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珐琅工艺

来源 :读者欣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son1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代康熙朝珐琅制造业在明代基础上得到全面发展,至乾隆时期达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繁荣与辉煌,这与博学多才、善于接受外来文化和新鲜事物的康熙、乾隆皇帝的大力扶植和提倡有着直接的关系。
  清朝政权建立后,至康熙年间,不仅政权进一步巩固,而且经济得到发展,工艺美术在经过明末清初一段停滞萧条后又得到了复兴。尤其是清代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开放海禁之后,进出口贸易隆盛,为外国文化和欧洲工艺美术进入中原和内廷,大开方便之门,外国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原料大量输入,形成了长达百余年的盛极不衰的局面。特别是在工艺方面,当时从欧洲输入的金工、珐琅、玻璃等制品,都先经广州,再贡进内廷,并转运内地。进入广州的西方工艺技术就有画珐琅等。西方先进技术的涌入,不仅推动了广州珐琅业的迅速发展,也对内廷珐琅制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画珐琅传入广州后,不仅当地开始烧造,而且后由两广总督选派烧珐琅匠人赴内廷效劳,他们把西方的先进技术带入宫内,参与宫内造办处珐琅作的画珐琅制作。
  以现有实物看,画珐琅的生产开始于康熙年代,彼时内廷设立“珐琅作”,开始试烧器体小巧的画珐琅器。早期画珐琅,釉彩堆积较厚,色彩晦涩,珐琅彩地表面砂眼密集,这些现象均说明早期画珐琅制作处于不成熟阶段。康熙后期,画珐琅工艺逐渐成熟,其工匠有来自国内的如广州的潘淳、杨士章及江西的宋洁等十几人,也有来自外国的传教士马国贤、郎世宁等,皇帝还亲命宫廷内画家参与珐琅作画珐琅器。晚期画珐琅的胎骨较早期既薄且轻,没那么厚重,器物的品种增多,珐琅釉质有所提高,气泡显著减少或接近消失。器物表面匀净平滑,蕴润莹洁,有的器物毫无瑕疵,色种增加,且色调鲜艳富丽,焙烧技术也有改进。因此,康熙时期画珐琅工艺已完善成熟,为清代画珐琅工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康熙款画珐琅菱花式盘即为其代表作。此盘造型规矩,花朵渲染或点彩显出浓淡,共使用黄、蓝、紫、粉、雪青、浅蓝、红、浅绿、黑等十余色。珐琅细腻洁净,色彩典雅,光泽晶莹,器底施白珐琅釉,书蓝色双圈“康熙御制”楷书双行款。成熟期的画珐琅釉色鲜丽明快,豪华富丽,深得康熙皇帝的喜爱,凡精美器物,多署有“康熙御制”款。
  雍正时期的内廷珐琅作很少制造掐丝珐琅,目前尚未发现具款的作品。但据“造办处”档案记载,这个时期设有“珐琅作”,并有制造掐丝珐琅器和仿制“景泰珐琅瓶”的5次试制记录。
  乾隆时期,掐丝珐琅烧造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不仅生产规模及产量空前,用途广泛,技术高超,造型新颖,种类繁多,而且装饰题材和珐琅釉色均表现出繁荣时期的特征,对后世产生较深的影响。此时内廷所用掐丝珐琅制品,主要由造办处珐琅作及广州、扬州三处。故宫太和殿的掐丝珐琅鼎炉、香薰、仙鹤等陈设品均为乾隆时期所造。故宫内乾隆花园梵华楼、慈宁花元宝相楼内陈设着12座高大的掐丝珐琅塔,每座高238厘米,均由造办处珐琅厂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和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烧造。大塔造型各异,釉色均不相同,图案富于变化,整个塔身结构严谨,结合部位不露痕迹,通体填釉饱满,很少有砂眼,充分体现出乾隆时期掐丝珐琅精湛高超的技术,是前所未有的新成就。这种大型珐琅制品的烧造,较之小型器物要求技术高,难度大,需要特殊的设备。乾隆时期,对于这类技术的掌握和控制,可以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为传世珐琅制品中的珍品。
  清代的康、雍、乾三朝,是历史上著名的“太平盛世”,在这百余年内,清代工艺美术品包括珐琅工艺,在民族的、传统的与外来的多种因素的不断融合过程中,有所发展创新,最终衍生成乾隆时代工艺美术的繁荣昌盛,形成华丽清雅的艺术风格,为我国古代工艺美术史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其他文献
教学模式是按照一定原理设计的一种具有相应结构和功能的教学活动模型。它是教学过程的具体化和实际化,又是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综合形式,但它不是具体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综合考虑了从理论构想到应用技术的一整套策略和方法,是设计、组织和调控教学活动的一整套方法论体系。面向21世纪的中国学校体育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不断深入,随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突破和更新,教学模式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
騎木马
期刊
介词主要表达事物间的关系,它反映在句子结构上就是一种句式。介词out of既可表示物体间的动态关系,又可表示静态关系。有些书籍对其语义的解释多达二十多种,而在实际应用上更是千差万别,使学习者难以准确运用。过去的研究大多只限在意义上的归类,但如果单从介词本身的语义来探讨其用法,就很难对其作出具有概括性的解释。认知语言学认为,支配着一词多义关系的原则是语义的隐喻性映现,介词的语义离不开介词的句式,句式
便便從哪里来
期刊
七夕之爱:愿此会千秋长相见  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的七夕之夜,澄碧的郁水岸边,站着一位眼神忧郁的男子,他就是“婉约派”一代词宗——秦观。仰望着明净的星空,陷于新旧党争、被贬谪广西横州的秦观不禁思绪万千。今夜,世间无数有情男女都会相约月下,坐看牵牛织女星,对着星空许下爱的誓言,祈求美满幸福的姻缘。  远在天涯的秦观,也情不自禁地想起一位铭记于心却无法相见的女子,于是便有了这首著名的《鹊桥仙》: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语文课程与教学正发生深刻的变化。但在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语文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旨在塑造完美人格,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语文教学,崇尚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然而在校园里我们常见到学生一张张不苟言笑、一脸冷峻的面孔和那一双双黯淡的目光。学生对语文的疏远、冷漠已是不争的事实,他们的想像力、灵气、悟性正逐渐远去。忙碌的他们无暇顾及生活的美丽,感受诗意的人生,“实利有用”
这几天开始,爸爸制定了晨跑家规,总是天不亮就拉着我和妈妈去小区健身道跑步。爸爸是教练,是计时员,还是监督员……铁面无情,30分钟内不允许叫停。  今天教练规定了我和妈妈的速度。要求我跑步,每分钟50米;妈妈散步,每分钟30米。我和妈妈在300米长的健身道两端,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如此往返不停锻炼。就这样我和妈妈时而相遇,时而追及,碰到好几次。跑啊,跑啊……好不容易,听见爸爸大喊一声:“30分钟时间
一、换位思考对教学实践的启示    换位思考是指从对方权益出发,为对方目标提供平台的一种思维方式。通过换位思考,可以让我们突破固有的思维习惯,解决常规性思维下难以解决的问题;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重新认识自我;了解别人的心理需求,实现真诚沟通。  教学中的换位思考是指教师为了全面、深刻地认识教与学的关系及效果,将认识立场转换到学生的位置上来进行设身处地的思考,换个角度组织教学;或是学生改变自己的角色
词语王国决定举办“超级女生”大赛。真是无巧不成书,经过层层筛(shāi)选,站在冠军PK台上的竟是“分辨”与“分辩”俩姐妹!  当两姐妹上台一亮相,台下的粉丝立刻沸腾了!她俩除了长相几乎一模一样,连粉丝的口号都惊人地相似,这下可有好戏看喽!  这时主持人亮出了决赛的第一题——找座位。  “这件坏事绝对不是我做的!”明明   (1) 着。  初次出海的亮亮简直 (2) 不清哪里是水,哪里是天。  只
做事三分钟热度的我,上学期吵着让爸爸帮我买了一套辅导丛书。拿回家后翻了两页,书就被我塞到柜子底下,之后再也没有翻动过。  上周,妈妈打扫房间时,别的没发现,偏偏就发现了这套落满灰尘的书,二话不说来找我“评理”。一看老妈这架势,我只能不打自招,并且承诺一定要让它发挥出它的价值。我把这套书安排在每天写完作业后攻读!几天过去了,里面的内容亮瞎了我的眼——书里汇聚了好多经典题目以及解题方法,让我的数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