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发现的,才是最深刻的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chen10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只有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人人参与研究,使学生新知的过程变为研究问题的过程,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那么这种发现应如何体现出来呢?
  一、观察——小学数学生本课堂教学设计的起点
  观察就是“变速器”、“离合器”,是运用视觉感知客观事物。具体地说,通过视觉可以感知事物的数量关系,可以感知事物的美,可以感知事物本身的特征,可以感知不同事物间的共同特征或同一事物的不同特征等等。那么,小学数学生本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运用“观察”进行数学知识的理解呢?
  1、观察感知事物的数量(数量关系)进行数学探究式学习。通过观察感知事物的数量及数量关系,是对客观事物进行抽象的基础,是运用抽象法进行数学学习的先决条件。例如:在“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教学中,我们让学生观察课本中的“青蛙图”,来感知对象的数量及数量关系。显然,从图中学生通过观察可感知出:三个数量即总数(28)、行数(4)、每行数(7)及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每行7只,有4行,共有28只;28只青蛙,一行排7只,可以排4行;共有 28 只,要排4行,每行可排7只),从而获得数学知识探究结果(求商的方法):用乘法口诀求除法算式的商。
  2、利用观察感知事物的美进行数学认知。通过视觉来感知事物的美,这是人的一种基本能力,也可以说是人的一种本能,正是这种人的本能推动了数学的发展。因此,通过视觉感知事物美的能力是数学探究式教育中不可缺少的能力。例如:在“分解质因数”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引导学生“把 12 写成几个数相乘的形式”,为其提供观察的材料。
  两个数相乘的形式:12=3×4,12=2×6,12=1×12
  三个数相乘的形式:12=2×2×3,12=1×2×6
  四个数相乘的形式:12=1×2×2×3
  这不是让学生感知算式的数量,而是让学生感知算式的美,分解彻底而没有多余,然后,对具有“分解彻底而没有多余”的表达方式给出一个名称,叫做分解质因数。这样学生在自己参与数学知识的创新过程中学会了知识,培养了创新能力。
  3、用观察感知不同事物的共同特征进行数学知识探究。例如:在“数的整除概念”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自己写出一些除法算式(图1),感知每个除法算式之间的不同特征。
  
  12÷3=4 1.5÷5=0.3
  15÷5=3 3.60÷0.9=4
  80÷20=4 16÷3=5……1
   图1、除法算式
  
  通过观察,学生发现除法算式“12÷3=4、5÷5=1、80÷20=4”与除法算式“1.5÷5=0.3、3.6÷0.9=4、16÷3=5……1”相比有不同的特征,即算式“12÷3=4、5÷5=1、80÷20=4”具有“被除数、除数、商都是整数且没有余数”的特征,而算式“1.5÷5=0.3、3.6÷0.9=4、16÷3=5……1”不具备。然后,根据是否具备“被除数、除数、商都是整数且没有余数”这个特征,将除法算式分成两部分,并继续研究。可见,观察同一类事物中各个事物的不同特征,是运用分类法进行数学知识研究的基础。
  二、动手操作——加强感知,发现问题
  学生借助手的活动能够实现和反映其内部的思维活动,让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改变了“耳听口说”的学习模式,能加深知识的理解,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自己发现真理的所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不断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对直径的概念学生掌握起来有困难,我们可以让学生动手折一折、描一描、想一想。教师给学生分发硬纸剪成的大小一样的圆片,要求把圆片对折,将折痕用水彩笔描下来,并且用尺量一量每条折痕的长度,想一想,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通过折、描、想,不仅掌握了直径的本质特征,还把握了以下有关圆的知识:(1)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相等;(2)圆的直径有无数条;(3)沿圆的直径对折,圆的两部分重合……可谓一举多得。
  三、合作交流——自主探索,发现真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应重视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在交流中探索,在交流中学习。
  教学中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实验、调查的机会。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准备好充足的学习材料,安排好实践操作的内容,为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提供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自觉、自由的活动中,积极、主动、探索式学习。如“圆的周长”的教学,在不同的教育观念下,有不同的教育方式。
  第一种方法:教师为学生提供大小不同的用硬纸剪的圆和相关的学习材料,如直尺、彩带等。学生分成小组,按教师所提的要求,先测量出每个圆的周长和直径,再通过计算,寻找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进而得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第二种方法:教师也为学生提供大小不同的圆和相应的材料,所不同的是这些圆有的是用硬纸做的,有的是用软布做的,有的直接画在一张纸上而没有剪下来,同样是让学生分小组探索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粗看,这两种方式并无太大差异,都注意了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但细细分析,两者为学生提供的探索空间却有着明显的差别。
  第一种设计,虽然也为学生的主动探索提供了一些机会,但依然将关注点放在了计算公式的导出和运用上。因为,无论学生测量多少个圆的周长都是用硬纸裁剪,知识大小不同而已,得出周长的方法无非是滚动或绕绳测量两种方式,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只能进行同一层次的思考,欠缺对问题的探究。第二种设计,更关注学生主动探索与创造的可能,而不仅仅是为了计算公式的得出。“想办法找出这些不同圆的周长”,学生在这个问题的引导下,积极合作,硬纸做的圆可用滚动或绕绳的方法测出,但软布剪的圆不能这样量,怎么办呢?学生在欲罢不能的情境中,大脑细胞得以激活,诱发了学生探索与创造的欲望。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通过互相启发,用折叠的方法,先量出圆的1/2或1/4周长,再推算出整个周长这一问题,学生又自然转入了探索周长与直径关系的研究,整个活动充满了挑战。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学生则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这一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的数学活动经验又有助于进一步的学习。
  当然,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发现真理,离不开老师的启发和引导。由于小学生实际观察、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有限,教师要耐心地引导,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进行自我评价,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增长知识、发展能力,又开拓思路、培养自主探究的精神。
其他文献
《史记》选取的文言文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精品,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到文化内涵,每篇都堪称经典。那里有志节高尚的仁人,更有才情横溢的豪杰,还有悲歌慷慨的英雄。手捧如此精美的佳作,如何将其中的文言知识与其中蕴含的种种文化与思想传承下去,对老师们来说确实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大多数时候,我们往往急功近利,过分关注高考,特别是关注高考对文言文考查的内容与形式,所以对“言”的追求高于对“文”的鉴赏。一篇经典
期刊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一大重要环节。盲生班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每一名学生都具有共性的特征——盲。盲生由于视力缺陷,视野相对比较窄,不容易进入课文特定的情境中,更需要教师在导入新课这个环节中多下功夫。  下面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就盲生班语文课导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导入新课之功效  在语文教学中,有些教师觉得导入不过是个花架子,可有可无,甚至还有哗众取宠之嫌。因此,讲新课时喜欢采取“直奔主题”
期刊
摘 要:钢琴即兴伴奏在音乐领域显示了其强大的实用价值,本文志在通过对钢琴即兴伴奏特点研究的基础上,从而得出提高钢琴即兴伴奏能力的一些途径,即要增强钢琴基础能力弹奏的水平、和声的合理配置、织体恰当的选择和旋律分析等综合能力,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好钢琴即兴伴奏这一技能。  关键词:钢琴 即兴伴奏 能力培养    要想把钢琴即兴伴奏这种能力掌握,必须具备钢琴弹奏基本的技巧、扎实的乐理知识,并掌握表现各种音
期刊
优化作业形式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经过优化处理的作业,更大程度地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意愿及实际操作性问题,使广大学生都能够从作业的完成过程中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兴趣和充实感。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对某一活动有浓厚兴趣,那么活动效率就高,而且不易产生疲劳和负担过重的感觉。这样,就从根本上为学生的减负与乐学走出了真正的一步,为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素养做好了准备。与此同时,是否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期刊
评讲课是数学教学的一种重要课型。如何通过讲评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所达到的程度,以便发扬成绩、纠正错误、弥补缺陷、激发求知欲,从而让学生提高对讲评课的兴趣,主动参与其中,产生新思维、新方法,让数学评讲课更具实效,是广大教师值得探讨的问题。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氛围,增进师生情感   情感对于人们的认识活动具有特殊的内在作用。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要捧出爱心、倾注爱意
期刊
历年考试大纲中对文言文翻译题的要求是: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而这一类题也是历年高考试题中相当重要的内容。这两年文言文阅读的总分值一直是20分左右,其中翻译占6-10分,分值已经很大了,所以,对这一类题我们应高度重视。  我是一名语文老师,基于教学的责任和经验,我总结了一下具体的解题步骤,下面结合高考例题分析一下。  第一步:抓住句子中的活用词和固定的单音节词直译。  词语的活用最常见的有名词用做一
期刊
文章好的“开头”称作“凤头”,可以引人入胜。讲课好的“导语”也像“凤头”,精彩的“凤头”不仅像磁铁般地吸引学生,扣住学生的心弦,激起学生的兴趣,而且能发散学生的思维,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甚至达到“惹人醉”的境地,把“教”的目标最终转化为“学”的目标。正如叶圣陶对“导”的精辟论述:“‘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为打造语文高效课堂奠定基础。因此,我针对小学语文课的学科特点,在教学中运
期刊
如果课堂是一汪春水的话,那么激活就好比是一颗投入水中荡起层层涟漪的石子,看似微不足道,却使课堂有了活力,活力是课堂的生命。课堂教学,常有这样的情况,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死气沉沉、昏昏欲睡。如何才能使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真正地做学习的主人,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求知欲,给沉寂的课堂以活力,创造师生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笔者根据多年教学实践经验,对语文课堂激活做了一些探究。  一、兴趣激活法  美国
期刊
初涉教坛就听过江苏省特级教师曹津源先生的作文指导课。有人评价那课堂教学似酒、如茶:初抿,清香宜人;细品,回味无穷。为什么听过他的课的人都会产生这样的感觉呢?这主要表现在曹津源先生那作文指导课上所体现出来的思考深邃、创新追求、艺术表现的价值使然。联系自身平时的作文教学,我们所缺失的就是这样的价值体现,因此我们所指导的学生作文,学生所写出来的作文总是让人感到千人一面、众口一词,不能给人以新意。作为一名
期刊
理论联系实际,是一切科学研究的起源和归宿,是指导中学各学科教学发展的有效手段,因此,也是中学物理教学所必须遵循的原则和承担的任务。物理学科的相关因素也决定了这一点。  一、物理学科的发展历史  物理学是自然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同其他自然学科一样,它是人们在认识、探索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分析、归纳、总结、验证而逐步建立起来的。由社会实践而抽象上升为理论,再由理论知识转而指导生产生活实践,物理学在理论与
期刊