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初探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dhjying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意义建构需要有精心的问题设计,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都需要由精美的问题设计来体现。常常听学生说,上课听得懂,下课不会做;也常常听老师说,我已强调多少次了,已分析得够透彻的了,学生还是表现出不明白,茫然不知所措,解题时张冠李戴、死搬硬套,表述时逻辑混乱等。教师最后的结论是——学生笨。
  产生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精心设计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主动性思维而变成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在物理教学设计中,特别要重视挖掘教材联系生活,精心设计问题。
  一、挖掘教材,设计问题,激发思维,突出主体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认知问题,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成为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力和课堂教学的契机。中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时常表现为思想上的困惑和疑问,正是这些思想和认知问题驱动着学生去追求知识、探索真理。教师应通过挖掘教材,以问题为契机,精心设计,释疑解惑,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例如,学生在学习了电磁感应的知识后,对电磁感应中电能的来源产生了疑惑。我就在《电磁感应中的能量转化》一节的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线框在非匀强磁场中的摆动会很快减弱?同学们很快想到:安培力做负功, 机械能减少, 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接着我又问:能量又是如何转化的呢?然后和同学们一起讨论洛仑兹力的两个分力的作用。 通过这些问题的层层设问和讨论,不断激发思维火花,使之成为有序的思维训练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教材中既定的物理观点转化为问题,以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借助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设计,促使学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例如,我在《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中,根据伽利略反驳亚里斯多德的观点,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假如越重的物体下落得越快,越轻的物体下落得越慢,那么将这个重物和这个轻物拴在一起,快慢情况又如何呢?有的同学说,两物相加更重了,应该下落得更快;有的同学说,重物的下落由于受到轻物的牵制,下落肯定要比原来慢。学生经过充分的思考和讨论,寻找到了正确的答案。这样通过挖掘教材,设置问题,让问题在学生新的需要与原有水平之间产生冲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断切入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不断地缩短学生原有水平与学习目标之间的距离,从而拓展了学生的心智品质。
  二、联系实际,设计问题,激发兴趣,培养能力
  传统的物理教学只重视纯知识的教学,教学者为了使自己讲得清、讲得多,经常把自己的思维让学生套用,强加于学生,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有效训练,思维能力得不到有序发展。久而久之,学生只会处理已简化了的物理对象和理想化的物理模型,遇到实际问题就不知所措。因此,教师必须结合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抓住主要因素,提取物理对象和物理模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创设符合教学内容和要求的问题情境,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例如,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现实际情境:输送带送物、刹车滑行、跳水运动、小孩滑滑梯、荡千秋、亮度可调的台灯、光导纤维传送光信号、原子弹爆炸等。将这些真实的实际情境设计成对应的物理问题,如:摩擦力问题、匀减速问题、竖直上抛问题、斜面动力学问题、单摆问题、电路调压问题、全反射问题、核裂变问题等,穿插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加强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物理知识的意义,逐步培养学生主动观察自然——寻找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
  三、优化问题设计,遵循认知规律,培养创新思维
  为了使设计的问题更有效地激发创新思维,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方面发展。
  问题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知识背景、思想现状和思维特点;问题设计要具体明确,避免出现教师提出的问题大而无当,内涵外延不明确,使学生无从下手;问题设计要精,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可为问题而问问题,流于形式,耗费时间。 问题设计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问题的设计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应在"元认知级",即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应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而非纯知识性的提问。问题设计又要有适当的难度和梯度,即既要让学生有成功的可能,同时更要具有培养物理思维的价值,如一些能引起认知冲突的问题、能引起争论的问题,或一些能将认知一步步引向深入的后续问题等。教师要考虑如何站在稍稍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的边界上(即最近发展区)通过提问来引导思维,切忌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即不能包办代替学生的思维过程。
  2、问题的设计要有利于建立学生的思维模型。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即要了解学生思维的特点。例如教师可通过这样一些问题来建立学生的思维模型:“你的看法是……?”、“你是怎么想的?”、“这是为什么?”使学生在学习中对问题保持敏感和质疑的心态,培养对科学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一种勤于思考的习惯,培养创新思维。
  总之,问题设计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意义是一种教学观念问题,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和谐统一,它的思维核心功能在综合程序教学法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同。只有充分重视问题的设计并不断优化,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得轻松、高效,课堂效益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其他文献
文章好的“开头”称作“凤头”,可以引人入胜。讲课好的“导语”也像“凤头”,精彩的“凤头”不仅像磁铁般地吸引学生,扣住学生的心弦,激起学生的兴趣,而且能发散学生的思维,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甚至达到“惹人醉”的境地,把“教”的目标最终转化为“学”的目标。正如叶圣陶对“导”的精辟论述:“‘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为打造语文高效课堂奠定基础。因此,我针对小学语文课的学科特点,在教学中运
期刊
如果课堂是一汪春水的话,那么激活就好比是一颗投入水中荡起层层涟漪的石子,看似微不足道,却使课堂有了活力,活力是课堂的生命。课堂教学,常有这样的情况,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死气沉沉、昏昏欲睡。如何才能使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真正地做学习的主人,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求知欲,给沉寂的课堂以活力,创造师生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笔者根据多年教学实践经验,对语文课堂激活做了一些探究。  一、兴趣激活法  美国
期刊
初涉教坛就听过江苏省特级教师曹津源先生的作文指导课。有人评价那课堂教学似酒、如茶:初抿,清香宜人;细品,回味无穷。为什么听过他的课的人都会产生这样的感觉呢?这主要表现在曹津源先生那作文指导课上所体现出来的思考深邃、创新追求、艺术表现的价值使然。联系自身平时的作文教学,我们所缺失的就是这样的价值体现,因此我们所指导的学生作文,学生所写出来的作文总是让人感到千人一面、众口一词,不能给人以新意。作为一名
期刊
理论联系实际,是一切科学研究的起源和归宿,是指导中学各学科教学发展的有效手段,因此,也是中学物理教学所必须遵循的原则和承担的任务。物理学科的相关因素也决定了这一点。  一、物理学科的发展历史  物理学是自然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同其他自然学科一样,它是人们在认识、探索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分析、归纳、总结、验证而逐步建立起来的。由社会实践而抽象上升为理论,再由理论知识转而指导生产生活实践,物理学在理论与
期刊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只有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人人参与研究,使学生新知的过程变为研究问题的过程,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那么这种发现应如何体现出来呢?  一、观察——小学数学生本课堂教学设计的起点  观察就是“变速器”、“离合器”,是运用视觉感知客观事物。具体地说,通过视觉可以感知事物的数量
期刊
从事二十五年的语文教学,我亲身经历和体验了语文教学改革的历程。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电脑媒体的运用也让语文课堂充溢着新奇和震撼。这些技术的运用,课堂的表面热闹了,学生的情绪被激发了……但这些炫丽的背后,引起了我深深的思索:都是教师对教材挖掘的深度不够、教师教学基本功的丧失、教学成本的提高等诸多问题,能就简的为何就繁?能体现教师基本功的为何不尽量展示?能降低教学成本的为何
期刊
语文学科是教会学生“学习语言”即如何正确地理解与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不可或缺的基础学科,它指导学生从大量作品的听取或阅读中含英咀华、钟灵毓秀,感悟出语言规则,然后运用这些语言规则去指导说话和写作,以创造生成新的语言作品。作为个体语言学习过程的语文教学过程,始于对已有作品的感悟,终于对新的语言作品的创造,自始至终都有深沉而强烈的人文精神灌注其中。我们在这一语言学习的过程中能体会到浓郁的诗意、炽热的激情
期刊
为了准确理解句子含义,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明确文章表达的主旨,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少不了对句子的分析。其中,通过缩句是准确理解句子含义的有效途径之一。缩句,说到底就是保留主语、谓语、宾语,删除定语、状语、补语等,也就是把修饰成分较多的长句子,变得短小精悍,并且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要意思。无论多么复杂的单句,只要层层压缩,就会越来越简单,最后剩下的就是这个句子的“主干”。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学大纲又
期刊
当今乃至未来的社会,教育的真正意义不在于使受教育者获得一堆枯燥的知识,而在于学会学习的方法,并能够运用良好的学习方法去主动地探究和学习,获取鲜活的知识。怎样使个体的生命在有限历程中去掌握无限增长的知识?这就要求教育者要教会学生学习。而“主动探究”正是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获取数学知识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特征就是将对知识的认识过程转化为对问题的探究过程,即学习中遇到的知识,就是学生所
期刊
新课改的号角已响彻神州大地,各种教改理论令人震耳欲馈,然而昌乐二中的271高效课堂模式却令人耳目一新。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让老师以创新的形式编制导学案,让学生以创新的形式自主学习,整个学习过程体现了师生不断创新的过程。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大胆尝试,让创新教育走进课堂,创新教育让整个数学课堂焕发出绚丽的色彩。现将我的具体做法归纳如下,供同仁斧正。  一、更新观念,让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