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新材料作文;审题;审材料;审要求
〔中图分类号〕 G633.34〔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04(A)—0073—01
近两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的写作部分都采用了新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所谓的新材料作文,是介于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之间的一种既强调限制性又突出开放性的新型作文命题形式。新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全面理解材料,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选择其中的一个侧面或一个角度构思作文,但考生的立意、行文都不得脱离原材料,体现了开放性与限制性统一的原则。因此,审题是写好新材料作文的关键。
审题,指的是仔细地审查、研究作文材料,揣摩命题者的意图,从而确定文章主题思想、选材范围的过程。在写作过程中,审题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考生必须明确材料的意思,同时还要兼顾命题者的要求,只有做到对材料和要求的总体把握,才能达到审题立意的目的,而审题主要包括审材料和审要求两个方面,下面笔者将着手从这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审材料
“审材料”的关键是要审清材料的思想倾向。首先考生要明确材料中涉及了哪些对象,这些对象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其次,要判别主次,明辨是非。判别主次是指把握材料中的主要人物及其主要的思想倾向以及材料的主要寓意,这往往是最佳立意之处;明辨是非是指考生要明确命题者在提供材料时或明或暗地体现出来的褒贬爱憎的感情倾向,明确哪些能写,哪些不能写,将材料中与最佳立意关系不大的内容统统舍弃。
如材料:一个失意的年轻人找到一位禅师请教人生的问题。禅师拿来两个杯子,放好茶叶,用温水泡了一杯,递给他喝,年轻人没有觉出什么味道;禅师又用沸水泡另一杯茶,并且连着加了三次沸水,茶叶在杯子里沉沉浮浮。过了一会儿,年轻人再次品茶,这次他闻到了缕缕茶香。
这是一则故事型材料,材料里有两个人物——禅师和年轻人,两人的关系是年轻人向禅师请教人生问题,而禅师用沏茶的过程回答了年轻人。审读这则材料时,考生应注意到泡茶的过程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人追求成功的过程。茶叶就如人生,而水的温度就如外界的环境,遭遇怎样的环境,怎样对待所处的环境是人生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因此最切合题意的主旨应该是遭遇困境时如何走向成功,诸如磨难对人的锤炼,在困境中不屈不挠,或者是失意时也要保持生活的热情和激情等等。其他如坚持、品味生活等主旨就有些离题,因为坚持只是材料里极小极细的一点,如果考生在写作的时候联系不到位,很可能就会被判为背题;写成品味生活也不恰当,因为材料里大部分是泡茶的过程,而非品茶。
另外,有些作文题包含两三则材料,考生在审题时就要看到材料的相通点,将几则材料联系起来。如2009年的高考全国二卷就有三则材料,这三则材料都涉及到了创新的话题,在困境中奋起的话题。如果能把握住这一点,考生在审题时就不会出现偏差。
二、审要求
“审要求”即明确作文题目的限制,考生要完整地理解题意,必须认真对待题目中的多重限制条件,把握题面上的重点,善于从限制里找到“自由空间”。考试中的作文题目既有显性要求,又有隐性要求。一般而言如“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就是显性要求,读懂作文题目的显性要求是审题的起点;而如“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则属隐性要求,读懂作文题目的隐性限定是审题的重中之重,因为它关系着作文的写作方向及立意的深浅。考生要准确地把握审题方面宽严的尺度,了解命题中的限制性和启发性,明确哪些是要求范围之内的,哪些是要求范围之外的,这样在写作时才能避免跑题、偏题。
此外,审题时可以借助联想,这是审准题旨的有效手段。考生在审题时进行联想生发,可以避免文思呆滞,有助于拓展文章内容,深化文章意蕴,增强文章的美感。联想的目的在于挖掘写作题中材料的比喻义、引申义、象征义等,但要注意审题过程中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联想是以充分分析写作材料的字面意思,充分把握写作题所关涉事物的具体特征为基础和前提的。
学生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如果能注意到审题的重要性,掌握审题的基本方法,那么在考场作文中就会得心应手了。
编辑:沈丽琼
〔中图分类号〕 G633.34〔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04(A)—0073—01
近两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的写作部分都采用了新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所谓的新材料作文,是介于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之间的一种既强调限制性又突出开放性的新型作文命题形式。新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全面理解材料,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选择其中的一个侧面或一个角度构思作文,但考生的立意、行文都不得脱离原材料,体现了开放性与限制性统一的原则。因此,审题是写好新材料作文的关键。
审题,指的是仔细地审查、研究作文材料,揣摩命题者的意图,从而确定文章主题思想、选材范围的过程。在写作过程中,审题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考生必须明确材料的意思,同时还要兼顾命题者的要求,只有做到对材料和要求的总体把握,才能达到审题立意的目的,而审题主要包括审材料和审要求两个方面,下面笔者将着手从这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审材料
“审材料”的关键是要审清材料的思想倾向。首先考生要明确材料中涉及了哪些对象,这些对象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其次,要判别主次,明辨是非。判别主次是指把握材料中的主要人物及其主要的思想倾向以及材料的主要寓意,这往往是最佳立意之处;明辨是非是指考生要明确命题者在提供材料时或明或暗地体现出来的褒贬爱憎的感情倾向,明确哪些能写,哪些不能写,将材料中与最佳立意关系不大的内容统统舍弃。
如材料:一个失意的年轻人找到一位禅师请教人生的问题。禅师拿来两个杯子,放好茶叶,用温水泡了一杯,递给他喝,年轻人没有觉出什么味道;禅师又用沸水泡另一杯茶,并且连着加了三次沸水,茶叶在杯子里沉沉浮浮。过了一会儿,年轻人再次品茶,这次他闻到了缕缕茶香。
这是一则故事型材料,材料里有两个人物——禅师和年轻人,两人的关系是年轻人向禅师请教人生问题,而禅师用沏茶的过程回答了年轻人。审读这则材料时,考生应注意到泡茶的过程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人追求成功的过程。茶叶就如人生,而水的温度就如外界的环境,遭遇怎样的环境,怎样对待所处的环境是人生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因此最切合题意的主旨应该是遭遇困境时如何走向成功,诸如磨难对人的锤炼,在困境中不屈不挠,或者是失意时也要保持生活的热情和激情等等。其他如坚持、品味生活等主旨就有些离题,因为坚持只是材料里极小极细的一点,如果考生在写作的时候联系不到位,很可能就会被判为背题;写成品味生活也不恰当,因为材料里大部分是泡茶的过程,而非品茶。
另外,有些作文题包含两三则材料,考生在审题时就要看到材料的相通点,将几则材料联系起来。如2009年的高考全国二卷就有三则材料,这三则材料都涉及到了创新的话题,在困境中奋起的话题。如果能把握住这一点,考生在审题时就不会出现偏差。
二、审要求
“审要求”即明确作文题目的限制,考生要完整地理解题意,必须认真对待题目中的多重限制条件,把握题面上的重点,善于从限制里找到“自由空间”。考试中的作文题目既有显性要求,又有隐性要求。一般而言如“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就是显性要求,读懂作文题目的显性要求是审题的起点;而如“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则属隐性要求,读懂作文题目的隐性限定是审题的重中之重,因为它关系着作文的写作方向及立意的深浅。考生要准确地把握审题方面宽严的尺度,了解命题中的限制性和启发性,明确哪些是要求范围之内的,哪些是要求范围之外的,这样在写作时才能避免跑题、偏题。
此外,审题时可以借助联想,这是审准题旨的有效手段。考生在审题时进行联想生发,可以避免文思呆滞,有助于拓展文章内容,深化文章意蕴,增强文章的美感。联想的目的在于挖掘写作题中材料的比喻义、引申义、象征义等,但要注意审题过程中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联想是以充分分析写作材料的字面意思,充分把握写作题所关涉事物的具体特征为基础和前提的。
学生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如果能注意到审题的重要性,掌握审题的基本方法,那么在考场作文中就会得心应手了。
编辑:沈丽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