偶现的一张熟悉又陌生的脸,对亲戚的名字和称谓往往是呼之欲出却终又难出,彼此间的关系呈现脆弱化,导致徒有亲戚之名,实际关系反不及同学、同事和朋友。这种业已发生并蔓延的现象不禁令社会担忧,若连称谓都不知,还怎能称作是亲戚呢?
一、分析原因
班级纪律差、乱是由不同原因造成的。对违反纪律的学生,了解其不守纪律的行为动机,也就找到了纪律问题的根源。
1、有的学生对课堂教学活动不感兴趣。教学内容过深或过浅,教法呆板,使学生觉得索然无味。于是,因厌烦而追求刺激,通过聊天、观察窗外、玩东西,给自己的生命活力找出路。
2、有的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不好。教师歧视学生,学生在班里得不到广泛接受。学生感到自己不受欢迎,就会产生敌对情绪,甚至破坏纪律。
3、一个班上如果大多数学生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遵守纪律,可能就是缺少良好的规范和健康的舆论,班里的学生没有集体意识,不顾大局,不会合作。如果某个学生积极配合老师,会被大家说成“假积极”。学生怕在群体中孤立,失去友谊,于是明知不对,也不得不勉强附和。
二、重建规范
首先,组织全班学生讨论“我们班的纪律问题要不要解决?为什么?以往的问题出在哪里?需要什么改变?怎样改变?”等问题,尤其是要注意出现纪律问题的学生的意见。但不要追究个人所犯的“错误”,不要算旧账。同时,要允许他们对课程、任课教师的教学、班主任工作等方面提出意见,还要引导他们讨论今后的办法,然后引导学生制定共同遵守的规则,规定执行的办法和起始的日期。要建立起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规章制度和机制,并严格执行规章制度。
三、引导解决
既然学生产生纪律问题的具体原因各不相同,就不可能用统一的方法解决。
如果纪律问题与课程质量有关,就要解决课程问题。唯一有效的方法是改进教学。教师不但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富于匠心,而且要广征博引,内容宽泛,方法新颖。教师提出探索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质疑设问,促使学生思考,使各类学生思维都呈现积极状态,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使课堂紧张活跃,从而吸引学生注意力,课堂纪律也就自行解决了。
如果学生是由于缺乏学习动力,对学习没兴趣而造成的纪律问题,首先要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的热情,还要了解学生的需要、兴趣。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每一个学生都“跳起来够得着”。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他们才会在课堂上有所事事,旺盛的精力才能有正常的归宿。
如果是教师和学生关系不好造成纪律不良,教师切莫假手有权力的领导和家长,而是要以诚恳的严于律己的态度与学生共同研究怎样上好课,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学生会为教师的真诚所感动,会对自己的不良行为感到内疚,从而与教师真诚合作。
四、善于奖励
教师根据对不适当行为的分析,要针对每个学生的心理需要,为每一个学生创造表现和得到的奖励的机会。如,安排几名学习不好而产生纪律问题的学生参加文艺演出,或让他们负责板报、卫生或组织劳动、课外活动等,给他们提供表现的机会,并对其好的表现及时予以表扬、奖励,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能力、价值。得到老师和同学的承认,这种自信很快便会扩大到学习纪律等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
另外,教师还要以身作则。教师不但要语重心长地说服学生,而且更重要的是用行动感化学生。德育教育专家汪广仁教授1982年就提出:“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要首先做到。教师只有率先垂范,才能说服教育学生。”如果教师要求学生不迟到、不早退,而自己却迟到、早退;要求学生做操时不得戴围巾、手套,而自己却围巾、手套全副武装地监督学生,甚至躲在屋里取暖,那么,学生是不会遵守纪律的。对于那些自己不遵守纪律还百般挑剔别人的教师,会使学生对其产生鄙视、厌恶甚至敌对情绪。在这里,我要强调的是“榜样”作用的巨大力量。
(作者电话:13883900066;信箱:[email protected])
“亲戚关系图”受追捧,呼唤了什么
外甥和侄子的区别是什么?父亲亲戚的孩子都是“堂兄妹”吗?这些亲戚关系你是否都知道?
1月6日,一张网友自制的“亲戚关系图”走红网络,数日里转发高达数万次,跟帖评论众多。不少网友说,这张关系图给年轻人补充了不少“实用的信息”,一些“80后”、“90后”甚至“00后”因此弄清楚了亲戚关系。
由于社会的变迁,家庭结构的变化,现代生活节奏紧张,使得年轻一代人疏于对亲戚关系的认识。“亲戚关系图”背后所蕴含的中华民族古老礼仪和传统的流失,应引起人们反思和重视。
年关临近,不妨放下手中忙碌的工作,走亲访友,重温被冷落的亲情,呼唤久违的情感交流与共鸣。
■“亲戚关系图”是家族、姓氏的根和血脉
网络时代,一个热点就好像一团酵母,膨胀出一个世界。近日走红网络的“亲戚关系图”便是那团酵母,而且还在发酵。有人把它当宝贝:太及时了,过年走亲戚必备!有人如梦方醒:总算搞清堂亲和姑舅姨表亲的关系,再不会乱叫,辈分颠倒了。更有人从“亲戚关系图”的走红生发出世态炎凉的感慨。
其实,一串称谓的背后是一脉相传的亲缘关系和伦理秩序。重亲情,讲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网上的“亲戚关系图”,还只是直系血缘关系,回到乡村,旁系亲戚,绕了几道弯的亲戚的亲戚的亲戚关系,非把你转晕不可。别小瞧这血缘“示意图”,那是家族、姓氏的根和血脉。移居海外几代的华人,凭着祖姓排行等简单信息,回国就能在家谱里寻到根,接上家族排序的“基因图”。而这,又何尝不是这个民族的凝聚力所在?所以,小小“亲缘关系图”,是文化,也是历史。
但这一切似乎面临着“失传”的威胁。不仅仅是“独生子女”对家族亲戚变得陌生,都市的碎片化生活,人们各自为生存、为立业,辛劳奔波,亲戚交往日少,血缘亲情也流失于时光的河流中。生活好了,人情淡了,多少人发出这样的叹息。
梁漱溟先生曾说,“关系主导着中国传统社会建构和运行的机制”。现代社会,又岂能脱离“关系”的制约?不久前发生的“小悦悦事件”,人们悲叹于人心和人际关系的冷漠,而每个人的内心,又何尝不抱着“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憧憬呢?乡村社会复杂的血缘亲情关系固然可能成为“历史”,但每个人生活、工作所在的街道、社区,能否重建起温馨如家的地域认同,甚至于像大家庭那样的亲密关系呢?由此而论,“亲戚关系图”这团表达亲情的酵母,若能引发人们对现代都市里人际关系重建的反省,也是大好事。(言者)
■不少年轻人的内心对亲情依然充满向往和渴望
亲戚关系的称谓本非什么新鲜的创造,但“亲戚关系图”在网上被“80后”、“90后”甚至“00后”视为宝典般的百科大全,着实引人深思。
当今社会中,不少新生代的孩子对于亲戚的印象往往只是逢年过节时才会偶现的一张熟悉又陌生的脸,对亲戚的名字和称谓往往是呼之欲出却终又难出,彼此间的关系呈现脆弱化,导致徒有亲戚之名,实际关系反不及同学、同事和朋友。这种业已发生并蔓延的现象不禁令社会担忧,若连称谓都不知,还怎能称作是亲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