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系2014年福建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研究所立项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课乡土资源开发研究”(立项编号:MJYKT2014-085的阶段性成果)
摘要:在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活动中,尽管它涉及其他课程的内容,但它必须姓“语”,其着眼点仍然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上。因此,教师需要将语文综合性学习引导到培养语文素养的实效上来,即语文综合性学习要凸显语文本色,让课堂充满“语文味”,散发语文气息。
关键词:初中;综合性学习;语文本色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综合性学习”的设计思路的论述:“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不管是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联系,还是与生活的结合,它的起点都是立足于语文,回到“语文素养”上来的。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最终目标。作为语文教师,就要把着眼点放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上,将语文综合性学习引导到培养语文素养的实效上来,也就是说要凸显语文本色,体现“语文味”,让课堂充满语文气息。如何在综合性学习中凸显语文本色,营造“语文味”,我认为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营造语文的氛围
首先,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处处有语文”,要让学生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感受到自己每天生活在语文的气息之中,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比如各种书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纸、广告、甚至是店名等等,都包含着不同的语文元素。借助综合性学习,营造大语文氛围,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使学生从生活中学习语文,让他们学会关注生活中的语文,感受语文的气息。
例如,在《主题探究学习:新闻》的活动中,设计以下的探究内容:(1)对一周的国内、国际要闻进行择要分类概括,用口头交流的方式彼此补充,综合叙述。(2)以校园学习、生活为内容,采写一则300—400字左右的短消息,报道新近发生的事情。在生活中,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新闻,而学生在学写新闻前,先去找身边的新闻,了解新闻最基本的特点,然后采访记者,领悟新闻采写要旨,再来写新闻。学生自己利用生活中的资源达到了学习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就能感受到生活就是语文的大课堂。
二、注重语言的积累
语文的功夫都在平时的积累上。有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学生才能准确、生动、鲜明地叙述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情感。没有语言的积累,哪来的语文运用能力?特级教师余映潮说,“在语文教育中,不注重积累,学生的语文仓库就会贫瘠,学生的语文泉流就会干涸”。语言贫瘠,是语文能力的致命伤。积累丰富了,语文素养也就提高了。因此,在丰富多彩的综合性学习中,不忘积累语言,才能凸显语文本色,体现“语文味”。
在《学会利用图书馆》的活动中,顺便让学生积累在图书馆内张贴的名言:“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后抛砖引玉,让他们积累更多关于书或读书的名言,如“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等。在《主题探究学习:桥》的活动中,让学生搜集资料,积累与桥有关的歇后语、谚语、俗语、格言、名言、诗歌、故事等。如:与桥有关的歇后语、谚语:桥头上跑马——走投无路;桥是桥,路是路——一清二楚;桥孔里插扁担——担当不起。……与桥有关的诗歌: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毛泽东)……
三、加强能力的整合
语文能力,包括“听、读、说、写”四个方面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明确指出:“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所以,在综合性学习中,培养学生“听、读、说、写”的能力,让其有机统一,能提高语文素养。在活动中,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呈现学习过程和结果,如采访调查、办手抄报、主体演讲等,以此来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让其“听、说、读、写”能力均衡发展。
在《文学采风》的活动中,可将全班同学按民歌民谣、传说、故事、谚语、歇后语五项内容分成五个小组,分别进行一项内容。然后制定实施计划,让学生采访南安本地年岁较大、阅历较丰富的人,或自己熟悉的人。采访的过程,有学生设计的有针对性的提问,如“我们南安有什么歇后语?”等;有学生的倾听及倾听后的重点记录;也有学生在展示课课堂上的介绍;还有学生采访后的调查报告。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得到了全面的锻炼。
四、培养丰富的情感
“情感与价值观”是语文学习的三维目标之一,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情感是获取知识的土壤和动力”,布鲁姆把情感看作是影响教育过程的三大动力之一。综合性学习要凸显语文本色,使其充满“语文味”,就必须注重情感熏陶、价值引领。教师作为活动中组织者、引导者,要善于在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中挖掘出情感内涵,使课程资源的情感点、学生的情感和教师的情感之间形成共鸣,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环保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要让学生在点滴的小事中,如随地扔纸、随手摘花,感受到自己行为的可耻。因此,《环保小课题研究》这个活动的目的,就是要反思自己,體会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保护环境中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总之,让语文综合性学习凸显语文本色,充满“语文味”,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根本,是语文教学创造性的体现,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园地。当然,要开展好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语文教师就要自觉更新知识结构,创新教学方法,整合课程资源,让学生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不仅能享受共同参与的乐趣,能享受探究学习的快乐,更能享受语言文字的优美,能积淀厚重的文化。只有这样,才能让课堂凸显语文本色,充满“语文味”,散发出浓厚的语文气息。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教育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全日制義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与实践》,郭元祥,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摘要:在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活动中,尽管它涉及其他课程的内容,但它必须姓“语”,其着眼点仍然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上。因此,教师需要将语文综合性学习引导到培养语文素养的实效上来,即语文综合性学习要凸显语文本色,让课堂充满“语文味”,散发语文气息。
关键词:初中;综合性学习;语文本色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综合性学习”的设计思路的论述:“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不管是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联系,还是与生活的结合,它的起点都是立足于语文,回到“语文素养”上来的。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最终目标。作为语文教师,就要把着眼点放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上,将语文综合性学习引导到培养语文素养的实效上来,也就是说要凸显语文本色,体现“语文味”,让课堂充满语文气息。如何在综合性学习中凸显语文本色,营造“语文味”,我认为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营造语文的氛围
首先,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处处有语文”,要让学生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感受到自己每天生活在语文的气息之中,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比如各种书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纸、广告、甚至是店名等等,都包含着不同的语文元素。借助综合性学习,营造大语文氛围,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使学生从生活中学习语文,让他们学会关注生活中的语文,感受语文的气息。
例如,在《主题探究学习:新闻》的活动中,设计以下的探究内容:(1)对一周的国内、国际要闻进行择要分类概括,用口头交流的方式彼此补充,综合叙述。(2)以校园学习、生活为内容,采写一则300—400字左右的短消息,报道新近发生的事情。在生活中,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新闻,而学生在学写新闻前,先去找身边的新闻,了解新闻最基本的特点,然后采访记者,领悟新闻采写要旨,再来写新闻。学生自己利用生活中的资源达到了学习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就能感受到生活就是语文的大课堂。
二、注重语言的积累
语文的功夫都在平时的积累上。有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学生才能准确、生动、鲜明地叙述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情感。没有语言的积累,哪来的语文运用能力?特级教师余映潮说,“在语文教育中,不注重积累,学生的语文仓库就会贫瘠,学生的语文泉流就会干涸”。语言贫瘠,是语文能力的致命伤。积累丰富了,语文素养也就提高了。因此,在丰富多彩的综合性学习中,不忘积累语言,才能凸显语文本色,体现“语文味”。
在《学会利用图书馆》的活动中,顺便让学生积累在图书馆内张贴的名言:“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后抛砖引玉,让他们积累更多关于书或读书的名言,如“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等。在《主题探究学习:桥》的活动中,让学生搜集资料,积累与桥有关的歇后语、谚语、俗语、格言、名言、诗歌、故事等。如:与桥有关的歇后语、谚语:桥头上跑马——走投无路;桥是桥,路是路——一清二楚;桥孔里插扁担——担当不起。……与桥有关的诗歌: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毛泽东)……
三、加强能力的整合
语文能力,包括“听、读、说、写”四个方面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明确指出:“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所以,在综合性学习中,培养学生“听、读、说、写”的能力,让其有机统一,能提高语文素养。在活动中,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呈现学习过程和结果,如采访调查、办手抄报、主体演讲等,以此来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让其“听、说、读、写”能力均衡发展。
在《文学采风》的活动中,可将全班同学按民歌民谣、传说、故事、谚语、歇后语五项内容分成五个小组,分别进行一项内容。然后制定实施计划,让学生采访南安本地年岁较大、阅历较丰富的人,或自己熟悉的人。采访的过程,有学生设计的有针对性的提问,如“我们南安有什么歇后语?”等;有学生的倾听及倾听后的重点记录;也有学生在展示课课堂上的介绍;还有学生采访后的调查报告。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得到了全面的锻炼。
四、培养丰富的情感
“情感与价值观”是语文学习的三维目标之一,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情感是获取知识的土壤和动力”,布鲁姆把情感看作是影响教育过程的三大动力之一。综合性学习要凸显语文本色,使其充满“语文味”,就必须注重情感熏陶、价值引领。教师作为活动中组织者、引导者,要善于在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中挖掘出情感内涵,使课程资源的情感点、学生的情感和教师的情感之间形成共鸣,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环保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要让学生在点滴的小事中,如随地扔纸、随手摘花,感受到自己行为的可耻。因此,《环保小课题研究》这个活动的目的,就是要反思自己,體会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保护环境中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总之,让语文综合性学习凸显语文本色,充满“语文味”,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根本,是语文教学创造性的体现,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园地。当然,要开展好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语文教师就要自觉更新知识结构,创新教学方法,整合课程资源,让学生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不仅能享受共同参与的乐趣,能享受探究学习的快乐,更能享受语言文字的优美,能积淀厚重的文化。只有这样,才能让课堂凸显语文本色,充满“语文味”,散发出浓厚的语文气息。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教育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全日制義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与实践》,郭元祥,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