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学校的课堂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地位有了空前的提升,教师的角色也在悄然变化,但不可否认的是,预习是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有效方法,通过预习,学生可以了解学习内容的重难点,并进行有的放矢的学习。
关键词:课堂教学;课前预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5-084-1
首先,预习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课前预习实际上是学生通过自己独立地阅读和思考,对即将所学知识进行的自学。如果一个学生能坚持进行预习,自学能力就会提高,阅读的速度会加快,思维变得敏捷,分析综合能力、发现问题、抓住问题本质的能力就会提高。因此,预习正是过渡到自学的必要步骤。
其次,预习可对没有掌握好的旧知识进行及时补缺。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必然会有懂的部分,也会有不懂的内容。为什么会有不懂的呢?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没有掌握好有关的旧知识,也可以说没有掌握好新课的预备知识。那么预习,就像“火力侦察”一样,可以自己发现自己知识上的薄弱环节,学生在上课前迅速补上这部分知识,不使它成为听课时的“绊脚石”。这样,学生在学习和理解新知识时就会较顺利。事实上部分学生之所以听讲效果差,就是没有掌握好听课所必需的旧知识,从而给听课带来了困难,很难做到当堂理解,上课的时间也被白白浪费,花了时间也没有效果。而预习,就可以避免这种被动局面的出现,使学生提前发现不足之处,从而加以解决。
第三,预习有利于学生提高听课效率。学生在预习时会遇到一些难点,带着问题听课使学习更具目的性。学生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对自己疑惑的问题肯定会倍加关注。教师要及时抓住学生的“模糊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究和澄清,鼓励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得。经教师的点拨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对教师来说,间接实施了因材施教。对学生来说,易突出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同时,教师在课堂上并不需花很多时间逐字逐句地分析,只须通过问题提问,检测学生预习的情况,针对学生存在的疑难作重点精解,最后让学生自己总结某一知识点的结构、用法及需要注意到的地方。教师只是起着主导作用,学生的积极参与发挥了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既省力省时,提高了课堂效率,又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主体的教学原则,而且对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实施了素质教育。
学生如何做好预习,关键在于老师的引导:
1.不同阶段的预习。刚开始训练时预习最好放在课内进行,教师以教给学生方法为重点,引导启发学生自己探索,自求解决,并及时点拨。待进行了一个阶段的训练之后,学生预习的技能一般已经形成,对预习已消除了畏难发愁的心理,并且有了独到的见解,产生了兴趣,这时便可放手让学生进行课外预习。
2.预习题的设计与预习效果有密切联系,是提高预习效益的关键。首先它要和教学目标结合起来,要遵循“低起点、密台阶、小坡度、大容量”这四个原则。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①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开放性。每组题训练的目的是什么,考查学生哪一方面的知识,形成哪一方面的技能,教师要做到目标明确,切忌随意安置。②要注意面向全体,因材施教。针对优、中、差三类学生进行题组训练时,要各有侧重,使学生能够吃得饱,消化好,都能按规定的时间,根据自己的能力,尽快做好预习题。③要有趣味性,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推动他们去探究和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必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3.预习是要手脑并用。有的同学匆匆翻开书本,浮光掠影,一目十行地扫上几眼,就算预习了,这是十分要不得的。其实,预习并不比听课轻松,它同样要求我们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边看书边做记号“圈、点、勾、画、批”。圈点的过程就是提炼重点的过程,就是品味、加深理解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不少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介绍经验时说:预习数学中的新公式、定理、定义等地方时,要象打球那样,多给自己叫几次“暂停”,对一些疑难点要象茗茶一样细细去品。在预习时就力求把书读通读透,精读深思,而且,要学会在预习中发现问题,并带着问题去听课或主动请教老师,那样往往一语破的,豁然开窍,这样才真正发挥了预习的作用。
4.预习的方法。例如发现问题法,预习是一个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起与思,思起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古今中外很多发明家或于平淡无奇之处生疑,或于深层蕴意之处剩疑,或于新旧比较之处生疑……,能够“真正做到……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朱熹),在质疑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迸放出因为发现问题是预习的核心。能否提出对自己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问题并使自己产生问题意识,是发现性学习的关键,是预习的目的。学生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够产生新思想、新观点,得出新结论,掌握新知识。
5.预习的检查和评价。为了不断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督促学生提高预习质量,及时得到反馈信息,我们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进行检查:一是让学生小组长进行检查。目的是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二是教师检查。教师检查可在新课中进行,看预习的效果如何;也可检查学生的预习作业,看是否按预习目标进行预习;也可看学生书上勾划的情况,看是否把重点词语和不懂的句子在书上勾划出来。并通过检查的结果,及时给予合理的评价,使学生及时把握自己的发展状态,看到自己的进步、潜能、长处及不足,从评价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让学生体验成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使预习工作开展得更好。
自主学习的能力在“预习”中诞生!让我们全体教师关注预习,关注预习的效果,做学生预习的灯塔;让我们的学生重视预习,把预习当作自己前行的基石,努力攀升新的人生高度,让数学预习成为学生终身的财富。
关键词:课堂教学;课前预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5-084-1
首先,预习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课前预习实际上是学生通过自己独立地阅读和思考,对即将所学知识进行的自学。如果一个学生能坚持进行预习,自学能力就会提高,阅读的速度会加快,思维变得敏捷,分析综合能力、发现问题、抓住问题本质的能力就会提高。因此,预习正是过渡到自学的必要步骤。
其次,预习可对没有掌握好的旧知识进行及时补缺。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必然会有懂的部分,也会有不懂的内容。为什么会有不懂的呢?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没有掌握好有关的旧知识,也可以说没有掌握好新课的预备知识。那么预习,就像“火力侦察”一样,可以自己发现自己知识上的薄弱环节,学生在上课前迅速补上这部分知识,不使它成为听课时的“绊脚石”。这样,学生在学习和理解新知识时就会较顺利。事实上部分学生之所以听讲效果差,就是没有掌握好听课所必需的旧知识,从而给听课带来了困难,很难做到当堂理解,上课的时间也被白白浪费,花了时间也没有效果。而预习,就可以避免这种被动局面的出现,使学生提前发现不足之处,从而加以解决。
第三,预习有利于学生提高听课效率。学生在预习时会遇到一些难点,带着问题听课使学习更具目的性。学生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对自己疑惑的问题肯定会倍加关注。教师要及时抓住学生的“模糊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究和澄清,鼓励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得。经教师的点拨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对教师来说,间接实施了因材施教。对学生来说,易突出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同时,教师在课堂上并不需花很多时间逐字逐句地分析,只须通过问题提问,检测学生预习的情况,针对学生存在的疑难作重点精解,最后让学生自己总结某一知识点的结构、用法及需要注意到的地方。教师只是起着主导作用,学生的积极参与发挥了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既省力省时,提高了课堂效率,又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主体的教学原则,而且对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实施了素质教育。
学生如何做好预习,关键在于老师的引导:
1.不同阶段的预习。刚开始训练时预习最好放在课内进行,教师以教给学生方法为重点,引导启发学生自己探索,自求解决,并及时点拨。待进行了一个阶段的训练之后,学生预习的技能一般已经形成,对预习已消除了畏难发愁的心理,并且有了独到的见解,产生了兴趣,这时便可放手让学生进行课外预习。
2.预习题的设计与预习效果有密切联系,是提高预习效益的关键。首先它要和教学目标结合起来,要遵循“低起点、密台阶、小坡度、大容量”这四个原则。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①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开放性。每组题训练的目的是什么,考查学生哪一方面的知识,形成哪一方面的技能,教师要做到目标明确,切忌随意安置。②要注意面向全体,因材施教。针对优、中、差三类学生进行题组训练时,要各有侧重,使学生能够吃得饱,消化好,都能按规定的时间,根据自己的能力,尽快做好预习题。③要有趣味性,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推动他们去探究和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必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3.预习是要手脑并用。有的同学匆匆翻开书本,浮光掠影,一目十行地扫上几眼,就算预习了,这是十分要不得的。其实,预习并不比听课轻松,它同样要求我们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边看书边做记号“圈、点、勾、画、批”。圈点的过程就是提炼重点的过程,就是品味、加深理解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不少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介绍经验时说:预习数学中的新公式、定理、定义等地方时,要象打球那样,多给自己叫几次“暂停”,对一些疑难点要象茗茶一样细细去品。在预习时就力求把书读通读透,精读深思,而且,要学会在预习中发现问题,并带着问题去听课或主动请教老师,那样往往一语破的,豁然开窍,这样才真正发挥了预习的作用。
4.预习的方法。例如发现问题法,预习是一个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起与思,思起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古今中外很多发明家或于平淡无奇之处生疑,或于深层蕴意之处剩疑,或于新旧比较之处生疑……,能够“真正做到……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朱熹),在质疑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迸放出因为发现问题是预习的核心。能否提出对自己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问题并使自己产生问题意识,是发现性学习的关键,是预习的目的。学生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够产生新思想、新观点,得出新结论,掌握新知识。
5.预习的检查和评价。为了不断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督促学生提高预习质量,及时得到反馈信息,我们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进行检查:一是让学生小组长进行检查。目的是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二是教师检查。教师检查可在新课中进行,看预习的效果如何;也可检查学生的预习作业,看是否按预习目标进行预习;也可看学生书上勾划的情况,看是否把重点词语和不懂的句子在书上勾划出来。并通过检查的结果,及时给予合理的评价,使学生及时把握自己的发展状态,看到自己的进步、潜能、长处及不足,从评价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让学生体验成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使预习工作开展得更好。
自主学习的能力在“预习”中诞生!让我们全体教师关注预习,关注预习的效果,做学生预习的灯塔;让我们的学生重视预习,把预习当作自己前行的基石,努力攀升新的人生高度,让数学预习成为学生终身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