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课是情感教育的重要载体和阵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我们必须重视语文对学生情感的熏陶感染功能,准确地把握文本“情感”的脉搏,适度地调控课堂“情感”的节奏,教会学生体会“情感”。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情感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24-003-2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课程。语文课是情感教育的重要载体和阵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我们必须重视语文对学生情感的熏陶感染功能。
回顾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对情感教育的实施有两种倾向。有的老师片面地追求对课文语言的表达形式的研究,而忽视对情感的体悟。特别是王春燕的《猴王出世》成功以后,这种思潮明显占有很大市场。在全国第七届阅读教学大赛中,浙江的王春燕以一堂独具匠心的《猴王出世》横空出世,在小学语文界引起巨大反响。这堂课四分之一的时间用于梳理故事情节和主要内容,四分之三的时间则是用来品读、咀嚼、积累课文的语言和表达范式。而对文章的情感方面的教育因素涉及得很少。应该说这是一堂非常成功的课,代表着当时语文教学的新方向,所以引得很多语文老师研究与效仿。但是,一部分老师过于侧重对文本表达形式的研究,把这种教学思想机械地引用到其它文本,忽视了不同文本的教学内容的差异,课堂上偏执地纠缠于“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这两个问题上,把语文课上得枯燥无味。语文专家李振村说:“当课堂上缺少了故事、语言中缺少了情感,教学也就是变成了风干的丝瓜,了无生趣,苍白干瘪。”
与此相对,另一种倾向是较传统的“情感型”课堂。几年前,“情感型”课堂曾风靡一时。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在《小学语文教师》创刊200期纪念大会暨新生代名师教学观摩活动中所作的《一夜的工作》一课,曾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他的这堂课,通过教师有效的情境创设,把学生拉回到了三十年前,把学生并不熟悉的伟人实实在在地展现在了学生眼前。课堂高潮迭起,荡气回肠,很多学生热泪盈眶。一时间,“婉约派”大有市场。很多老师片面地理解了王崧舟的教学艺术,痴迷于以情感人的课堂,机械地移植这种情感渲染手段,过分地深究课文的情感体验,而把语文的“当任之任”忽视了。这种类型的课堂对文章的思想情感过于看重,课堂上教师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对于那些学生一读就懂的直白表达,教师也会让学生反复研读。老师们以“动情点”“情感高潮”为教学设计追求的最高标准,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文章的情感高潮部分,而对那些暗藏着作者细腻情感的文字,对那些学生自己读不懂悟不到的地方,却没有引起重视,这些内容蕴含的宝贵教学价值被忽略了。
反思这两种片面的教学观,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如何在语文课堂中渗透情感的问题了。
我们认为,语文课的教学活动要有三种“度”,即有效思维的“长度”,情感体验的“深度”,语言训练的“宽度”。情感体验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任何教学活动唯有真正触及学生的精神世界和心灵深处,才具有情感的力量。准确地把握文本“情感”的脉搏,适度地调控课堂“情感”的节奏,是有效课堂的基本要素之一。
劉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课堂上,情感体验是在学生静思默想中酝酿的,是在学生全身心投入的朗读中生发的,是在学生与课文内在的情感产生共鸣时形成的。所以,教学活动要让学生直面文本,潜心会文。对于学生自己能读懂能感悟的地方,教师不必过于纠缠,而对于那些看似平常,却内涵丰富情感的地方,就需要老师精心的引导了。在课堂上,教师应如同一个“红娘”,在学生情感体会不到的地方“穿针引线”“牵线搭桥”。
例如,在景物描写中,常常渗透着作者的情,这时,就需要教师这个“红娘”出现了。清末民初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情语皆景语。”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不仅在直抒胸臆的呼唤声中,也在看似平常的景物描写中。那些直白的情感表露,学生大多是自己能读懂的,而隐藏着作者丰富情感的景物描写,却常常被我们忽视。这些语言,学生初看都读得懂,但其中的言外之意、言外之情却不甚了解。这时,教师就需要精心设计,把文中深藏的情感因素挖掘出来,引导学生有深刻的感受。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执教《爱如茉莉》一课时,有这样一个片断:
师:请大家读读课文的第九自然段。这一段描写了我推开病房的门看到了那一幕的情景,读一读这些细节是怎样温暖你的心的。
(学生自由读文)
生:老师我有一个问题,文章里“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这两句并没有写妈妈对爸爸的爱,或者爸爸对妈妈的爱,为什么还要加进去呢?
师:哎?对啊,这句话,他写的是一个景物,写的是阳光,没有写父母之间的爱,没有写如茉莉一样的爱。为什么要写在这儿?先体会一下。这里有一个特别的字,(师板书“探”)这个“探”字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我能体会到阳光有生命有感情。
师:阳光就像人一样,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法?
生:拟人的写法。
师:对呀,把阳光当做人一样,这时候的阳光?你体会到什么了?
生:我知道连阳光也不忍心惊醒爸爸和妈妈。
师:对啊,阳光有了人一样的感情,所以这时候的景物描写它就有了什么?感情啊。(师板书:景、情)景蕴含着情,这样景物的语言就是感情的语言(师接着在“景”和“情”后板书:语、语)如果你从景语当中读到了情语,那么你就读懂了。记住这样一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师补充板书,写成:一切景语皆情语)。
“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这样的语言,学生自己只能读懂表面的意思,至于文字深处蕴含的情感,就不一定体会到了,或者是体会不深刻不明朗。这时,老师引导学生抓住一个“探”字追问,让学生发现了这里的与众不同,发现了文字背后的秘密。学生很快感受到了这个“探”字的不同寻常。教师紧紧抓住文字,引发学生对文字的推敲揣摩,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情感基因。让学生读懂出了“我能体会到阳光有生命有感情”。
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这里的温度冷暖,学生往往是感受不深的,需要教师的引导点拨。善于抓住这些语言细节,把字词中深藏的情感释放出来,是语文教师专业性的表现。
夏丏尊说:“教育不能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语文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情感材料,语文教师需要有一双慧眼,恰到好处地将这些书本上的文字化为实实在在的课堂教学,让学生跟着作者“情动辞发”,捕捉作者融入作品中的情愫,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
[参考文献]
[1]薛法根.基于“组块”的阅读教学策略.小学语文教师(增刊),2009.
[2]薛法根.薛法根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情感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24-003-2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课程。语文课是情感教育的重要载体和阵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我们必须重视语文对学生情感的熏陶感染功能。
回顾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对情感教育的实施有两种倾向。有的老师片面地追求对课文语言的表达形式的研究,而忽视对情感的体悟。特别是王春燕的《猴王出世》成功以后,这种思潮明显占有很大市场。在全国第七届阅读教学大赛中,浙江的王春燕以一堂独具匠心的《猴王出世》横空出世,在小学语文界引起巨大反响。这堂课四分之一的时间用于梳理故事情节和主要内容,四分之三的时间则是用来品读、咀嚼、积累课文的语言和表达范式。而对文章的情感方面的教育因素涉及得很少。应该说这是一堂非常成功的课,代表着当时语文教学的新方向,所以引得很多语文老师研究与效仿。但是,一部分老师过于侧重对文本表达形式的研究,把这种教学思想机械地引用到其它文本,忽视了不同文本的教学内容的差异,课堂上偏执地纠缠于“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这两个问题上,把语文课上得枯燥无味。语文专家李振村说:“当课堂上缺少了故事、语言中缺少了情感,教学也就是变成了风干的丝瓜,了无生趣,苍白干瘪。”
与此相对,另一种倾向是较传统的“情感型”课堂。几年前,“情感型”课堂曾风靡一时。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在《小学语文教师》创刊200期纪念大会暨新生代名师教学观摩活动中所作的《一夜的工作》一课,曾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他的这堂课,通过教师有效的情境创设,把学生拉回到了三十年前,把学生并不熟悉的伟人实实在在地展现在了学生眼前。课堂高潮迭起,荡气回肠,很多学生热泪盈眶。一时间,“婉约派”大有市场。很多老师片面地理解了王崧舟的教学艺术,痴迷于以情感人的课堂,机械地移植这种情感渲染手段,过分地深究课文的情感体验,而把语文的“当任之任”忽视了。这种类型的课堂对文章的思想情感过于看重,课堂上教师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对于那些学生一读就懂的直白表达,教师也会让学生反复研读。老师们以“动情点”“情感高潮”为教学设计追求的最高标准,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文章的情感高潮部分,而对那些暗藏着作者细腻情感的文字,对那些学生自己读不懂悟不到的地方,却没有引起重视,这些内容蕴含的宝贵教学价值被忽略了。
反思这两种片面的教学观,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如何在语文课堂中渗透情感的问题了。
我们认为,语文课的教学活动要有三种“度”,即有效思维的“长度”,情感体验的“深度”,语言训练的“宽度”。情感体验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任何教学活动唯有真正触及学生的精神世界和心灵深处,才具有情感的力量。准确地把握文本“情感”的脉搏,适度地调控课堂“情感”的节奏,是有效课堂的基本要素之一。
劉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课堂上,情感体验是在学生静思默想中酝酿的,是在学生全身心投入的朗读中生发的,是在学生与课文内在的情感产生共鸣时形成的。所以,教学活动要让学生直面文本,潜心会文。对于学生自己能读懂能感悟的地方,教师不必过于纠缠,而对于那些看似平常,却内涵丰富情感的地方,就需要老师精心的引导了。在课堂上,教师应如同一个“红娘”,在学生情感体会不到的地方“穿针引线”“牵线搭桥”。
例如,在景物描写中,常常渗透着作者的情,这时,就需要教师这个“红娘”出现了。清末民初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情语皆景语。”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不仅在直抒胸臆的呼唤声中,也在看似平常的景物描写中。那些直白的情感表露,学生大多是自己能读懂的,而隐藏着作者丰富情感的景物描写,却常常被我们忽视。这些语言,学生初看都读得懂,但其中的言外之意、言外之情却不甚了解。这时,教师就需要精心设计,把文中深藏的情感因素挖掘出来,引导学生有深刻的感受。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执教《爱如茉莉》一课时,有这样一个片断:
师:请大家读读课文的第九自然段。这一段描写了我推开病房的门看到了那一幕的情景,读一读这些细节是怎样温暖你的心的。
(学生自由读文)
生:老师我有一个问题,文章里“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这两句并没有写妈妈对爸爸的爱,或者爸爸对妈妈的爱,为什么还要加进去呢?
师:哎?对啊,这句话,他写的是一个景物,写的是阳光,没有写父母之间的爱,没有写如茉莉一样的爱。为什么要写在这儿?先体会一下。这里有一个特别的字,(师板书“探”)这个“探”字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我能体会到阳光有生命有感情。
师:阳光就像人一样,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法?
生:拟人的写法。
师:对呀,把阳光当做人一样,这时候的阳光?你体会到什么了?
生:我知道连阳光也不忍心惊醒爸爸和妈妈。
师:对啊,阳光有了人一样的感情,所以这时候的景物描写它就有了什么?感情啊。(师板书:景、情)景蕴含着情,这样景物的语言就是感情的语言(师接着在“景”和“情”后板书:语、语)如果你从景语当中读到了情语,那么你就读懂了。记住这样一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师补充板书,写成:一切景语皆情语)。
“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这样的语言,学生自己只能读懂表面的意思,至于文字深处蕴含的情感,就不一定体会到了,或者是体会不深刻不明朗。这时,老师引导学生抓住一个“探”字追问,让学生发现了这里的与众不同,发现了文字背后的秘密。学生很快感受到了这个“探”字的不同寻常。教师紧紧抓住文字,引发学生对文字的推敲揣摩,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情感基因。让学生读懂出了“我能体会到阳光有生命有感情”。
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这里的温度冷暖,学生往往是感受不深的,需要教师的引导点拨。善于抓住这些语言细节,把字词中深藏的情感释放出来,是语文教师专业性的表现。
夏丏尊说:“教育不能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语文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情感材料,语文教师需要有一双慧眼,恰到好处地将这些书本上的文字化为实实在在的课堂教学,让学生跟着作者“情动辞发”,捕捉作者融入作品中的情愫,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
[参考文献]
[1]薛法根.基于“组块”的阅读教学策略.小学语文教师(增刊),2009.
[2]薛法根.薛法根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